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人工智能 技術 算法 英語 電腦 鋼鐵人 澳大利亞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9-09-07
"

大家都非常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擁有自我意識和情感的超級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說實話,這個話題都“爛大街”了。科學家、科技大佬、各國政要們爭得頭破血流,我們也很難知道答案。

但是,有沒有一些理論或者猜想可以觸及 AI 覺醒這個話題,讓我們不是隻能雲裡霧裡或者一腔熱血地想象未來呢?

比如說著名的“中文屋悖論”。這個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被用來否定“圖靈測試” 。但它更深層的本意,其實是在闡釋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像人類那樣擁有自我意識。

什麼是“中文屋實驗”

所謂的“中文屋實驗”,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在 1980 年發表論文提出的一個思維試驗。

這個思維實驗是說,如果把一位只會說英語的人關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他只能靠牆上的一個小洞傳遞紙條來與外界交流,而外面傳進來的紙條全部由中文寫成。這個人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裡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那麼利用中文翻譯程序,這個人就可以把傳進來的文字翻譯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覆翻譯成中文傳出去。在這樣的情景裡,外面的人會認為屋裡的人完全通曉中文,但事實上這個人只會操作翻譯工具,對中文一竅不通。

"

大家都非常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擁有自我意識和情感的超級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說實話,這個話題都“爛大街”了。科學家、科技大佬、各國政要們爭得頭破血流,我們也很難知道答案。

但是,有沒有一些理論或者猜想可以觸及 AI 覺醒這個話題,讓我們不是隻能雲裡霧裡或者一腔熱血地想象未來呢?

比如說著名的“中文屋悖論”。這個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被用來否定“圖靈測試” 。但它更深層的本意,其實是在闡釋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像人類那樣擁有自我意識。

什麼是“中文屋實驗”

所謂的“中文屋實驗”,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在 1980 年發表論文提出的一個思維試驗。

這個思維實驗是說,如果把一位只會說英語的人關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他只能靠牆上的一個小洞傳遞紙條來與外界交流,而外面傳進來的紙條全部由中文寫成。這個人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裡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那麼利用中文翻譯程序,這個人就可以把傳進來的文字翻譯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覆翻譯成中文傳出去。在這樣的情景裡,外面的人會認為屋裡的人完全通曉中文,但事實上這個人只會操作翻譯工具,對中文一竅不通。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當然了,這是個思維實驗,具體操作起來近乎不可能。但這個實驗裡蘊含的思想卻在表達這樣一個可能:機器所表現出的智能(理解中文),很可能只是翻譯程序帶來的假象,其實它對真正的人類智能一無所知。

這個實驗本來是為了反駁圖靈測試的,認為即使通過了圖靈測試,機器也不見得有了人類智能。但它或多或少有點牽強,始終也沒有把圖靈測試徹底反駁掉。不過,“中文屋悖論”卻可能在技術發展之路上告訴我們另一件事:我們所有的技術探索與研究,可能都是在完善那個中英文翻譯程序,從來不是去教機器真的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的界限

這裡要來認識兩個大家經常聽到,但有可能混淆的概念——通用人工智能與強人工智能

所謂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是指在不特別編碼知識與應用區域的情況下,應對多種甚至泛化問題的人工智能技術。這個技術雖然冷門並遙遠,但其實也有不少學術機構與企業在研究,一般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強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則是約翰·希爾勒在提出“中文屋實驗”時設定的人工智能級別。這個等級的人工智能,不僅要具備人類的某些能力,還要有知覺,有自我意識,可以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

"

大家都非常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擁有自我意識和情感的超級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說實話,這個話題都“爛大街”了。科學家、科技大佬、各國政要們爭得頭破血流,我們也很難知道答案。

但是,有沒有一些理論或者猜想可以觸及 AI 覺醒這個話題,讓我們不是隻能雲裡霧裡或者一腔熱血地想象未來呢?

比如說著名的“中文屋悖論”。這個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被用來否定“圖靈測試” 。但它更深層的本意,其實是在闡釋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像人類那樣擁有自我意識。

什麼是“中文屋實驗”

所謂的“中文屋實驗”,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在 1980 年發表論文提出的一個思維試驗。

這個思維實驗是說,如果把一位只會說英語的人關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他只能靠牆上的一個小洞傳遞紙條來與外界交流,而外面傳進來的紙條全部由中文寫成。這個人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裡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那麼利用中文翻譯程序,這個人就可以把傳進來的文字翻譯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覆翻譯成中文傳出去。在這樣的情景裡,外面的人會認為屋裡的人完全通曉中文,但事實上這個人只會操作翻譯工具,對中文一竅不通。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當然了,這是個思維實驗,具體操作起來近乎不可能。但這個實驗裡蘊含的思想卻在表達這樣一個可能:機器所表現出的智能(理解中文),很可能只是翻譯程序帶來的假象,其實它對真正的人類智能一無所知。

