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王新倉,陝西寶雞人,國家一級演員,主工文武小生。"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代表劇目《周仁回府》、《謝瑤環》《謝冠》等。

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主工文武小生。曾在《周仁回府》、《秦王李世民》《長城歌》《白玉樓》《遊龜山》《千古一帝》《王魁負義》《樓臺會》、《斷橋》等劇中扮演主要角色。獲全國梆子劇種調演優秀表演獎,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西北五省(區)廣播、電視秦腔大賽清唱一等獎。2004年在西安和蘭州成功舉辦了個人專場演出。被陝西秦腔研究會評為"德藝雙馨青年藝術家",有"三秦劇壇俊小生"的美譽。

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演出劇目

曾在《謝冠》《逼侄赴科》《拷寇》《周仁回府》《秦王李世民》《長城歌》《白玉樓》、《遊龜山》《千古一帝》《回荊州》《恩仇記》《謝瑤環》《王魁負義》《樓臺會》《斷橋》《婁昭君》等劇中扮演主要角色。

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所獲榮譽

王新倉,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民革陝西省委員,陝西省秦腔藝術協會副主席,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

中國戲劇梅花獎

獲全國梆子劇種調演優秀表演獎;

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西北五省(區)廣播、電視秦腔大賽清唱一等獎。

2004年在西安和蘭州成功舉辦了個人專場演出。被陝西秦腔研究會評為"德藝雙馨青年藝術家",有"三秦劇壇俊小生"的美譽。

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王新倉王新倉12歲從藝,主工文武小生,唱、做、念、打俱佳,尤以高亢激越、宏亮圓潤的天質嗓音和聲情並茂的優美唱腔見長,曾在秦腔《周仁回府》、《秦王李世民》等30餘部戲中擔任主演。1984年飾演秦腔音樂改革實驗劇目《樓臺會》中的梁山伯,將民歌演唱技巧與秦腔傳統唱法自然巧妙地融為一體,參加全省青年演員會演並在省電臺播放後贏得業內外廣泛讚譽。嗣後相繼主演《長城歌》、《斷橋》等劇時日趨成熟的唱腔和表演更是備受戲劇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其《蔡倫》中飾演劉肇的主要唱腔被中央音樂學院編入教材,中央電視臺"名人名段"欄目中選播其演唱的秦腔《激友》、《婁昭君》等10餘片斷,並做了專題報道。1989年在紀念徽班晉京200週年《名人名戲》展演中,在《斷橋》中飾許仙,得到北京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讚譽。歷年來,先後榮獲全國梆子劇種調演"優秀表演獎"、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文華新劇目獎"、2000年中央電視臺全國戲曲MTV"金獎",西北五省(區)及陝西省秦腔大賽一等獎20多次,多次被選調參加省內外重大演出和晉京展演,並多次參加"梅花獎"藝術團及"心連心"藝術團國內重大演出,以其代表劇目出訪過日本等國家和我國臺灣,香港地區。

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王新倉曾先後在西安、蘭州傾心推出其磨礪多年的摺子戲專場,在秦腔《謝冠》、《逼侄赴科》、《拷寇》、《悔路》等戲中不同凡響地重新塑造了呂布、潘必正、陳琳、周仁的舞臺藝術形象,其師承秦腔名生李繼祖灑脫幹練、細膩傳神的表演風格日臻美輪美奐,同已出版發行的40餘盤秦腔盒帶和VCD光碟一起,斐然顯現出他在秦腔生角發展歷程中既能"以唱傳情"創造意境美,又可"以情帶唱"盡展秦風秦韻,在秦腔藝術領域獨樹一幟,被《中國文化報》等多家新聞媒體譽為"三秦俊小生"。

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王新倉對秦腔戲曲藝術的熱愛如醉如痴,這種痴迷與他善良、溫文、憨厚的性格渾然天成地融合,便成就了不斐的業績,奠定了他摘取中國戲劇藝術最高獎項的成功地位。這片痴心,表現在他報考縣劇團時,一口氣不歇地連唱了三遍《紅燈記》唱段;這片痴心,表現在他入科學藝不足一年,便提前完成了各項功底練習;這片痴心,還表現在他咽喉受傷、感冒發燒時仍然帶著傷病演出,而且還能超常發揮……

