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Libra的解讀非常多,有的從Libra對傳統金融體系的衝擊角度來解讀,有的從數字貨幣資產角度來解讀,還有些從技術方面解讀Libra實現的原理,甚至有些專門研究Libra新的編程語言MOVE。這些角度都非常有價值,本文要開闢一個新的視角:試圖站在扎克伯格的肩膀上,看Facebook為什麼會做Libra項目。

本文的主要脈絡如下:

1、Why:為什麼Libra會出現?

2、How:錢包Calibra是木馬奇兵。

3、What:Libra還會有哪些連鎖反應。

一、Libra為何能孕育而生

(一)隱形的天花板——基礎設施邊界

不是任何企業都能感知到“基礎設施”的邊界。通常我們聽說的企業邊界是指“行政邊界”或者“技術邊界”。所謂“行政邊界”,是指政府給企業劃分的經營範圍,比如Facebook不能在中國或者伊朗開展社交業務。

所謂技術邊界是指因為技術所限無法實現的業務,比如華為就在通訊領域碰到了技術邊界,任正非在演講中對此有鮮明描述:“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面對大流量、低延時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除通信領域,在芯片製造、火箭運輸、電池儲能等領域,技術邊界都日益清晰的制約企業的發展。除了上述兩個邊界,還有一個“邊界”,只有少數的創業者會感知到——這種邊界是“基礎設施邊界”。

我們怎麼理解基礎設施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能明白,目前的4G網絡就是網絡基礎設施,大量的基站構成了龐大的網絡通信系統,不管你是用蘋果手機還是華為手機,依賴於這些基礎設施我們才可以暢快的通信。

高速公路的路網是交通基礎設施,不管你是在駕駛寶馬汽車還是吉利汽車,都需要有路網才能上路。基礎設施如此“基礎”、“底層”、“必需”,以至於就像空氣之於人、水之於魚,處在其中的人通常會忽略基礎設施存在。

但是,當企業的規模膨脹到一定程度,增長空間變得逼仄,就會發現基礎設施邊界是道隱形的天花板。既有市場已經任由巨頭橫行,但放眼其它市場,巨頭不可能在津巴布韋這樣缺乏網絡基礎設施的國家賣5G手機,也無法在阿富汗這樣交通基礎設施落後的國家售賣汽車(阿富汗除首都外,交通以畜力為主),津巴布韋和阿富汗也根本無法產生5G手機公司或者汽車公司。

更難受的是,基礎設施會讓企業有無力感,任你是一家萬億市值的巨頭,也很難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基礎設施。

從“基礎設施邊界”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像Facebook、Google這樣的大公司,為何常常做一些“異想天開”的事情。

"

關於Libra的解讀非常多,有的從Libra對傳統金融體系的衝擊角度來解讀,有的從數字貨幣資產角度來解讀,還有些從技術方面解讀Libra實現的原理,甚至有些專門研究Libra新的編程語言MOVE。這些角度都非常有價值,本文要開闢一個新的視角:試圖站在扎克伯格的肩膀上,看Facebook為什麼會做Libra項目。

本文的主要脈絡如下:

1、Why:為什麼Libra會出現?

2、How:錢包Calibra是木馬奇兵。

3、What:Libra還會有哪些連鎖反應。

一、Libra為何能孕育而生

(一)隱形的天花板——基礎設施邊界

不是任何企業都能感知到“基礎設施”的邊界。通常我們聽說的企業邊界是指“行政邊界”或者“技術邊界”。所謂“行政邊界”,是指政府給企業劃分的經營範圍,比如Facebook不能在中國或者伊朗開展社交業務。

所謂技術邊界是指因為技術所限無法實現的業務,比如華為就在通訊領域碰到了技術邊界,任正非在演講中對此有鮮明描述:“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面對大流量、低延時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除通信領域,在芯片製造、火箭運輸、電池儲能等領域,技術邊界都日益清晰的制約企業的發展。除了上述兩個邊界,還有一個“邊界”,只有少數的創業者會感知到——這種邊界是“基礎設施邊界”。

