選人用人,讓“易學習”不再“難進步”

人民的名義 劉邦 政治 唐德宗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5-26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作者:匡吉 責任編輯:喬夢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想必很多網友都不陌生,劇中的角色易學習由於沒有“政治資源”,工作多年職務一直原地踏步。現實中肯定也有像“易學習”這樣的幹部,如何讓“易學習”不再“難進步”,值得我們關注。今天的《解放軍報》就聚焦“易學習”式的幹部,談一談選人用人的問題。

選人用人,讓“易學習”不再“難進步”

讓“易學習”不再“難進步”

■匡吉

易學習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人物,他心繫群眾、踏實肯幹,但由於沒有“政治資源”,工作多年職務一直原地踏步。幸運的是,後來他遇到了沙瑞金這樣的好領導,終於才盡其用。現實中肯定也有像“易學習”這樣的幹部,如何讓“易學習”不再“難進步”,值得我們關注。

“易學習”這樣的幹部其本質是“老實人”。他們的最大特點是“會幹事”、不“會來事”,所以不容易與領導親近,難以進入領導視線。同時,因為不跑不要、不找不送,不“站隊”、不“跟人”,也往往被領導誤認為“對進步沒興趣”。

這兩種情況應該說都不是問題。領導對幹部不熟悉沒關係,可以看其工作實績,可以調查群眾,還可以通過職能部門考察;幹部對“進步”有無興趣,可以與其談話交流,還可以對其身邊人進行了解等。其實,這些都不過是個別人選用幹部時的藉口,真正的原因還是奉行“不熟不選”“不親不用”那一套。

這是一個歷史糟粕,其本質是任人唯親。唐朝有個宰相叫崔甫,當宰相不到200天,選用的800名官員大多沾親帶故,當唐德宗質問他時,他說如果是我從來不認識的人,怎能看出他的德才而選用他呢?理由冠冕堂皇,但只要輕輕一戳,就能戳個大窟窿,露出私心私慾來。

曾經有段時間,我們個別領導幹部選人用人也如此,嘴上說的是出於“瞭解”“熟悉”,實際上不過是另有盤算——安排“自己人”。退一步說,即使不是另有盤算,這也是一個很大的侷限。古人云,“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我們“瞭解”和“熟悉”之外,怎知沒有更能更強的人?當年劉邦對棄項羽投奔而來的韓信等何曾瞭解?但他“廣納賢良”,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這些人為其奪得天下立下不世之功。可以想象,如果劉邦固執地只用他“瞭解”的人,用熱衷於“拜碼頭”“挖門子”的人,還能上演“四面楚歌”這出大戲嗎?

選人用人,讓“易學習”不再“難進步”

老實人身上有一種可貴品質,表現在很多方面,一是忠誠可靠。他們服從黨的領導,執行黨的決議,獻身黨的事業,對黨忠心耿耿沒有二心。二是遵紀守法。一切都在法規紀律範圍內活動,嚴格按照黨紀國法要求自己,不做違法亂紀的事。三是刻苦肯幹。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有多少力出多少力,有多大的能盡多大的能,正可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四是廉潔奉公。幹工作不為個人目的,不該要的絕不要,不該拿的絕不拿,保持一塵不染、兩袖清風。五是團結協作。他們不會輕易與人爭高低,也不會耍奸賣滑爭功諉過,是大家最容易團結協作的對象,等等。如果這樣的人還覺得不適合重用那該用什麼人呢?我們不要把老實人理解成“懦弱無用”的人,相反,老實人恰恰是幹事創業的頂樑柱,選拔任用幹部,堅持用老實人就用對了人。讓老實人用當其時、用當其位,是清醒之為、明智之舉,見證的是黨性原則,體現的是道德良心。

讓“易學習”式的幹部順利成長、正常進步,僅靠少數領導幹部當“伯樂”顯然是不夠的,必須發揮黨管幹部的組織功能,防止個人說了算。而作為上級黨組織,也不光看哪個該用的幹部用了,還應看哪個該用的幹部沒有用起來。要把用幹部當成一面鏡子,映照相關責任人的政治品質和思想作風。只有堅持問責追責,才能形成倒逼機制,才能真正形成鮮明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營造風清氣正的選人用人環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