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

武俠小說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有一個要梗,即“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

由於《書劍恩仇錄》的第一主角是“海寧陳閣老”的另一個兒子陳家洛,也就是說,乾隆和陳家洛是同胞親兄弟。該書就圍繞著這對親兄弟在對待胡漢對立、家國情仇的態度和做法上虛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精彩離奇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實,《書劍恩仇錄》是秉承了以寫歷史題材著稱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家許嘯天所著《清宮十三朝演義》裡的寫法。

《清宮十三朝演義》中關於乾隆朝的記述,是從海寧陳家生子被時為雍親王的雍正帝偷龍轉鳳的故事開始的。

故事講的是:在康熙朝,皇太子兩次被廢,儲位遲遲未定。為了能做上儲君,雍親王挖空心思、機關算盡。而讓雍親王最為苦惱的,是自己生育不繁,遲遲沒產有王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妃終於生產了,可是,到頭來,產下的卻是一個女嬰。雍親王無比沮喪。恰好,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也在同一天產下了一個小孩,男的。陳世倌和雍親王關係密切,生子心切的雍親王讓陳家把男孩抱入王府,成功地實施了調包計,把自己家的丫頭換來了陳世倌家的兒子。


"

武俠小說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有一個要梗,即“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

由於《書劍恩仇錄》的第一主角是“海寧陳閣老”的另一個兒子陳家洛,也就是說,乾隆和陳家洛是同胞親兄弟。該書就圍繞著這對親兄弟在對待胡漢對立、家國情仇的態度和做法上虛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精彩離奇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實,《書劍恩仇錄》是秉承了以寫歷史題材著稱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家許嘯天所著《清宮十三朝演義》裡的寫法。

《清宮十三朝演義》中關於乾隆朝的記述,是從海寧陳家生子被時為雍親王的雍正帝偷龍轉鳳的故事開始的。

故事講的是:在康熙朝,皇太子兩次被廢,儲位遲遲未定。為了能做上儲君,雍親王挖空心思、機關算盡。而讓雍親王最為苦惱的,是自己生育不繁,遲遲沒產有王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妃終於生產了,可是,到頭來,產下的卻是一個女嬰。雍親王無比沮喪。恰好,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也在同一天產下了一個小孩,男的。陳世倌和雍親王關係密切,生子心切的雍親王讓陳家把男孩抱入王府,成功地實施了調包計,把自己家的丫頭換來了陳世倌家的兒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故事很精彩,但並非許嘯天原創。

故事是許嘯天取材於署名為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中《弘曆非滿洲種》一文,而在雍親王以女嬰易男嬰情節的基礎上,許嘯天又加入了乾隆長大登位後到江南尋母的種種情節,並活靈活現地刻畫了陳氏後人勸乾隆恢復漢業的故事,將“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傳說推到了高峰。

而經過天嘏、許嘯天、金庸三人的煞有介事、言之鑿鑿的講述,很是有一部分人對乾隆的漢人身份深信不疑。

其實,“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只是野史和小說家的獵奇筆墨,絕不能當真。

因為,這個說法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的:即乾隆降臨人世之前,雍正還沒生育有兒子,或生育的兒子都夭折了。

事實上,雖然雍正的子嗣不旺,但單單皇子也生了十個,其中,有四個是在乾隆之前出生的。

乾隆只是雍正的第五子。

"

武俠小說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有一個要梗,即“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

由於《書劍恩仇錄》的第一主角是“海寧陳閣老”的另一個兒子陳家洛,也就是說,乾隆和陳家洛是同胞親兄弟。該書就圍繞著這對親兄弟在對待胡漢對立、家國情仇的態度和做法上虛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精彩離奇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實,《書劍恩仇錄》是秉承了以寫歷史題材著稱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家許嘯天所著《清宮十三朝演義》裡的寫法。