這個實驗本來是為了反駁圖靈測試的,認為即使通過了圖靈測試,機器也不見得有了人類智能。但它或多或少有點牽強,始終也沒有把圖靈測試徹底反駁掉。不過,“中文屋悖論”卻可能在技術發展之路上告訴我們另一件事:我們所有的技術探索與研究,可能都是在完善那個中英文翻譯程序,從來不是去教機器真的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的界限

這裡要來認識兩個大家經常聽到,但有可能混淆的概念——通用人工智能與強人工智能

所謂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是指在不特別編碼知識與應用區域的情況下,應對多種甚至泛化問題的人工智能技術。這個技術雖然冷門並遙遠,但其實也有不少學術機構與企業在研究,一般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強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則是約翰·希爾勒在提出“中文屋實驗”時設定的人工智能級別。這個等級的人工智能,不僅要具備人類的某些能力,還要有知覺,有自我意識,可以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雖然兩個概念似乎都對應著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們可以把前者想象為無所不能的計算機,後者則類似穿著鋼鐵俠戰甲的人類。

“中文屋悖論”表達的思想,是人類研究的方向根本無法逼近強人工智能。即使能夠滿足人類各種需求的通用人工智能,也與自我意識覺醒的強人工智能之間不存在遞進關係。

現實中的技術發展好像也確實是這樣的。

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人類已經提出了一些設想與架構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馬庫斯·赫特(Marcus Hutter)在 2000 年提出的 AIXI。這個計算模型據說可以涵蓋各種算法與技術,逼近通用人工智能的本質……當然,這個算法的複雜程度奇高,根本無法執行,所以僅僅是個設想。

馬庫斯·赫特教授在2002年提出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 其假設任何計算問題都可以被變換為一個效用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希望以此概括出智能的本質。這個模型被很多專家評為最接近通用智能的模型,但僅僅屬於學術假設,難以實踐。

OpenAI 和 DeepMind 這樣的企業在近兩年則都開始了具體層面的 AGI 研究,其中 DeepMind 被認為是繼承 AIXI 的先鋒軍。

從 DeepMind 進行的通用人工智能性質的研發與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其“通用性”主要集中在四個層面:

(1)智能體應對複雜環境;

(2)陌生環境處理;

(3)時間變量應對;

(4)多個信息源同時處理任務。

而這些技術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就是智能體與外界的交互——也許可以理解為 AI 與這個世界的翻譯程序吧?

換言之,人類所做的僅僅是給“那個人”更好的翻譯程序,而非教他中文。所以通用智能這種已經很玄的東西,依舊與強人工智能保持著清晰的界限。

"

大家都非常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擁有自我意識和情感的超級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說實話,這個話題都“爛大街”了。科學家、科技大佬、各國政要們爭得頭破血流,我們也很難知道答案。

但是,有沒有一些理論或者猜想可以觸及 AI 覺醒這個話題,讓我們不是隻能雲裡霧裡或者一腔熱血地想象未來呢?

比如說著名的“中文屋悖論”。這個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被用來否定“圖靈測試” 。但它更深層的本意,其實是在闡釋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像人類那樣擁有自我意識。

什麼是“中文屋實驗”

所謂的“中文屋實驗”,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在 1980 年發表論文提出的一個思維試驗。

這個思維實驗是說,如果把一位只會說英語的人關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他只能靠牆上的一個小洞傳遞紙條來與外界交流,而外面傳進來的紙條全部由中文寫成。這個人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裡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那麼利用中文翻譯程序,這個人就可以把傳進來的文字翻譯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覆翻譯成中文傳出去。在這樣的情景裡,外面的人會認為屋裡的人完全通曉中文,但事實上這個人只會操作翻譯工具,對中文一竅不通。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當然了,這是個思維實驗,具體操作起來近乎不可能。但這個實驗裡蘊含的思想卻在表達這樣一個可能:機器所表現出的智能(理解中文),很可能只是翻譯程序帶來的假象,其實它對真正的人類智能一無所知。

這個實驗本來是為了反駁圖靈測試的,認為即使通過了圖靈測試,機器也不見得有了人類智能。但它或多或少有點牽強,始終也沒有把圖靈測試徹底反駁掉。不過,“中文屋悖論”卻可能在技術發展之路上告訴我們另一件事:我們所有的技術探索與研究,可能都是在完善那個中英文翻譯程序,從來不是去教機器真的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的界限

