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生母不屑,王公集體抵制,為何還義無反顧地祕密建儲?

清朝 雍正 康熙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以禮觀書 2018-11-29

向敬之

也正是康熙臨終前“倉卒”指定嗣皇帝,結果導致滿洲王公大臣對新皇帝的集體抵制。

先看兄弟表現。

康熙駕崩,老八胤禩毫無哀慼之容,而在院中依柱沉默。雖然還未正式登基的雍正,命其為總理事務大臣之首,爵封和碩廉親王,但他不興奮、不理事、不合作。

老九胤禟乾脆箕坐,面對哀傷的雍正帝,表達不敬與不滿。雍正問他,皇父賓天,為何無淚?胤禟說:我帕全溼,誰說無淚!

老十胤䄉奉命護送來京弔孝病逝的蒙古哲布尊丹巴巴胡圖克圖龕座返回喀爾喀。作為皇帝特使,擔負賜祭奠的使命,然而他行至張家口,說自己病了,不想走了。

雍正即位,生母不屑,王公集體抵制,為何還義無反顧地祕密建儲?

雍正帝

再看雍正生母。

兒子即位,母親該高興。

雍正生母烏雅氏,堅決拒受仁壽皇太后的封號,不接受臣工朝賀,拒絕移居例應皇太后居住的寧壽宮,而是一直住在康熙生前分給她的永和宮至死。

她以康熙德妃為榮,而以雍正太后為恥,還公開說聖祖選擇自己的親生兒子胤禛“纘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雍正朝起居注冊》第一冊,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這是不顧本朝歷代遵行之禮,不給上位稱帝的親兒一點面子。

再看大臣抗拒。

領侍衛內大臣鄂倫岱,是雍正的表叔。

雍正交給他追責另一個領侍衛內大臣阿爾鬆阿的諭旨,哪知他於乾清宮,當著眾人的面摔擲在地,並將阿爾鬆阿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公然向新皇叫板。

康熙生前,曾多次怒責觸犯天威的鄂倫岱,甚至當面稱他是可殺之人,然鄂倫岱毫不畏懼、依舊倨傲。

雍正即位,支持八賢王胤禩的鄂倫岱,更加囂張,竟然在乾清宮院內掀衣撒尿。

大家並沒有把繼登大寶、躊躇滿志的雍正帝,視“為天下臣民主”(《宮中雜件》第三百〇九卷第一號,雍正二年八月初三日上諭)。

雍正深深地感覺到,天下臣民彷彿不知君臣大義了,沒有“以大統視朕躬”,而是“以昔日在藩之身視朕躬”。

雍正二年八月,雍正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大家沒把他當皇帝,而是作為一個親王,著實可悲。

他內心的惶然,到了孤獨的程度。

皇族宗室和八旗王公,普遍無視雍正皇帝的權威。

雍正即位,生母不屑,王公集體抵制,為何還義無反顧地祕密建儲?

胤祥

在他的朋友圈裡,除了兩個幼弟——老十六胤祿、老十七胤禮只點贊不評論外,能在京城真正起到作用的,也就是被康熙雪藏了十年的老十三胤祥和被康熙重用了十一年的步軍統領隆科多。後來成為雍正主要助手的張廷玉,此時不過吏部左侍郎,沒有話語權。

滿洲的重臣勳貴,幾乎站在雍正的對立面。即便雍正在年號上動了心思,標榜雍親王得位之正,說:皇考“肯以宗社宗社付託朕躬”,“國家之事,莫大於正名”。(《雍正朝起居注冊》第一冊,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他從康熙宣揚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王朝”(《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的面諭中,得到了啟發。

他不能重蹈世祖朝,多爾袞謠傳太宗原系奪立的舊事。

然而,外界仍在質疑他繼統的合法性。

“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蔘湯,不知何故,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大義覺迷錄》卷三)這是後來胤禩、胤禟的屬下太監於流放南疆途中散播的。

“有一個傳說,他的父親雍正皇帝,在他祖父臨終時候闖進宮去更改了大行皇帝的遺囑,把自己的名字寫上去,這樣承繼了大位。”這個傳得更久、更遠,被乾隆五十六年,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斯當東,帶回英國寫進了回憶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面對諸多傳聞和抵制,雍正想到了早定國本,但這個定製是公開的,但定人是祕密的。

於是,他在元年八月,公開密建皇儲,以備不虞之需:“聖祖既將大事付託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居知之。”(《雍正朝起居注冊》第一冊,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

雍正即位,生母不屑,王公集體抵制,為何還義無反顧地祕密建儲?

康熙帝

他所以這樣大張旗鼓,為情勢所迫,用意深刻,傳遞出三個強烈的意思:

一、年屆四十六歲的皇帝已經深思熟慮地建儲,即便出現人身安全事故,也有理想的繼承者,以應對聖祖付託之重,延續太祖、太宗和世祖創垂大業。

二、儲君人選由他全權決斷,不再接受統治階層內部其他集團或個人勢力的干擾。這一點,並不會引發朝野轟動,早在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日的“面諭”中,康熙宣示:“漢高祖傳遺命於呂后,唐太宗定儲君於長孫無忌,朕每覽此,深為恥之。或有小人,希圖倉卒之際,廢立可以自專,推戴一人,以期後福。朕一息尚存,豈可容此輩乎?”(《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康熙已顯示自己足以掌控儲君人選,那麼僥倖上位的雍正,也要表達自己的能力和謀略不遜色於先帝。

三、暗定儲君,卻未公開人選,在雍正皇后所生的嫡子早逝的情勢下,再擇儲嗣,則無嫡庶之分,該是唯能是舉、擇賢而立。這符合滿洲舊制,不會遭到八旗王公的反對。同時已定國本,自然會得到漢人士大夫官僚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