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秦始皇到底應該叫嬴政?還是秦政?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一文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秦始皇到底應該叫嬴政?還是秦政?

作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秦始皇可以說無論是褒是貶,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劃時代人物,可以說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如今中國的大一統。然而現今人們在談論他時都直稱其名“羸政”。無論是講歷史,還是說故事,率皆如此,即使是辭書也是這樣行文的。

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角號碼新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均於秦始皇詞條下說:“即贏政。”實際上,這是傳述歷史的一個謬誤。如果一定要按中國姓氏的習慣來稱呼歷史上的秦始皇,也應該是“秦政”,而不是“羸政”

之所以大家都稱呼秦始皇為“嬴政”,只不過是幾百上千年來,大家把這個錯誤已經習以為常了,就如許多人已經把阿(e)房(pang)宮,讀作阿(a)房(fang)宮一般。

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說要糾正大家一定要把秦始皇嬴政改過來,改成秦政。而是藉著這個問題同大家共同探討、瞭解一番中國人姓氏的起源,以及姓氏的區分。

一、姓氏的區別


一文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秦始皇到底應該叫嬴政?還是秦政?

按先秦時期,人們有姓有氏。與後世不同,雖然姓與氏都是表示血緣關係的名稱,但姓與氏的社會涵義卻是不同的。

先簡單介紹一下姓,姓的社會意義就表現在區別父系血緣關係上。在姓的屬性下,同姓的人都出自共同的祖先,不同姓的人則出於不同的祖先。

在古代,一看對方姓什麼,就知道對方和我有沒有血緣關係,這就避免同父系血緣人之間通婚。這就是所謂“姓以別婚姻”是也。因此可知,姓的涵義是基於原始社會氏族外婚制的習俗,是區別父系氏族而產生的血緣關係名稱。

氏則不然,氏是家族名稱。不同氏的人,雖有共同的祖先,但不是同一家族成員,也沒有共同的利害關係;而同氏之人,既是同一祖先的子孫,也是同一家族的成員,並且榮辱相關、安危共之。

氏是受天子或國君的賜封而確立的。其社會意義是與采地、封邑、民人和官職等聯繫在一起的。因此,氏是社會身份、地位和權益的標誌,所謂“氏以別貴賤”是也。所以先秦時代的庶民,即不享有社會權力的人,是沒有氏稱的。

所以說,姓氏中的姓,主要區別的是血緣關係,同姓說明有著共同的祖先;而氏則劃分開了所在的階級,比如同樣是嬴姓,封到趙國的嬴姓就是趙氏,封到秦國的嬴姓就是秦氏。這是以分封制為基礎而建立的家族名稱。

一文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秦始皇到底應該叫嬴政?還是秦政?

正因為如此,在先秦時代,社會上對姓、氏之稱是有明確規範的。

其規範是:男人稱氏,女子系姓。即是男子名字上冠以氏稱,以標誌其社會身份或地位;以秦國為例,秦始皇作為嬴姓秦氏名政,自然要稱呼他為秦政;

而於女子則在氏下或名下系之以姓,體現的是“婚姻之別”。比如秦穆公把自己當女兒嫁給了晉國晉懷公,這個女兒的名字就叫懷嬴,嬴這個姓就放在了後面。

這個規範可稱之為“姓氏制度”。

二、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從原始社會應該就存在了,當時沒有文字等記載,以至於今人很難把它說清楚,只能合理猜測。

如現在網上的通行說法是:根據姓字“從女從生”而說姓產生於母系時代,是母系氏族的標誌,甚至把姓與圖騰扯到一起去;而對氏則說是姓的分支。這些說法,只是望文生義或猜測附會之辭,不足以反映姓、氏的起源和姓氏制度的社會意義。

那麼姓氏的起源到底是什麼呢?

一文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秦始皇到底應該叫嬴政?還是秦政?

我們通過留存下來的甲骨文和商周銅器銘文,以及一些先秦典籍中的資料來看,在先秦時代“生”字即是“姓”字,姓、生二字往往無別。

從女旁的姓字固定下來,當是文字隸定之後的事,原因是由於周代禁忌同姓通婚而規範女子系姓,才使女旁的姓字與生字分別開來。

而從古代血緣團體衍生分化來看,姓分化衍生出來的分支仍然是姓而不是氏。據古書所載,炎帝、黃帝皆出於少典氏,但以炎帝為始祖的血緣團體卻為姜姓,而黃帝則為姬姓人的始祖

又比如黃帝二十五子,有十四人得姓,除有兩人為己姓、兩人同於黃帝為姬姓外,還有酉、祁、滕、箴、任、荀、僖、姑、儇、依等十姓,即這些姓都是從黃帝的姬姓血緣團體分化出來的分支。

還有一點是古書上從未見有姓轉化為氏的記載,但卻能見到氏轉化為姓的例證。

如舜為姚姓,本是有虞氏人,因堯降二女與舜而居於媯汭(guī ruì),遂有“有媯”之稱,而其後人胡公滿受周封國於陳為君遂為媯姓,便是其證。這個“有媯”之稱,實是指舜與堯的二女所組成的家庭或家族而言的,也就是氏稱,但因受周武王的賜封而轉變為姓稱了,說明姓是由氏轉化而來的。這才是追溯姓氏起源衍化的線索。

三、嬴姓的起源


一文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秦始皇到底應該叫嬴政?還是秦政?