《清宮十三朝演義》中關於乾隆朝的記述,是從海寧陳家生子被時為雍親王的雍正帝偷龍轉鳳的故事開始的。

故事講的是:在康熙朝,皇太子兩次被廢,儲位遲遲未定。為了能做上儲君,雍親王挖空心思、機關算盡。而讓雍親王最為苦惱的,是自己生育不繁,遲遲沒產有王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妃終於生產了,可是,到頭來,產下的卻是一個女嬰。雍親王無比沮喪。恰好,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也在同一天產下了一個小孩,男的。陳世倌和雍親王關係密切,生子心切的雍親王讓陳家把男孩抱入王府,成功地實施了調包計,把自己家的丫頭換來了陳世倌家的兒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故事很精彩,但並非許嘯天原創。

故事是許嘯天取材於署名為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中《弘曆非滿洲種》一文,而在雍親王以女嬰易男嬰情節的基礎上,許嘯天又加入了乾隆長大登位後到江南尋母的種種情節,並活靈活現地刻畫了陳氏後人勸乾隆恢復漢業的故事,將“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傳說推到了高峰。

而經過天嘏、許嘯天、金庸三人的煞有介事、言之鑿鑿的講述,很是有一部分人對乾隆的漢人身份深信不疑。

其實,“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只是野史和小說家的獵奇筆墨,絕不能當真。

因為,這個說法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的:即乾隆降臨人世之前,雍正還沒生育有兒子,或生育的兒子都夭折了。

事實上,雖然雍正的子嗣不旺,但單單皇子也生了十個,其中,有四個是在乾隆之前出生的。

乾隆只是雍正的第五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早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雍正就生育有兩子:皇長子弘暉和過早夭折沒來得及排序的弘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又生下了皇二子弘昀(因為統昐沒有排序,所以弘昀排為皇二子)。

皇長子弘暉和皇二子弘昀分別夭折於康熙四十四年和康熙五十年,身為皇四子的弘曆(即事實上的第五子、後來的乾隆帝)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說雍正此時“求子若渴”也不錯,但別忘了,皇二子弘昀和皇四子的弘曆之間還夾有一個皇三子弘時!且在弘曆出生後三個月,皇五子(事實上的第六子)弘晝也出生了!

這裡,就專門來說說皇三子弘時。

皇三子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比乾隆大了七歲,身體一直很好。因此,那些說雍正苦於無子以至不得不抱了漢人的兒子充當自己兒子的說法是不存在的。

雍正即位時,弘時是雍正存世年齡最大的兒子,並已生有子嗣,其子永珅生於康熙六十年,是雍正的長孫。另外,弘時的生母李氏在雍邸時已是側福晉,名份僅次於嫡福晉烏喇那拉氏,從某種程度來說,弘時應該是雍正立儲的首要人選。

但是,我們都知道,雍正後來建儲,卻是棄長擇幼,選了比弘時小、且其生母地位低下的弘曆,弘時則被莫名其妙地從玉牒上除名,謎一般死去。

甚至,今天我們讀高達一百五十九卷的雍正朝實錄,連弘時的名字都找不到!彷彿雍正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這個皇子,這也是為什麼天嘏、許嘯天等人認為弘曆出生前雍正沒有兒子的原因。

乾隆繼位後,“念兄弟之誼”,重新將弘時收入譜牒之內。現在,我們通過讀乾隆朝實錄,才知道世上曾經有過弘時這麼一號人。

即使如此,清廷官修史書對弘時其人其事的記載也是惜墨如金,不肯多置一詞。

民國所修《清史稿》就只寥寥提了幾句,諸如“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之類。

但深考一下史料,我們就知道,弘時既不是世宗(指雍正)的第三子,也沒有早死,更不是無嗣。《清史稿》的記載錯誤連篇,主要還是記載有弘時的資料被銷燬太多、保留下來太少有關。

弘時也因此成為了大清王朝最神祕的皇子。

"

武俠小說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有一個要梗,即“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

由於《書劍恩仇錄》的第一主角是“海寧陳閣老”的另一個兒子陳家洛,也就是說,乾隆和陳家洛是同胞親兄弟。該書就圍繞著這對親兄弟在對待胡漢對立、家國情仇的態度和做法上虛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精彩離奇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實,《書劍恩仇錄》是秉承了以寫歷史題材著稱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家許嘯天所著《清宮十三朝演義》裡的寫法。

