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火車開進清朝的時候,上上下下的反應像白痴一樣。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見多識廣的帝都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那年,他們也沒有過這種歇斯底里的不安情緒。

他們的不安,來自永定門外。英國人杜蘭德,在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設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小火車駛於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這一套陌生的器械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妖物”降臨,事態顯得非常嚴重。

為了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

這一段實驗性質的鐵路、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一、畏懼鐵路

早在1863年,英、 法、 美三國駐滬總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擬造火輪鐵路一條,自滬至蘇,俾便往來行走。”列強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鐵路的要求。

當時鐵路已在歐洲發展將近40年,對經濟、國防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但是清朝上上下下尚不瞭解這一近代化事物。

李鴻章斷然拒絕了三國領事的要求。他擔心列強借助鐵路延伸侵略,損害清朝利益。

"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火車開進清朝的時候,上上下下的反應像白痴一樣。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見多識廣的帝都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那年,他們也沒有過這種歇斯底里的不安情緒。

他們的不安,來自永定門外。英國人杜蘭德,在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設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小火車駛於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這一套陌生的器械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妖物”降臨,事態顯得非常嚴重。

為了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

這一段實驗性質的鐵路、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一、畏懼鐵路

早在1863年,英、 法、 美三國駐滬總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擬造火輪鐵路一條,自滬至蘇,俾便往來行走。”列強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鐵路的要求。

當時鐵路已在歐洲發展將近40年,對經濟、國防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但是清朝上上下下尚不瞭解這一近代化事物。

李鴻章斷然拒絕了三國領事的要求。他擔心列強借助鐵路延伸侵略,損害清朝利益。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

列強並不甘心這一次失敗,遊說的攻勢有增無減,終於在1865年引起總理衙門的強烈關注。

總理衙門向各地督撫徵詢意見,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必須拒絕列強提出的修築鐵路的設想,“洋人可任便往來,較之盡東其畝,於大局更有關係”。

之後,外國人每年總會將修鐵路議題拋給清政府,得到的回答當然也是一如從前。

既然得不到允許,外國人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組建道路公司,聲稱修建上海至吳淞間的“尋常馬路”,並以此向上海道臺馮焌光報備,得到首肯。

工程於1876年1月份開始,推進了1個多月以後,其瞞天過海之術終於暴露。馮焌光發現,這哪裡是修馬路啊,分明是私築鐵路!

茲事體大,他馬上把此事稟告兩江總督沈葆楨,繼而轉告總理衙門。清政府向英商和英領事提出抗議,聲明英方無權修鐵路,要求立即停止。

"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火車開進清朝的時候,上上下下的反應像白痴一樣。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見多識廣的帝都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那年,他們也沒有過這種歇斯底里的不安情緒。

他們的不安,來自永定門外。英國人杜蘭德,在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設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小火車駛於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這一套陌生的器械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妖物”降臨,事態顯得非常嚴重。

為了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

這一段實驗性質的鐵路、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一、畏懼鐵路

早在1863年,英、 法、 美三國駐滬總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擬造火輪鐵路一條,自滬至蘇,俾便往來行走。”列強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鐵路的要求。

當時鐵路已在歐洲發展將近40年,對經濟、國防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但是清朝上上下下尚不瞭解這一近代化事物。

李鴻章斷然拒絕了三國領事的要求。他擔心列強借助鐵路延伸侵略,損害清朝利益。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

列強並不甘心這一次失敗,遊說的攻勢有增無減,終於在1865年引起總理衙門的強烈關注。

總理衙門向各地督撫徵詢意見,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必須拒絕列強提出的修築鐵路的設想,“洋人可任便往來,較之盡東其畝,於大局更有關係”。

之後,外國人每年總會將修鐵路議題拋給清政府,得到的回答當然也是一如從前。

既然得不到允許,外國人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組建道路公司,聲稱修建上海至吳淞間的“尋常馬路”,並以此向上海道臺馮焌光報備,得到首肯。

工程於1876年1月份開始,推進了1個多月以後,其瞞天過海之術終於暴露。馮焌光發現,這哪裡是修馬路啊,分明是私築鐵路!

茲事體大,他馬上把此事稟告兩江總督沈葆楨,繼而轉告總理衙門。清政府向英商和英領事提出抗議,聲明英方無權修鐵路,要求立即停止。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吳淞鐵路“先導號”機車。

英國方面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出動軍艦示威。當年6月30日,長達14.5公里的吳淞鐵路竣工,7月3日正式通車營業。

清政府的抗議毫無效果,英國態度強硬,雙方相持不下。面對這種僵局,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提出,這條路由中方出價買回自主處理。

在這個折中方案指導下,英方的態度開始鬆動。經過10個月的漫長談判,中英簽訂了《收買吳淞鐵路條款》。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收回吳淞鐵路,款項付清後鐵路歸中國自主,外商不得干涉。

1877年10月,清政府付清贖金,吳淞鐵路主權得以迴歸。接下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怎麼處理這條鐵路呢?

就在大家討論不休的時候,沈葆楨已經行動起來了:拆!他將拆卸下來的鐵軌和其他器材,運往臺灣打狗港海灘,任憑日晒雨淋、海水沖刷。

這可氣壞了李鴻章,他本來主張“另招華商股份承辦”。他在寫給朋友的信函中,痛斥沈葆楨:“幼丹識見不廣,又甚偏愎。吳淞鐵路拆送臺灣,已成廢物。不受諫阻,徒邀取時俗稱譽。”

"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火車開進清朝的時候,上上下下的反應像白痴一樣。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見多識廣的帝都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那年,他們也沒有過這種歇斯底里的不安情緒。

他們的不安,來自永定門外。英國人杜蘭德,在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設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小火車駛於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這一套陌生的器械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妖物”降臨,事態顯得非常嚴重。

為了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

這一段實驗性質的鐵路、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一、畏懼鐵路

早在1863年,英、 法、 美三國駐滬總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擬造火輪鐵路一條,自滬至蘇,俾便往來行走。”列強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鐵路的要求。

當時鐵路已在歐洲發展將近40年,對經濟、國防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但是清朝上上下下尚不瞭解這一近代化事物。

李鴻章斷然拒絕了三國領事的要求。他擔心列強借助鐵路延伸侵略,損害清朝利益。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

列強並不甘心這一次失敗,遊說的攻勢有增無減,終於在1865年引起總理衙門的強烈關注。

總理衙門向各地督撫徵詢意見,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必須拒絕列強提出的修築鐵路的設想,“洋人可任便往來,較之盡東其畝,於大局更有關係”。

之後,外國人每年總會將修鐵路議題拋給清政府,得到的回答當然也是一如從前。

既然得不到允許,外國人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組建道路公司,聲稱修建上海至吳淞間的“尋常馬路”,並以此向上海道臺馮焌光報備,得到首肯。

工程於1876年1月份開始,推進了1個多月以後,其瞞天過海之術終於暴露。馮焌光發現,這哪裡是修馬路啊,分明是私築鐵路!

