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非常老練的修行者都不易維持的是“皈依”!

仁波切 佛教 釋迦牟尼 佛學 明月勝幢 明月勝幢 2017-09-15

皈依的修持

佛法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靈性修行,而其中最耀眼的就是皈依的修持。藉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齊備;依賴皈依之道,也確定讓我們更進一步接近正見的開展。

皈依的關鍵要點,是要了解我們在修持時所專注的皈依對象,並非只是無生命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為佛、法、僧。

修持皈依所不可或缺的依止,是出離心、虔敬心、菩提心的慈悲這三種高貴的功德。所有這些功德都不容易生起、也不容易維繫,即使對非常老練的修行者也是如此。因此,這對我們初學者來說更具挑戰性,而且常會淪為模糊、抽象的概念而已。然而,歷代的修行者發現,要發展這些依止的最佳方式,就是向佛、法、僧誠摯而熱切的祈請,祈願我們不要引來任何障難,而阻礙了這些功德在我們心中開花結果。同時,這些偉大的修行者也忠告我們,要發展出真誠的出離心,我們必須思惟輪迴的痛苦;要培養對他人的慈愛與大悲,則是要了解每一個人在過去的某個時候,都曾經是我們真正愛過的人。

「生起菩提心」在我們的修持中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應該盡己所能,隨時保持慈愛與大悲的態度。生起菩提心的一個方法,是思惟在此輪迴生命中,某些生命所承受的可怕的痛苦;例如一些年幼的女孩們,經常是未滿八歲就被人從家中綁架,在黑暗、窒息、擁塞的卡車中,被載到很遠的地方,賣給妓院。我們很難想像她們所經歷的痛苦與恐怖,或者她們父母親所受的苦,但我們應該盡力去想像。可能更重要的是,思惟那些綁架者,由於他們的無明與愚痴而犯下這種嚴重的惡行。如此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像這種情境,讓那個禁閉著我們凍結之心的堅冰城堡開始融化,直到最後完全消融為止。

宗薩欽哲仁波切:非常老練的修行者都不易維持的是“皈依”!

當我們憶念三寶的功德時,事實上是在思惟一切現象的實相與真諦。初學者可以從憶念世尊佛陀開始。單純地憶起他的諸多名號,就是很有力的修持。我們也可以憶起他的故事,以及他生平中一些決定性的重要事件,例如當他還是悉達多太子時,他剪斷了一頭美麗長髮的那一刻。如此憶念,我們終究也能了悟一切現象的實相與真諦。

憶念佛的最高修持,就是接受一切有情眾生——不只是人類而已——都具足佛教徒稱為「佛性」的本具之善;而如此憶念,與究竟的皈依修持是非常相近的。

相對地說,皈依可以是如下的各種可能:你可以想像佛陀安坐在藍毘尼繽紛花園裡的一株樹下;或者在心中複誦佛陀的名號;或者複誦與佛陀相關者的名號,例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姨母波闍波提、父親淨飯王等;你也可以想像他們曾經走過的森林與樹叢,地上撒滿了由珠寶裝飾的象腿所踩碎的蓮花花苞,當皇室成員走過時,大地一如毛毯般柔軟,空氣中瀰漫著彈不拉(tambura)琴絃所彈奏出來的音樂;或者想像佛陀細心地摺疊他的僧袍,在清冽的水中洗滌他的木缽,在心中持續複誦著他的名號。或者,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唸誦釋迦牟尼佛咒:

Tadyatha om mune mune mahamunaye svaha

他疊塔 嗡 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梭哈

當你憶念法的時候,不要只限於唸誦聖典;更重要的是要記住佛陀開示的真諦,例如:諸行無常;任何人終將死亡;無論我們此生積聚多少財富與資產,它終將潰散;一切建造必會崩塌;我們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會離散。同樣地,記住一切現象的本性是空性;事物的顯現並非事物的實相;我們所見的世界,是我們自己感知的結果,它並不真實存在。