現在回到秦始皇的姓氏問題上來。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家族史可上溯到堯舜禹時期。其始祖曰大費,就是《尚書•虞書》中輔佐大禹治水伯益。

再往上溯,大費之父是大業,大業之母是帝顓頊的苗裔孫女女修。由於大費助禹治水和為帝舜調馴鳥獸有功於世,因此大費得到帝舜“賜姓贏氏”的賞賜。

實際上就是舜以部落聯盟長承認並確定大費(伯益)為贏姓氏族的氏族長,也就是說秦始皇的父系血緣關係是淵源於贏姓氏族,故“贏”是其別婚姻的本姓。

大費的後代子孫費昌、中衍以及蜚廉、惡來,累世有功於殷商王朝,因此當週武王伐紂滅商時“並殺惡來”,而蜚廉亦為紂死。嬴姓作為商朝的死黨,在周朝建立後頗受打壓,陷入了一個發展的低谷。

一直到了了周穆王時期,蜚廉的玄孫造父,因善於駕車御馬受到周穆王的寵幸,被封於趙城。這就是嬴姓趙氏的源頭,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最早就是來自於趙城。所以趙氏家族的人或趙王的本姓也是“羸”姓。

很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嬴姓,造父因為得到了周穆王的信任而封賞;而惡來系的子孫卻過得很慘,於是還冒稱過嬴姓趙氏。

只不過後來惡來的玄孫大駱生了非子,非子在犬丘這個地方負責為周孝王養馬,非子養馬技術一流,周孝王的馬繁殖的特別好,於是非子這才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使復續贏氏祀,號曰秦贏”。即賦予他恢復祭祀贏姓祖先的權力,因而得氏為秦、系姓為贏,這就是嬴姓秦氏的起源。

一文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秦始皇到底應該叫嬴政?還是秦政?

從此之後,嬴姓秦氏這一脈得以大發展,非子的曾孫秦仲於周宣王時為大夫;而秦仲之孫秦襄公在犬戎攻殺周幽王後,率兵救周並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周平王正式封為諸侯。

因為秦氏的產生和秦國的建立實際上是始於非子,所以秦君的名稱都必須冠以秦氏之稱。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稱呼秦穆公的時候一般是秦伯任好,秦康公是秦伯罃等等;

而記載中帶嬴字的一般是秦國的王女,如文贏、懷贏、穆贏、秦贏等等。

再有按姓氏制度的規定是“國君以國為氏”,因此,對秦始皇的稱謂只能是“秦政”或“秦王政”、“秦始皇政”而不能稱為“羸政”。

所以我們看到《史記》中記錄到秦始皇的地方,一般都稱之為“子政”、“太子政”;或者記載為“秦王政”。而從來沒有記載成為“羸政”的。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傳

既然秦始皇的本姓為“贏”姓,何以說按今天的習慣來稱呼他也應該是“秦政”而不是“羸政”呢?

這是因為姓氏制度是屬於先秦時期社會上層建築的禮制,以氏為標誌的家族名稱是通過分封制獲得的世襲封地或採邑、職位而確立的。

但到戰國時,社會發生了變革,分封制被郡縣制替代,除國君外,世襲制和采邑被取締了,代之而行的是軍功制和俸祿制,因而家族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以氏為標誌的血緣關係己喪失了庇護族人或維持社會地位的作用。無論是氏,還是姓,都只成了血緣關係出自哪個祖先的標誌而己,而無其他的實際意義了。

因此,氏的意義與姓己無區別,往昔的姓氏制度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於是,氏也變成了人們在一定範圍內“別婚姻”的姓了。這就是趙、魏、韓等國無論國君還是族人皆稱為趙某、魏某、韓某的緣故了。

一文了解中國姓氏的起源!秦始皇到底應該叫嬴政?還是秦政?

當然,秦國也不能例外。秦始皇時期及其前後的秦氏子孫,既然不能享有世襲封邑,當然也就無從另立新氏,而以秦為姓了。即自戰國以降,至於秦漢,先秦時代的氏便都轉化為現今人習慣上所說的姓了,姓氏己無分別,也就是說秦漢以後人們的姓更多的是來自於先秦時代的氏稱。

如若稱秦始皇為“贏政”,即以其本姓作名字的冠詞,那麼,趙氏也出自贏姓,秦、趙同祖,何以對趙王或趙氏族人不稱之為“贏某”呢?以趙高為例,他是出自趙氏之人,本姓自應為羸,何以在任何情況下無人稱之為“贏高”呢?

再以韓非為例,韓氏出自姬姓,則韓非本姓為姬而世無姬非之說。人們會以稱趙高為贏高,稱韓非為姬非為謬誤,何以於秦始皇之稱為“羸政”而不覺其為非呢?且如今的秦姓,無疑是來源於秦始皇的父祖或兄弟子侄,若以秦始皇為“贏政”,則秦氏家譜將無從接納秦始皇其人,因此說稱秦始皇為“贏政”是傳述中國歷史的一個謬誤。

參考文獻:

1. 餘和祥. 中國姓氏文化縱橫談[J]. 武漢宣傳, 2013(5):48-49.

2. 張仰森, 徐波, 曹元大, et al. 基於姓氏驅動的中國姓名自動識別方法[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3, 39(4):62-65.

3. 肖銳. 論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意義[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 v.35;No.211(4):63-66.

4. 李慶花. 中國姓名文化考略[D]. 山東師範大學, 2012.

5. 司馬遷.史記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