茲事體大,他馬上把此事稟告兩江總督沈葆楨,繼而轉告總理衙門。清政府向英商和英領事提出抗議,聲明英方無權修鐵路,要求立即停止。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吳淞鐵路“先導號”機車。

英國方面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出動軍艦示威。當年6月30日,長達14.5公里的吳淞鐵路竣工,7月3日正式通車營業。

清政府的抗議毫無效果,英國態度強硬,雙方相持不下。面對這種僵局,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提出,這條路由中方出價買回自主處理。

在這個折中方案指導下,英方的態度開始鬆動。經過10個月的漫長談判,中英簽訂了《收買吳淞鐵路條款》。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收回吳淞鐵路,款項付清後鐵路歸中國自主,外商不得干涉。

1877年10月,清政府付清贖金,吳淞鐵路主權得以迴歸。接下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怎麼處理這條鐵路呢?

就在大家討論不休的時候,沈葆楨已經行動起來了:拆!他將拆卸下來的鐵軌和其他器材,運往臺灣打狗港海灘,任憑日晒雨淋、海水沖刷。

這可氣壞了李鴻章,他本來主張“另招華商股份承辦”。他在寫給朋友的信函中,痛斥沈葆楨:“幼丹識見不廣,又甚偏愎。吳淞鐵路拆送臺灣,已成廢物。不受諫阻,徒邀取時俗稱譽。”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百姓圍觀吳淞鐵路通車。

此事表明,李鴻章是能接受鐵路的,只是鐵路一定要自主修建、自主運營。

是的,1863年以來,通過屢次處理列強的築路請求,李鴻章刷新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了對鐵路的認識。

二、鐵路之害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干將,在對鐵路的認識方面,也高過同僚。

五六年的時間,他從最初對鐵路的疑慮,轉而瞭解到其促進國家富強的作用。

1871年1月,他在給朝廷的一份奏摺中,主張“仿辦鐵路”。1874年12月,他上《應詔籌議海防折》,歷陳火車鐵路之利,指出中國必須“籌造鐵路而後能富能強”。

當然,他這兩次建言沒有得到任何回覆。

1875年春,李鴻章進京叩謁同治帝“梓宮”,他仍然不忘修鐵路之事,趁機向恭親王奕訢 “極陳鐵路利益”,請先試造清江至北京鐵路以便“南北轉輸”。

奕訢同意他的觀點和計劃,但是不敢主持其事。李又請其找機會向兩宮皇太后提出,奕訢答曰:“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

從求富求強的角度出發,修鐵路勢在必行,李鴻章心中已有了這個信念。朝廷不能定此大計,他不能輕易放棄。

1880年,藉著中俄關系危機的背景,李鴻章聯合劉銘傳,再次向慈禧太后呈遞“籌造鐵路以圖自強”的奏摺。

這一次,李鴻章點燃了一顆炸彈,引爆了北京官場的輿論大震盪。他切身體會到了何以皇太后也不能定此大計。

順天府丞王家璧上奏,言辭激切地說:“觀二臣(李、劉)籌劃措置之跡,似為外國謀,非為我朝謀也。”

翰林院侍讀周德潤上奏,直陳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李、劉)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也”。

"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火車開進清朝的時候,上上下下的反應像白痴一樣。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見多識廣的帝都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那年,他們也沒有過這種歇斯底里的不安情緒。

他們的不安,來自永定門外。英國人杜蘭德,在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設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小火車駛於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這一套陌生的器械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妖物”降臨,事態顯得非常嚴重。

為了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

這一段實驗性質的鐵路、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一、畏懼鐵路

早在1863年,英、 法、 美三國駐滬總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擬造火輪鐵路一條,自滬至蘇,俾便往來行走。”列強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鐵路的要求。

當時鐵路已在歐洲發展將近40年,對經濟、國防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但是清朝上上下下尚不瞭解這一近代化事物。

李鴻章斷然拒絕了三國領事的要求。他擔心列強借助鐵路延伸侵略,損害清朝利益。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

列強並不甘心這一次失敗,遊說的攻勢有增無減,終於在1865年引起總理衙門的強烈關注。

總理衙門向各地督撫徵詢意見,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必須拒絕列強提出的修築鐵路的設想,“洋人可任便往來,較之盡東其畝,於大局更有關係”。

之後,外國人每年總會將修鐵路議題拋給清政府,得到的回答當然也是一如從前。

既然得不到允許,外國人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組建道路公司,聲稱修建上海至吳淞間的“尋常馬路”,並以此向上海道臺馮焌光報備,得到首肯。

工程於1876年1月份開始,推進了1個多月以後,其瞞天過海之術終於暴露。馮焌光發現,這哪裡是修馬路啊,分明是私築鐵路!

茲事體大,他馬上把此事稟告兩江總督沈葆楨,繼而轉告總理衙門。清政府向英商和英領事提出抗議,聲明英方無權修鐵路,要求立即停止。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吳淞鐵路“先導號”機車。

英國方面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出動軍艦示威。當年6月30日,長達14.5公里的吳淞鐵路竣工,7月3日正式通車營業。

清政府的抗議毫無效果,英國態度強硬,雙方相持不下。面對這種僵局,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提出,這條路由中方出價買回自主處理。

在這個折中方案指導下,英方的態度開始鬆動。經過10個月的漫長談判,中英簽訂了《收買吳淞鐵路條款》。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收回吳淞鐵路,款項付清後鐵路歸中國自主,外商不得干涉。

1877年10月,清政府付清贖金,吳淞鐵路主權得以迴歸。接下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怎麼處理這條鐵路呢?

就在大家討論不休的時候,沈葆楨已經行動起來了:拆!他將拆卸下來的鐵軌和其他器材,運往臺灣打狗港海灘,任憑日晒雨淋、海水沖刷。

這可氣壞了李鴻章,他本來主張“另招華商股份承辦”。他在寫給朋友的信函中,痛斥沈葆楨:“幼丹識見不廣,又甚偏愎。吳淞鐵路拆送臺灣,已成廢物。不受諫阻,徒邀取時俗稱譽。”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百姓圍觀吳淞鐵路通車。

此事表明,李鴻章是能接受鐵路的,只是鐵路一定要自主修建、自主運營。

是的,1863年以來,通過屢次處理列強的築路請求,李鴻章刷新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了對鐵路的認識。

