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身邊的人工智能設備,有一天,它會超越人類的智慧嗎?

曾記得看過一部電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人工智能》,講的是一個小機器人,為了縮短機器人和人類的差距而奮鬥的故事。

影片裡的機器人,被人類賦予了情感,雖然他只是一個實驗品,也被人類所接納,成為了家庭的一份子,但最終,人類與機器,都無法接納這個有情感卻沒有血肉之軀的孩子。

那哪裡才是他最終的歸宿?

他帶著自己最愛的玩偶熊,給熒幕前的我們留下了他的背影。

直到結束,影片中並沒有告訴我們。

近在身邊的人工智能設備,有一天,它會超越人類的智慧嗎?

這部片子距離現在已經快十年。

十年前,如果問起周圍的人,什麼是人工智能?

大多數人應該能說出的模糊概念,大概和我差不多,人工智能就是製造機器人。

對這類技術下產生的“生物”,或多或少,除了好奇,還帶著一絲恐懼,它有一天,真的會取代人類嗎?

手機裡通過語音控制跳出的聊天機器人,算人工智能嗎?

被人工智能打敗的棋手越來越多,機器越來越聰明,那人怎麼辦?

人工智能離日常的我們很近,可是,仔細思考起來,其實,我們對人工智能,是一無所知。

到底,什麼是人工智能?

書店裡這方面的書著實太多,且厚,打開,滿是術語,看不懂,自然不得其解。

直到我翻開一本,由日本人工智能領域的代表人物,山本一成,所著的,《你一定愛讀的人工智能簡史》。

裡面簡單的文字,手繪的配圖漫畫,就這樣拉近了陌生的“人工智能”,與普通人的距離。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先知道,智能的定義是什麼?

但是,這個問題依然頗具有爭議性,就連人工智能的專業研究人員,也尚未有定論。因此,“人工智能”一詞,至今也還沒有明確的定義。

但是,這並不能阻擋山本一成先生,用他自己的理解與平常人能聽明白的方式,向我們進行解惑。

人工智能,首先它是一種智慧的行為。

我們說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其實就是在說他動腦思考的能力,並且在思考之後,還會產生對某項事物的推斷與推測。在中國人的理解裡,思考並得出結論,就是一個用“心”去琢磨的過程。

而機器並沒有“腦”,所以它無法“動腦”;

機器也沒有“心”,所以它也無法“用心”。

但是它有強大的數據支持,並可以在數據的推算中,得出結論。就如同人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後,可以通過行為、經驗,去識別與推測結果。

這和人類的智能行為極其相似。

可以這麼肯定地說,機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擬大腦的工作原理,使後臺海量的數據,轉換為計算機語言。

在這個理解之上,人工智能的本質,就是“動腦”思維的機器化。

所以一成不變,且技術含量並不高的流水線工作,最容易被智能機器所取代。

智能機器人,會最終取代人嗎?

智能機器人,是不是真的也可以完全模擬“用心”思考的人類,進而自己越來越智能化,並像電影裡那樣,開始擁有人類的情感?

近在身邊的人工智能設備,有一天,它會超越人類的智慧嗎?

如果我們進一步瞭解,智能機器設備的數據運行原理,我們就不會再有這樣的擔憂。

機器設備的數據運行法則與程序,全都源於人類類邏輯思維的模擬,它並不是機器自己想象和直覺的產物;

智能的部件,是人類根據機器功能和結構設計而成,並不是機器自己生長髮育而成。

人類“用心”思考的能力,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

在漫長歲月中的演化中,人類不斷對解決各類事件的經驗進行總結與優化,這樣的一個過程,並不是智能機器能在短時間內通過模擬而實現的。

近在身邊的人工智能設備,有一天,它會超越人類的智慧嗎?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雖然感覺現在的人越來越不愛動腦,一切需要“動腦”的事情,都交給了人工化的設備,且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不能做什麼”,也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既然機器並沒有“腦”,也無法自行“用心”思考,且絕大部分組件都是生物材料製成,很難成正成為一個“人”。

它的行為,更多的是設計開發它的人設定好的。它的未來,將如何在人類道德範圍內,發揮自己的作用?

這恐怕也是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直面的新問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