我們怎麼理解基礎設施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能明白,目前的4G網絡就是網絡基礎設施,大量的基站構成了龐大的網絡通信系統,不管你是用蘋果手機還是華為手機,依賴於這些基礎設施我們才可以暢快的通信。

高速公路的路網是交通基礎設施,不管你是在駕駛寶馬汽車還是吉利汽車,都需要有路網才能上路。基礎設施如此“基礎”、“底層”、“必需”,以至於就像空氣之於人、水之於魚,處在其中的人通常會忽略基礎設施存在。

但是,當企業的規模膨脹到一定程度,增長空間變得逼仄,就會發現基礎設施邊界是道隱形的天花板。既有市場已經任由巨頭橫行,但放眼其它市場,巨頭不可能在津巴布韋這樣缺乏網絡基礎設施的國家賣5G手機,也無法在阿富汗這樣交通基礎設施落後的國家售賣汽車(阿富汗除首都外,交通以畜力為主),津巴布韋和阿富汗也根本無法產生5G手機公司或者汽車公司。

更難受的是,基礎設施會讓企業有無力感,任你是一家萬億市值的巨頭,也很難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基礎設施。

從“基礎設施邊界”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像Facebook、Google這樣的大公司,為何常常做一些“異想天開”的事情。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1 谷歌全球免費Wi-Fi計劃之——Wi-Fi熱氣球

"

關於Libra的解讀非常多,有的從Libra對傳統金融體系的衝擊角度來解讀,有的從數字貨幣資產角度來解讀,還有些從技術方面解讀Libra實現的原理,甚至有些專門研究Libra新的編程語言MOVE。這些角度都非常有價值,本文要開闢一個新的視角:試圖站在扎克伯格的肩膀上,看Facebook為什麼會做Libra項目。

本文的主要脈絡如下:

1、Why:為什麼Libra會出現?

2、How:錢包Calibra是木馬奇兵。

3、What:Libra還會有哪些連鎖反應。

一、Libra為何能孕育而生

(一)隱形的天花板——基礎設施邊界

不是任何企業都能感知到“基礎設施”的邊界。通常我們聽說的企業邊界是指“行政邊界”或者“技術邊界”。所謂“行政邊界”,是指政府給企業劃分的經營範圍,比如Facebook不能在中國或者伊朗開展社交業務。

所謂技術邊界是指因為技術所限無法實現的業務,比如華為就在通訊領域碰到了技術邊界,任正非在演講中對此有鮮明描述:“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面對大流量、低延時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除通信領域,在芯片製造、火箭運輸、電池儲能等領域,技術邊界都日益清晰的制約企業的發展。除了上述兩個邊界,還有一個“邊界”,只有少數的創業者會感知到——這種邊界是“基礎設施邊界”。

我們怎麼理解基礎設施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能明白,目前的4G網絡就是網絡基礎設施,大量的基站構成了龐大的網絡通信系統,不管你是用蘋果手機還是華為手機,依賴於這些基礎設施我們才可以暢快的通信。

高速公路的路網是交通基礎設施,不管你是在駕駛寶馬汽車還是吉利汽車,都需要有路網才能上路。基礎設施如此“基礎”、“底層”、“必需”,以至於就像空氣之於人、水之於魚,處在其中的人通常會忽略基礎設施存在。

但是,當企業的規模膨脹到一定程度,增長空間變得逼仄,就會發現基礎設施邊界是道隱形的天花板。既有市場已經任由巨頭橫行,但放眼其它市場,巨頭不可能在津巴布韋這樣缺乏網絡基礎設施的國家賣5G手機,也無法在阿富汗這樣交通基礎設施落後的國家售賣汽車(阿富汗除首都外,交通以畜力為主),津巴布韋和阿富汗也根本無法產生5G手機公司或者汽車公司。