《清宮十三朝演義》中關於乾隆朝的記述,是從海寧陳家生子被時為雍親王的雍正帝偷龍轉鳳的故事開始的。

故事講的是:在康熙朝,皇太子兩次被廢,儲位遲遲未定。為了能做上儲君,雍親王挖空心思、機關算盡。而讓雍親王最為苦惱的,是自己生育不繁,遲遲沒產有王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妃終於生產了,可是,到頭來,產下的卻是一個女嬰。雍親王無比沮喪。恰好,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也在同一天產下了一個小孩,男的。陳世倌和雍親王關係密切,生子心切的雍親王讓陳家把男孩抱入王府,成功地實施了調包計,把自己家的丫頭換來了陳世倌家的兒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故事很精彩,但並非許嘯天原創。

故事是許嘯天取材於署名為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中《弘曆非滿洲種》一文,而在雍親王以女嬰易男嬰情節的基礎上,許嘯天又加入了乾隆長大登位後到江南尋母的種種情節,並活靈活現地刻畫了陳氏後人勸乾隆恢復漢業的故事,將“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傳說推到了高峰。

而經過天嘏、許嘯天、金庸三人的煞有介事、言之鑿鑿的講述,很是有一部分人對乾隆的漢人身份深信不疑。

其實,“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只是野史和小說家的獵奇筆墨,絕不能當真。

因為,這個說法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的:即乾隆降臨人世之前,雍正還沒生育有兒子,或生育的兒子都夭折了。

事實上,雖然雍正的子嗣不旺,但單單皇子也生了十個,其中,有四個是在乾隆之前出生的。

乾隆只是雍正的第五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早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雍正就生育有兩子:皇長子弘暉和過早夭折沒來得及排序的弘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又生下了皇二子弘昀(因為統昐沒有排序,所以弘昀排為皇二子)。

皇長子弘暉和皇二子弘昀分別夭折於康熙四十四年和康熙五十年,身為皇四子的弘曆(即事實上的第五子、後來的乾隆帝)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說雍正此時“求子若渴”也不錯,但別忘了,皇二子弘昀和皇四子的弘曆之間還夾有一個皇三子弘時!且在弘曆出生後三個月,皇五子(事實上的第六子)弘晝也出生了!

這裡,就專門來說說皇三子弘時。

皇三子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比乾隆大了七歲,身體一直很好。因此,那些說雍正苦於無子以至不得不抱了漢人的兒子充當自己兒子的說法是不存在的。

雍正即位時,弘時是雍正存世年齡最大的兒子,並已生有子嗣,其子永珅生於康熙六十年,是雍正的長孫。另外,弘時的生母李氏在雍邸時已是側福晉,名份僅次於嫡福晉烏喇那拉氏,從某種程度來說,弘時應該是雍正立儲的首要人選。

但是,我們都知道,雍正後來建儲,卻是棄長擇幼,選了比弘時小、且其生母地位低下的弘曆,弘時則被莫名其妙地從玉牒上除名,謎一般死去。

甚至,今天我們讀高達一百五十九卷的雍正朝實錄,連弘時的名字都找不到!彷彿雍正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這個皇子,這也是為什麼天嘏、許嘯天等人認為弘曆出生前雍正沒有兒子的原因。

乾隆繼位後,“念兄弟之誼”,重新將弘時收入譜牒之內。現在,我們通過讀乾隆朝實錄,才知道世上曾經有過弘時這麼一號人。

即使如此,清廷官修史書對弘時其人其事的記載也是惜墨如金,不肯多置一詞。

民國所修《清史稿》就只寥寥提了幾句,諸如“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之類。

但深考一下史料,我們就知道,弘時既不是世宗(指雍正)的第三子,也沒有早死,更不是無嗣。《清史稿》的記載錯誤連篇,主要還是記載有弘時的資料被銷燬太多、保留下來太少有關。