二、鐵路之害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干將,在對鐵路的認識方面,也高過同僚。

五六年的時間,他從最初對鐵路的疑慮,轉而瞭解到其促進國家富強的作用。

1871年1月,他在給朝廷的一份奏摺中,主張“仿辦鐵路”。1874年12月,他上《應詔籌議海防折》,歷陳火車鐵路之利,指出中國必須“籌造鐵路而後能富能強”。

當然,他這兩次建言沒有得到任何回覆。

1875年春,李鴻章進京叩謁同治帝“梓宮”,他仍然不忘修鐵路之事,趁機向恭親王奕訢 “極陳鐵路利益”,請先試造清江至北京鐵路以便“南北轉輸”。

奕訢同意他的觀點和計劃,但是不敢主持其事。李又請其找機會向兩宮皇太后提出,奕訢答曰:“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

從求富求強的角度出發,修鐵路勢在必行,李鴻章心中已有了這個信念。朝廷不能定此大計,他不能輕易放棄。

1880年,藉著中俄關系危機的背景,李鴻章聯合劉銘傳,再次向慈禧太后呈遞“籌造鐵路以圖自強”的奏摺。

這一次,李鴻章點燃了一顆炸彈,引爆了北京官場的輿論大震盪。他切身體會到了何以皇太后也不能定此大計。

順天府丞王家璧上奏,言辭激切地說:“觀二臣(李、劉)籌劃措置之跡,似為外國謀,非為我朝謀也。”

翰林院侍讀周德潤上奏,直陳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李、劉)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也”。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慈禧太后。

這些言論如同洶洶潮水衝向李鴻章,把他描述為居心不良的亂臣賊子。

總結下來,反對者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四點。

第一,“鐵路若開,恐轉便敵人來犯之途,且洋人久思在中國興造鐵路,此端一起,或致彼愈滋煩瀆。”

1880年12月,內閣學士張家驤上《未可輕議開造鐵路折》,說:“洋人工於貿利,其從旁覬覦,意想可知。……設或藉端生事,百計要求,則將何以應之?”

擔心列強沿鐵路加劇侵略,像張家驤這樣的看法,在大臣中間非常流行。即便李鴻章,他早年也曾有過相似認識。

第二,“(鐵路)於民間田廬墳墓有礙必多阻撓”,將驚擾神靈而導致災變。

曾經出使歐洲的通政使司參議劉錫鴻在反對修鐵路的奏摺中聲稱:“每逢造鐵路而阻於山,則以火藥焚石而裂之,洞穿山腹如城關,或數裡或數十里,不以陵阜變遷、鬼神呵譴為虞。我中華名山大川,歷古沿為祀典,明禋既久,神斯憑焉。倘驟加焚鑿,恐驚耳駭目,群視為不祥,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

風水觀念深深地影像著大臣們討論問題的視野。張家驤也說,鐵路途徑田畝、屋宇、墳墓,將其一律平毀,必至貽害民間。

第三,“鐵路一開,則中國之車伕販豎將無以謀衣食,恐小民失其生計,必滋事端。”這是擔心鐵路引起失業潮。

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有洋務思想的,他對鐵路就存有不少誤解。他1881年初在寫給慈禧太后的奏摺中說:

“此項鐵路火車,有妨民間生計。……只此貨物之流通,如使盡為火車所攬,則窮民向恃車馬人力運負以營生者,約數萬人,詎不失業?縱謂火車日盛,貿易日多,此項貧民,亦必別有營生之計,而急切何能見效?”

廷臣更是以此為理由,打造攻擊李鴻章的刀劍。

第四,“(鐵路)有礙民間車馬及往來行人,恐至擁擠磕碰,徒滋騷擾。”

絕大多數大臣從未見過鐵路行駛,鐵路與車馬行人爭道的傳聞,源自吳淞鐵路在短暫運營期間,曾軋死一名男子。這給眾人一個印象:火車軋死人難以避免。

慈禧太后雖然大權獨攬,但鑑於紛至沓來的反對意見,她不能不有所顧忌。1881年2月14日,朝廷發佈諭旨:“疊據廷臣陳奏,僉以鐵路斷不宜開,不為無見。劉銘傳所奏,著毋庸議。”

論戰就此結束,李鴻章、劉銘傳差點被口水淹死,狼狽不堪。

三、馬拉火車

李鴻章針對反對的聲音,曾據理給以駁斥,但顯然沒有收到說服的效果。

他是一位實幹家,他明白,不能再陷於無謂的口水之爭中了。朝中袞袞諸公,不諳外情,拒絕睜眼看世界,要打通他們的心竅何其難也!

時間不等人啊,發展機遇一旦失去,那可真是迴天無力。就在朝廷爭論要不要修鐵路的當口,歐美國家的鐵路里程突飛猛進,進一步拉大了與清朝的實力差距。

與其爭論不休,何不甩開膀子幹起來?

在全國上下均視鐵路為洪水猛獸的輿論氛圍下,怎麼幹呢?蠻幹可能讓事情更壞。

不能明著幹,那就暗著幹,瞞天過海地幹。他所用的方法,正是當初英商怡和洋行修吳淞鐵路的伎倆。

1881年6月,身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悄悄下令,修築開平煤礦至胥各莊碼頭的“馬路”,以便利煤炭運輸。5個月後竣工通車。他興沖沖地向朝廷奏報,“馬路”修好了,運煤效率大大提高。

在這件事上,李鴻章可謂“壞得很”,他修的不是什麼“馬路”,他修的是全長9.76公里、由英國人金達設計的唐胥鐵路!

"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火車開進清朝的時候,上上下下的反應像白痴一樣。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見多識廣的帝都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那年,他們也沒有過這種歇斯底里的不安情緒。

他們的不安,來自永定門外。英國人杜蘭德,在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設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小火車駛於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這一套陌生的器械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妖物”降臨,事態顯得非常嚴重。

為了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

這一段實驗性質的鐵路、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一、畏懼鐵路

早在1863年,英、 法、 美三國駐滬總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擬造火輪鐵路一條,自滬至蘇,俾便往來行走。”列強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鐵路的要求。

當時鐵路已在歐洲發展將近40年,對經濟、國防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但是清朝上上下下尚不瞭解這一近代化事物。

李鴻章斷然拒絕了三國領事的要求。他擔心列強借助鐵路延伸侵略,損害清朝利益。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

列強並不甘心這一次失敗,遊說的攻勢有增無減,終於在1865年引起總理衙門的強烈關注。

總理衙門向各地督撫徵詢意見,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必須拒絕列強提出的修築鐵路的設想,“洋人可任便往來,較之盡東其畝,於大局更有關係”。

之後,外國人每年總會將修鐵路議題拋給清政府,得到的回答當然也是一如從前。

既然得不到允許,外國人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組建道路公司,聲稱修建上海至吳淞間的“尋常馬路”,並以此向上海道臺馮焌光報備,得到首肯。

工程於1876年1月份開始,推進了1個多月以後,其瞞天過海之術終於暴露。馮焌光發現,這哪裡是修馬路啊,分明是私築鐵路!

