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進入青銅時代以後,青銅文化藝術迅速發展並且很快達到頂峰,形成了齊全的門類,包括青銅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雜器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是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遠古時代,龍就被先民視為神靈祥瑞,長期以來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經、史、子、集四大類書中記載了許多龍的傳說和先賢古聖對龍的崇拜、敬畏。民間關於龍的神話故事可謂世代相傳,龍的各種形象也以繪畫、雕塑、鑄刻等藝術形式大量地出現於巖畫、陶瓷、玉器、骨木器、青銅器、絲帛等等之上。可以說龍的形象自古以來連綿不絕、無處不在,儼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在傳統的十二生肖中,龍列居其一,絕非偶然。

幾千年前,中國先民創造了輝煌發達的青銅文化,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琳琅滿目的青銅器上也鑄刻了豐富多彩的龍紋。

神獸與神器的交融

龍紋與青銅器結合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史前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龍的原型。山西呂吉縣柿子灘石崖上保存了一幅大約1萬年前的魚尾鹿龍紋巖畫;河南濮陽西水坡距今約6000年的仰韶文化古墓中有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了一件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晚期的陶盤,內底上有一條彩繪蟠龍紋。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文化遺存中也存在不少具有特色的雕刻玉龍。 為什麼在史前時期的很多遺蹟、遺物上會出現那麼多龍的形象?這是因為在遠古先民的意識裡,龍是溝通天地神人的瑞獸,能興風雨、預示吉凶禍福,所以對其崇拜有加,並用多種方式將其形象刻畫出來。

當中國進入青銅時代以後,青銅文化藝術迅速發展並且很快達到頂峰,形成了齊全的門類,包括青銅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雜器等。那時的青銅器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被用作溝通天地人神的祭祀器和標明社會權力等級的禮器,因此,不能否認,在當時青銅器是一種神祕之器,具有崇高尊貴的地位。

一個是作為神靈瑞獸的龍,一個是神祕尊貴的青銅器,兩者一旦在歷史長河中相遇,那便是天作之合,必然交融在一起,大放異彩。

神祕古拙的商代青銅器龍紋

龍紋的奠基


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夏代已經出現了青銅禮器。那時的青銅器鑄造技術水平低下,鑄造出來的器物體薄粗糙,通常素面無紋,最多也只是裝飾簡單粗獷的幾何紋,還沒有能力在青銅器上鑄刻像龍紋這樣結構複雜的紋飾,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商代早期。商代中期,在極個別的青銅器上才開始出現用粗線條勾繪的結構簡單、形體抽象的類似龍的紋飾。商代晚期(即商王盤庚遷殷直至商紂滅國這一時間段,也稱為殷墟時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發展得比較嫻熟了,人們終於能得心應手地將龍紋大量地裝飾於青銅器上,使這種神靈瑞獸與神器最終融為一體。這個時期,商人大致創作了五種青銅器龍紋形態,分別是爬行龍、捲曲龍、花冠龍、雙體龍、兩頭龍。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龍紋,基本上是在這五種形態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而來,因此可以說,商代是中國青銅器龍紋發展史上的奠基時代。

商人鑄刻的青銅器龍紋是古拙、神祕、威嚴的。這種時代性特徵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客觀因素所致,更重要的是因為先民意識裡充滿著對龍的神祕力量的敬畏,在青銅器上他們要把龍的神祕、威嚴表達出來,而不是追求個人對青銅器龍紋的藝術審美。

這時青銅器上的龍紋以夔龍紋最多,形態多樣,有帶虎耳的,有卷角的、曲折角的、長頸鹿角的、尖角的,有長鼻前伸的,有一足的、兩足的、無足的等等,但毫無例外,它們都作爬行狀,通常大口張開,神態威嚴。商人也常常把它鑄刻到青銅器的頸、腹部位,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或者把它作為輔助紋飾裝飾於器物的圈足上(圖1)。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


蟠龍紋是商人鑄造的一種特徵鮮明的捲曲龍紋,其特點是龍的身軀以龍首為中心蟠卷一匝或一匝半,形成圓環或圓盤狀,龍頭作正視或側視。商人通常把蟠龍紋裝飾於青銅水器盤的內底上,有時龍身旁邊還附一些魚、龜等水生動物的紋飾。當然商人創作的其他形式的卷龍紋形體較小,也頗有特點(圖2)。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2


