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從清華最年輕教授到影響世界的華人,顏寧到底有多牛?

四十歲的顏寧,再一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十年前,顏寧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海歸教授。她帶領團隊,僅用六個月時間,就解決了困擾生物學界五十年的難題,代表中國年輕一代聲震世界。十年後的今天,顏寧回到母校普林斯頓大學就任講席教授,面對坊間議論紛紜,顏寧的回答直白懇切:

我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

不可置疑的是,過去二十年顏寧“清華—普林斯頓—清華—普林斯頓”的學術軌跡,本身就可以視為中國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螺旋式上升的一個註腳。

科學本無國界,當一位優秀的華人科學家,為人類福祉去尋找更多可能性時,應該獲得的,是期許和祝福。而回首過去十年顏寧的清華之路,我們更應該明白:

沒有一個高手,是在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哪有什麼天才,只有無比堅韌的奮鬥。”

用十年從清華最年輕教授到影響世界的華人,顏寧到底有多牛?

01“如果在國外,我不會這麼高產”

2007年10月,受清華生物系老系主任、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趙南明教授的邀請,30歲的顏寧從美國回到母校清華,成為清華園裡最年輕的教授,向膜蛋白這個充滿挑戰的前沿領域進發。

“剛建實驗室的時候,我都快瘋掉了。”顏寧說:裝實驗臺、訂購儀器試劑、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曲折之多,進展之慢,讓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約有半年我都異常焦慮,後來步入正軌後,就順暢得多了,感覺做實驗跟國外沒什麼區別。”

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為通訊作者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頂級期刊上,其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如今,再談起當時的選擇,顏寧毫不猶豫:“回國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事實上,早在2012年,顏寧就曾告訴《光明日報》記者,在清華醫學院4年多的時間裡,她以獨立或共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論文,其中包括4篇刊登在《細胞》《自然》《科學》這三種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還有一項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的“2009年科學十大進展”。

這樣的成績連顏寧自己也十分驚訝:“如果我在國外以同樣的起點同樣的時間作研究,我不會這麼productive(高產)。”

是什麼讓顏寧的收穫有如神助?

“是清華為培養人才奠定的各項基礎和推動力。”顏寧說:“專心學術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而要做到專心致志需要兩個前提:良好的硬件支持和優越的科研軟環境。”

用十年從清華最年輕教授到影響世界的華人,顏寧到底有多牛?

02 做科研,就要有股“死磕”精神

葡萄糖,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它,究竟如何進入細胞?100多年來,多少科學家為之著迷。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祕: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

“學術界對於GLUT1的結構研究已有半個世紀之久,而顏寧在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了GLUT1的晶體結構!從某種程度上說,她戰勝了過去50年從事其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納德.魁百克說。

這一次,中國科學家的確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是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70後的導師顏寧,80後的博士後鄧東,90後的博士徐超、吳建平,以及孫鵬程。

用十年從清華最年輕教授到影響世界的華人,顏寧到底有多牛?

2014年1月17日,顏寧和她的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沒想到,成功的歡欣來得如此之快。

傍晚5點多,顏寧坐在辦公室裡,緊張地等待著實驗數據的收集結果。5個多小時過去了,她給學生鄧東打了一個電話。“還在處理數據。”鄧東回答,他也從計算室裡走了出來,緊張的心情讓他覺得,即使一分鐘的等待,也彷彿過去了半個世紀。

5分鐘後,大約晚上10點半。“哇!”當打開電腦軟件查看數據結果時,在場的所有同學不由得大聲歡呼。鄧東已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激動地跑到導師顏寧的辦公室。此時的顏寧,平靜地看著鄧東,一句話也沒說。數據結果一錘定音,這項成果的歷史意義,此時無法用言語表達。

這是過去幾十年間,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國的諸多世界頂尖實驗室都曾經或正在為此全力攻關,但始終未能成功解決的難題。

在收集數據之後,顏寧實驗團隊進行結構解析,並將這一成果投向了《自然》雜誌。5月18日,該成果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後,立即引起世界科學界的關注,充分肯定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面對世界科學家無從下手的實驗,顏寧研究團隊用“死磕”精神和嚴密邏輯收穫了科學研究上的完美勝利。

用十年從清華最年輕教授到影響世界的華人,顏寧到底有多牛?

03 追尋科學夢,一支年輕的“本土”團隊

“我剛回清華不久,我的同事劉國鬆教授曾經跟我說過做科學家的三個境界,他的評論對我影響頗深。”顏寧始終認為,探求真理的頑強意志是這個年輕團隊能夠沉靜下來,並最終獲得成功的最大祕訣:

“第一重是職業,

第二重是興趣,

第三重是永生。

也許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理解,但重大科學發現給社會、人類帶來的改變卻是不可磨滅的。”

這種對科學夢想的堅定追求,不只是團隊領頭羊顏寧的信條,更是整個研究團隊的氣質。

平均每天12個小時的高強度實驗,恆溫4度的“冰箱”實驗室,實驗團隊幾百個日日夜夜執著地進行著他們好奇而又熱愛的科學戰役——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這個創造世界科研領域奇蹟的研究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更難以想象的是,在這個被浮躁裹挾著的社會裡,這群年輕人卻如此心無旁騖地醉心科研。

‘大約有兩年多的時間,每週四、週五的凌晨一點,我都會自動醒來。”那是《自然》《科學》雜誌上線的時間,“再困,我也會爬起來坐到電腦前,看有沒有人發表類似的成果,沒有就鬆一口氣,還有時間,加把勁。”鄧東笑言“科學研究沒有第二,只有第一。’

好奇、熱愛、堅持、鍥而不捨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正是團隊的這種科學精神,讓他們一步一步揭開了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神祕面紗,邁上了科學殿堂的一座高峰。

用十年從清華最年輕教授到影響世界的華人,顏寧到底有多牛?

04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

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接二連三的重大發現,讓榮譽紛至沓來。可這位青年女科學家卻一如既往地淡定。她始終銘記自己走上科學道路時的理想:“發現某些自然奧祕,在科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顏寧始終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個小時“宅”在實驗室裡;如果在攻堅階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點。

用十年從清華最年輕教授到影響世界的華人,顏寧到底有多牛?

她追求的是一名科學家的境界:“也許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人理解,但重大科學發現給社會、人類帶來的改變卻不可磨滅。”這種信仰與追求,她也反覆講給組裡的學生和更多年輕人。

“經濟發展決定中國有多富,科技發展限定中國有多強。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影響,我想也正是中國科學家對於國家最根本的使命。”2014年,站在清華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這位師姐寄語學子。

科學沒有國界,它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當這樣一位優秀的華人科學家,為了一個自由世界而奮鬥,為了打破國與國的隔閡而奮鬥,去往另一片天地,為人類的幸福去尋找更多可能性時,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祝福她!支持她!尊重她的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