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真知堂鑑古;

說這個撿漏啊,以前還真是有漏可撿。上世紀70-80年代,就有人多次從廢品站撿漏回寶貝。比如今天收藏的首都博物館的這件青銅重器,就是1972年從北京物資回收公司的廢品堆裡撿回來的殘片,然後修復成器的。今天此物已經是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件寶物叫什麼呢?作為一件殘器,它有什麼樣的藝術和歷史價值能夠讓專家們扼腕讚歎,然後還定為一級國寶文物呢?它來自何方,為何會出現在廢品回收站而不是古董行或文物商店呢?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件文物的真實面貌吧。早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歷史影像之班簋

此器名為班簋,又稱毛伯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198字,記敘了貴族班跟隨毛伯出征討伐東國的歷史。此物高22.5釐米 徑25.7釐米,尺寸並不算大,紋飾相比其他青銅簋而言,也不算精美。只論器物大小和精美程度,此器雖然珍貴,但作為一件修復器,定為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還是不太夠分量的。那麼是不是專家定級錯誤了呢?

我們先看一下何謂青銅簋。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西周青銅簋

簋,是古代青銅禮器中最重要的器型之一。按照周代的禮制,士以上的貴族飲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規矩,吃飯時使用的傢伙事也屬於禮制的範圍。《周禮》中規定,天子飲食,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也就是說,從西周時期開始,天子給大家定了規矩,多大級別用多少青銅器,用何種青銅器,這個不能亂來。否則就是僭越。而僭越,就是大不敬,在古代是殺頭的死罪。

那麼,這個簋是放什麼東西用的呢?說白一點,就是類似於今天的飯鍋,也就是盛放各種主食使用的。有朋友要說了,難道天子一餐要吃這麼多飯嗎?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西周早期簋

我們說周天子吃飯的時候,用八個簋盛放主食,其實並不一定就是說他一次吃八種主食,而是一種禮儀性的規矩。你到了這個級別,才能用這麼多餐具。也必須用這麼多餐具。

所以,這個青銅簋並不簡簡單單就是個盛飯的鍋子,而是鐘鳴鼎食之家等級和身份地位的象徵。周代青銅器裡等級最高的器型,第一是鼎,第二就是簋。因為這兩樣東西是不能亂用的。不管你家多有錢,沒有爵位,達不上最低的士這個級別,就都是庶人,吃飯是不能列鼎而食的。這就好像軍功章一樣,不能仿照和私自佩戴一樣。

搞明白了這個簋的重要性,再回來看看這件班簋。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西周早期方座簋

器型獨特,等級極高

這件班簋之所以珍貴,首先在於它器型獨特:

簋這種器型商代晚期就出現了,當時多為圓形,沒有底座,紋飾也比較簡單。商代,簋的重要性還不高。因為當時商人好酒,所以很多青銅器都是酒器,商人也沒有誰誰誰用幾個鼎幾個簋吃飯的規矩。簋這種器型當時剛剛出現,數量也比較少。一般以圓形無底座雙耳簋為多。

而到了西周,本為普通器型的青銅簋,因為周公制定周禮,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周人因為商紂酗酒而亡國,所以周初就嚴令禁止酗酒,酒器因而大量減少,而食器大量增多。這樣,簋就成了僅次於鼎的禮器。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春秋時期的青銅簋

簋,就是在周人禁酒的大背景下,被提升為鼎簋配的高等級地位的。西周的簋,圓形居多,方器大量出現,帶底座的簋也比較多,有簋座一體的,也有簋座分體的。但無論何種簋,類似於班簋這樣的以四個象鼻子為腿作為器物底足的,極為稀有。據筆者所知,好像存世僅有兩個還是一個,時間太久記不清楚了。所以,班簋作為簋的一種,代表了禮器青銅簋的一類器型,非常罕見,故而珍貴。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商代青銅簋

宋出清藏,身世顯赫

班簋之珍貴,其次在於它傳奇的身世。

班簋,北宋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後來一直收藏於清宮,是乾隆皇帝的愛物。

在清高宗敕令編撰的皇家收藏青銅器大典《西清古鑑》裡,就記錄了這件寶物,當時的名稱叫做周毛伯彝。

乾隆皇帝還按照它的樣子讓景德鎮御窯廠燒製了一件古銅彩瓷班簋,可惜圖片找不到了。可見乾隆皇帝對班簋的喜愛。那麼,這件清宮舊藏的寶物,為何沒有被故宮博物院收藏而出現在廢品堆裡呢?按道理來說,這麼貴重的青銅寶器,就算流失清宮,也應該被古董行收買或民間藏家珍藏,而不是被送到廢品站吧?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班簋是如何流失出清宮的,史料沒有記載,專家考證,應該是清末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時候的事情。此物在戰亂之中流出清宮,卻沒有出現在民國時期的古玩商鋪,可見有人知道此物的價值,而一直偷偷的珍藏著。那麼,為什麼它又會出現在廢品站呢?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專家指出,班簋之所以出現在廢品站,和文化大革命有關。當時這件寶物極有可能被抄家的紅衛兵抄出,然後當做四舊砸碎搗爛,所以才會被當做廢銅賣到廢品站。還好,在進入熔爐之前,有人慧眼識寶,把它從熔爐下搶救了過來。

這麼珍貴的北宋出土西周青銅器,早在清高宗時期就被皇家著錄,最早的收藏者極有可能是北宋徽宗,輾轉流傳於世間近千年而不滅,最後差點化成銅水,其撲朔迷離的身世本身就是一段傳奇,班簋的珍貴可想而知。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毛伯伐東,堪比尚書

班簋之珍貴,更在於它的銘文史料價值堪比一篇尚書。

班簋由於最早為清宮收藏品,所以在青銅器歷史上可謂赫赫有名。郭沫若先生在得知發現《西清古鑑》上記載的班簋原物之後,欣喜若狂,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班簋的再發現》。因為在此之前,郭老就對班簋有過研究,卻沒有見過原物。

班簋上的銘文,歷來爭議很大。銘文雖只有198個字,但涉及到的西周歷史人物卻有周王、毛伯、虢城公、毛公、邦冢君、吳伯、呂伯、毛父、公、班、皇公、文王、王姒、文王孫、(邵考)爽十五位之多。其主要內容說的是某王某年八月,毛伯率領隊伍征討東國,三年平定東國之事。這裡的王是誰,說的是何時之事呢?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西清古鑑》認為銘文中的“毛公”是成王時人,以“伐東國瘠戎”為成王東征淮夷徐戎之事。郭沫若也認為毛公為周成王之叔父,是周文王之子毛叔鄭,也就是《尚書 顧命》中的毛公。

而陳夢家先生則認為,毛公為文王之孫,而非文王之子。由於銘文深澀難懂,此器到底是誰做的,目前尚未有定論。不過,此器為西周早期器當無大誤,其圓簋的器型可以看出商代的影子,而添加的四個獸首和象鼻足,當是西周早期金工的創舉。

熔爐前搶救回青銅器,現為首博鎮館之寶,清宮重器為何流失民間?

班簋到底寫的是誰的故事,只能留待學者考證了。我們今天還能在博物館看到這件幾千年前的珍貴歷史文物,堪稱幸事。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