我們對僧的憶念,是當我們想到那些深信並積極追循智慧真諦之道,並且有意識地生起菩提心的慈愛與大悲的一群人。

皈依的修持與降服及獲得庇護有關。舉例來說,下雨的時候,如果你不想淋溼,你就在雨傘下尋求庇護。相同的,如果你害怕痛苦,不想要承受執著於幻相之苦,只要尋求庇護(皈依)於真諦,就能讓你從一切的失望中解脫出來,而那種失望是因為皈依於錯誤的真諦所產生的。

皈依的效果或結果,是你會了解諸行無常(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的);瞭解一切現象都是幻相;瞭解你周遭的世界是你自己感知的產物;也瞭解不論智識上或實際上,每個人的感知都不同。你不接受這些真諦,你就會像建造沙堆城堡的孩童,當城堡崩塌,孩童必會哭泣。

傳統上,修行者一邊在心裡靜默地修持皈依,一邊在身體上做大禮拜。這是對治驕慢非常好的方法。做大禮拜是把全身伸直投向地上,或以四肢以及身上最尊貴的地方——額頭,一起碰觸地面。如此做,是象徵你將自己降服於佛、法、僧的庇護下,並且將你最珍愛的寶貝——你的身、語、意——供養給他們。

在聖地修持皈依,你應該坐下,不要擋到別人行進的路線。試著想像一切諸佛與菩薩都在你面前,但是如果這太難(親見一切諸佛與菩薩實際在面前的是很稀有的),你也可以在心中之眼專注於他們的形貌,而且以全然的信心,知道他們並非無生命的塑像而已,而是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所有這些證悟者都滿盈智慧,他們可以看見輪迴的一切。絕對沒有任何在過去、現在、未來他們所不知道的事物;特別對我們這種最無明、最染汙的眾生,他們的悲心廣大、訊如雷電,而且他們的威力巨大,能夠把我們從這無盡輪迴的痛苦中連根拔起。

據信,佛具足了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好。這是以象徵性的方法,試圖將不同的哲學概念與我們這種心智有限的眾生溝通。然而事實上,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是沒有邊際而且完全超越數字的。換句話說,在整個輪迴的存在中,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非佛」的;而對於那些積聚足夠福德的人,即使是見到一片秋葉飄落地上,都能激發出離心與虔敬心——在這種情況,你可以說那片落葉本身就是佛的化現。

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一提到「佛」這個字,在心中立刻就有了一個「人」的概念。尤其這些聖地都與悉達多太子有關,因此我們很自然地認為佛就是一個人。然而,如此想像的話,我們就是在量化佛;而究竟上,佛無法量化,也無法被時間、地點、性別所侷限。這表示,如果你看到或聽到任何東西,它啟發了智慧與菩提心的慈悲在你心中生起,那麼你可以說那就是佛的示現。把這個想法放在心上,在比較實際的層次上它可以幫助你想像佛有金身、穿著傳統的僧袍、手持觸地印;他由全體聖眾所環繞,包括佩戴莊嚴的菩薩眾、阿羅漢眾、比丘眾與在家眾等。你可以選擇任何你喜愛的形式,例如西藏唐卡風格的,或某種漢傳的繪相。如果你喜愛文化上比較正統的,也可以從印度的繪畫上去尋找靈感。

無論你希望佛以何形相出現作為你的皈依對境,想像他站立或盤坐在你面前,生動鮮活,然後對他行皈依。如果願意的話,你也可以繞行佛塔、寺廟或整個你所造訪的聖地,作為你對證悟功德有著無止盡胃口的象徵動作。

為了幫助你進入修持的情緒,你可以唸誦《隨念三寶經》:

頂禮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薄伽梵。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

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

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

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解脫眾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

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

純一、圓滿、清淨、鮮白。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

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

所應合掌,所應禮敬。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在任何時候大聲唸誦或默唸經文,能積聚大量的福德,因此毫無疑問地,在聖地念誦經文會有很大的果報。

然後,再念誦能啟發你的任何皈依祈請文,例如:

乃至菩提藏,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宗薩欽哲仁波切:非常老練的修行者都不易維持的是“皈依”!