弘時也因此成為了大清王朝最神祕的皇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從乾隆朝實錄中所收錄的乾隆帝重收弘時入譜牒的上諭裡,我們可以捕捉到一絲關於弘時獲罪被懲的信息。乾隆的說法是:“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

所謂家醜不宜外揚。乾隆這道上諭說得很隱晦,弘時是因為“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而獲的罪,而雍正是為了教導其他子女,才“特加嚴懲”的。

“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的說法實在太籠統了,讓人摸不著頭腦。

清史專家孟森先生也和很多人一樣,存在著同樣的疑惑。

他提出:“弘時長大,且已有子,忽於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夫‘年少放縱,行事不謹’,語頗渾淪,何至處死,並削宗籍?”“世遂頗疑中有他故。”

孟老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最後猜測,弘時之死大概與“世宗大戮其弟”有關。他解釋說:“世宗處兄弟之酷,諸子皆不謂然。弘時不謹而有所流露,高宗謹而待時始發也。”

也就是說,在雍正整肅當年“九王奪嫡”的頭號政敵允禩時,弘時對允禩等人表示出了不應該有的支持與同情,因而被“削宗籍死”。

但是,今人卻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發現了一份雍正處理弘時的原諭,其中提到:“今已將允禩治罪,掣迴帶子,從玉牒除名。弘時既與伊為子,不能不掣回弘時之帶子,著將弘時帶子掣回。”

可見,弘時被“削宗籍死”,並不是他對允禩表示出支持和同情那麼簡單,而是他根本就是允禩的養子!

真是奇了怪了。

允禩既然是雍正的政敵,是雍正必欲除之而後快的人物,雍正為何要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允禩為子?這樣做,豈不是早有除掉這個兒子的打算了?

因此,我們不難推斷出:弘時其實並非受允禩牽連而獲罪,而是因為遭受雍正的忌恨而被雍正推向允禩的陣營,以便在清算允禩時把他和允禩一併剪除。

那麼,問題來了,雍正為什麼會忌恨這位事實上的長子呢?

我們從有限的史料可以看到,雍正元年,雍正剛剛即位那會兒,他在給弘曆、弘晝聘請福建漳浦人蔡世遠為師傅授讀的時候,也精心地給弘時安排了傅安慶府教授王懋竑為師傅。王懋竑可是前朝狀元王式丹的侄子,和他的叔父一樣文名遠播,叔侄均為鴻學宿儒。雍正選王懋竑為弘時的師傅,足見對弘時還是很愛護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弘時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內被雍正推到了對立面上的呢?

有人猜測,應該是雍正棄長立幼的建儲作法引起弘時的不滿,最終,父子失和。

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雖說雍正為了避免自己當年“九龍奪嫡”的血腥場面,創制了“祕密建儲”,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宣佈立儲,把立儲文書密存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但他的種種做法,已經把立皇四子弘曆為儲的“祕密”暴露無遺。比如,在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在天壇行祭天祈谷之禮後,就專門賞賜祭肉給弘曆。弘曆後來也追憶說,這是父皇“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同年十一月十三日,為康熙皇帝的週年忌辰,本該由雍正親自前往致祭,但雍正卻別有深意地派年僅十三歲的弘曆代替自己前往景陵致祭。

行此種種,立弘曆為儲之意已昭然若揭。

作為比弘曆大了七歲、已經成年生子的皇長子弘時來說,目睹到這一切,內心不痛快,那是必然的了。

不過,再細一點分析史料,似乎弘時和父親雍正關係鬧僵又非始於雍正元年這一年。

此前發生的一些事已隱約透露出雍正早對弘時不滿意了。

"

武俠小說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有一個要梗,即“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

由於《書劍恩仇錄》的第一主角是“海寧陳閣老”的另一個兒子陳家洛,也就是說,乾隆和陳家洛是同胞親兄弟。該書就圍繞著這對親兄弟在對待胡漢對立、家國情仇的態度和做法上虛構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精彩離奇的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實,《書劍恩仇錄》是秉承了以寫歷史題材著稱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家許嘯天所著《清宮十三朝演義》裡的寫法。