在夔龍紋出現稍後,商人創作了帶花冠的龍紋,其特點是龍首無角而以鳳鳥式的花冠替代,龍頭作回首狀,龍尾向上豎立,花冠在頭前自然垂下,龍身以單行粗陽線勾畫而成。商人習慣於將這種紋飾鑄刻在一些大容量的青銅酒器如尊、卣、壺的頸、腹部位(圖3)。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3


這時商人又創作了一種兩頭龍紋,即單個獸體身軀兩端各設有一個龍頭,身軀成為一條斜線或曲折形線。商代兩頭龍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兩個龍頭同向,一種是兩個龍頭作相顧狀(圖4)。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4


與此同時,商人也很想在青銅器上展現龍的全貌,但他們尚未掌握鑄造高浮雕或透雕紋飾技術從而以立體的形式來展現龍的全貌,所以想出了一個鑄刻雙體龍紋的古拙辦法,其表現為在中間設一個龍頭,體軀向兩側展開,從而表現龍的整體圖形(圖5)。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5

西周青銅器龍紋

龍紋的第一次大變革


“周因殷禮,有所損益也”。西周早期,周人在禮制、文化、技術等方面基本上是模仿、沿襲商人的成就,自我創新不多。此時期的青銅器龍紋基本上延續了商代晚期的風格,各種夔龍紋、卷龍紋、花冠龍紋、兩頭龍紋、雙體龍紋繼續活躍於西周青銅器上,當然,這時人們對青銅器龍紋也稍有創新。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6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7

比較醒目的是夔龍紋家族裡又增添了一種多齒角的夔龍紋和一種夔蝸龍紋(圖6、圖7);花冠龍紋的身軀改用寬線條勾勒構成粗體,並創作出兩種形式,一種是分尾的,一種是體軀呈S形的,龍尾後面還常帶有三角形的連綴(圖8、圖9)。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8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9


到了西周中期,周人的統治穩定下來,社會文化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他們不再滿足於只是繼承商人的社會文化傳統。青銅器龍紋變革最為顯著的就是夔龍紋了,這種最具神祕感和威嚴性的紋飾在這一時期內忽然間彷彿消失了一般。或許是周人更加看重青銅器的權力等級象徵意義,而不是其溝通天地人神的“神性”,他們開始追求青銅器龍紋的藝術審美。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0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1


此時期,周人把花冠龍紋發揚光大,將以前的花冠龍紋和西周早期流行的鳳鳥紋融合一體,形成龍身鳥尾的特殊龍紋,即所謂鳥體式花冠龍紋(圖10)。周人喜歡把這種新創作的龍鳳合璧紋飾鑄刻於幾乎同時才發明的新型青銅樂器鐘上。與此同時,周人嘗試創作了一種身尾分離的顧首龍紋,但人們似乎對這種龍紋的熱情不足,註定它只是曇花一現(圖11)。兩頭龍紋似乎漸多,不過龍頭同向的那一種卻消失了。

西周晚期,周人繼續強化自己的青銅文化風格。這時創作出一類形態全新的交龍紋,它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龍身軀相依交纏構成。交龍紋圖案通常採取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兩種方式分佈於器物表面,相交的龍數量少,但身軀粗長,蜿蜒流暢,彷彿在舞動,蒼勁有力(圖12)。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2


同時繼續大量地在青銅鐘上鑄刻不久前才創作出的龍鳳合璧式花冠龍紋,而且又創作出一種成對的呈對稱分佈的花冠龍紋(圖13),把商代和西周早期傳承下來的其他形式的花冠龍紋幾乎統統拋棄了。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3


商人創作的兩頭龍紋,長期以來形式沒有大的變化,直到此時周人將其發展出一種新形式,即兩個龍頭相背,龍冠帶相連或各自與身軀相交,頗似8字形(圖14)。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4


周人又把原先那種常常裝飾於盤內底的蟠龍紋簡化縮小,移植到其他器類如簋、壺的蓋頂甚至外底上(圖15)。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5


此時,又出現了一種新式的龍紋,上脣特長,向後背翻卷,與軀幹走勢平行,並且通常是兩條龍相背呈軸對稱分佈裝飾於鬲腹上(圖16)。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6


