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楊清華出生在貴州凱裡市凱棠鎮。父母取名清華,有水清木華、清麗華美之意。這個名字,似乎註定楊清華與清華大學之間也有一段不解之緣。

楊清華有兄妹7人,家境非常貧困。但是楊清華的父親堅持讓7個孩子全部讀書,這在當時當地幾乎絕無僅有,這種堅持意味著在後面的很多年中,整個家庭將承受極其沉重的經濟壓力和負擔。對一個家長來說,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堅持下去的。

楊清華的父親小時候很喜歡讀書,上學時成績很好,但在9歲時,楊清華的爺爺過世,家裡出現變故,楊清華的父親11歲就開始獨自一人帶著年幼的弟弟和妹妹撐起一個家。他這一輩子因為沒有知識沒能走出大山,不想讓孩子們再重蹈父輩的命運。

供養7個孩子讀書,是一個特別大的經濟負擔,這讓本不寬裕的家庭顯得更加捉襟見肘。楊清華說,當時周圍的其他家庭,很多孩子小學畢業或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這樣家裡經濟負擔會減輕很多,而且還可以給家裡寄錢。而楊清華兄妹7人全部都在上學,父親常給他們兄妹說:“要多喝點‘墨水’,砸鍋賣鐵也要把你們培養出來。”

父親咬牙堅持,最後家裡7個孩子有4個考上了大學,而且楊清華還考上了清華大學。這在他們苗寨,成為了一個奇蹟。

楊清華考上清華大學,除了愛學習之外,還與他對一切充滿好奇、愛思考有關聯。楊清華7、8歲第一次見到汽車時,就在想:“它怎麼會跑,是什麼力量推著它?它又怎麼會轉彎?”他的腦海裡對汽車產生了無盡的奇想。

於是,楊清華就去問老師,老師說:“有發動機吧”,他接著問:“啥叫發動機?”可是老師也不知道。

後來,楊清華在課本中又遇到很多令他好奇的事物,聽老師說:“這是科學,都是科學家發明的。”那時,楊清華心裡就萌生了一個念頭:“哦,那我要當科學家!”。

這種好奇和夢想,最終讓他從大山裡的苗寨考到了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畢業後,楊清華又一路考取,攻讀了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博士。博士畢業在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擔任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碩士生導師。

關注中國芯片的貴州人,不要忘記還有他!


放棄安逸生活 36歲離開高校去創業做芯片

從苗寨的山裡娃成為北京高校的教授,不知令多少家鄉人豔羨。在別人望塵莫及之時,楊清華並沒有沉浸在這種充滿光環的安逸舒適的生活中。

在高校裡,楊清華目睹了很多科研項目往往停留在研究階段,專利和論文出來後科研項目就戛然而止,未能再進一步深入落地到產業。而這些科研項目如果能夠進一步應用到產業中,科研的力量就能讓更多的人受益。

楊清華不甘於自己所從事的科研項目和技術僅停留在專利和理論層面,在36歲本命年那年,他毅然辭掉了碩士生導師的職位,走上創業之路。

創業之路,是一條孤獨和艱辛的路。創業意味著至少兩、三年之內沒有收入。此外,由於生活在北京,楊清華還揹負著房貸,面臨著孩子教育等壓力,放棄安穩的工作,選擇一條未知、充滿風險的創業之路,這給家庭帶來的壓力無以言表。其實,家人並不同意楊清華創業,但是楊清華特別堅定。

不過,創業中吃過的苦,楊清華並沒有細說。他說,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自己就要接受和承擔。“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顧風雨兼程。”這是楊清華一直喜歡的一句詩句,從高中、大學、以及參加工作之後,他的每一個記事本的首頁都寫著這句話。這句話像一股精神力量,一直激勵和支撐著楊清華一路前行。

2012年7月,楊清華帶領團隊成立了中科漢天下電子公司,主攻手機芯片開發。手機芯片主要包括基帶芯片、射頻芯片、存儲芯片。其中,基帶芯片佔手機成本的30-35%的成本,存儲芯片佔30%左右,射頻芯片佔20%左右。楊清華做的是主要是射頻前端芯片開發以及應用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推廣。主要應用於功能手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智能手錶、無線鍵盤/鼠標、無人機、智能家居、藍牙音箱等物聯網領域。

關注中國芯片的貴州人,不要忘記還有他!


創業後,楊清華的對未知的那種探究和好奇仍然沒有泯滅。他曾在為貴州總部的物聯網技術應用方向面試一位學計算機的應聘者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鍵盤敲A,屏幕上就顯示A,這其中的原理是什麼?”