《清宮十三朝演義》中關於乾隆朝的記述,是從海寧陳家生子被時為雍親王的雍正帝偷龍轉鳳的故事開始的。

故事講的是:在康熙朝,皇太子兩次被廢,儲位遲遲未定。為了能做上儲君,雍親王挖空心思、機關算盡。而讓雍親王最為苦惱的,是自己生育不繁,遲遲沒產有王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親王妃終於生產了,可是,到頭來,產下的卻是一個女嬰。雍親王無比沮喪。恰好,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也在同一天產下了一個小孩,男的。陳世倌和雍親王關係密切,生子心切的雍親王讓陳家把男孩抱入王府,成功地實施了調包計,把自己家的丫頭換來了陳世倌家的兒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故事很精彩,但並非許嘯天原創。

故事是許嘯天取材於署名為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中《弘曆非滿洲種》一文,而在雍親王以女嬰易男嬰情節的基礎上,許嘯天又加入了乾隆長大登位後到江南尋母的種種情節,並活靈活現地刻畫了陳氏後人勸乾隆恢復漢業的故事,將“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傳說推到了高峰。

而經過天嘏、許嘯天、金庸三人的煞有介事、言之鑿鑿的講述,很是有一部分人對乾隆的漢人身份深信不疑。

其實,“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只是野史和小說家的獵奇筆墨,絕不能當真。

因為,這個說法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的:即乾隆降臨人世之前,雍正還沒生育有兒子,或生育的兒子都夭折了。

事實上,雖然雍正的子嗣不旺,但單單皇子也生了十個,其中,有四個是在乾隆之前出生的。

乾隆只是雍正的第五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早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雍正就生育有兩子:皇長子弘暉和過早夭折沒來得及排序的弘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又生下了皇二子弘昀(因為統昐沒有排序,所以弘昀排為皇二子)。

皇長子弘暉和皇二子弘昀分別夭折於康熙四十四年和康熙五十年,身為皇四子的弘曆(即事實上的第五子、後來的乾隆帝)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說雍正此時“求子若渴”也不錯,但別忘了,皇二子弘昀和皇四子的弘曆之間還夾有一個皇三子弘時!且在弘曆出生後三個月,皇五子(事實上的第六子)弘晝也出生了!

這裡,就專門來說說皇三子弘時。

皇三子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比乾隆大了七歲,身體一直很好。因此,那些說雍正苦於無子以至不得不抱了漢人的兒子充當自己兒子的說法是不存在的。

雍正即位時,弘時是雍正存世年齡最大的兒子,並已生有子嗣,其子永珅生於康熙六十年,是雍正的長孫。另外,弘時的生母李氏在雍邸時已是側福晉,名份僅次於嫡福晉烏喇那拉氏,從某種程度來說,弘時應該是雍正立儲的首要人選。

但是,我們都知道,雍正後來建儲,卻是棄長擇幼,選了比弘時小、且其生母地位低下的弘曆,弘時則被莫名其妙地從玉牒上除名,謎一般死去。

甚至,今天我們讀高達一百五十九卷的雍正朝實錄,連弘時的名字都找不到!彷彿雍正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這個皇子,這也是為什麼天嘏、許嘯天等人認為弘曆出生前雍正沒有兒子的原因。

乾隆繼位後,“念兄弟之誼”,重新將弘時收入譜牒之內。現在,我們通過讀乾隆朝實錄,才知道世上曾經有過弘時這麼一號人。

即使如此,清廷官修史書對弘時其人其事的記載也是惜墨如金,不肯多置一詞。

民國所修《清史稿》就只寥寥提了幾句,諸如“弘時,世宗第三子,早死,無嗣”之類。

但深考一下史料,我們就知道,弘時既不是世宗(指雍正)的第三子,也沒有早死,更不是無嗣。《清史稿》的記載錯誤連篇,主要還是記載有弘時的資料被銷燬太多、保留下來太少有關。