茲事體大,他馬上把此事稟告兩江總督沈葆楨,繼而轉告總理衙門。清政府向英商和英領事提出抗議,聲明英方無權修鐵路,要求立即停止。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吳淞鐵路“先導號”機車。

英國方面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出動軍艦示威。當年6月30日,長達14.5公里的吳淞鐵路竣工,7月3日正式通車營業。

清政府的抗議毫無效果,英國態度強硬,雙方相持不下。面對這種僵局,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提出,這條路由中方出價買回自主處理。

在這個折中方案指導下,英方的態度開始鬆動。經過10個月的漫長談判,中英簽訂了《收買吳淞鐵路條款》。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收回吳淞鐵路,款項付清後鐵路歸中國自主,外商不得干涉。

1877年10月,清政府付清贖金,吳淞鐵路主權得以迴歸。接下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怎麼處理這條鐵路呢?

就在大家討論不休的時候,沈葆楨已經行動起來了:拆!他將拆卸下來的鐵軌和其他器材,運往臺灣打狗港海灘,任憑日晒雨淋、海水沖刷。

這可氣壞了李鴻章,他本來主張“另招華商股份承辦”。他在寫給朋友的信函中,痛斥沈葆楨:“幼丹識見不廣,又甚偏愎。吳淞鐵路拆送臺灣,已成廢物。不受諫阻,徒邀取時俗稱譽。”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百姓圍觀吳淞鐵路通車。

此事表明,李鴻章是能接受鐵路的,只是鐵路一定要自主修建、自主運營。

是的,1863年以來,通過屢次處理列強的築路請求,李鴻章刷新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了對鐵路的認識。

二、鐵路之害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干將,在對鐵路的認識方面,也高過同僚。

五六年的時間,他從最初對鐵路的疑慮,轉而瞭解到其促進國家富強的作用。

1871年1月,他在給朝廷的一份奏摺中,主張“仿辦鐵路”。1874年12月,他上《應詔籌議海防折》,歷陳火車鐵路之利,指出中國必須“籌造鐵路而後能富能強”。

當然,他這兩次建言沒有得到任何回覆。

1875年春,李鴻章進京叩謁同治帝“梓宮”,他仍然不忘修鐵路之事,趁機向恭親王奕訢 “極陳鐵路利益”,請先試造清江至北京鐵路以便“南北轉輸”。

奕訢同意他的觀點和計劃,但是不敢主持其事。李又請其找機會向兩宮皇太后提出,奕訢答曰:“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

從求富求強的角度出發,修鐵路勢在必行,李鴻章心中已有了這個信念。朝廷不能定此大計,他不能輕易放棄。

1880年,藉著中俄關系危機的背景,李鴻章聯合劉銘傳,再次向慈禧太后呈遞“籌造鐵路以圖自強”的奏摺。

這一次,李鴻章點燃了一顆炸彈,引爆了北京官場的輿論大震盪。他切身體會到了何以皇太后也不能定此大計。

順天府丞王家璧上奏,言辭激切地說:“觀二臣(李、劉)籌劃措置之跡,似為外國謀,非為我朝謀也。”

翰林院侍讀周德潤上奏,直陳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李、劉)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也”。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慈禧太后。

這些言論如同洶洶潮水衝向李鴻章,把他描述為居心不良的亂臣賊子。

總結下來,反對者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四點。

第一,“鐵路若開,恐轉便敵人來犯之途,且洋人久思在中國興造鐵路,此端一起,或致彼愈滋煩瀆。”

1880年12月,內閣學士張家驤上《未可輕議開造鐵路折》,說:“洋人工於貿利,其從旁覬覦,意想可知。……設或藉端生事,百計要求,則將何以應之?”

擔心列強沿鐵路加劇侵略,像張家驤這樣的看法,在大臣中間非常流行。即便李鴻章,他早年也曾有過相似認識。

第二,“(鐵路)於民間田廬墳墓有礙必多阻撓”,將驚擾神靈而導致災變。

曾經出使歐洲的通政使司參議劉錫鴻在反對修鐵路的奏摺中聲稱:“每逢造鐵路而阻於山,則以火藥焚石而裂之,洞穿山腹如城關,或數裡或數十里,不以陵阜變遷、鬼神呵譴為虞。我中華名山大川,歷古沿為祀典,明禋既久,神斯憑焉。倘驟加焚鑿,恐驚耳駭目,群視為不祥,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

風水觀念深深地影像著大臣們討論問題的視野。張家驤也說,鐵路途徑田畝、屋宇、墳墓,將其一律平毀,必至貽害民間。

第三,“鐵路一開,則中國之車伕販豎將無以謀衣食,恐小民失其生計,必滋事端。”這是擔心鐵路引起失業潮。

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有洋務思想的,他對鐵路就存有不少誤解。他1881年初在寫給慈禧太后的奏摺中說:

“此項鐵路火車,有妨民間生計。……只此貨物之流通,如使盡為火車所攬,則窮民向恃車馬人力運負以營生者,約數萬人,詎不失業?縱謂火車日盛,貿易日多,此項貧民,亦必別有營生之計,而急切何能見效?”

廷臣更是以此為理由,打造攻擊李鴻章的刀劍。

第四,“(鐵路)有礙民間車馬及往來行人,恐至擁擠磕碰,徒滋騷擾。”

絕大多數大臣從未見過鐵路行駛,鐵路與車馬行人爭道的傳聞,源自吳淞鐵路在短暫運營期間,曾軋死一名男子。這給眾人一個印象:火車軋死人難以避免。

慈禧太后雖然大權獨攬,但鑑於紛至沓來的反對意見,她不能不有所顧忌。1881年2月14日,朝廷發佈諭旨:“疊據廷臣陳奏,僉以鐵路斷不宜開,不為無見。劉銘傳所奏,著毋庸議。”

論戰就此結束,李鴻章、劉銘傳差點被口水淹死,狼狽不堪。

三、馬拉火車

李鴻章針對反對的聲音,曾據理給以駁斥,但顯然沒有收到說服的效果。

他是一位實幹家,他明白,不能再陷於無謂的口水之爭中了。朝中袞袞諸公,不諳外情,拒絕睜眼看世界,要打通他們的心竅何其難也!

時間不等人啊,發展機遇一旦失去,那可真是迴天無力。就在朝廷爭論要不要修鐵路的當口,歐美國家的鐵路里程突飛猛進,進一步拉大了與清朝的實力差距。

與其爭論不休,何不甩開膀子幹起來?

