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為何古代中國人說這些話聽起來都好像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追其原因,還是跟我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分不開,我國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悠久,但說白了還是一個農耕大國,因為在古代,我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人們一畝三分地生活習慣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外面搶奪和侵略,反而是相反設法來自保,例如修建時長近2000年的長城,長城的作用除了是在戰時放狼煙傳遞信息之外,主要作用還是抵禦外敵入侵。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為何古代中國人說這些話聽起來都好像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追其原因,還是跟我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分不開,我國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悠久,但說白了還是一個農耕大國,因為在古代,我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人們一畝三分地生活習慣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外面搶奪和侵略,反而是相反設法來自保,例如修建時長近2000年的長城,長城的作用除了是在戰時放狼煙傳遞信息之外,主要作用還是抵禦外敵入侵。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有人說,古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根本談不上和平大國。雖然這樣說不假,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在古代絕大多數的戰爭中,參戰雙方肯定會事先挑起一個“貌似合理”的戰爭理由,然後在將戰爭旨意自上而下傳達到全國,我們是為了正義為了保家衛國才不得不進行戰鬥,絕不是為奪取別國的資源才戰鬥,這好比宋江的旗幟(替天行道)一樣。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為何古代中國人說這些話聽起來都好像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追其原因,還是跟我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分不開,我國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悠久,但說白了還是一個農耕大國,因為在古代,我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人們一畝三分地生活習慣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外面搶奪和侵略,反而是相反設法來自保,例如修建時長近2000年的長城,長城的作用除了是在戰時放狼煙傳遞信息之外,主要作用還是抵禦外敵入侵。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有人說,古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根本談不上和平大國。雖然這樣說不假,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在古代絕大多數的戰爭中,參戰雙方肯定會事先挑起一個“貌似合理”的戰爭理由,然後在將戰爭旨意自上而下傳達到全國,我們是為了正義為了保家衛國才不得不進行戰鬥,絕不是為奪取別國的資源才戰鬥,這好比宋江的旗幟(替天行道)一樣。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例如周武王伐紂,在戰前動員時就先給將領們舉例紂王的一項項罪狀,在《牧誓》中講到:“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大意就是商紂王殘害百姓作亂於商邑,今天伐紂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的戰爭傳統後來也被日本掌握了,例如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居然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真是可笑。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為何古代中國人說這些話聽起來都好像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追其原因,還是跟我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分不開,我國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悠久,但說白了還是一個農耕大國,因為在古代,我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人們一畝三分地生活習慣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外面搶奪和侵略,反而是相反設法來自保,例如修建時長近2000年的長城,長城的作用除了是在戰時放狼煙傳遞信息之外,主要作用還是抵禦外敵入侵。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有人說,古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根本談不上和平大國。雖然這樣說不假,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在古代絕大多數的戰爭中,參戰雙方肯定會事先挑起一個“貌似合理”的戰爭理由,然後在將戰爭旨意自上而下傳達到全國,我們是為了正義為了保家衛國才不得不進行戰鬥,絕不是為奪取別國的資源才戰鬥,這好比宋江的旗幟(替天行道)一樣。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例如周武王伐紂,在戰前動員時就先給將領們舉例紂王的一項項罪狀,在《牧誓》中講到:“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大意就是商紂王殘害百姓作亂於商邑,今天伐紂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的戰爭傳統後來也被日本掌握了,例如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居然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真是可笑。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不打第一槍”和“不當出頭鳥”的戰爭傳統,加上從甲午戰爭後我們勝少敗多的戰爭狀況,很可能讓許多外國人覺得中國好像自古至今沒有一次在對外戰爭中很體面的勝利過,可能也是因此,這位外國友人才會發問: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為何古代中國人說這些話聽起來都好像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追其原因,還是跟我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分不開,我國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悠久,但說白了還是一個農耕大國,因為在古代,我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人們一畝三分地生活習慣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外面搶奪和侵略,反而是相反設法來自保,例如修建時長近2000年的長城,長城的作用除了是在戰時放狼煙傳遞信息之外,主要作用還是抵禦外敵入侵。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有人說,古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根本談不上和平大國。雖然這樣說不假,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在古代絕大多數的戰爭中,參戰雙方肯定會事先挑起一個“貌似合理”的戰爭理由,然後在將戰爭旨意自上而下傳達到全國,我們是為了正義為了保家衛國才不得不進行戰鬥,絕不是為奪取別國的資源才戰鬥,這好比宋江的旗幟(替天行道)一樣。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例如周武王伐紂,在戰前動員時就先給將領們舉例紂王的一項項罪狀,在《牧誓》中講到:“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大意就是商紂王殘害百姓作亂於商邑,今天伐紂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的戰爭傳統後來也被日本掌握了,例如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居然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真是可笑。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不打第一槍”和“不當出頭鳥”的戰爭傳統,加上從甲午戰爭後我們勝少敗多的戰爭狀況,很可能讓許多外國人覺得中國好像自古至今沒有一次在對外戰爭中很體面的勝利過,可能也是因此,這位外國友人才會發問: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對於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這個問題,中外網友回合回答呢?(節選部分內容)。