弘時也因此成為了大清王朝最神祕的皇子。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從乾隆朝實錄中所收錄的乾隆帝重收弘時入譜牒的上諭裡,我們可以捕捉到一絲關於弘時獲罪被懲的信息。乾隆的說法是:“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

所謂家醜不宜外揚。乾隆這道上諭說得很隱晦,弘時是因為“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而獲的罪,而雍正是為了教導其他子女,才“特加嚴懲”的。

“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的說法實在太籠統了,讓人摸不著頭腦。

清史專家孟森先生也和很多人一樣,存在著同樣的疑惑。

他提出:“弘時長大,且已有子,忽於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夫‘年少放縱,行事不謹’,語頗渾淪,何至處死,並削宗籍?”“世遂頗疑中有他故。”

孟老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最後猜測,弘時之死大概與“世宗大戮其弟”有關。他解釋說:“世宗處兄弟之酷,諸子皆不謂然。弘時不謹而有所流露,高宗謹而待時始發也。”

也就是說,在雍正整肅當年“九王奪嫡”的頭號政敵允禩時,弘時對允禩等人表示出了不應該有的支持與同情,因而被“削宗籍死”。

但是,今人卻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發現了一份雍正處理弘時的原諭,其中提到:“今已將允禩治罪,掣迴帶子,從玉牒除名。弘時既與伊為子,不能不掣回弘時之帶子,著將弘時帶子掣回。”

可見,弘時被“削宗籍死”,並不是他對允禩表示出支持和同情那麼簡單,而是他根本就是允禩的養子!

真是奇了怪了。

允禩既然是雍正的政敵,是雍正必欲除之而後快的人物,雍正為何要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允禩為子?這樣做,豈不是早有除掉這個兒子的打算了?

因此,我們不難推斷出:弘時其實並非受允禩牽連而獲罪,而是因為遭受雍正的忌恨而被雍正推向允禩的陣營,以便在清算允禩時把他和允禩一併剪除。

那麼,問題來了,雍正為什麼會忌恨這位事實上的長子呢?

我們從有限的史料可以看到,雍正元年,雍正剛剛即位那會兒,他在給弘曆、弘晝聘請福建漳浦人蔡世遠為師傅授讀的時候,也精心地給弘時安排了傅安慶府教授王懋竑為師傅。王懋竑可是前朝狀元王式丹的侄子,和他的叔父一樣文名遠播,叔侄均為鴻學宿儒。雍正選王懋竑為弘時的師傅,足見對弘時還是很愛護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弘時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內被雍正推到了對立面上的呢?

有人猜測,應該是雍正棄長立幼的建儲作法引起弘時的不滿,最終,父子失和。

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雖說雍正為了避免自己當年“九龍奪嫡”的血腥場面,創制了“祕密建儲”,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宣佈立儲,把立儲文書密存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但他的種種做法,已經把立皇四子弘曆為儲的“祕密”暴露無遺。比如,在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在天壇行祭天祈谷之禮後,就專門賞賜祭肉給弘曆。弘曆後來也追憶說,這是父皇“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同年十一月十三日,為康熙皇帝的週年忌辰,本該由雍正親自前往致祭,但雍正卻別有深意地派年僅十三歲的弘曆代替自己前往景陵致祭。

行此種種,立弘曆為儲之意已昭然若揭。

作為比弘曆大了七歲、已經成年生子的皇長子弘時來說,目睹到這一切,內心不痛快,那是必然的了。

不過,再細一點分析史料,似乎弘時和父親雍正關係鬧僵又非始於雍正元年這一年。

此前發生的一些事已隱約透露出雍正早對弘時不滿意了。

清朝神祕皇子,有繼承皇位資格,被人為地邊緣化,慘遭史書省略


比如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二月,誠親王胤祉、恆親王胤祺分別冊封自己的兒子為世子(即親王王位的繼承人)。而同為親王的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竟然沒有任何表示,沒有冊封已經十七歲的弘時為世子。

由此可見,雍正對弘時的成見,應該產生於更早的時間。

但雍正到底是什麼原因冷落和捐棄弘時,已經無可查考,弘時也因此成為了大清朝最神祕的皇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