在全國上下均視鐵路為洪水猛獸的輿論氛圍下,怎麼幹呢?蠻幹可能讓事情更壞。

不能明著幹,那就暗著幹,瞞天過海地幹。他所用的方法,正是當初英商怡和洋行修吳淞鐵路的伎倆。

1881年6月,身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悄悄下令,修築開平煤礦至胥各莊碼頭的“馬路”,以便利煤炭運輸。5個月後竣工通車。他興沖沖地向朝廷奏報,“馬路”修好了,運煤效率大大提高。

在這件事上,李鴻章可謂“壞得很”,他修的不是什麼“馬路”,他修的是全長9.76公里、由英國人金達設計的唐胥鐵路!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視察唐胥鐵路。

金達利用一臺廢舊鍋爐,改裝成蒸汽機車,能牽引百餘噸的車廂,時速30公里。

火車行駛那麼大動靜,李鴻章的小祕密當然隱藏不了多久。很快有廷臣到慈禧太后那裡告狀:“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

慈禧太后諭令機車停駛。接下來就上演了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思議的一幕:馬拉火車。機車不能用,那就只好用騾馬拉車廂。

此後,李鴻章多次奏請火車復運,經過數月周旋,終於得到默許。1882年10月,又頂著壓力,從英國購買了兩臺機車投入使用。

"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火車開進清朝的時候,上上下下的反應像白痴一樣。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見多識廣的帝都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那年,他們也沒有過這種歇斯底里的不安情緒。

他們的不安,來自永定門外。英國人杜蘭德,在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設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小火車駛於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這一套陌生的器械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妖物”降臨,事態顯得非常嚴重。

為了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

這一段實驗性質的鐵路、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一、畏懼鐵路

早在1863年,英、 法、 美三國駐滬總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擬造火輪鐵路一條,自滬至蘇,俾便往來行走。”列強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鐵路的要求。

當時鐵路已在歐洲發展將近40年,對經濟、國防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但是清朝上上下下尚不瞭解這一近代化事物。

李鴻章斷然拒絕了三國領事的要求。他擔心列強借助鐵路延伸侵略,損害清朝利益。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

列強並不甘心這一次失敗,遊說的攻勢有增無減,終於在1865年引起總理衙門的強烈關注。

總理衙門向各地督撫徵詢意見,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必須拒絕列強提出的修築鐵路的設想,“洋人可任便往來,較之盡東其畝,於大局更有關係”。

之後,外國人每年總會將修鐵路議題拋給清政府,得到的回答當然也是一如從前。

既然得不到允許,外國人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組建道路公司,聲稱修建上海至吳淞間的“尋常馬路”,並以此向上海道臺馮焌光報備,得到首肯。

工程於1876年1月份開始,推進了1個多月以後,其瞞天過海之術終於暴露。馮焌光發現,這哪裡是修馬路啊,分明是私築鐵路!

茲事體大,他馬上把此事稟告兩江總督沈葆楨,繼而轉告總理衙門。清政府向英商和英領事提出抗議,聲明英方無權修鐵路,要求立即停止。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吳淞鐵路“先導號”機車。

英國方面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出動軍艦示威。當年6月30日,長達14.5公里的吳淞鐵路竣工,7月3日正式通車營業。

清政府的抗議毫無效果,英國態度強硬,雙方相持不下。面對這種僵局,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提出,這條路由中方出價買回自主處理。

在這個折中方案指導下,英方的態度開始鬆動。經過10個月的漫長談判,中英簽訂了《收買吳淞鐵路條款》。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收回吳淞鐵路,款項付清後鐵路歸中國自主,外商不得干涉。

1877年10月,清政府付清贖金,吳淞鐵路主權得以迴歸。接下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怎麼處理這條鐵路呢?

就在大家討論不休的時候,沈葆楨已經行動起來了:拆!他將拆卸下來的鐵軌和其他器材,運往臺灣打狗港海灘,任憑日晒雨淋、海水沖刷。

這可氣壞了李鴻章,他本來主張“另招華商股份承辦”。他在寫給朋友的信函中,痛斥沈葆楨:“幼丹識見不廣,又甚偏愎。吳淞鐵路拆送臺灣,已成廢物。不受諫阻,徒邀取時俗稱譽。”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百姓圍觀吳淞鐵路通車。

此事表明,李鴻章是能接受鐵路的,只是鐵路一定要自主修建、自主運營。

是的,1863年以來,通過屢次處理列強的築路請求,李鴻章刷新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了對鐵路的認識。

二、鐵路之害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干將,在對鐵路的認識方面,也高過同僚。

五六年的時間,他從最初對鐵路的疑慮,轉而瞭解到其促進國家富強的作用。

1871年1月,他在給朝廷的一份奏摺中,主張“仿辦鐵路”。1874年12月,他上《應詔籌議海防折》,歷陳火車鐵路之利,指出中國必須“籌造鐵路而後能富能強”。

當然,他這兩次建言沒有得到任何回覆。

1875年春,李鴻章進京叩謁同治帝“梓宮”,他仍然不忘修鐵路之事,趁機向恭親王奕訢 “極陳鐵路利益”,請先試造清江至北京鐵路以便“南北轉輸”。

奕訢同意他的觀點和計劃,但是不敢主持其事。李又請其找機會向兩宮皇太后提出,奕訢答曰:“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

從求富求強的角度出發,修鐵路勢在必行,李鴻章心中已有了這個信念。朝廷不能定此大計,他不能輕易放棄。

1880年,藉著中俄關系危機的背景,李鴻章聯合劉銘傳,再次向慈禧太后呈遞“籌造鐵路以圖自強”的奏摺。

這一次,李鴻章點燃了一顆炸彈,引爆了北京官場的輿論大震盪。他切身體會到了何以皇太后也不能定此大計。

順天府丞王家璧上奏,言辭激切地說:“觀二臣(李、劉)籌劃措置之跡,似為外國謀,非為我朝謀也。”

翰林院侍讀周德潤上奏,直陳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李、劉)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也”。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慈禧太后。

這些言論如同洶洶潮水衝向李鴻章,把他描述為居心不良的亂臣賊子。

總結下來,反對者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四點。

第一,“鐵路若開,恐轉便敵人來犯之途,且洋人久思在中國興造鐵路,此端一起,或致彼愈滋煩瀆。”

1880年12月,內閣學士張家驤上《未可輕議開造鐵路折》,說:“洋人工於貿利,其從旁覬覦,意想可知。……設或藉端生事,百計要求,則將何以應之?”

擔心列強沿鐵路加劇侵略,像張家驤這樣的看法,在大臣中間非常流行。即便李鴻章,他早年也曾有過相似認識。

第二,“(鐵路)於民間田廬墳墓有礙必多阻撓”,將驚擾神靈而導致災變。

曾經出使歐洲的通政使司參議劉錫鴻在反對修鐵路的奏摺中聲稱:“每逢造鐵路而阻於山,則以火藥焚石而裂之,洞穿山腹如城關,或數裡或數十里,不以陵阜變遷、鬼神呵譴為虞。我中華名山大川,歷古沿為祀典,明禋既久,神斯憑焉。倘驟加焚鑿,恐驚耳駭目,群視為不祥,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

風水觀念深深地影像著大臣們討論問題的視野。張家驤也說,鐵路途徑田畝、屋宇、墳墓,將其一律平毀,必至貽害民間。

第三,“鐵路一開,則中國之車伕販豎將無以謀衣食,恐小民失其生計,必滋事端。”這是擔心鐵路引起失業潮。

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有洋務思想的,他對鐵路就存有不少誤解。他1881年初在寫給慈禧太后的奏摺中說:

“此項鐵路火車,有妨民間生計。……只此貨物之流通,如使盡為火車所攬,則窮民向恃車馬人力運負以營生者,約數萬人,詎不失業?縱謂火車日盛,貿易日多,此項貧民,亦必別有營生之計,而急切何能見效?”

