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是時候給區塊鏈加把火了

一項新興技術總是被人在短期內高估,長期又被人低估,我的好朋友偉超這樣對我說。2018年1月,當時還在數字貨幣大牛市的頂峰時期,唱多的,說區塊鏈無所不能的文章鋪天蓋地,我作為一個金融科技從業者,當時即認為區塊鏈技術完全被人高估了。2019年4月的今天,數字貨幣市場正處於一個低谷期,唱衰的,說區塊鏈一無是處並且聲稱不需要區塊鏈的文章又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當下我作為區塊鏈從業者,認為2019年的區塊鏈技術已經被人低估了。

區塊鏈需求側缺乏彈性導致了“短期高估與長期低估”問題

如果會說需求與供給,鸚鵡也能成為經濟學家。

我司大佬跟我說過一句話:“聯盟鏈市場的興旺程度是和數字貨幣的價格正相關的”,那麼我們就換一種角度,從數字貨幣價格來分析聯盟區塊鏈的供給與需求。

縱觀2017年至2019年,數字貨幣從2017年初開始,價格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導致了供給側湧現了大量或真或假的項目,但在這段時間裡確實帶來了區塊鏈技術供給側的爆發式增長,而對於新興技術來說,需求側在短期內缺乏彈性,這也就導致從2017到2018區塊鏈市場供大於求,最終造成了數字貨幣價格的一波大跌。實際上任何一個主流經濟體對於區塊鏈的需求都是對於數字貨幣的一次利好,同時也就催生數字貨幣價格上或大或小的一次次上漲,這也恰恰說明了供給側對於需求側的渴望。

我相信多數讀這篇文章的人和我一樣認為區塊鏈技術是如大數據、雲計算一樣重要的信息技術之一,那麼我們不妨回頭看看雲計算的發展歷程。遙想雲計算概念提出伊始,人們也認為沒有云我們的數據中心挺好的,大型機構多處於觀望狀態(需求側短期內缺乏彈性),但是現如今無論是金融機構亦或是政府、高校,數據中心的建設已經離不開雲計算,它帶來的高可用、低成本、高資源利用率已經改變了當下的數據中心架構(需求側長期富有彈性)。我相信隨著需求側對於區塊鏈技術認識的逐步深入,長期來看彈性也會逐步增大。

2019年需求側開始湧現出大量需求

需求側缺乏彈性會導致短期內並不會湧現出大量應用,但這不代表區塊鏈技術沒有應用場景,相反隨著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理性認識加深以及技術的逐步成熟,當下已經湧現出了一大批區塊鏈如何與自身優勢業務結合的優秀討論,只不過這些討論多發生在私密場合下,並不會讓大眾所知曉。

從已經落地的區塊鏈應用來看,金融行業中排名前五的應用場景是:信用證、供應鏈金融、ABS、權益轉讓、保險;非金融行業中排名前五的應用是:智慧政務、存證溯源、數據交換、物流/倉單、發票。同時以政府、央企、大型金融機構為代表的大B端在思考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同時,也對產業協同模式進行了大量優秀討論,在這裡大概說三個方面。

一是對於數據如何進行流通的討論。對於政務與央企來講,數據需要互聯互通的頂層思想已經非常明確,但是對於如何互聯互通暫時並沒有優秀的解決方案。在傳統模式中,最原始的手段是通過兩兩互聯的方式打通數據孤島,當下最流行的方式則是通過如政府、大型國有企業聯盟等強有力的中心建設大型雲計算中心,並以多機構數據彙集的方式來統籌管理,但從近年來的實踐來看,數據隱私問題依然是這類數據匯聚與共享的最大掣肘。傳統模式下,數據隱私與共享形成了不可調和的“蹺蹺板”,如若希望數據共享則完全喪失了隱私,同時如若希望數據隱私則完全無法進行共享。區塊鏈技術融合安全多方計算、K-N祕密分享、代理重加密等密碼學手段,有望實現一種在數據隱私數據共享之間相對平和的解決方案,從而徹底解決不同主題間數據的共享與應用問題。

二是同業之間如何進行業務互聯互通的討論。現如今,多數大B端企業均面臨數字化轉型的難題,究其根本是由於傳統的商業模式已經遇到了“天花板”,導致同質化企業在爭搶不斷縮小的蛋糕時利潤逐步降低,企業管理者希望通過數字化轉型,突破“天花板”,做大產業蛋糕,而數字化轉型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就是如何構建“產業互聯網”。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業務標準性更高的場景更容易在不同企業之間達成業務共識,進而產生基於區塊鏈的“產業物聯網”,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金融系統實際就是希望在不同商業銀行之間自發性的構建一套“貿易金融互聯網”。以區塊鏈技術作為基礎設施,智能合約作為跨機構服務總線,可以在更加對等的情況下逐步磨合業務標準,進而有望在行業內構建“產業互聯網”,做大、做高產業蛋糕。

三是如何構建行業數據標準的討論。傳統數據標準的制定多是通過行業協會建設團體標準、主管機構建設行業標準進而形成統一的國標,但傳統的標準制定方法已經無法適應如今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在上世紀早些年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股票交易所多采用人工報價的形式完成交易,後出現了電話報價的形式,最終發展到瞭如今的以信息化系統為依託的交易撮合體系,而我國股票市場起步較晚,故形成了“未學走直接跑”的發展態勢,直接跑步進入了信息化交易時代。對於數據標準的討論與此類似,在數字經濟時代,可依託區塊鏈多中心化架構,在數據生產各方構建權益對等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並應用智能合約構建符合業務發展的數據結構,輔以經濟激勵模型,最終在群策群力的環境下快速迭代、沉澱,逐步構建行業統一的數據標準。

需求側對供給側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在需求不斷湧現的現今天,供給側的技術輸出能力已經成為了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瓶頸。我在這裡說的技術瓶頸並不是2017-2018年多被提到的TPS、安全以及容錯問題,而是諸如區塊鏈大數據存儲、低響應時間(ART)、跨鏈、定製化隱私保護等高度複合型的技術需求。此類高度定製化的需求無論是對底層技術平臺進行改造亦或是構建二層協議(layer 2),都需要從業者對於底層技術有著很強的掌控能力,而多數“講故事”的公司幾乎不可能夠做到這一點。無論是哪種技術路線,均需要單獨開一篇文章來詳細闡述,本文就暫時不做展開討論了。

需求側彈性的增長需要以供給側技術輸出作為支撐,作為區塊鏈底層技術供應者,我們一方面要紮紮實實做好技術沉澱,另一方面則需要充分了解需求側對於技術的實際要求,做好服務。

作者:墨荻,杭州趣鏈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