這裡要來認識兩個大家經常聽到,但有可能混淆的概念——通用人工智能與強人工智能

所謂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是指在不特別編碼知識與應用區域的情況下,應對多種甚至泛化問題的人工智能技術。這個技術雖然冷門並遙遠,但其實也有不少學術機構與企業在研究,一般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強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則是約翰·希爾勒在提出“中文屋實驗”時設定的人工智能級別。這個等級的人工智能,不僅要具備人類的某些能力,還要有知覺,有自我意識,可以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雖然兩個概念似乎都對應著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們可以把前者想象為無所不能的計算機,後者則類似穿著鋼鐵俠戰甲的人類。

“中文屋悖論”表達的思想,是人類研究的方向根本無法逼近強人工智能。即使能夠滿足人類各種需求的通用人工智能,也與自我意識覺醒的強人工智能之間不存在遞進關係。

現實中的技術發展好像也確實是這樣的。

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人類已經提出了一些設想與架構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馬庫斯·赫特(Marcus Hutter)在 2000 年提出的 AIXI。這個計算模型據說可以涵蓋各種算法與技術,逼近通用人工智能的本質……當然,這個算法的複雜程度奇高,根本無法執行,所以僅僅是個設想。

馬庫斯·赫特教授在2002年提出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 其假設任何計算問題都可以被變換為一個效用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希望以此概括出智能的本質。這個模型被很多專家評為最接近通用智能的模型,但僅僅屬於學術假設,難以實踐。

OpenAI 和 DeepMind 這樣的企業在近兩年則都開始了具體層面的 AGI 研究,其中 DeepMind 被認為是繼承 AIXI 的先鋒軍。

從 DeepMind 進行的通用人工智能性質的研發與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其“通用性”主要集中在四個層面:

(1)智能體應對複雜環境;

(2)陌生環境處理;

(3)時間變量應對;

(4)多個信息源同時處理任務。

而這些技術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就是智能體與外界的交互——也許可以理解為 AI 與這個世界的翻譯程序吧?

換言之,人類所做的僅僅是給“那個人”更好的翻譯程序,而非教他中文。所以通用智能這種已經很玄的東西,依舊與強人工智能保持著清晰的界限。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絕望的強人工智能:能力和意識,也許南轅北轍

讓我們把“中文屋實驗”極限化一點,把整個房間放在一個人的大腦裡。

假如一個人記住了所有翻譯程序,看到任何中文他都能調用回憶,能寫出相應的回答,那麼他是不是就懂中文了呢?

對於人類來說,可能他自然而然地就已經理解中文了。但對機器來說,即使這個過程速度再快、反應再靈敏,它也依舊沒有理解任何一個漢字。確切地說,這個人(智能體)獲得的是使用中文的能力,但對中文沒有意識。

能力與意識的區別,是我們在想象未來的超級智能時最容易混淆的問題。但從現實的邏輯推理,就會發現這二者差別很大,而且近乎沒有關聯。

知識表示 、機器學習、NLP 等人工智能技術,都是在不斷強化人工智能模仿人類能力的能力,但讓人工智能具備模仿人類意識的能力,直到現在依舊是一片空白。

沒有因,自然無果。“中文屋實驗”講述的,就是按照人類遵循的技術軌跡,智能體意識崛起這個命題將永遠缺乏基礎條件。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麼對於強人工智能來說可謂是非常絕望的。它們只能繼續在時空的長河裡沉睡在人類的幻想中,一如遠古的神祇,一如都市傳說裡的鬼怪。

想一想,還是覺得蠻無趣的呢……


以上內容摘自《未來學徒 讀懂人工智能飛馳時代》


"

大家都非常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擁有自我意識和情感的超級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說實話,這個話題都“爛大街”了。科學家、科技大佬、各國政要們爭得頭破血流,我們也很難知道答案。

但是,有沒有一些理論或者猜想可以觸及 AI 覺醒這個話題,讓我們不是隻能雲裡霧裡或者一腔熱血地想象未來呢?

比如說著名的“中文屋悖論”。這個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被用來否定“圖靈測試” 。但它更深層的本意,其實是在闡釋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像人類那樣擁有自我意識。

什麼是“中文屋實驗”

所謂的“中文屋實驗”,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在 1980 年發表論文提出的一個思維試驗。

這個思維實驗是說,如果把一位只會說英語的人關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他只能靠牆上的一個小洞傳遞紙條來與外界交流,而外面傳進來的紙條全部由中文寫成。這個人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裡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那麼利用中文翻譯程序,這個人就可以把傳進來的文字翻譯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覆翻譯成中文傳出去。在這樣的情景裡,外面的人會認為屋裡的人完全通曉中文,但事實上這個人只會操作翻譯工具,對中文一竅不通。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當然了,這是個思維實驗,具體操作起來近乎不可能。但這個實驗裡蘊含的思想卻在表達這樣一個可能:機器所表現出的智能(理解中文),很可能只是翻譯程序帶來的假象,其實它對真正的人類智能一無所知。