活潑浪漫的春秋戰國青銅器龍紋

龍紋的第二次大變革


春秋戰國是一個分裂割據、禮崩樂壞、思想文化活躍的時代。春秋早期的青銅器龍紋基本上延續了西周晚期的風格,但因時代關係也稍有變化,比較明顯的例子如交龍紋的龍身由粗向細變化,交繞的龍由稀疏向密集變化(圖17);卷龍紋單體向細小變化且有密集式的分佈趨勢(圖18);兩頭龍紋甚至也開始兩兩交纏了(圖19)。種種跡象預示著青銅器龍紋風格又將發生一場變革。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7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8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19


春秋中晚期,青銅器雖然還有“明尊卑,別貴賤”的象徵意義,但開始注重其藝術審美,並把精神訴求表達於青銅器之上。這一時期,人們把那種古拙、神祕、威嚴、僵硬的風格幾乎清掃一空,代之以一種細膩、密集、整齊而又常常對稱的紋飾風格,這種新風格的龍紋顯得活潑、靈動而又略帶浪漫氣息。這個時期,古樸的花冠龍紋退出歷史舞臺,緊接著創作出一種新式的青銅器龍紋—蟠螭紋。蟠螭紋由幾條小龍相互纏繞組成一個對稱分佈的紋飾單元,然後重複出現,或構成帶狀或密佈於器表,龍身或肥胖或纖細,顯得更加靈動、可愛(圖20);有些蟠螭紋的小龍還吐著舌頭,彰顯出活潑的時代氣息(圖21)。以前卷龍紋裡蘊涵的那種古拙的風格似乎也銷聲匿跡了,龍的身軀由粗獷變得細膩,人們把它密集、整齊、對稱地裝飾到青銅器上,若不細看,很容易誤認為蟠螭紋(圖22)。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20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21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22


戰國時期,人們更加強化青銅器龍紋的那種活潑、浪漫風格。像蟠螭紋、卷龍紋等,紋飾變得更加細膩,往往是一個固定的空間裡擁擠著密密麻麻、彎彎曲曲的小龍,形體被簡化而變得抽象,甚至幾乎辨認不出是龍的形象,有時候人們還在緻密的龍體之間安插小型的獸頭紋飾(圖23、圖24)。這個時期,人們發明了失蠟法、錯金銀等青銅器鑄造、裝飾工藝,用新技術新工藝鑄造出來的龍紋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23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24


秦漢及其以後的青銅器龍紋

龍紋的大一統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25


青銅器上的“龍文化”


圖26


秦漢及其以後,青銅器失去了昔日作為禮器的尊貴地位,通常被鑄造成簡單實用的日常生活器具,越往後,其作為日常生活器具的地位甚至也被陶器、瓷器、木器、漆器等取代。但龍仍然是人們心中的神靈,統治者甚至把龍的象徵意義更加強化了,把它視為皇權的象徵。此時,尊貴的龍與地位一落千丈的青銅器分離。秦漢及其以後的時代,人們往往只是在仍然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銅鏡上鑄刻少量的龍紋。隨著時間推移,銅鏡上的龍紋通常被鑄刻成淺浮雕狀,其形態式樣逐漸統一下來,由類似牛頭、鹿角、蝦眼、長鬚,蛇身、魚鱗、鷹爪等動物形態的某一部位雜拼而成(圖25、圖26),這也許是多民族國家在大一統後使然。以前存在的千姿百態的青銅器龍紋最終遭受罷黜,為一種統一的規範化的龍紋所替代,這種形態的龍紋持續至今,沒有發生質的改變。


2月20-22日第21屆湖南文物國際博覽會全國民間收藏品交易會暨特色收藏精品主題展火熱報名中2018年第20屆湖南文物國際博覽會一共吸引了4萬多人次前來參展總成交額高達3.9億元在本屆文博會上東方尋寶精品主題展所有成功報名的藏品都將通過網絡預展/人氣投票評選出“最佳人氣收藏獎”並在文博會期間進行高規格實物展銷同時還可以辦理參展紀念證書免費領取《東方尋寶》節目錄制門票期待您的參與,共同樂享收藏。感興趣的可私信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