你自己也可以就在聖地當場信手作一個祈請文,或許更為有效。傳統上,你應該在皈依祈請文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你願意皈依於佛、法、僧,另一部分是你請求他們的保護。你的祈請文不須要有優美的文辭,也不必受限於某種詩詞規律、或其他任何規矩。只要以自己的話,表達出你受到保護與幫助的願望;而且,如果你太害羞而無法大聲說出來,在心裡默想這此字眼也可以。

皈依佛為指引,皈依法為道路,皈依僧為道上的同伴,然後請求他們保護你免於世俗的災禍,例如得到嚴重的病毒感染、染上瘟疫、遭遇車禍,以及各種不幸的意外,例如吞下塑膠牙籤等等。更為重要的,是請求他們保護你免於你一己的私利、自我中心、無止盡的慾望、烏雲般的無明、毀滅性的嗔恨、分別心、二元念頭、不淨觀、以及所有其他許許多多矇蔽我們的障礙。

我們初學者常在皈依佛的時候,把他想象成救世主,因此我們的祈請文都會顯得有點卑微。事實上,從一個觀點看,我們沒有理由不應該祈請世俗的幸福,像是健康、良緣、事業成功、甚至我們的足球隊勝利等等。畢竟,輸掉一場足球賽,很容易會讓我們掉入鬱悶的心情,可能有好幾個禮拜都無法想到佛法的事。所以,雖然我們應該牢記欲求身體健康、個人財富、球賽冠軍等,不是一個真正想要超越世俗生活的人所應祈請的方式,但是我們只不過是凡人而已。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求世俗的快樂。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稍微轉移一下世俗祈願所強調的重點,例如祈請我們能獲得保護、免於身體不健康,因為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來幫助他人;或者祈願我們擁有權力與金錢,所以我們能護持佛法等等;如此一來,本來是我們自私的欲求,就會轉變為能夠利益他人最深奧的泉源。理想上,你應該永遠將一切有情眾生包括在你的祈請文中;最低限度,你至少應該包括你的朋友與所有認識的人。而且不要只是祈願他們在世俗上的努力得到好運,也要祈願他們能與佛法結緣,證得正覺,解脫億萬有情眾生。

宗薩欽哲仁波切:非常老練的修行者都不易維持的是“皈依”!

最後,要讓皈依更為深刻,你在念完祈請文時,想像所有諸佛與菩薩都融入於你,因此你自己與你所皈依的對象成為無二無別。花點時間安住在這個狀態中。最後這個步驟非常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從究竟的觀點而言,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並非一個住在天堂,對我們做出審判、處罰、獎賞,實存於外在的全能庇護者。

如果你修持大乘之道,在你以皈依奠定了修行的基礎之後,接下來就是受菩薩戒的時候了。偉大上師們造訪聖地時,他們通常都花最多的時間在受菩薩戒,或至少重新受戒。根據大乘的傳統,在受戒之前,你應該先積聚一些福德,例如唸誦七支祈請文。

宗薩欽哲仁波切:非常老練的修行者都不易維持的是“皈依”!

七支祈請文

大乘佛法提供了一個結合智慧與方便的絕妙法門,它既容易做,又能帶來殊勝的成果。也許你認為要積聚無量福德,就得付出超過你能力所及的極大犧牲,比如供養你的皮肉、骨頭或房子等。但實質的供養並非我們唯一能做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就不是一個實際可行的系統了,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辦不到。所幸,大乘之道有智慧和方便來適應所有的修行者,而非只是富有者。它提供了觀想供品的方法,可以積聚與實質供養完全等量的福德;換句話說,大乘之道簡單、愉悅、不麻煩,但它的方法卻能獲得和實質供養等量的福德與智慧。

「七支供養」就是這些殊勝法門之一,它包含了七種不同積聚福德的方法,而且每個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目的。這些供養是:禮拜、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福德迴向。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個經典或法本里的「七支祈請文」來念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