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在美國HBO電視網播出的電視劇《權力的遊戲》中,各色人物手中出現了多種武器,這些武器的配備往往在一個側面彰顯了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出身等信息。這些武器也大多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對應的原型,也算是在熒幕上再現了經典。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艾莉亞細劍:源自西班牙

艾莉亞是臨冬城領主艾德·史塔克公爵的小女兒,按照劇本的設定,她從小就是一個身體瘦削、膽大活潑的女孩,這些都和她舉止得體的姐姐珊莎·史塔克正好相反。艾莉亞是左撇子,行動迅速敏捷。她學習過布拉佛斯的水舞者劍術並且會使用匕首,也是一個出色的騎手,在《權力的遊戲》的原著小說《冰與火之歌》中,除了臨冬城馬房總管的兒子哈溫外,沒人能騎馬追上她。

在《權力的遊戲》劇中,艾莉亞使用的是一把很獨特的武器。這是一把細長的單手劍。單手劍供握持的柄部較短,一般只能單手握持,不像很多雙手握持的長劍那樣長達20~30釐米。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權力的遊戲》劇組的道具是比較考究的。原著裡並沒有對艾莉亞使用的武器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詳細的描述,根據艾莉亞使用的單手劍的形制來看,其參考原型應當是歐洲細劍,這應該是劇組的道具師專門針對艾莉亞本人的氣質和她的經歷,參考歐洲歷史上出現過的武器之後特意為之。初看這件武器,一般觀眾腦海裡浮現的應該是電影《佐羅》中男主角佐羅使用的武器,佐羅喜歡用他的武器留下獨特的標誌——“Z”。

從歐洲劍的發展歷史來看,細劍脫胎於中世紀的騎士劍,不過比騎士劍輕巧得多。在《權力的遊戲》中,艾莉亞的劍術老師的穿著和氣質極具西班牙風格。細劍最早也是出現於15世紀中期的西班牙,十六七世紀風行於西歐。當時,西班牙的貴族們開始佩帶比騎士劍窄小輕便的佩劍出現在公共場合,後來這種輕型佩劍逐漸成了貴族參加各種儀式的標配。

細劍的西班牙語原意是“禮服劍”,這說明其最早的用途是正裝配飾,用於搭配出席宮廷宴會等正式場合的晚禮服。因此,細劍的早期用途應該是通過其自身的形制、劍裝和配飾等顯示主人的優雅和高貴,實戰需要完全在其次。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因為顯得格調高雅,貴族老爺們逐漸在日常生活中也佩帶這種輕型佩劍。於是,有錢的富翁們群起模仿,也爭相佩戴這種纖細優雅輕型佩劍。15~17世紀的歐洲城市街頭並不平靜安寧,街頭鬥毆和決鬥很常見。於是,隨身佩戴的輕型佩劍就成為在街頭決鬥中的首選武器。由於這種需求,輕型佩劍的劍身也就變得越來越狹長,劍尖也更加尖銳,這樣更有利於刺擊動作。

有了市場需求就會有商人提供合適的商品,武器製造商為此專門針對非披甲人員的街頭自衛需要設計出了最早的用於戰鬥的細劍。因為作戰對象和場地的變化,細劍不再需要面對戰場上渾身披掛的騎士,完全不需要破甲功能,劍身逐漸變得纖細,重量也大為降低。為了保護使用者沒有鐵手套保護的持劍手,護手的存在更顯得重要,在實用的同時逐漸發展出了一些繁複的花樣,手柄上也出現了華麗精巧的裝飾。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看起來細劍的外形纖細柔弱,但是細劍劍身是十分結實的。細劍劍身截面厚而窄,雙面開刃。雖然作為單手刺擊武器,細劍的是主要功能是刺擊,但是並不意味著細劍不能劈砍。在緊急特殊情況下細劍也可以用於劈砍,也能對敵人產生一定的殺傷效果。

細劍那纖細而結實的劍尖就像透甲錐一樣,在決鬥中經常將對手當場刺穿。在那個沒有抗生素和成熟的外科手術的年代,貫通傷就是致命傷,傷者往往會死於機械性失血休克。就算僥倖沒有當場死亡,也有很大可能在之後因為傷口感染而死。總之,細劍是文藝復興時代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武器。