這片痴心,被專業劇評人概括為"狠戲如命"。早在上世紀的80年代初,不滿20歲的王新倉尚在鳳翔縣劇團。一次機緣巧合,他從正在寶雞市秦腔團授教的任哲中老先生處"偷藝"學來了《悔路》套數,回來後便苦心孤詣地排演。為了練好基本臺步和身架,王新倉每天夜以繼日地連軸轉,三個月下來,一件舊莽袍的下襬竟被他踢成了碎片。從鳳翔縣劇團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不久,王新倉便擔綱秦腔音樂改革實驗劇目《樓臺會》中的梁山伯一角。他每天泡在排演場上苦練,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常常練得頭暈、腿腫,連爬樓梯都感覺困難。後來,在陝西省秦腔青年演員調演大會上,王新倉所飾演的這一角色,獲得了由陝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演員二等獎。

2005年夏,第三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蘭州舉辦,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推出了《王新倉摺子戲專場》,由《悔路》《拷寇》《逼侄赴科》三個摺子戲組成。其中,《悔路》《拷寇》是王新倉以現代意識與傳統觀念交融,從而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兩出代表性劇目,而移植於川劇的《逼侄赴科》的雕琢成功,則充分體現了王新倉"狠戲如命"與"愛戲如痴"的痴心。在學習川劇的"蹬道袍""咬道袍"和以摺扇"攪道袍"等技巧時,王新倉坦言,光扇子、道袍便練壞了幾十副,終於做到了熟能生巧,巧中出新。演出時,王新倉對原本中的道袍、摺扇、臺步等技巧都做了新的處理,突出少年書生潘必正的風流倜儻、瀟灑儒雅及其對熱戀中愛人難捨難分的痴情,表演輕快活潑、妙趣橫生,獲得了極大成功。

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王新倉王新倉出生於鳳翔縣的農家,從未讀過書的父母,在他離家學戲之前的12年裡,將中國農耕文化中那種善良、質樸、憨厚的品質傳承給了他。與這位業已功成名就的知名藝術家接觸,沒有炙手可熱的傲慢,沒有凌然不可一世的霸氣,你時時能夠熱切感觸到的,是他的爽真,他的純樸,他的善良,以及其對培養他成長的黨和政府、各級領導和家人的感恩之心。這樣一顆真誠質樸的感恩之心,既有對當年把他從縣劇團中百裡挑一選拔出來的戲曲研究院老領導的,也有對現如今時時刻刻關注他、激勵他、培養他,在他的成功道路上傾注了許多心血的戲曲研究院現任領導陳彥院長的;既有對他的岳父母、著名秦腔導演李繼祖與著名秦腔演員馬友仙的,也有對他的愛妻李小聰的。

三秦劇壇俊小生---王新倉

在陝西省文聯組織的大型採風慰問活動中,王新倉對記者說:"每次下鄉採風,對我都是一個學習、鍛鍊的好機會。高尚的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們要在持續地為老百姓演出中汲取營養,來提高我們自身的技藝。我感覺每次的收穫都是巨大的。"當談及自己放棄了有報酬的商演而投身於公益性活動時,王新倉說:"這是出於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黨和國家給予了藝術家很多關愛。作為國家一級演員,我覺得自己應該更多地屬於大眾、屬於人民群眾。我們的吃、住、行組織上都非常關心,安排得非常到位。作為一位藝術家,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應該更多地奉獻於人民群眾。"

當記者對王新倉蜚聲三秦、德藝雙馨的藝術之家發出由衷的讚歎時,他的臉上綻放出了會心的、幸福的、甜美的笑容。他說,正是因為多年來李繼祖老師在一招一式上一絲不苟的言傳身教,馬友仙媽媽的耳濡目染,以及愛妻李小聰的全力支持與無私奉獻,才成就了自己今日成就的峰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