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奧:胡適與清末邳州反貪事件(作者:程榮華 崔學法)'

""史海探奧:胡適與清末邳州反貪事件(作者:程榮華 崔學法)

清代末葉,邳州發生一起反貪事件,震驚大江南北。其時就讀於中國公學的胡適仗義執言,撰文支持邳州人民的反貪行動,並聲言各省“要錢不要麵皮的官兒”,“一齊叫他坐一坐蠟燭”。“坐蠟燭”這一邳州方言,因而流行全國成為現代漢語詞彙之一。

反貪事件是由知州應祖錫貪贓枉法而引起的。應祖錫(1855-1927),字韓卿,浙江永康人。光緒十四年(1888年)舉人。入官辦上海廣方言館攻讀外文,出任大清駐西班牙使館二等參贊,獲贈西班牙國王寶星勳章。回國後委任江蘇通州(今南通)四品知州,光緒三十一年調知邳州事。

邳州地處蘇北邊隅,素有澤國之稱。應祖錫走馬上任那一年,徐州府境內水、旱、風災接踵而至,邳州災情尤為嚴重。應大人下車伊始,滿眼皆是災後蕭條景象,饑民嗷嗷待賑,田賦有待蠲免。兩江總督周馥奏報朝廷,包括邳州在內的五州縣,“應徵光緒三十一年漕糧及改徵折色銀兩均請緩至三十二年秋後分作二年帶徵”。然而三十二年夏,又遭大水,據《邳州志》記載,糧食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三十三年春,徐州府屬州縣均鬧饑荒,入夏又遭旱災。連歲洊飢,官府賑濟,杯水車薪,於是饑民鋌而走險,盜匪蜂起。

光緒三十四年,邳州城廂發生一起土匪搶劫案件。當時州城在艾山之陽(今邳州市邳城鎮),一夥明火執仗的盜賊竟敢在知州大人眼皮底下作起案來,州城西廂(今邳城鎮城西村)的一家農戶被搶劫。民團(民間自衛組織)鳴槍而至,土匪落荒而逃,丟下贓物,其一匪徒被民團抓住。賊髒俱獲,送交州衙處置。

適巧,應大人有個侄子隨他在州衙當差,神通廣大的土匪頭子便花費銀兩,通過侄少爺打通關節。應大人玩弄手中的權勢,非但放縱土匪,反將被搶劫的農戶戶主關押起來。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知州應祖錫“貪髒縱匪殃民”的事件。

應大人既得銀兩,又給足衙役侄少爺的面子,沒想到自己卻丟了面子。百姓義憤填膺,衙門被圍得水洩不通,直呼應大人的名字,口口聲聲要應大人“坐蠟燭”。消息不脛而走,傳遍大江南北。

此時胡適正在上海就讀中國公學(近代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二年級,聞訊揮毫,撰文《好一個縱匪殃民坐蠟燭的知州》,刊載《競業旬報》第二十九期(1908年10月5日出版)。全文抄錄於下:

邳州知州應祖錫,到任已兩三年,最喜放賊害人,貪贓枉法。邳州城西邊有一個農家被劫,鄉團拿住強盜一名,贓物多件,一併送往城裡。知州接到案子,不但不辦強盜,反把事主押起來。誰知其中有個原因,這強盜被抓的那個當兒,他的黨羽早已運動知州的侄少爺,花了幾文錢,所以大老爺的臉也就翻過來了。但老百姓不肯干休,於是一聲號召,扶老攜幼的,聚集幾千人,手裡各持紙元寶一串,白蠟燭一枝,紛紛擁到衙門,嘴裡只喊:“應祖錫,應祖錫,你愛元寶嗎?我們這兒多得很呢!你愛金條嗎?我們這兒卻沒有了,有的是蠟燭,請你來坐坐吧!”應大老爺見勢不妙,一溜煙躲到姨太太房內去了。好容易經許多紳士排解,才免於難。但不曉得這位太尊,以後可貪匪賊不貪了,更可惜不得,這許多蠟燭,令二十三省(按清代全國共二十三個省)要錢不要麵皮的官兒,一齊叫他坐一坐。

這是胡適早期發表於《競業旬報》上的幾十篇文章,總計十五萬多字的白話文之一。寫這篇文章時,胡適年方十八,兩年前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考進中國公學。入學不到一個月就加入競業學會,會員中大都為革命黨人。為了鼓吹革命,他們辦了一個白話報刊,叫《競業旬報》,提倡民氣、改良社會為其宗旨之一。1908年7月,胡適成了《競業旬報》的編者和記者,從第二十四期起擔任主編,到1909年1月22日第四十期因病終止。胡適主編期間,在第二十八期發表抨擊清政府的時評《論中國的政府》,揭露清廷為歡迎美艦來訪的種種醜態,憤怒地提出抗議;二十九期又刊載幾則時文,其一就是《好一個縱匪殃民坐蠟燭的知州》。本文對於邳州百姓自發的反腐敗行動的生動描述顯示其白話文學的才華,“坐蠟燭”這一地方方言也因胡適撰文炒作而得以廣為流行。更重要的是文章充滿“正義的火氣”,在輿論上給清末腐敗官場注入強有力的震懾劑。

知州應大人難犯眾怒,不得不畏縮起來,委託士紳在臺前幕後斡旋,終以釋放事主、懲辦匪徒,並將通匪的衙役侄少爺驅回原籍為條件,民憤始得平息。

本文至此似乎可以結束。胡適說:“但不曉得這位太尊,以後可貪匪賊不貪了?”對於胡適曾經擔心的問題,我們根據所知在此補敘一筆作為答案。

知州應祖錫貪髒枉法的行為受到及時而堅決的抵制,“坐蠟燭”的教訓使他銘刻於心,以致幡然悔悟。畢竟舉人出身並學過洋文,做過外交官,受到東西方文化的薰陶,有別於官場那些死不要臉皮、寡廉鮮恥之徒,“不用繩法身自正”。應大人以自己的行動贖回了“坐蠟燭”而丟掉的面子,在邳州知州的寶座上得以繼續下去,由光緒坐到宣統,至宣統二年(1910年)調任高郵為四品知縣。

應大人在邳州任上的政績,史志可稽者,惟賑濟與樹藝。光緒三十二年,大災之年,官府賑濟而外,動員州人捐資賑濟二萬餘緡。宣統二年復賑,州人捐資一萬七千緡。在知州應大人的倡導下,創立洪福山樹藝公司,發動州人集資,在洪福山(今邳城之城山)植樹十餘萬株,名曰“萬松嶺”。在今日看來也是不可小覷的成績。州人呂家驥以詩紀其事,曰:“百年謀樹人,十年謀樹木。愧我葑菲材,樗櫟求欲速。上官辦森林,樹藝好名目。”又曰:“支持期十年,地利自獻寶。”

民國肇建,應祖錫改任句容縣知事,一連三任,清正廉潔,政績頗著。致仕後回原籍,在故居創建毓秀女校,藉以教育女學。著作有《增廣尚友錄統編》二十二卷,《洋務經濟通考》十六卷,西文手著《西班牙日記》三卷,與英國人合譯《銀礦指南》、《佐治芻言》等,為傳播西方科學文化作出一定貢獻。近年入選浙江永康歷史名人榜,故居被列為永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省文化廳批准為“全國萬里文化長廊浙江東海明珠工程單位”。

行文至此,筆者陷入沉思。歷史與現實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一百多年後的今天,“要錢不要麵皮的官兒”又屢見不鮮,不知曾受胡適賞識並撰文推廣的“坐蠟燭”尚可行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