1:這個問題用中立的方式回答,就取決於你們怎麼定義他們的戰鬥結果,例如秦王嬴政大一統後,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把疆土面積擴大到了數倍,之後到了漢朝疆土又得到擴大,戰爭的結果可以說非常成功,並且被打敗王朝都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為何古代中國人說這些話聽起來都好像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追其原因,還是跟我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分不開,我國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悠久,但說白了還是一個農耕大國,因為在古代,我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人們一畝三分地生活習慣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外面搶奪和侵略,反而是相反設法來自保,例如修建時長近2000年的長城,長城的作用除了是在戰時放狼煙傳遞信息之外,主要作用還是抵禦外敵入侵。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有人說,古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根本談不上和平大國。雖然這樣說不假,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在古代絕大多數的戰爭中,參戰雙方肯定會事先挑起一個“貌似合理”的戰爭理由,然後在將戰爭旨意自上而下傳達到全國,我們是為了正義為了保家衛國才不得不進行戰鬥,絕不是為奪取別國的資源才戰鬥,這好比宋江的旗幟(替天行道)一樣。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例如周武王伐紂,在戰前動員時就先給將領們舉例紂王的一項項罪狀,在《牧誓》中講到:“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大意就是商紂王殘害百姓作亂於商邑,今天伐紂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的戰爭傳統後來也被日本掌握了,例如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居然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真是可笑。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不打第一槍”和“不當出頭鳥”的戰爭傳統,加上從甲午戰爭後我們勝少敗多的戰爭狀況,很可能讓許多外國人覺得中國好像自古至今沒有一次在對外戰爭中很體面的勝利過,可能也是因此,這位外國友人才會發問: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對於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這個問題,中外網友回合回答呢?(節選部分內容)。

1:這個問題用中立的方式回答,就取決於你們怎麼定義他們的戰鬥結果,例如秦王嬴政大一統後,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把疆土面積擴大到了數倍,之後到了漢朝疆土又得到擴大,戰爭的結果可以說非常成功,並且被打敗王朝都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2:他們戰爭過程大部分都很精彩,但這些戰爭大部分都歸結於內部鬥爭,古中國經歷眾多朝代更迭,即使這樣他們的戰鬥技術絲毫沒有退步,反而還誕生了很多兵書和兵法著作,發明了很多稀奇古怪但能致勝的武器。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為何古代中國人說這些話聽起來都好像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追其原因,還是跟我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分不開,我國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悠久,但說白了還是一個農耕大國,因為在古代,我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人們一畝三分地生活習慣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外面搶奪和侵略,反而是相反設法來自保,例如修建時長近2000年的長城,長城的作用除了是在戰時放狼煙傳遞信息之外,主要作用還是抵禦外敵入侵。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有人說,古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根本談不上和平大國。雖然這樣說不假,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在古代絕大多數的戰爭中,參戰雙方肯定會事先挑起一個“貌似合理”的戰爭理由,然後在將戰爭旨意自上而下傳達到全國,我們是為了正義為了保家衛國才不得不進行戰鬥,絕不是為奪取別國的資源才戰鬥,這好比宋江的旗幟(替天行道)一樣。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例如周武王伐紂,在戰前動員時就先給將領們舉例紂王的一項項罪狀,在《牧誓》中講到:“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大意就是商紂王殘害百姓作亂於商邑,今天伐紂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的戰爭傳統後來也被日本掌握了,例如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居然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真是可笑。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不打第一槍”和“不當出頭鳥”的戰爭傳統,加上從甲午戰爭後我們勝少敗多的戰爭狀況,很可能讓許多外國人覺得中國好像自古至今沒有一次在對外戰爭中很體面的勝利過,可能也是因此,這位外國友人才會發問: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對於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這個問題,中外網友回合回答呢?(節選部分內容)。

1:這個問題用中立的方式回答,就取決於你們怎麼定義他們的戰鬥結果,例如秦王嬴政大一統後,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把疆土面積擴大到了數倍,之後到了漢朝疆土又得到擴大,戰爭的結果可以說非常成功,並且被打敗王朝都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2:他們戰爭過程大部分都很精彩,但這些戰爭大部分都歸結於內部鬥爭,古中國經歷眾多朝代更迭,即使這樣他們的戰鬥技術絲毫沒有退步,反而還誕生了很多兵書和兵法著作,發明了很多稀奇古怪但能致勝的武器。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3:他們不但善於作戰,而且還能從戰鬥中吸取教訓或經驗並製作成兵法書,例如著名的《孫子兵法》。

4:他們跟我們的情況不一樣,可以說根本不能相為一談,因為數千年的中華文化讓這裡的人不會發動很大規模的對外擴張或侵略,更多的是在平定內部。

5:若在相同的年代裡,歐洲或者其他地方的國家或王朝相挑釁古代中國,那無異於是自取滅亡。

除了外國有人的中肯的回答外,中國網友的這段英文回答更是十分解氣:雖然表面上看似古代中國人再戰鬥這一方面有些不擅長,但你只看其表不知其理,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中國就把疆域擴大到了一個極限範圍,可以這麼給你說,當歐洲人還在拿著木頭後棍子去爭奪地盤的時候,古中國已經完成了統一大業,並已經不知道領先你們的文明多少倍。