野火——希臘火

除了靠人力搏殺的冷兵器之外,《權力的遊戲》中還有一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閃著綠色光芒的液體——野火。在拜拉席恩家族的史坦尼斯試圖攻佔君臨城的黑水河戰鬥中,史坦尼斯的艦隊因為受到裝滿野火的火攻船的進攻而損失慘重,間接造成了史坦尼斯的最終失敗。除此之外,坐鎮君臨城的皇后瑟曦還用它把聖貝勒大教堂變成了一片火海,使得與她敵對的大部分政敵葬身火海。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這種看似終極武器的“野火”並非是編劇憑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虛構的,在歷史上的確有一種類似的武器。《冰與火之歌》的作者也表示,是從歷史上的真實武器獲得了靈感,從而在小說中創造出了“野火”。“野火”的原型就是在西方戰爭史上大名鼎鼎的“希臘火”。

678年,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正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在哈里發穆維雅的指揮下,阿拉伯帝國的海軍連續5年從馬爾馬拉海東南沿岸的基茲科斯出發,對君士坦丁堡發動大規模進攻,形成了對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海上封鎖。為了擊敗阿拉伯的海軍,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不得不廣泛徵集退敵良策,並最終得到了“希臘火”的配方和使用方法。

根據記載,“希臘火”是一個名叫佳利尼科斯的人所發明。佳利尼科斯在敘利亞從事建築業,並對煉丹術有濃厚興趣。他的職業特點和興趣使得他在尋找和研究合適的建築用防水材料時逐漸掌握了火藥的配置方法。

7世紀初,阿拉伯帝國興起後不斷向外擴張,逐步佔領了敘利亞地區,佳利尼科斯不得不向首都君士坦丁堡逃難。在途徑小亞細亞地區時,佳利尼科斯發現當地出產的一種黑色的黏稠油脂,居然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燒。實際上,這種油脂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石油。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在君士坦丁堡被阿拉伯軍隊每年進行圍攻的艱難處境下,佳利尼克斯提出,可以使用火燒阿拉伯戰船的方法來禦敵。君士坦丁四世立即命令在大皇宮內成立專門由佳利尼科斯擔任技術指導的小組,在軍械管理官員的幫助下祕密研製實用的武器。

拜占庭守城軍隊正是依靠這種新式武器在678 年夏季重創了進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海軍,阿拉伯方面有3萬多士兵陣亡,“希臘火”首戰告捷。阿拉伯軍隊再遭到慘重損失之後被迫與拜占庭帝國進行和談。隨後,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雙方簽訂了為期30年的和平條約,哈里發穆維雅表示臣服,並願意每年向拜占庭帝國進貢。

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勝利在東歐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阿瓦爾人汗王和斯拉夫人的各部落首領紛紛前往君士坦丁堡請求和平和友誼,承認拜占庭帝國的宗主權。現代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是阿拉伯軍事擴張正處於高潮時所遭到的最嚴重的挫折,阿拉伯人征服歐洲的計劃因此最終破產。

在阿拉伯人的記載中,這種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被稱作“希臘火”。在拜占庭人的文獻中則稱之為“液體火焰”。現代學者的研究表明,“希臘火”是一種以石油為主體、混合了易燃樹脂和硫磺等物質的比較黏稠的油脂。“希臘火”很容易被點燃,也容易附著在物體表面,並且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和燃燒,但沒有爆炸的能力,因此十分便於攜帶和運輸。

配置好的“希臘火”被裝入木桶,運送到前線供守城士兵使用。士兵們通常使用銅製的管狀噴射器向敵人噴灑“希臘火”,然後用點著的火箭或者專用的管口引火機將其引燃。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上圖是一部西方古書中的插圖,拜占庭海軍將大量“希臘火”灑在敵艦和水面上,點燃之後火借風力,越燒越旺,大火覆蓋了敵艦。“希臘火”的發射裝置基本組成部分包括油罐、手動氣泵、導管和管口引火機等。油罐安置在船的甲板之下,力量大的士兵們則抱著導管,根據敵人的遠近調整方向和角度。手動氣泵則是噴射“希臘火”的動力源,管口引火機則能引燃經過的黏稠液體,向敵人噴出熊熊烈焰。在順風的情況下,火焰一般會噴出40~50米遠。運載“希臘火”的戰船也是專門設計的,船上包裹了厚重並浸溼之後的獸皮,還專門配備了弓箭手來掩護“希臘火”的操作人員,這種專用船隻往往被阿拉伯人稱為“火船”。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自從拜占庭帝國的高加索和亞美尼亞地區發現石油以後,就有不少石油被運往君士坦丁堡,人們也早已熟知這種黏稠液體具有可燃性,佳利尼科斯的特殊貢獻在於將適當比例的易燃物質加入石油,使得新的混合物變得更為易燃,促成了新式武器——“希臘火”的發明。

