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詩意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在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節日,它們是民俗,是文化,是古韻流風,是人文情懷。清明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清明既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節日,在咱們中國人的生活中乃至精神世界裡,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是詩的國度,歷代詩詞中不乏對清明的描寫和感悟,可謂詩意裝點清明,清明又寓詩情。今天就讓我們揀選一些經典之作,以饗各位詩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詩意

說到清明,這大概是絕大多數人能想到的第一首詩。是的,杜樊川這首七絕,可謂所有寫清明詩詞中的壓卷之作。全詩無一冷僻字,無一生澀典故,讀來琅琅上口,意思通曉順暢、如同白話,雖鄙野俚人亦可懂。全詩營造了一種悽清愁悶的氣氛,卻在惆悵憂懷中又見出含蓄淡雅的韻味,彷彿一幅冷峭孤麗的清明春雨圖。

這裡有兩個概念要澄清,“欲斷魂”與清明節掃墓之事並無關聯,“杏花村”也不是今天山西那個杏花村。《千家詩》雲:“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斷魂是踏青遊人遇雨而情致受到影響,所以想找個落腳的地方喝幾盅歇息避雨,也散散心頭之愁緒。杏花村在今南京郊外,後世以杏花村為酒稱,其實恰恰源於杜牧這首詩。

(唐)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節的詩意

嚴格意義上講,這首詩寫的是寒食節,不過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距甚近(寒食通常在清明前一兩天),所以習慣上把二者放在一起,也是歷來通行的做法。韓翃的這首詩極其凝鍊地描摹出寒食節皇城裡的春色景緻和富貴氣象,前兩句簡潔明快,白描出柳絮飄飛、柳枝曼舞的春日風光,後兩句靈動傳神,精巧刻畫了貴族階層的恩寵和特權。

後人有一種解讀,說此詩有諷喻之義,蓋寒食節天下禁火,獨皇家貴胄可以例外,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同感,鬼叔以為這可能過度解讀了。從留存的一些史料看,這首詩在當時大受皇帝及朝臣們喜歡,唐德宗因為賞識這首詩,還特意賜予韓翃“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可見在那個時代並不忌諱這樣的不平等,而韓翃的高明處在於,不著議論形跡,或有譏刺之意,閱者自去體會。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節的詩意

陸游在寫下這首七律時已年過六旬,壯志未衰卻也一生難酬,歲月的流逝和對朝廷的失望,使得少壯之時的意氣風發與裘馬輕狂,換來如今的惆悵感傷與愁懷無奈。但是全詩卻無頹唐之態,盡顯一個洞明瞭世事的花甲老人,壯懷激烈中平添了一些平靜和隱忍,然而我們依然能從這看似閒適的語句中,讀出詩人澎湃的情懷。

淅淅瀝瀝的春雨,若隱若現的賣花聲,那種悽清如水的景緻,與其說躍然紙上,不如說直入我們的心扉。這正是大家手筆,用最簡潔曉白的語句,便能把景與情自然交融而不著痕跡。讀詩切莫匆忙,細細品味是關鍵,諸君且看那“一夜”二字,正點出詩人徹夜不眠,憂思繫於家國的情懷,與頸聯之作書品茶、尾聯之迫切歸家的悠然形成鮮明對比。可見閒閒筆墨,卻藏不住胸中難抑之波濤。

(宋)高翥《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節的詩意

高翥是南宋時期江南詩派的重要詩人,不屑功名,布衣終身,喜歡闖蕩江湖,致力詩畫創作。他的詩樸素自然,清新雅淡,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又如“鴉落野田長趁晚,雁沉煙渚最宜秋”,遣詞精妙卻又毫無斧鑿之痕,讀來彷彿一幅完美的畫卷在你的眼前緩緩打開,有層次感,又意趣深遠。

這首寫清明的七律,我以為是歷來寫到祭奠親人最好的一首。首聯直入掃墓之場景,語言看似曉白如話,實則恰是好詩的章法。紙灰比喻為白蝴蝶,何其精絕,蓋蝴蝶繞墳,乃先人泉下有知矣;杜鵑滴血之哀,狐狸眠冢之忠,對於生者的悲痛與思念,還有什麼較這樣的比擬更好表達的呢!及至晚歸看到孩子們無憂無慮地玩耍,想到人生不過如此,不如有酒當醉,到了陰間可就一滴也喝不到了啊!

(宋)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清明節的詩意

悽風苦雨,聞聲動容,清明孤寂,葬花題銘。這哪裡是覺翁,分明是那個我見猶憐的林妹妹。我瞪大了眼睛仔細看,沒錯,是傻老爺們吳文英。他所見,和她分手的地方,如今一片綠蔭;他所思,搖擺的一縷柳絲,仍系掛著一份柔情。料峭春寒,他獨自以酒為伴,本想醉夢中與她重逢,不料又被啼鶯喚醒,唉!

西園的亭臺和小徑,日日都打掃乾淨,他還是習慣於到這裡來看新晴的風景,新晴,又怎見得不是心情呢!蜂兒也留戀著鞦韆,因為那繩上面還有她纖纖素手握過的芳馨。這位痴心情種真是一往情深啊,滿腹的惆悵傷感,總盼著她的倩影再次出現,可是她在哪兒呢,惟見幽寂的石階上,一夜間青苔已經叢生......

(南唐)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清明節的詩意

馮延巳的政治才幹雖然很平庸,卻不失於一個優秀詞人的稱譽。他的詞作多寫男女相思和閒情逸致,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對北宋初期詞家有較大的影響。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道:“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劉融齋在《藝概》中也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

這首詞就是典型的馮氏風格。全詞於春景用墨頗多,至末兩句方收於寫情,情寓於景中,正是用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繚亂的春景,反襯出人的孤寂和憂傷。六曲闌干,人的心緒又何止六曲;鈿箏驚燕,連成雙的燕兒也不耐悽清。遊絲、落絮、紅杏、清明雨,點點滴滴都是空虛怨抑,絲絲縷縷都是傷感愁緒。

(宋)王禹偁《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節的詩意

清明正是春深之時,卻無花可供觀賞;節日正是舉杯之期,卻無酒可供暢飲。這該是怎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寺的僧人,一切都顯得蕭條孤獨而興味索然。短短十四字,把一種冷清寥落的心境寫到了極致。昨天寒食節已過,從鄰家討來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大清早,天尚未明,就在窗前點上燈,還是坐下來讀讀書吧。

不得不承認,王禹偁的這首詩,可謂佳作中的佳作。清明詩,有寫得熱鬧紛紜的,有寫得悽苦婉轉的,有把春景呈現如畫的,有把心境描摹出神的。王黃州的《清明》,卻把“孤獨”二字寫到了骨頭裡,又像華佗刮骨療毒般一點點挑了出來。別人遣懷是釋放情感,王氏遣懷是心移旁騖,只是不知道,那書那燈可否明白!

(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清明節的詩意

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任徙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密州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蘇軾《超然臺記》謂:“移守膠西,處之期年。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城裡城外春色煙雨,鄉思萌動,遂作此詞。

東坡於詩詞文賦書畫上皆為大家,此詞正是他膾炙人口的眾多佳制之其中一首。全詞短小玲瓏,卻氣韻疏曠,便只是上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寥寥數語,意境已躍然而出。寒食後喝點酒,未料卻觸動鄉思,無奈空自嗟呀。聊以自慰,且點上新火烹煮新採的明前茶嚐嚐吧。而末了“詩酒趁年華”可謂警句,警人警己。有人說這體現了蘇軾“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超然人生態度,信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