廷臣更是以此為理由,打造攻擊李鴻章的刀劍。

第四,“(鐵路)有礙民間車馬及往來行人,恐至擁擠磕碰,徒滋騷擾。”

絕大多數大臣從未見過鐵路行駛,鐵路與車馬行人爭道的傳聞,源自吳淞鐵路在短暫運營期間,曾軋死一名男子。這給眾人一個印象:火車軋死人難以避免。

慈禧太后雖然大權獨攬,但鑑於紛至沓來的反對意見,她不能不有所顧忌。1881年2月14日,朝廷發佈諭旨:“疊據廷臣陳奏,僉以鐵路斷不宜開,不為無見。劉銘傳所奏,著毋庸議。”

論戰就此結束,李鴻章、劉銘傳差點被口水淹死,狼狽不堪。

三、馬拉火車

李鴻章針對反對的聲音,曾據理給以駁斥,但顯然沒有收到說服的效果。

他是一位實幹家,他明白,不能再陷於無謂的口水之爭中了。朝中袞袞諸公,不諳外情,拒絕睜眼看世界,要打通他們的心竅何其難也!

時間不等人啊,發展機遇一旦失去,那可真是迴天無力。就在朝廷爭論要不要修鐵路的當口,歐美國家的鐵路里程突飛猛進,進一步拉大了與清朝的實力差距。

與其爭論不休,何不甩開膀子幹起來?

在全國上下均視鐵路為洪水猛獸的輿論氛圍下,怎麼幹呢?蠻幹可能讓事情更壞。

不能明著幹,那就暗著幹,瞞天過海地幹。他所用的方法,正是當初英商怡和洋行修吳淞鐵路的伎倆。

1881年6月,身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悄悄下令,修築開平煤礦至胥各莊碼頭的“馬路”,以便利煤炭運輸。5個月後竣工通車。他興沖沖地向朝廷奏報,“馬路”修好了,運煤效率大大提高。

在這件事上,李鴻章可謂“壞得很”,他修的不是什麼“馬路”,他修的是全長9.76公里、由英國人金達設計的唐胥鐵路!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視察唐胥鐵路。

金達利用一臺廢舊鍋爐,改裝成蒸汽機車,能牽引百餘噸的車廂,時速30公里。

火車行駛那麼大動靜,李鴻章的小祕密當然隱藏不了多久。很快有廷臣到慈禧太后那裡告狀:“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

慈禧太后諭令機車停駛。接下來就上演了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思議的一幕:馬拉火車。機車不能用,那就只好用騾馬拉車廂。

此後,李鴻章多次奏請火車復運,經過數月周旋,終於得到默許。1882年10月,又頂著壓力,從英國購買了兩臺機車投入使用。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馬拉火車真實場景。

有了唐胥鐵路的運營經驗,李鴻章切身體會到了鐵路運輸的好處。作為一個胸懷家國天下的大臣,他不能沉默,他要繼續呼籲朝廷准許興修鐵路。

四、國之大計

1883年7月,李鴻章上《論法兵漸進兼陳鐵艦鐵路之利》,他以法軍侵略越南、中法戰爭一觸即發為背景,寫道:“火車鐵路利益甚大,……將來欲求富強制敵之策,舍此莫由。”

他說,如果海上多兵艦、陸上多鐵路,那就沒有人敢欺辱中國。同時,他提出修築津通鐵路。

不出所料,李鴻章又遭到廷臣曠日持久的圍攻。

反對的理由與以往並無二致,只是在扣帽子、揮大棒方面變本加厲。比如內閣學士徐致祥在《請罷開鐵路急修河工折》中稱:“倡導此說與贊成此說者,非奸即諂,而置國家之大害於不顧也。”

他直接把提倡修鐵路的大臣歸到奸臣一類,真是上綱上線。

面對毫無新意的反對聲浪,李鴻章一方面用唐胥鐵路的實際運行情況回擊,一方面策略性地利用形勢的變化搞統戰。

形勢有什麼變化呢?經歷了中法戰爭,調兵遲緩的問題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地方督撫認識到了鐵路的重要性,逐漸萌生了修鐵路通火車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和新晉領班軍機大臣、醇親王奕譞也醒悟了。奕譞坦誠地告訴李鴻章,自己以前“習聞陳言,嘗持偏論”,等到“親歷北洋海口,始悉局外空談與局中實際,判若兩途”,轉而堅決支持修鐵路。

奕譞是中法戰後最受慈禧信任的王公,有了他的奧援,李鴻章修鐵路的計劃就有了慢慢推進的條件。

李與奕譞協商後,以方便運煤為由,將唐胥鐵路延長到蘆臺。不久,又以調兵運軍火為由,陸續將唐蘆鐵路延長到天津。

此外,李鴻章還打出了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招數。他到慈禧太后面前,強烈要求將鐵路事宜劃歸海軍衙門辦理。

海軍衙門辦鐵路,驢脣不對馬嘴,李中堂傻了嗎?李中堂當然不傻,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第一,海軍衙門是奕譞的禁臠,慈禧太后對他無條件信任,將鐵路劃歸海軍經管,是慈禧最容易接受的方案。第二,如果慈禧太后接受這種安排,就等於說慈禧太后是明確支持鐵路建設的。這能讓那些反對派有所顧忌。

經過艱苦努力,慈禧太后真的同意了。海軍造鐵路,聽上去有點怪,但在晚清局勢下,不啻為一個大突破。

李鴻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反對派從未消停,那些顢頇的翰林、御史、內閣學士以及侍郎等所寫的奏章,雪片一般送到慈禧桌案上,痛斥李中堂“急其末而忘其本”。

"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火車開進清朝的時候,上上下下的反應像白痴一樣。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見多識廣的帝都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英法聯軍佔領北京那年,他們也沒有過這種歇斯底里的不安情緒。

他們的不安,來自永定門外。英國人杜蘭德,在永定門外的空地上鋪設了一條一里長的鐵路,小火車駛於其上,白煙沖天,迅疾如飛。

這一套陌生的器械刺激著人們的敏感神經,“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至大變”。“妖物”降臨,事態顯得非常嚴重。