更難受的是,基礎設施會讓企業有無力感,任你是一家萬億市值的巨頭,也很難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基礎設施。

從“基礎設施邊界”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像Facebook、Google這樣的大公司,為何常常做一些“異想天開”的事情。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1 谷歌全球免費Wi-Fi計劃之——Wi-Fi熱氣球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2 Facebook全球Wi-Fi計劃之——無人機送Wi-Fi

如上圖,從2013年開始,谷歌和Facebook相繼野心勃勃的鋪設全球Wi-Fi,以期更好的為用戶提供網絡服務。大公司免費推廣“網絡基礎設施產品”,這些行為看起來是無私的,但是,其實這背後也有大公司的自己的算盤,只有先建立了網絡基礎設施,他們的業務才有可能推廣到更大的市場,要知道,截止到2018年4季度,全球只有47.1億人能夠上網,仍有34億人無法上網(Hootsuite和We Are Social的全球數字統計報告),巨頭的天花板就是基礎設施。

繞了一圈,我們從“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Libra,就能更深的體會Facebook的動機。的確Libra是一個看起來無私大多數人受益的行為,但是背後卻是有著強大的市場野心,Facebook這次不是要用無人機建設全球Wi-Fi,Facebook這次是要用Libra區塊鏈建設的全球金融的基礎設施。

我們不妨重新打開Libra白皮書,可以看到封面的第一句話就是項目的願景——“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那麼在金融的“基礎實施”上出現了哪些問題呢?網絡基礎設施和路網基礎設施比較容易理解,金融基礎設施比較抽象,根據Libra白皮書目前金融基礎設施有兩個明顯的問題:

首先現有金融基礎設施對於窮國和窮人而言是非常不友好的。最簡單的借貸業務,借100美元面臨的手續費可能要超過30美金;一筆跨國轉賬(香港到菲律賓)可能需要6個甚至更多中間機構,而且手續費極高,世界銀行的數據是平均有7%-11%的成本。更加嚴重的是,目前全球超過17億成年人,根本就接觸不到金融服務[5] 。

"

關於Libra的解讀非常多,有的從Libra對傳統金融體系的衝擊角度來解讀,有的從數字貨幣資產角度來解讀,還有些從技術方面解讀Libra實現的原理,甚至有些專門研究Libra新的編程語言MOVE。這些角度都非常有價值,本文要開闢一個新的視角:試圖站在扎克伯格的肩膀上,看Facebook為什麼會做Libra項目。

本文的主要脈絡如下:

1、Why:為什麼Libra會出現?

2、How:錢包Calibra是木馬奇兵。

3、What:Libra還會有哪些連鎖反應。

一、Libra為何能孕育而生

(一)隱形的天花板——基礎設施邊界

不是任何企業都能感知到“基礎設施”的邊界。通常我們聽說的企業邊界是指“行政邊界”或者“技術邊界”。所謂“行政邊界”,是指政府給企業劃分的經營範圍,比如Facebook不能在中國或者伊朗開展社交業務。

所謂技術邊界是指因為技術所限無法實現的業務,比如華為就在通訊領域碰到了技術邊界,任正非在演講中對此有鮮明描述:“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面對大流量、低延時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除通信領域,在芯片製造、火箭運輸、電池儲能等領域,技術邊界都日益清晰的制約企業的發展。除了上述兩個邊界,還有一個“邊界”,只有少數的創業者會感知到——這種邊界是“基礎設施邊界”。

我們怎麼理解基礎設施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能明白,目前的4G網絡就是網絡基礎設施,大量的基站構成了龐大的網絡通信系統,不管你是用蘋果手機還是華為手機,依賴於這些基礎設施我們才可以暢快的通信。

高速公路的路網是交通基礎設施,不管你是在駕駛寶馬汽車還是吉利汽車,都需要有路網才能上路。基礎設施如此“基礎”、“底層”、“必需”,以至於就像空氣之於人、水之於魚,處在其中的人通常會忽略基礎設施存在。