這個問題背後是楊清華這樣的想法,他說:“這個問題很少有人願意去深入地思考,看似簡單,其實相當複雜。像打電話也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為什麼我拿起手機輸入一串數字(手機號碼)按撥打,對方的手機就能收到我說話的聲音信息?這看起來簡單,其實是很複雜的過程,包含了很多科學原理和工程應用技術。現在,好多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其實非常複雜。而現代的人,已經缺少這種探究的動力,當作天經地義了。”

在這種探究力的助推下,帶領團隊不斷探索,憑藉著技術積累及團隊協作等因素,公司創辦9個月即研發推出第一款產品。再憑藉市場敏銳度、產品性能、價格、備貨便捷等因素,漢天下迅速成為國內射頻芯片中的黑馬。至今,北京中科漢天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射頻前端領域領先企業。2017年芯片的出貨量達7億顆,月出貨量近7000萬顆,銷售額近6億元。在2018年整個經濟下行和行業寒冬的背景下,公司依然能保持業績不下滑。截至2018年底,公司累計芯片出貨量超過30億顆。此外,漢天下在美國、韓國、中國臺灣設有研發中心和辦事處,在上海、深圳、香港設有技術支持、銷售、物流中心。產品已進入國內外上百家客戶的方案,包括三星、諾基亞、傳音、天瓏、中興、TCL等企業。

關注中國芯片的貴州人,不要忘記還有他!


關注中國芯片的貴州人,不要忘記還有他!


關注中國芯片的貴州人,不要忘記還有他!


為“中國芯”憂思,呼籲芯片的發展規律應被關注

雖然漢天下在國內射頻芯片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楊清華並沒有陶醉其中,而是一直思索著“中國芯”如何能夠突破掣肘,更加良性地發展。

“中興事件讓我們痛定思痛,雖然大家知道了芯片,但並不真正知道芯片的規律。” 楊清華說道,芯片半導體作為國之重器,作為一個國家國力和生產力的重要表現,中國要做好芯片需要理清和把握一些東西。

一是,BAT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並不是商業的真相,芯片業的發展與互聯網的路徑和模式完全不同。楊清華指出,互聯網講究的是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很牛的產品定義,早期不看銷售額,而看流量,越快越好。以至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被當作商業的真相。這讓整個產業都很浮躁,對IC是很可怕的事情,對社會也是災難性的。

其中被影響最大的是80後、90後的員工,互聯網商業模式的誤導讓他們沒有一個心理預期,容易變得急躁。比如,做網遊,可能一個月做出一款產品,但芯片完全不同,需要很長時間的投入。另外,導致員工頻繁跳槽,工作2年還沒有學到精髓,但是覺得自己可以了,就跳槽,工資一提升,然後再跳槽。以至於在每個公司只呆個2年左右,沒在一家公司做到極致,這樣跳個3-4次,10年過去了,由於未能沉下心來,遠不能達到工匠級的水平,但是在年齡上已經錯過沉澱的時間了。

“發展芯片,需要把互聯網的模式認知去除,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毒瘤!芯片行業需要長期積累、持續關注,沒有十年八年的積累,怎麼可能?!可以借鑑美國、韓國發展芯片集成電路,他們都用了多少年?!做芯片,耐心和耐性很重要。發展IC芯片業,需要整個社會和行業靜下心來,不要去打擾他們,給他們一個更好的土壤和環境,才有可能把這個產業做起來,這個很重要。不管是地方政策、投資機構、從業者,都要靜下心來。” 楊清華呼籲。

從投資層面來看,一般上好的投資機構投資期限是3+2(3年延長2年),5+2(5年延長2年),而做IC投資得拿出10+5(10年延長5年)的準備來。

二是中國芯片業做大做強,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有大公司,也要有小公司,這是一個健康的產業局面,也有助於領軍人才的培養。

楊清華講道,芯片產業也要有三六九等,不能只有大公司,這樣就無法出現百花齊放。為什麼春秋戰國可以產生那麼深刻、影響深遠的文化,幾千年的思想現在還受用?原因就在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像硅谷一些規模小的初創企業,由於有自由成長的產業環境,這些小公司可以健康成長起來。而且,這些小公司的技術往往更具前瞻性,經常被大公司看中,高價被收購價。同樣,國內很多IC小公司可能市值不高,但是有技術專長,應該有健康的產業土壤讓他們成長起來,這樣整個國內IC業才能百花齊放;百花齊放,可以培養出很多將領來。

目前,中國不缺少工程師,但是缺少IC領軍人才,懂技術、產業、管理運營、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只有在大浪淘沙中才能磨鍊出來。

“芯片行業講究專業水平,跟打仗一樣,如果領軍人物不懂軍事、不懂糧草怎麼管理,突然交給他幾個軍團,會亂了陣地。行業領軍人才是一線裡慢慢打出來的,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空降,這些都不靈。”楊清華認為。

對中國芯片業而言,如果這樣沉澱下去,10年可能就改變了,就能產生諸子百家般的行業領軍人物。

三是國內同類芯片企業不要相互搶“骨頭”,應聯手變成狼群去和老虎搶“肉”吃。

當下,5G馬上要來。對於芯片公司而言,把4G做好的同時佈局5G研發,這是一個正確的做法。但現在國內不是這樣,國內的業務重心還有在2G和3G上的,甚至有企業挖人去做2G,這不僅是人才的浪費,企業也失去新的市場機遇的競爭力。

在射頻芯片領域,楊清華舉例道,國外芯片巨頭高通4G射頻市場份額佔了其業務的60%,如同是個倒三角。臺灣企業在4G和3G、2G業務比重比較均衡。國內企業重點還在2G上;原因在於,國內4G芯片性能上不去,不掙錢,只能返回來做2G業務。

關注中國芯片的貴州人,不要忘記還有他!


