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山文史考之一:古艾國探源(作者:崔學法)

遠在商周時代,有一個艾侯國,但艾在何處,一直有爭論。艾的爭執主要有兩點,一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龍崗坪,二是魯南蘇北一帶。近年出版的《江西通史》稱:公元前504年吳敗楚後改艾侯國為艾邑。越滅吳國,艾邑受越國控制。戰國時期,越國攻楚,為楚國所敗,艾又為楚地。秦漢時置艾縣,隋開皇九年(589)廢除艾縣,併入建昌縣,到宋朝時,龍崗坪仍稱艾城,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以渣津龍崗坪為中心的修水流域一直以“艾”為名。

江西稱古艾侯國所轄範圍包括今修水、銅鼓、武寧、永修等修河流域一帶及靖安、奉新、安義一部分地區。目前所知,除渣津存在艾城和艾城橋等一些古艾文明遺蹟或遺址外,永修、武寧縣還分別沿襲有“艾城鎮”和“古艾鎮”的名稱,其它的均已軼散,不可考。

似乎夏商時代江西存在一個艾侯國,西周時期已經滅亡,後改為艾邑。這種說法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夏商時代,中華先民集中在黃淮流域,長江流域儘管存在大量的先民,但由於水網沼澤密佈,根本無法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侯國”。僅楚國被封在這一帶,國都先後在這個沒有形成大規模部落的地方遷徙。初為丹陽(今安徽宣城),後遷到鄢郢(今湖北宜城),公元前504年,從鄢郢遷都至載郢(今湖北荊州),公元前278年,逃去陳(今河南淮陽),前253年,再遷都巨陽(今安徽阜陽北),前241年,楚國又遷都壽春。除了楚國,這片被稱作荊蠻之地在夏商周三代未見有其他諸侯國活動。徐偃王時,徐國沿泗水漁獵採食,楚國認為侵犯其利益,就報周穆王後討伐之,安能容忍艾侯在其心腹巢穴之地建國。

歷來對江西稱把龍崗坪稱為艾侯國”的質疑之聲、否認之聲不絕於耳。明嘉靖年間進士張鏊寫過一首名為《登鳳山》的詩,其中有“鳳山之麓艾子國,彈丸眇眇何時封?”的質問。

明末吳縣(常熟)文學家錢希言的《九十九曲洞天記》有言:“尋求厥自意者,與艾子國牽連,或雲此即艾子國也。國何以名艾子?春秋,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移即此地與,不可知,然莫可考也。”錢希言以明人而論國之名:“艾子”不可考,可見關於古“艾國”的歷史陳跡,確已湮沒無聞了。

明隆慶戊辰科(1568年)戶部、刑部侍郎方沆在其《修江再入豫章逢七夕四首》中表述:“乍起眉開,色翻成剡,曲遊江縈,艾子國壞。”更在其《西略循行記》中說道:“次杉市巡檢司過河至龍崗坪,相傳艾子故城在焉。”方沆的“相傳艾子故城在焉”更是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似乎方沆不僅不很確定艾子故城在龍崗坪,且亦不很確定“艾子”這一稱呼是否來得有出處。“相傳” 到底是始自何人、源於何時,今時的我們似乎不得而知了。

其實把修水龍崗坪稱為“古艾國”的首推《左傳》,《左傳·哀公二十年》)記載:“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於艾,遂適楚。”然而,一千二百多年後,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借題發揮稱“氵買水出豫章艾縣,吳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出居於艾是也”。這個“艾”侯國就這樣被定在荒蠻的長江南。

這個記載是否成立,我們先來看看《左傳》,該書原名《左氏春秋》,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悼公二十七年)。但清代學者劉逢祿(1776-1829江蘇武進人,嘉慶十九年進士)根據司馬遷《報任安書》“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認為《左傳》是兩漢之際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偽造。民國初期,著名學者康有為、顧頡剛、錢玄同、張西堂認同這個觀點。另一部分學者章太炎、劉師培、錢穆、楊伯峻等認為劉歆不能偽造《左傳》。史學界即否認康有為等人的觀點。

我們認為:《左傳》不管真偽,他具有很高度的學術價值,但把他說成是嚴謹的編年紀實史書也是不妥當。康有為等人觀點之所以不被人們接受,原因是他們沒有在《左傳》中找出強有力的證據。其實《左傳·哀公二十年》記述的“慶忌居艾”,無論時間、地點、事情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場烏龍。筆者今年三月初到修水古艾遺址參觀,原來他們歷代所稱的“古艾侯國”的唯一遺蹟,竟然是一座有著厚厚的封土,叫做“陝君墩”的漢以後的墓葬。而遠在西周初年古艾國就已經滅亡了,要知道直到戰國時代墓葬才有封土。

既然江西修水一帶沒有所謂古艾國,而史籍中多有記載在魯南蘇北的古“艾”就呼之而出了。古艾到底在何處,還需要認真考證,邳州艾山的出處,還要史蹟來證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