但是,當企業的規模膨脹到一定程度,增長空間變得逼仄,就會發現基礎設施邊界是道隱形的天花板。既有市場已經任由巨頭橫行,但放眼其它市場,巨頭不可能在津巴布韋這樣缺乏網絡基礎設施的國家賣5G手機,也無法在阿富汗這樣交通基礎設施落後的國家售賣汽車(阿富汗除首都外,交通以畜力為主),津巴布韋和阿富汗也根本無法產生5G手機公司或者汽車公司。

更難受的是,基礎設施會讓企業有無力感,任你是一家萬億市值的巨頭,也很難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基礎設施。

從“基礎設施邊界”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像Facebook、Google這樣的大公司,為何常常做一些“異想天開”的事情。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1 谷歌全球免費Wi-Fi計劃之——Wi-Fi熱氣球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2 Facebook全球Wi-Fi計劃之——無人機送Wi-Fi

如上圖,從2013年開始,谷歌和Facebook相繼野心勃勃的鋪設全球Wi-Fi,以期更好的為用戶提供網絡服務。大公司免費推廣“網絡基礎設施產品”,這些行為看起來是無私的,但是,其實這背後也有大公司的自己的算盤,只有先建立了網絡基礎設施,他們的業務才有可能推廣到更大的市場,要知道,截止到2018年4季度,全球只有47.1億人能夠上網,仍有34億人無法上網(Hootsuite和We Are Social的全球數字統計報告),巨頭的天花板就是基礎設施。

繞了一圈,我們從“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Libra,就能更深的體會Facebook的動機。的確Libra是一個看起來無私大多數人受益的行為,但是背後卻是有著強大的市場野心,Facebook這次不是要用無人機建設全球Wi-Fi,Facebook這次是要用Libra區塊鏈建設的全球金融的基礎設施。

我們不妨重新打開Libra白皮書,可以看到封面的第一句話就是項目的願景——“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那麼在金融的“基礎實施”上出現了哪些問題呢?網絡基礎設施和路網基礎設施比較容易理解,金融基礎設施比較抽象,根據Libra白皮書目前金融基礎設施有兩個明顯的問題:

首先現有金融基礎設施對於窮國和窮人而言是非常不友好的。最簡單的借貸業務,借100美元面臨的手續費可能要超過30美金;一筆跨國轉賬(香港到菲律賓)可能需要6個甚至更多中間機構,而且手續費極高,世界銀行的數據是平均有7%-11%的成本。更加嚴重的是,目前全球超過17億成年人,根本就接觸不到金融服務[5] 。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3 跨境匯款流程

其次,現有金融基礎設施利益格局已定且極不開放。全球範圍內金融基礎設施都以銀行體系為核心,商業銀行壟斷廉價資金和存款,催生出大量的衍生產品,Facebook這樣的公司,很難在現有基礎設施中繞過銀行體系實現廣泛的金融服務,更重要的是利益中的大部分會被銀行該所拿走[6]。值得關注的是,國內的金融基礎設施下,產生創新的錢包產品——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但這是極為艱難的創新,在西方國家就沒有產生出這麼強大的錢包產品。

綜上,Facebook在增長空間逼仄的情況下,想到了從金融基礎設施方面來尋找突破口。並且這個金融基礎設施要還具備基礎設施的一般特性:具備全球性或大區域性(不能太小)、這個基礎設施要具備非獨佔性(不能被一家壟斷)、這個基礎設施要成本可控(不能太貴)。

很快,他們發現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可以幫助他們突破,這個武器遠遠比無人機或者熱氣球強大。

