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獎就叫金鐘吧,黃鐘大呂,中國的音樂獎項就應該叫金鐘。”

音樂 音樂劇 文章 韓雪 吳雁澤 廊坊 音樂週報 2019-06-05
“這個獎就叫金鐘吧,黃鐘大呂,中國的音樂獎項就應該叫金鐘。”

文 |刁豔

自1999年來到《音樂週報》工作,就在時任總編輯周國安帶領下,開始對接中國音協的各類採訪。周總編為了讓我更快地熟悉音協和全國音樂工作概況,要求我儘可能地參加音協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工作會議。因此,我當時得以非常近距離地接觸到傅庚辰主席、吳雁澤書記、顧春雨祕書長等音協核心人物。可以說,自1999年開始,我印象裡這幾位“大人物”關注的重大話題只有一個——創辦中國音樂國家級最高獎項,填補中國音樂史空白。

“金鐘”,這一現在樂界如雷貫耳的獎項,第一次聽說是出自傅庚辰主席之口,傅主席輕輕道出:“這個獎就叫金鐘吧,黃鐘大呂,中國的音樂獎項就應該叫金鐘。”近20年了,眼前依然浮現出傅主席說出這兩個字時那份期待和興奮。在多年採訪傅主席的經歷中,這樣的表情只有在“夢”金鐘、“鑄”金鐘、“敲”金鐘的時候,才能從這位“音樂將軍”的面容上看到。是的,“金鐘”,當年就是被音樂人當成是一個夢想來談論的。中國音樂,能否設立一個與電影“金雞”同樣聞名、最具含金量的最高專業獎項,的確是當時那一代樂界的夢想與追求。

當時,音協的領導班子全身心投入到“金鐘獎”,就我有限的瞭解和參與,就能完全體會到從審批、立項到首屆舉辦地點、時間的確定以及獎項的設置,沒有一個環節不是大費周章、百般思量。難題似乎一個接著一個,也神奇般地一個接著一個化解。全體工作人員和關心金鐘獎的所有人的心情全都隨之浮浮沉沉。

舉辦的時間、地點一換再換之後,終於,到了2001年的5月,在河北廊坊,中國音樂金鐘獎破繭而出,驚豔亮相。各級領導、專家評委、新老學者、媒體周邊,等等,從天南地北齊聚廊坊這個當時非常不起眼的城市。彼時,如我一般採訪金鐘獎的一行記者的心情更為複雜,金鐘獎真的會不負眾望、給音樂界帶來巨大推動嗎?

很快,置身於首次比賽的現場,關於金鐘獎的一切猜想,與舞臺上各路選手的殘酷競爭相比,令人無暇顧及。在評委中,對於首次設立的不分唱法的比賽的討論更是激烈。麥克怎麼使用?評判標準怎樣確立?不分唱法的學術意義在哪裡?以後的比賽要不要沿襲?如此這般的話題,貫穿一週比賽始終。那時,與其說金鐘獎是個大賽場,不如說是一個超級論壇。每個人都投入了無比的熱情,展開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然而,直到各個獎項頒佈,最終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討論甚至在歌唱頒獎現場繼續著。

在同樣擔任評委的周國安總編指示下,《音樂週報》的現場報道,決定還原首屆金鐘獎賽場的種種爭議和討論。在首屆金鐘獎的現場,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應該被銘記的,已然不是金銀銅獎究竟花落誰家,而是那一代音樂工作者對中國音樂發展一份沉甸甸的赤子之心。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北京合唱節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童聲合唱是個慢活兒,急不得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為中國音樂帶來了什麼?

韓雪假唱背後,飲鴆止渴的音樂劇“粉絲經濟”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這個獎就叫金鐘吧,黃鐘大呂,中國的音樂獎項就應該叫金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