“希臘火”是一種武器系統,拜占庭帝國依靠特有的技術分隔體系保證了沒有一個人能同時知道所有的製造技術和技巧,使得“希臘火”的祕密一時無法向外洩漏。但是,因為只有極少數人通曉所有的技術祕密,雖然一方面確保了祕密的安全,另一方面卻又使得這項技術祕密面臨失傳的風險。

到目前為止,究竟是哪些人通曉“希臘火”的全部技術祕密至今仍然是個謎。傳說只有兩個家族的人知道“希臘火”的配方,它們分別是皇室家族和蘭普洛斯家族。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皇室家族知道這個祕密。最終,阿拉伯人在 10 世紀才終於獲得“希臘火”的配方。

兩種投石機

在《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三集中,人類聯軍和夜王率領的異鬼大軍進行了生死大決戰,這次戰役中,出現了一種大型武器——投石機。雖然投石機在劇集中出場不多,而且多處於背景中,但是在歷史上它可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

在冷兵器時代,投石機是一種依靠投擲重物殺傷敵人的遠程武器,比起近距離的白刃格鬥,威力和作用要大很多。人類最早的遠程投擲類兵器,是投向遠處獵物或敵人的石塊,起先是手投,後來出現了投石索,以及“飛去來器”,即迴旋鏢。除此以外,各類弓弩也紛紛登場,包括髮射大型弩箭的多聯裝床弩,但是,威力最大的非投石機莫屬。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目前已知最早的投石機出現在公元前9世紀,新亞述帝國的尼姆魯德浮雕上便展現了那個時代用於攻城的大型投石機。這個投石機以巨大的木框製成穩固的底座,在其上支起木架,用馬鬃和橡樹皮纖維絞成的繩索連住容納投射物的勺形物。士兵們用力絞緊繩索後,只要用力一拉後端的固定鎖,木杆在繩索的絞力作用下猛然向上彈出,把石彈或燃燒物拋向目標。

這是一種彈力勢能砲,它依靠絞緊的具有彈性扭力的繩索來積蓄彈性勢能。當固定鎖被拉開後,這種彈性勢能在被釋放的一瞬間,帶動拋石杆拋出投射物,將彈性勢能轉變為投射物的動能。出現在第八季第三集中的較矮的拋石機,其原型就是這種依靠繩索絞力來拋射物體的投石機。

除此以外,使用範圍更廣的還有一種人力投石機。它擁有一個很長的木質長臂,運用槓桿原理拋射物體。木質槓桿較長的一頭用繩索拴住皮套,裡面放著石彈或能點燃的引火物,較短的另一頭槓桿上則繫著很多條繩索,以便於人力拉拽。繩索少則五六根,多的可以達到兩百多根。使用的時候,在指揮官的口令下,拉繩的士兵喊著號子,一起發力拉繩,牽引連在木槓杆的短臂,從而帶動長臂將投射物拋出。

這種人力投石機在古代是很普遍的大型攻城武器,歐洲、西亞和中國都曾被使用過。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稱之為“礟”,唐代以後,逐漸改用“砲”字。至今,在中國象棋中,要使用砲,還必須在前方有一個其他的棋子方才可以使用,也暗示了投石機的使用必須有支點才行。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劇中出場的另一種投石機形制較大,是人力投石機的進化版本,在中國這種投石機被稱為 “回回砲”,也叫 “襄陽砲”或“西域砲”。與人力投石機不同,“回回砲”依靠的是自身攜帶的配重的下墜帶動槓桿來拋射投射物的,所以是一種配重投石機。目前關於配重投石機最早出現的時間和地點還沒有定論。但是,至遲在12世紀末的十字軍戰爭中,就已經出現使用配重投石機的記載。

在13世紀中後期蒙古與宋朝的戰爭中,蒙古人從中亞獲得了製造這種攻城利器的工匠,利用他們製造並在攻打軍事重鎮襄陽的時候使用了配重投石機。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回回砲”威力、精度、射程全面領先於襄陽守軍的人力投石機。“回回砲”可以拋射重達75千克的石頭,比起人力投石機的最大拋射重量45千克重得多,擊中地面後往往砸進地面三四尺深,如果擊中城牆或房屋,都是一擊而碎。“回回砲”使得宋朝人的襄陽城防體系逐漸崩潰,最終襄陽城的守軍不得不投降。

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退敵

雖然第八季第三集的守城大戰被很多劇迷吐槽,認為武器配置的位置、兵力部署情況和作戰過程都有瑕疵,但是這些嚴格來說都屬於劇情的需要。劇中這些基本按照歷史原型複製並出現的經典武器在不經意間讓觀眾有了強烈的時代感,很好地烘托了劇情和人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