(二)當區塊鏈發展突破了人們的認知

區塊鏈的發展一直是在金融從業者的眼皮底下的,比特幣誕生之後,人們認識到原來互聯網上的代碼可以變得像真實世界中的資產一樣:“原子化,獨一無二,不可被複制”。但是這種資產從誕生開始就籠罩在巨大的炒作質疑中, 比特幣以及比特幣後續的加密數字資產的波動性掩蓋了人們的視線,大眾關注其炒作、批評其泡沫,但是,一部分先知先覺的創業者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比特幣之後的區塊鏈代表另一種建設金融基礎設施的方式,這種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在成本、治理機制等方面有極大的潛力。

雖然,這個金融基礎設施一度是緩慢的、難易擴容的、不具備普適性的,比如,基於比特幣的區塊鏈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為6-7、以太坊區塊鏈TPS為16-20。但情況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來,區塊鏈對TPS速度和商用安全性的發展進程得到了相當大的提速,人們從共識機制(EOS)、多層鏈架構(Stack)、分片擴容(ETH)等方式,用不同道路來實現區塊鏈效率和成本的兼顧。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們發現區塊鏈本身的技術已經可以逐漸應用到現實世界中。

那麼,回到Libra,這個項目怎麼滿足了現實需求?

首先,Libra區塊鏈天生是全球性的、開源的(代碼和治理路徑),它跨越任何國界,以至於中國人民銀行第一時間就把嘗試Libra區塊鏈運轉在了自己內部的主機上。

其次,Libra是一個從“許可鏈”到“公鏈”的開放型區塊鏈,通俗的說就是這個項目只在最開始階段由Facebook主導,很快就能變得更加開放。

最後一點就是成本可控,沒有哪一個全球性的金融基礎設施成本要比區塊鏈更低了,基於區塊鏈的Libra徹底消除了金融的清結算流程,通過代碼和合約的執行,金融系統的運轉成本會大大降低,未來Libra大概率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甚至盈利。可以說,滿足上述三點Libra具備了金融基礎設施的框架性要求。但是,Libra真正由一個區塊鏈項目邁向千家萬戶,還需要一個連接器,這個連接器就是本文下面要講的——Calibra。

二、鏈上鍊下世界的連接器——Calibra

(一)連接的三要素

區塊鏈世界在向鏈下世界打通時候時候,有三個要素:

第一個是區塊鏈用戶的非匿名化。非匿名不一定是完全實名,而是能夠驗證是可靠的身份。這一點Libra委員會中的成員有許多資源(比如Facebook或Paypal),未來區塊鏈可能分化為兩類,一類是有身份的區塊鏈,另一類是沒有身份的區塊鏈。有身份的區塊鏈才能被廣泛的應用,從而從源頭進行KYC(身份驗證)和AML(反洗錢)等工作。

第二個是傳遞資產或合約的合規化。鏈上的資產傳輸或者合約是“原子”的,或者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在鏈下卻有可能有各種糾紛,要保障鏈上資產或者合約的執行也有法律效力,進而能將這份權益蔓延至鏈下,相應的,也要保障鏈下事務的權益變化能夠溯源於鏈上。

第三個是技術方面。包含速度、安全性、兼容性,要和現實世界的業務速度等相匹配。

上述三個事情單單靠Libra本身是無法實現的,Libra是基礎設施,就像高速公路的路網,真正跑在高速公路上的是汽車,讓Libra和現實世界連接的是數字錢包——Calibra。

(二)木馬奇兵——Calibra

"

關於Libra的解讀非常多,有的從Libra對傳統金融體系的衝擊角度來解讀,有的從數字貨幣資產角度來解讀,還有些從技術方面解讀Libra實現的原理,甚至有些專門研究Libra新的編程語言MOVE。這些角度都非常有價值,本文要開闢一個新的視角:試圖站在扎克伯格的肩膀上,看Facebook為什麼會做Libra項目。

本文的主要脈絡如下:

1、Why:為什麼Libra會出現?