為了維持京城秩序,九門提督、醇親王奕譞飭令杜蘭德立即拆除,在民眾間蔓延的恐慌情緒才得以平息。

這一段實驗性質的鐵路、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亮相的鐵路,就這麼無疾而終了。

一、畏懼鐵路

早在1863年,英、 法、 美三國駐滬總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擬造火輪鐵路一條,自滬至蘇,俾便往來行走。”列強首次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鐵路的要求。

當時鐵路已在歐洲發展將近40年,對經濟、國防的積極作用日益顯現。但是清朝上上下下尚不瞭解這一近代化事物。

李鴻章斷然拒絕了三國領事的要求。他擔心列強借助鐵路延伸侵略,損害清朝利益。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

列強並不甘心這一次失敗,遊說的攻勢有增無減,終於在1865年引起總理衙門的強烈關注。

總理衙門向各地督撫徵詢意見,最後得出一致的結論:必須拒絕列強提出的修築鐵路的設想,“洋人可任便往來,較之盡東其畝,於大局更有關係”。

之後,外國人每年總會將修鐵路議題拋給清政府,得到的回答當然也是一如從前。

既然得不到允許,外國人就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1874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組建道路公司,聲稱修建上海至吳淞間的“尋常馬路”,並以此向上海道臺馮焌光報備,得到首肯。

工程於1876年1月份開始,推進了1個多月以後,其瞞天過海之術終於暴露。馮焌光發現,這哪裡是修馬路啊,分明是私築鐵路!

茲事體大,他馬上把此事稟告兩江總督沈葆楨,繼而轉告總理衙門。清政府向英商和英領事提出抗議,聲明英方無權修鐵路,要求立即停止。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吳淞鐵路“先導號”機車。

英國方面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沒有停工,反而出動軍艦示威。當年6月30日,長達14.5公里的吳淞鐵路竣工,7月3日正式通車營業。

清政府的抗議毫無效果,英國態度強硬,雙方相持不下。面對這種僵局,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提出,這條路由中方出價買回自主處理。

在這個折中方案指導下,英方的態度開始鬆動。經過10個月的漫長談判,中英簽訂了《收買吳淞鐵路條款》。清政府以28.5萬兩白銀收回吳淞鐵路,款項付清後鐵路歸中國自主,外商不得干涉。

1877年10月,清政府付清贖金,吳淞鐵路主權得以迴歸。接下來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怎麼處理這條鐵路呢?

就在大家討論不休的時候,沈葆楨已經行動起來了:拆!他將拆卸下來的鐵軌和其他器材,運往臺灣打狗港海灘,任憑日晒雨淋、海水沖刷。

這可氣壞了李鴻章,他本來主張“另招華商股份承辦”。他在寫給朋友的信函中,痛斥沈葆楨:“幼丹識見不廣,又甚偏愎。吳淞鐵路拆送臺灣,已成廢物。不受諫阻,徒邀取時俗稱譽。”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百姓圍觀吳淞鐵路通車。

此事表明,李鴻章是能接受鐵路的,只是鐵路一定要自主修建、自主運營。

是的,1863年以來,通過屢次處理列強的築路請求,李鴻章刷新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了對鐵路的認識。

二、鐵路之害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干將,在對鐵路的認識方面,也高過同僚。

五六年的時間,他從最初對鐵路的疑慮,轉而瞭解到其促進國家富強的作用。

1871年1月,他在給朝廷的一份奏摺中,主張“仿辦鐵路”。1874年12月,他上《應詔籌議海防折》,歷陳火車鐵路之利,指出中國必須“籌造鐵路而後能富能強”。

當然,他這兩次建言沒有得到任何回覆。

1875年春,李鴻章進京叩謁同治帝“梓宮”,他仍然不忘修鐵路之事,趁機向恭親王奕訢 “極陳鐵路利益”,請先試造清江至北京鐵路以便“南北轉輸”。

奕訢同意他的觀點和計劃,但是不敢主持其事。李又請其找機會向兩宮皇太后提出,奕訢答曰:“兩宮亦不能定此大計。”

從求富求強的角度出發,修鐵路勢在必行,李鴻章心中已有了這個信念。朝廷不能定此大計,他不能輕易放棄。

1880年,藉著中俄關系危機的背景,李鴻章聯合劉銘傳,再次向慈禧太后呈遞“籌造鐵路以圖自強”的奏摺。

這一次,李鴻章點燃了一顆炸彈,引爆了北京官場的輿論大震盪。他切身體會到了何以皇太后也不能定此大計。

順天府丞王家璧上奏,言辭激切地說:“觀二臣(李、劉)籌劃措置之跡,似為外國謀,非為我朝謀也。”

翰林院侍讀周德潤上奏,直陳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之中國則不可”,“(李、劉)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也”。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慈禧太后。

這些言論如同洶洶潮水衝向李鴻章,把他描述為居心不良的亂臣賊子。

總結下來,反對者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四點。

第一,“鐵路若開,恐轉便敵人來犯之途,且洋人久思在中國興造鐵路,此端一起,或致彼愈滋煩瀆。”

1880年12月,內閣學士張家驤上《未可輕議開造鐵路折》,說:“洋人工於貿利,其從旁覬覦,意想可知。……設或藉端生事,百計要求,則將何以應之?”

擔心列強沿鐵路加劇侵略,像張家驤這樣的看法,在大臣中間非常流行。即便李鴻章,他早年也曾有過相似認識。

第二,“(鐵路)於民間田廬墳墓有礙必多阻撓”,將驚擾神靈而導致災變。

曾經出使歐洲的通政使司參議劉錫鴻在反對修鐵路的奏摺中聲稱:“每逢造鐵路而阻於山,則以火藥焚石而裂之,洞穿山腹如城關,或數裡或數十里,不以陵阜變遷、鬼神呵譴為虞。我中華名山大川,歷古沿為祀典,明禋既久,神斯憑焉。倘驟加焚鑿,恐驚耳駭目,群視為不祥,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

風水觀念深深地影像著大臣們討論問題的視野。張家驤也說,鐵路途徑田畝、屋宇、墳墓,將其一律平毀,必至貽害民間。

第三,“鐵路一開,則中國之車伕販豎將無以謀衣食,恐小民失其生計,必滋事端。”這是擔心鐵路引起失業潮。

兩江總督劉坤一是有洋務思想的,他對鐵路就存有不少誤解。他1881年初在寫給慈禧太后的奏摺中說:

“此項鐵路火車,有妨民間生計。……只此貨物之流通,如使盡為火車所攬,則窮民向恃車馬人力運負以營生者,約數萬人,詎不失業?縱謂火車日盛,貿易日多,此項貧民,亦必別有營生之計,而急切何能見效?”