楊清華打了一個比喻,這相當於,美國公司在吃肉,臺灣企業在喝湯,大陸企業在啃骨頭。更為嚴峻的是,楊清華自嘲道:“現在我們沒有去搶肉,去部署做高端的業務;反而為中低端的這一點骨頭在搶。芯片領域有好多可以做,但是射頻芯片這一塊就這麼點東西,搶來搶去,活得很辛苦,大家都吃不飽。”

“現在產業是內憂外患,5G是很大的機會,但是按現在國內的競爭格局,憑什麼搶佔5G市場。大陸同類芯片企業應該團結起來,變成狼群,去和老虎搶肉吃。”楊清華說道,“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目標,雖然還沒有這樣的實力,但是我們已有一些基礎,比如產業認知、產品能力、市場敏銳度、企業的管理能力、客戶渠道等。做芯片不能做成一個養家餬口、謀生的手段。如果淪落到這樣的地步,芯片不值得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以及全社會關注這個行業。”

楊清華希望通過一種外界或第三方的力量,把國內射頻芯片的力量整合起來。他指出,整合的路徑有兩條:一是從自上而下的技術角度整合,實現技術互補性;二是從自下而上的市場角度整合,實現市場、品牌和客戶的壯大。搶肉需要煉就新的技能,整合後除了做大射頻業務,還可以做功率器件等,有很多可以做。整合之後,可以專注做4G,讓更有前瞻性的年輕人去做5G。

“別人開的是法拉利,我們開的是破拖拉機,怎麼超越!?整合起來,好歹變成大眾,至少可以上高速,加上高超的駕駛技術,還有可能超越。”楊清華又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來形容產業的現狀。

“一個人如果心不安寧,等到死的時候才會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一輩子過去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一個年代就過去了。”楊清華說道,“我在不停地想這個問題,人在塵世間也就幾十年,怎麼才能讓這一輩子過得值得。假使整個社會每個人都去想死的那一天,思考重新活一次會怎麼過,整個社會可能會不一樣。”

關注中國芯片的貴州人,不要忘記還有他!


楊清華是一個武俠迷,崇尚金庸先生裡面的英雄人物,如楊過、令狐沖,因為他們能夠習百家之長,沒有什麼派系,最後能夠無敵。他說,其實這些都是文化的養分,都可以借鑑吸收。在他的辦公室裡,還放著《毛澤東選集》、《漢書》、《曾國藩家書》、《佛教十三經》、《金剛經》以及南懷謹和星雲大師的相關書籍,他在從不同維度尋求智慧,來指導自己前行。

楊清華的家鄉凱里凱棠鎮

楊清華的家鄉凱棠鎮,是一個苗族為主的鄉鎮,位於凱裡市的東北面,東與臺江縣的檯盤、革一兩鄉相鄰,北與 的山凱鄉隔清水江相望,南與三棵樹鎮的板溪片區接壤,西與旁海鎮相連,地跨東經108°04ˊ——108°09ˊ,北緯26°42ˊ——26°45ˊ,東西寬8.2公里,南北長10.1公里,總面積為51.27平方公里,呈“橢圓”形狀。

“凱棠”系片區名,原稱凱塘,凱堂。後改寫為今名,系苗語音譯,意為-場,昔日有名揚四方的節日鼓笙場得名,以此得名。駐地在凱棠村陽亞、陽報寨。鄉政府所在地距凱裡市區有42公里,全鄉轄蘆笙、火香、梅香、凱棠、大坪、凱哨、養小、白水、龍塘、新村、南江等11個行政村,114個村民小組,44個自然寨。2003年全鄉有3684戶19298人,全鄉99%以上人口是苗族。

凱棠鄉東南部為白巖組成的弱岩溶低中山,其餘地屬於溶岩組成的弱溶龔狀低山,其土壤四面屬石灰土,中部是黃壤,色土、水稻土相間分佈,以黃壤土為多。地勢呈南北走向,而凱棠鄉為貴州省一類貧困鄉鎮,經濟基礎脆弱,條件差。主要有幹炸書、別單、報別炸、報別福、坡裡康等山峰,以幹炸書為最高,海拔1050米。最低點為大坪村清水江邊,海拔532米。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為1130毫升,無霜期289天。2003年來實有耕地面積13095畝,其中田0935畝。人均耕地面積0.68畝。森林覆蓋率為36%。境內水資源、礦產資源缺乏,主要礦產資源有重晶石等。

凱棠鎮苗族文化傳承很好,也是一個教育風氣濃厚之地,黔東南鹹同苗族起義首發者則是凱棠人高禾,張秀眉的儒將(書生大將)金剛相,九元帥都是凱棠人,解放後還有中部方言苗文創制者之一張永祥先生,以及苗族省長王正福先生,也都是凱棠人。


來源:Hm苗學書院

轉自天下貴州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