2、How:錢包Calibra是木馬奇兵。

3、What:Libra還會有哪些連鎖反應。

一、Libra為何能孕育而生

(一)隱形的天花板——基礎設施邊界

不是任何企業都能感知到“基礎設施”的邊界。通常我們聽說的企業邊界是指“行政邊界”或者“技術邊界”。所謂“行政邊界”,是指政府給企業劃分的經營範圍,比如Facebook不能在中國或者伊朗開展社交業務。

所謂技術邊界是指因為技術所限無法實現的業務,比如華為就在通訊領域碰到了技術邊界,任正非在演講中對此有鮮明描述:“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面對大流量、低延時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除通信領域,在芯片製造、火箭運輸、電池儲能等領域,技術邊界都日益清晰的制約企業的發展。除了上述兩個邊界,還有一個“邊界”,只有少數的創業者會感知到——這種邊界是“基礎設施邊界”。

我們怎麼理解基礎設施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能明白,目前的4G網絡就是網絡基礎設施,大量的基站構成了龐大的網絡通信系統,不管你是用蘋果手機還是華為手機,依賴於這些基礎設施我們才可以暢快的通信。

高速公路的路網是交通基礎設施,不管你是在駕駛寶馬汽車還是吉利汽車,都需要有路網才能上路。基礎設施如此“基礎”、“底層”、“必需”,以至於就像空氣之於人、水之於魚,處在其中的人通常會忽略基礎設施存在。

但是,當企業的規模膨脹到一定程度,增長空間變得逼仄,就會發現基礎設施邊界是道隱形的天花板。既有市場已經任由巨頭橫行,但放眼其它市場,巨頭不可能在津巴布韋這樣缺乏網絡基礎設施的國家賣5G手機,也無法在阿富汗這樣交通基礎設施落後的國家售賣汽車(阿富汗除首都外,交通以畜力為主),津巴布韋和阿富汗也根本無法產生5G手機公司或者汽車公司。

更難受的是,基礎設施會讓企業有無力感,任你是一家萬億市值的巨頭,也很難打造一個國家級的基礎設施。

從“基礎設施邊界”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像Facebook、Google這樣的大公司,為何常常做一些“異想天開”的事情。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1 谷歌全球免費Wi-Fi計劃之——Wi-Fi熱氣球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2 Facebook全球Wi-Fi計劃之——無人機送Wi-Fi

如上圖,從2013年開始,谷歌和Facebook相繼野心勃勃的鋪設全球Wi-Fi,以期更好的為用戶提供網絡服務。大公司免費推廣“網絡基礎設施產品”,這些行為看起來是無私的,但是,其實這背後也有大公司的自己的算盤,只有先建立了網絡基礎設施,他們的業務才有可能推廣到更大的市場,要知道,截止到2018年4季度,全球只有47.1億人能夠上網,仍有34億人無法上網(Hootsuite和We Are Social的全球數字統計報告),巨頭的天花板就是基礎設施。

繞了一圈,我們從“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Libra,就能更深的體會Facebook的動機。的確Libra是一個看起來無私大多數人受益的行為,但是背後卻是有著強大的市場野心,Facebook這次不是要用無人機建設全球Wi-Fi,Facebook這次是要用Libra區塊鏈建設的全球金融的基礎設施。

我們不妨重新打開Libra白皮書,可以看到封面的第一句話就是項目的願景——“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那麼在金融的“基礎實施”上出現了哪些問題呢?網絡基礎設施和路網基礎設施比較容易理解,金融基礎設施比較抽象,根據Libra白皮書目前金融基礎設施有兩個明顯的問題:

首先現有金融基礎設施對於窮國和窮人而言是非常不友好的。最簡單的借貸業務,借100美元面臨的手續費可能要超過30美金;一筆跨國轉賬(香港到菲律賓)可能需要6個甚至更多中間機構,而且手續費極高,世界銀行的數據是平均有7%-11%的成本。更加嚴重的是,目前全球超過17億成年人,根本就接觸不到金融服務[5] 。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1-3 跨境匯款流程