這個實驗本來是為了反駁圖靈測試的,認為即使通過了圖靈測試,機器也不見得有了人類智能。但它或多或少有點牽強,始終也沒有把圖靈測試徹底反駁掉。不過,“中文屋悖論”卻可能在技術發展之路上告訴我們另一件事:我們所有的技術探索與研究,可能都是在完善那個中英文翻譯程序,從來不是去教機器真的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的界限

這裡要來認識兩個大家經常聽到,但有可能混淆的概念——通用人工智能與強人工智能

所謂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是指在不特別編碼知識與應用區域的情況下,應對多種甚至泛化問題的人工智能技術。這個技術雖然冷門並遙遠,但其實也有不少學術機構與企業在研究,一般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強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則是約翰·希爾勒在提出“中文屋實驗”時設定的人工智能級別。這個等級的人工智能,不僅要具備人類的某些能力,還要有知覺,有自我意識,可以獨立思考並解決問題。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雖然兩個概念似乎都對應著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我們可以把前者想象為無所不能的計算機,後者則類似穿著鋼鐵俠戰甲的人類。

“中文屋悖論”表達的思想,是人類研究的方向根本無法逼近強人工智能。即使能夠滿足人類各種需求的通用人工智能,也與自我意識覺醒的強人工智能之間不存在遞進關係。

現實中的技術發展好像也確實是這樣的。

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人類已經提出了一些設想與架構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馬庫斯·赫特(Marcus Hutter)在 2000 年提出的 AIXI。這個計算模型據說可以涵蓋各種算法與技術,逼近通用人工智能的本質……當然,這個算法的複雜程度奇高,根本無法執行,所以僅僅是個設想。

馬庫斯·赫特教授在2002年提出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 其假設任何計算問題都可以被變換為一個效用函數最大化的問題,希望以此概括出智能的本質。這個模型被很多專家評為最接近通用智能的模型,但僅僅屬於學術假設,難以實踐。

OpenAI 和 DeepMind 這樣的企業在近兩年則都開始了具體層面的 AGI 研究,其中 DeepMind 被認為是繼承 AIXI 的先鋒軍。

從 DeepMind 進行的通用人工智能性質的研發與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其“通用性”主要集中在四個層面:

(1)智能體應對複雜環境;

(2)陌生環境處理;

(3)時間變量應對;

(4)多個信息源同時處理任務。

而這些技術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就是智能體與外界的交互——也許可以理解為 AI 與這個世界的翻譯程序吧?

換言之,人類所做的僅僅是給“那個人”更好的翻譯程序,而非教他中文。所以通用智能這種已經很玄的東西,依舊與強人工智能保持著清晰的界限。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絕望的強人工智能:能力和意識,也許南轅北轍

讓我們把“中文屋實驗”極限化一點,把整個房間放在一個人的大腦裡。

假如一個人記住了所有翻譯程序,看到任何中文他都能調用回憶,能寫出相應的回答,那麼他是不是就懂中文了呢?

對於人類來說,可能他自然而然地就已經理解中文了。但對機器來說,即使這個過程速度再快、反應再靈敏,它也依舊沒有理解任何一個漢字。確切地說,這個人(智能體)獲得的是使用中文的能力,但對中文沒有意識。

能力與意識的區別,是我們在想象未來的超級智能時最容易混淆的問題。但從現實的邏輯推理,就會發現這二者差別很大,而且近乎沒有關聯。

知識表示 、機器學習、NLP 等人工智能技術,都是在不斷強化人工智能模仿人類能力的能力,但讓人工智能具備模仿人類意識的能力,直到現在依舊是一片空白。

沒有因,自然無果。“中文屋實驗”講述的,就是按照人類遵循的技術軌跡,智能體意識崛起這個命題將永遠缺乏基礎條件。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麼對於強人工智能來說可謂是非常絕望的。它們只能繼續在時空的長河裡沉睡在人類的幻想中,一如遠古的神祇,一如都市傳說裡的鬼怪。

想一想,還是覺得蠻無趣的呢……


以上內容摘自《未來學徒 讀懂人工智能飛馳時代》


“中文屋悖論”:超級智能到底會不會出現?

解讀人工智能技術核心

摸清人工智能的發展脈絡

這本書從技術、產業和商業三個角度向讀者介紹了當今人工智能的發展狀況,讓人工智能從歷史和數學公式中走到讀者身邊,成為讀者探索產業發展脈絡的指南。通過追問人工智能的技術細節,記錄下發生在人們身邊的人工智能產業躍遷,關注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