廷臣更是以此為理由,打造攻擊李鴻章的刀劍。

第四,“(鐵路)有礙民間車馬及往來行人,恐至擁擠磕碰,徒滋騷擾。”

絕大多數大臣從未見過鐵路行駛,鐵路與車馬行人爭道的傳聞,源自吳淞鐵路在短暫運營期間,曾軋死一名男子。這給眾人一個印象:火車軋死人難以避免。

慈禧太后雖然大權獨攬,但鑑於紛至沓來的反對意見,她不能不有所顧忌。1881年2月14日,朝廷發佈諭旨:“疊據廷臣陳奏,僉以鐵路斷不宜開,不為無見。劉銘傳所奏,著毋庸議。”

論戰就此結束,李鴻章、劉銘傳差點被口水淹死,狼狽不堪。

三、馬拉火車

李鴻章針對反對的聲音,曾據理給以駁斥,但顯然沒有收到說服的效果。

他是一位實幹家,他明白,不能再陷於無謂的口水之爭中了。朝中袞袞諸公,不諳外情,拒絕睜眼看世界,要打通他們的心竅何其難也!

時間不等人啊,發展機遇一旦失去,那可真是迴天無力。就在朝廷爭論要不要修鐵路的當口,歐美國家的鐵路里程突飛猛進,進一步拉大了與清朝的實力差距。

與其爭論不休,何不甩開膀子幹起來?

在全國上下均視鐵路為洪水猛獸的輿論氛圍下,怎麼幹呢?蠻幹可能讓事情更壞。

不能明著幹,那就暗著幹,瞞天過海地幹。他所用的方法,正是當初英商怡和洋行修吳淞鐵路的伎倆。

1881年6月,身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悄悄下令,修築開平煤礦至胥各莊碼頭的“馬路”,以便利煤炭運輸。5個月後竣工通車。他興沖沖地向朝廷奏報,“馬路”修好了,運煤效率大大提高。

在這件事上,李鴻章可謂“壞得很”,他修的不是什麼“馬路”,他修的是全長9.76公里、由英國人金達設計的唐胥鐵路!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李鴻章視察唐胥鐵路。

金達利用一臺廢舊鍋爐,改裝成蒸汽機車,能牽引百餘噸的車廂,時速30公里。

火車行駛那麼大動靜,李鴻章的小祕密當然隱藏不了多久。很快有廷臣到慈禧太后那裡告狀:“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

慈禧太后諭令機車停駛。接下來就上演了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思議的一幕:馬拉火車。機車不能用,那就只好用騾馬拉車廂。

此後,李鴻章多次奏請火車復運,經過數月周旋,終於得到默許。1882年10月,又頂著壓力,從英國購買了兩臺機車投入使用。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馬拉火車真實場景。

有了唐胥鐵路的運營經驗,李鴻章切身體會到了鐵路運輸的好處。作為一個胸懷家國天下的大臣,他不能沉默,他要繼續呼籲朝廷准許興修鐵路。

四、國之大計

1883年7月,李鴻章上《論法兵漸進兼陳鐵艦鐵路之利》,他以法軍侵略越南、中法戰爭一觸即發為背景,寫道:“火車鐵路利益甚大,……將來欲求富強制敵之策,舍此莫由。”

他說,如果海上多兵艦、陸上多鐵路,那就沒有人敢欺辱中國。同時,他提出修築津通鐵路。

不出所料,李鴻章又遭到廷臣曠日持久的圍攻。

反對的理由與以往並無二致,只是在扣帽子、揮大棒方面變本加厲。比如內閣學士徐致祥在《請罷開鐵路急修河工折》中稱:“倡導此說與贊成此說者,非奸即諂,而置國家之大害於不顧也。”

他直接把提倡修鐵路的大臣歸到奸臣一類,真是上綱上線。

面對毫無新意的反對聲浪,李鴻章一方面用唐胥鐵路的實際運行情況回擊,一方面策略性地利用形勢的變化搞統戰。

形勢有什麼變化呢?經歷了中法戰爭,調兵遲緩的問題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地方督撫認識到了鐵路的重要性,逐漸萌生了修鐵路通火車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和新晉領班軍機大臣、醇親王奕譞也醒悟了。奕譞坦誠地告訴李鴻章,自己以前“習聞陳言,嘗持偏論”,等到“親歷北洋海口,始悉局外空談與局中實際,判若兩途”,轉而堅決支持修鐵路。

奕譞是中法戰後最受慈禧信任的王公,有了他的奧援,李鴻章修鐵路的計劃就有了慢慢推進的條件。

李與奕譞協商後,以方便運煤為由,將唐胥鐵路延長到蘆臺。不久,又以調兵運軍火為由,陸續將唐蘆鐵路延長到天津。

此外,李鴻章還打出了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招數。他到慈禧太后面前,強烈要求將鐵路事宜劃歸海軍衙門辦理。

海軍衙門辦鐵路,驢脣不對馬嘴,李中堂傻了嗎?李中堂當然不傻,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第一,海軍衙門是奕譞的禁臠,慈禧太后對他無條件信任,將鐵路劃歸海軍經管,是慈禧最容易接受的方案。第二,如果慈禧太后接受這種安排,就等於說慈禧太后是明確支持鐵路建設的。這能讓那些反對派有所顧忌。

經過艱苦努力,慈禧太后真的同意了。海軍造鐵路,聽上去有點怪,但在晚清局勢下,不啻為一個大突破。

李鴻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反對派從未消停,那些顢頇的翰林、御史、內閣學士以及侍郎等所寫的奏章,雪片一般送到慈禧桌案上,痛斥李中堂“急其末而忘其本”。

晚清拒絕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引發販夫走卒失業

晚清修鐵路的工人。

1889年4月,兩廣總督張之洞上《請緩造津通改建腹省幹路折》,請求修建盧漢鐵路。

慈禧太后看到這份奏摺,一定頗費躊躇、猶豫難決,因為整整5個月之後她才給出答案。

她一改對唐蘆鐵路的曖昧,明確同意了張之洞的計劃,並令李鴻章、張之洞會同海軍衙門妥籌開辦應行事宜。

這意味著修鐵路正式成為朝廷的施政大計,為20多年的鐵路之爭畫上了休止符。

五、結語

李鴻章是一位有諸多罵名的晚清重臣,但在對鐵路的認識方面,他是先知先覺的人,也是起而行動的人,更是勇敢面對爭議的人。

反對派頑固守舊,抱殘守缺,在對鐵路毫不瞭解的情況竟敢妄言“鐵路之害”,要叫醒他們殊為困難。

李鴻章的吶喊和行動,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沒有相當的意志力,也無法堅持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因此,我們要為他點一個大大的贊。

參考資料:李端瑞《參冰室野乘》,《李鴻章全集》,趙雅麗《淺議晚清鐵路之爭中京師的清議與廷爭》,羅桂生《清同治朝官員拒絕修築鐵路思想芻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