其次,現有金融基礎設施利益格局已定且極不開放。全球範圍內金融基礎設施都以銀行體系為核心,商業銀行壟斷廉價資金和存款,催生出大量的衍生產品,Facebook這樣的公司,很難在現有基礎設施中繞過銀行體系實現廣泛的金融服務,更重要的是利益中的大部分會被銀行該所拿走[6]。值得關注的是,國內的金融基礎設施下,產生創新的錢包產品——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但這是極為艱難的創新,在西方國家就沒有產生出這麼強大的錢包產品。

綜上,Facebook在增長空間逼仄的情況下,想到了從金融基礎設施方面來尋找突破口。並且這個金融基礎設施要還具備基礎設施的一般特性:具備全球性或大區域性(不能太小)、這個基礎設施要具備非獨佔性(不能被一家壟斷)、這個基礎設施要成本可控(不能太貴)。

很快,他們發現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可以幫助他們突破,這個武器遠遠比無人機或者熱氣球強大。

(二)當區塊鏈發展突破了人們的認知

區塊鏈的發展一直是在金融從業者的眼皮底下的,比特幣誕生之後,人們認識到原來互聯網上的代碼可以變得像真實世界中的資產一樣:“原子化,獨一無二,不可被複制”。但是這種資產從誕生開始就籠罩在巨大的炒作質疑中, 比特幣以及比特幣後續的加密數字資產的波動性掩蓋了人們的視線,大眾關注其炒作、批評其泡沫,但是,一部分先知先覺的創業者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比特幣之後的區塊鏈代表另一種建設金融基礎設施的方式,這種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在成本、治理機制等方面有極大的潛力。

雖然,這個金融基礎設施一度是緩慢的、難易擴容的、不具備普適性的,比如,基於比特幣的區塊鏈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為6-7、以太坊區塊鏈TPS為16-20。但情況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來,區塊鏈對TPS速度和商用安全性的發展進程得到了相當大的提速,人們從共識機制(EOS)、多層鏈架構(Stack)、分片擴容(ETH)等方式,用不同道路來實現區塊鏈效率和成本的兼顧。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們發現區塊鏈本身的技術已經可以逐漸應用到現實世界中。

那麼,回到Libra,這個項目怎麼滿足了現實需求?

首先,Libra區塊鏈天生是全球性的、開源的(代碼和治理路徑),它跨越任何國界,以至於中國人民銀行第一時間就把嘗試Libra區塊鏈運轉在了自己內部的主機上。

其次,Libra是一個從“許可鏈”到“公鏈”的開放型區塊鏈,通俗的說就是這個項目只在最開始階段由Facebook主導,很快就能變得更加開放。

最後一點就是成本可控,沒有哪一個全球性的金融基礎設施成本要比區塊鏈更低了,基於區塊鏈的Libra徹底消除了金融的清結算流程,通過代碼和合約的執行,金融系統的運轉成本會大大降低,未來Libra大概率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甚至盈利。可以說,滿足上述三點Libra具備了金融基礎設施的框架性要求。但是,Libra真正由一個區塊鏈項目邁向千家萬戶,還需要一個連接器,這個連接器就是本文下面要講的——Calibra。

二、鏈上鍊下世界的連接器——Calibra

(一)連接的三要素

區塊鏈世界在向鏈下世界打通時候時候,有三個要素:

第一個是區塊鏈用戶的非匿名化。非匿名不一定是完全實名,而是能夠驗證是可靠的身份。這一點Libra委員會中的成員有許多資源(比如Facebook或Paypal),未來區塊鏈可能分化為兩類,一類是有身份的區塊鏈,另一類是沒有身份的區塊鏈。有身份的區塊鏈才能被廣泛的應用,從而從源頭進行KYC(身份驗證)和AML(反洗錢)等工作。

第二個是傳遞資產或合約的合規化。鏈上的資產傳輸或者合約是“原子”的,或者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在鏈下卻有可能有各種糾紛,要保障鏈上資產或者合約的執行也有法律效力,進而能將這份權益蔓延至鏈下,相應的,也要保障鏈下事務的權益變化能夠溯源於鏈上。

