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出來混,當地第一個大貨車師傅,現為名牌產品企業董事長

16歲出來混,當地第一個大貨車師傅,現為名牌產品企業董事長

雖然出生草根,他總是敢為人先。16歲出來混的時候,剛剛改革開放,成為當地最早出來的打工者;學習汽車駕駛,成為仁懷第一個開解放大貨車的師傅;乘著民營經濟發展的春風,他又成為仁懷第一撥酒老闆之一,他就是仁懷市茅臺鎮君豐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佘小兵。

16歲出來混,當地第一個大貨車師傅,現為名牌產品企業董事長

  • 從打工者到酒廠老闆

1963年出生在茅臺河谷大山裡的佘小兵,為謀生計,16歲便外出打工。那時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打工並不像後來那樣方便,吃盡酸甜苦辣,只能填飽肚子,未有結餘,不能分擔家裡負擔。

頭腦靈活的佘小兵不停思考,怎樣才能出人頭地。他看到汽車駕駛員是一個很吃香的職業,便辭工學習汽車駕駛,隨後成為仁懷第一個開解放大貨車的師傅。

改革開放漸次推開後,仁懷的民間釀酒迎著政策的春風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作為“佘記燒坊”的傳人,佘小兵立即意識到父輩沒能傳承的釀酒傳統發揚光大的時機已經到來,隨即與家族中另一佘姓人合夥創辦酒廠,成為改革開放後仁懷的第一撥酒老闆之一。

16歲出來混,當地第一個大貨車師傅,現為名牌產品企業董事長

  • 從門外漢到制酒專家

在酒廠創業初期,因以前從事汽車駕駛與修理職業,與制酒行業是隔行如隔山,他便將汽車修理廠盤給別人經營,自己便一頭扎到制酒車間,從制酒工、制曲工一步一步做起,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

酒烤出來後,自己便請教茅臺酒廠的老師傅學習調酒,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經營酒廠。因頭腦靈活和人脈廣,酒生意越做越大,從一間小作坊發展成一家初具規模的企業,幾經輾轉,1996年創辦君豐酒業,可以說是轉型,更多是對酒的傳承。君豐酒業不斷成長,如今已是擁有員工300多人的規模企業。企業的發展壯大,既有好政策的春風吹拂,也有公司上下的共同奮鬥,更與佘小兵對制酒“核心技術”的學習、掌握分不開,與他對產品質量的嚴格要求分不開。

16歲出來混,當地第一個大貨車師傅,現為名牌產品企業董事長

  • 從雙把關到做強品牌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佘小兵高度重視產品質量,甚至到了嚴苛的程度。產品生產過程中,他始終銘記佘氏祖訓,堅持“雙把關”,這其中還有一些小故事。

把關釀酒原料。優質醬酒的釀造除了茅臺河谷特有的空氣、水、土壤外,最重要的就是釀酒原料——高粱。每一批的高粱都是由佘小兵親自抽檢,化驗合格後簽字才能使用。

有一次,因交通原因,拉高粱的貨車凌晨才到,因當時已是深夜,貨車司機又急著趕回糧倉,就私自將高粱下車並混入之前已檢的高粱中。第二天佘小兵得知後,立刻對公司紅糧庫房中的高粱進行全面檢驗,檢驗結果表面部分高粱“支鏈澱粉”不達標,當時有部分人勸說他可以“將就”用,但被一口否決,當即下令該庫房的高粱全部停用,另購高粱。這使得釀酒時間推遲了大半月,也讓公司蒙受了很大的損失,但在員工大會上他告訴大家:“錢損失了還可以掙,信譽沒有了就什麼都完了。”

把關釀酒工藝。佘小兵每天到酒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制酒車間,在釀酒工藝的把關上,他有著他獨特的一套流程和標準。在每一個釀造的細節上都給出了具體的數據指標,打破經驗主義,一切讓科學數據說話。大到各輪次加多少酒麴、溫度發酵到多少度,小到鍋爐溫度多高、蒸汽量的大小、甚至管窖工人幾個小時巡查一次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記錄。在這個高效率的時代,君豐酒業沒有追求“出酒量”,而是一直堅持傳承百年的“五斤糧食一斤酒”的標準,他公司的釀酒工人也從來沒有拿過“超產獎”。

16歲出來混,當地第一個大貨車師傅,現為名牌產品企業董事長

佘小兵對醬香酒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非常清楚和熟悉,所以他在工廠是閒不住的人。他每到一處,都會仔細看工人的操作是不是按操作規程來做的,如有不對會馬上給與糾正。

由於佘小兵對工藝的嚴格把控及品質的苛嚴,公司產品在市場得到高度讚揚和認可,連國家酒檢中心(仁懷分院)用的輪次酒及部分基酒標樣都在他的公司採購。產品在各種大賽中屢獲嘉獎:貴州省著名商標、貴州省名牌產品、2015(貴陽)布魯塞爾烈性酒大賽“銀獎”,中國酒業協會頒發的“2016年度‘青酌獎’酒類新品TOP10”,2017年9月中國酒業協會、仁懷市酒業協會頒發的“首屆中國酒都十大質量獎”。

“君豐酒業酒不錯,君豐酒業的老闆佘小兵做人更不錯”,這是仁懷很多人對君豐的評價,更是對佘小兵的肯定和認可。員工們堅信在他的帶領之下,君豐酒業會越來越強,會成為仁懷酒企的一張名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