"

20190615 座標:Qingdao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觀

作者筆名:周行天下

在《三國志·吳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這句話的釋義為:為追求名利聽取眾將的建議,耗盡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因戰爭耗費的人力財力數以萬計,長久這樣敵人沒有怎麼削弱,自己卻千瘡百孔猶如患了一場大病。這句話是東吳大將陸抗對東吳國軍孫皓治國方式非常不滿,多次上書勸諫,但並沒有被採納,最終在陸抗去世後,東吳被晉滅亡。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在近代史中,也有兩個和東吳一樣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外肆意發動戰爭,勤兵黷武,傾其所有也要去招惹別國,這兩個國家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帝國在世界大戰中可謂出盡了風頭。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但跟德國和日本的歷史相比,古代中國相對而言還是非常太平的,因為古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街之,亦不可行也。大意為:做事要講究以和為貴,以禮相待,依禮行事,但有時候即使以禮對待也存在行不通的時候。不僅如此,古中國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軍事文獻著作大國,例如春秋時期的軍事著作《司馬法》中也寫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為:國家雖強大,但窮兵黷武發動戰爭也必然滅亡,但反之,天下即使國盛民安,忘記戰爭也必然危險。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為何古代中國人說這些話聽起來都好像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追其原因,還是跟我國古代的國家性質分不開,我國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悠久,但說白了還是一個農耕大國,因為在古代,我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人們一畝三分地生活習慣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外面搶奪和侵略,反而是相反設法來自保,例如修建時長近2000年的長城,長城的作用除了是在戰時放狼煙傳遞信息之外,主要作用還是抵禦外敵入侵。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有人說,古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根本談不上和平大國。雖然這樣說不假,但是可以肯定一點,就是在古代絕大多數的戰爭中,參戰雙方肯定會事先挑起一個“貌似合理”的戰爭理由,然後在將戰爭旨意自上而下傳達到全國,我們是為了正義為了保家衛國才不得不進行戰鬥,絕不是為奪取別國的資源才戰鬥,這好比宋江的旗幟(替天行道)一樣。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例如周武王伐紂,在戰前動員時就先給將領們舉例紂王的一項項罪狀,在《牧誓》中講到:“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大意就是商紂王殘害百姓作亂於商邑,今天伐紂是順應天命。“替天行道”的戰爭傳統後來也被日本掌握了,例如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居然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真是可笑。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不打第一槍”和“不當出頭鳥”的戰爭傳統,加上從甲午戰爭後我們勝少敗多的戰爭狀況,很可能讓許多外國人覺得中國好像自古至今沒有一次在對外戰爭中很體面的勝利過,可能也是因此,這位外國友人才會發問: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對於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或者說不擅長)這個問題,中外網友回合回答呢?(節選部分內容)。

1:這個問題用中立的方式回答,就取決於你們怎麼定義他們的戰鬥結果,例如秦王嬴政大一統後,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把疆土面積擴大到了數倍,之後到了漢朝疆土又得到擴大,戰爭的結果可以說非常成功,並且被打敗王朝都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2:他們戰爭過程大部分都很精彩,但這些戰爭大部分都歸結於內部鬥爭,古中國經歷眾多朝代更迭,即使這樣他們的戰鬥技術絲毫沒有退步,反而還誕生了很多兵書和兵法著作,發明了很多稀奇古怪但能致勝的武器。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3:他們不但善於作戰,而且還能從戰鬥中吸取教訓或經驗並製作成兵法書,例如著名的《孫子兵法》。

4:他們跟我們的情況不一樣,可以說根本不能相為一談,因為數千年的中華文化讓這裡的人不會發動很大規模的對外擴張或侵略,更多的是在平定內部。

5:若在相同的年代裡,歐洲或者其他地方的國家或王朝相挑釁古代中國,那無異於是自取滅亡。

除了外國有人的中肯的回答外,中國網友的這段英文回答更是十分解氣:雖然表面上看似古代中國人再戰鬥這一方面有些不擅長,但你只看其表不知其理,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中國就把疆域擴大到了一個極限範圍,可以這麼給你說,當歐洲人還在拿著木頭後棍子去爭奪地盤的時候,古中國已經完成了統一大業,並已經不知道領先你們的文明多少倍。

美媒:為何古代中國人在打仗時表現很業餘?中國網友的回答很解氣

雖然這位中國網友霸氣回懟非常解氣,但也說明一個事情,古代中國在農耕時代,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把領地的面積擴大到了讓別國望塵莫及一個峰值,而對範圍之外的領地,我們可取可不取,或者說已失去興趣;如果不是大大小小的戰爭換來這碩大的疆域,難道是別人拱手相讓的?

中外歷史觀:以史為鑑,不忘初心,用文字去觸摸帷帳下的歷史故事。

觀點各異,如有不妥或冒犯之處,請見諒並告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