第三個是技術方面。包含速度、安全性、兼容性,要和現實世界的業務速度等相匹配。

上述三個事情單單靠Libra本身是無法實現的,Libra是基礎設施,就像高速公路的路網,真正跑在高速公路上的是汽車,讓Libra和現實世界連接的是數字錢包——Calibra。

(二)木馬奇兵——Calibra

解讀Libra——區塊鏈資產向現實漸進

圖2-1 Calibra界面展面

如果說Libra是特洛伊木馬,那麼Calibra就是Facebook藏在木馬肚子裡的士兵。在Libra的基礎設施中,不管是穩定幣還是清結算網絡都要儘可能的去中心化,儘可能的創造出基礎設施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正外部效應,Calibra這樣的錢包項目則是競爭性的、排他的、營利性的中心化項目。

Calibra的用戶是非匿名的,Calibra將要求用戶使用政府簽發的身份證件註冊。CaLibra錢包仍然遵守美國的稅收、反洗錢等法規,從而保障傳遞資產的合規性。最後,Calibra可能會採取託管或非託管的方式,倘若是託管的方式,那麼交易速度可能不會受區塊鏈本身的限制。

進一步,Calibra會有哪些機會?如上文提到的,在中國有微信支付、支付寶這樣的錢包工具,但是在歐美這個市場被“信用卡”以及美國完善的銀行特許經營權行政阻隔,除了apple pay這樣的依託於iPhone用戶的稍大的平臺(2.5億人),目前還沒有出現一個全球性大玩家。Libra可以方便地將Facebook的海量用戶(27億)直接導入,從而變成一個超級支付終端,從而獲得海量的利潤和權力。

(三)Libra幣本身

關於Libra幣本身的描述已經非常多了,在筆者看來,Libra幣本身如何實現穩定性、Libra基金會如何通過Libra幣本身盈利,這些都屬於Facebook仍在與監管機構博弈的事情,在監管的介入下最終結果仍存在變數。但是,Libra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極大的漸進性,從前期白皮書發佈,到與監管機構溝通展開聽證會,再到未來Facebook在Libra基金會中決策權限的轉移,以及Libra從依靠美元等實體資產過渡到可能與儲備資產脫鉤,可見走出的每一步都環環相扣,對於Libra幣本身來說,考驗才剛剛開始。

三、What——Libra還會有哪些連鎖反應

亞馬遜森林的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導致一場風暴,我們要關注Libra會帶來的的連鎖反應。

1、Libra幣在未來絕對不會是唯一基於Libra區塊鏈的貨幣,由於Libra區塊鏈的可拓展性,在未來這條鏈上可能發行新的貨幣或者應用。同時,由於區塊鏈的開源特性,會有更多的類似於Libra區塊鏈這樣的的基礎設施架構。

2、大國的博弈有了新的路徑。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是在一帶一路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從而方便推進多方共贏的局面。我們發現還有一類基礎設施——金融基礎設施也有重新建設的條件,中國目前在推進央行數字貨幣CBDC/DCEP,也在一定程度上用新技術去構建新的應用領域。

3、對資產本身的研究將回潮。經濟及金融學家擅長用數學架構來解析世界,但是Libra帶來的變化是不容易被量化的,Libra讓人們重新關注資產本身,關注貨幣資產的產生以及可編程貨幣。

參考文獻:

[5]A. Demirgüç-Kunt, L. Klapper, D. Singer, S. Ansar, and J. Hess.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 2017: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 fintech revolution. World Bank Group, 2018.

(訪問日期:2019 年 5 月 15日)

[6]Consumer Federation of America."How payday loans work." Payday Loan Consumer Information.

(訪問日期:2019 年 5 月 19 日)

[7]Medium 《The next FinTech: Global “Open Finance” Infrastructure》,作者Andrew Wong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