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閆家山村周口路371號院內,有一座百多年曆史的德式老建築,這就是德國人1906年開始興建的青島第二個送水廠——李村河水源地蒸汽機送水機室。因水源地位於李村河、張村河交匯處的閆家山村,歷史上又稱閆家山水源地。解放初期,在自來水這個老企業由廠改為公司的體制變更中,曾經更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一送水廠。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1908年建成的李村河水源地蒸汽唧筒室(泵房)


李村河水源地的由來


德國人在青島建的第一座供水廠海泊河水源地1901年開始送水後,並不像人們期望的那樣,足以持續供應青島城市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沒幾年就力不從心,形成瓶頸,阻礙著青島的發展。查其根源,原因有二:其一,設計、評估有誤。原設計者在當初的評估報告中,因地質勘探不明,計算有誤,在匯水區,地質層理論數據雨水滲透出水率為33%,實際出水量雨水滲透率只有5%,因水量不足,運行沒幾年,便出現供不應求。其二,城市發展太快。在1903年的《膠澳發展備忘錄》中,有這樣的記載:“1902年9月前,泵站不得不每天供水約400立方,而現在的耗水量則增加到750立方,以致泵的工作已達到其功能的極限,而且要增加相關機械設備。”在1904年的備忘錄中寫道:“在海泊河谷的水廠通過新打的五眼井,增加了供水量。”到1906年,自來水的日供水量達到878立方米,是設計能量400立方米的兩倍。

開闢新水源已提到城市發展的第一緊要,施政當局研究了兩套方案:第一,在海泊河流域的上流建攔水壩蓄水。第二,在發源於嶗山山脈,流經於李村河、張村河的匯水處,闢建李村河水源地。

德國建設總監羅爾曼經分析、篩選,決定:興建李村河新水源地。因為李村河下游有115km2的匯水區,而海泊河僅有12.3 km2的匯水區。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1914年日德之戰中徳人自行炸燬的蒸汽泵房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民國三十五年修建的李村河水源地下流機室奠基石


李村河水源地的興建


李村河發源於嶗山石門山,自東向西沿現在的畢家上流,王家下河,經鄭莊、東李村、閆家山、勝利橋,流入膠州灣,上流河身長13公里。張村河發源於嶗山西麓,經北龍口、枯桃、西韓,至閆家山,與李村河匯合流入膠州灣,河身長18公里。兩河沙層較厚,匯水豐富,經勘查設計,新水廠的工程於1906年底動工,1908年底竣工。主要工程有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李村河、張村河交界處的河床上,斜對水流方向,打礫石過濾大口井7眼,經虹吸管將水彙集到集合井。水廠內建蒸汽機唧筒室泵房,主機唧筒3臺,一臺備用,每臺每小時設計送水量125噸,設計日供水6000立方米,機房將集合井的匯水通過DN400的鑄鐵管道將水送往市區。民國十七年,趙琪編撰的《膠澳志》這樣記載供水詳性:“李村水源地德人置有汽鍋二,蒸汽唧筒三,每汽鍋一可供唧筒二臺之用。橫置式附聯成汽機唧筒直徑二百二十釐米,往復數每分五十至六十,揚水量一小時百餘噸。共設三臺,常用二臺,其一件預備。”

第二部分,輔助部分。在貯水山(毛奇山)建貯水2000m3的高位水池一座。其功能是將李村河水源地淨化的自來水經過DN400毫米,全長12KM的管道輸送來的水進行貯存,利用山頂水池的高度壓差,將水配送到市內千家萬戶。

兩項工程於1908年底竣工投產,這一年是舊曆光緒三十四年,當新興的青島已有兩座自來水廠時,中國的皇都京城,才剛剛開始醞釀興建自來水廠。

在新水廠沒建成之前,由於當時供水吃緊,還藉助在李村河床安裝臨時機泵,將水導向海泊河泵房上方的海泊河河床,從而度過了1907、1908年的水荒年。在歷史的檔案中有這樣的記錄:“由於輔助水廠(臨時機泵)的建成,自來水不必再因缺水而斷流,1908年6月1日(新水廠建成之前)日最高供水量達到2352立方米。”

1908年12月李村河水源地建成投產,設計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是海泊河水廠日供水的15倍,不僅滿足了市內歐人區的生活用水,也促進了城市的快速發展,並可滿足當時青島今後一段時期日益發展的用水需求。當時,臺東鎮、臺西鎮華人居住區開始吃上乾淨的自來水,市區以大鮑島為中心,全市共建公用水站18個,一個銅錢可購買一張水票,在公用水站接兩洋油桶,36公斤一擔的自來水。新水廠建成後,家庭安裝自來水錶,吃水到戶已不是歐人的特權,個別富庶的華人住戶也可以申請並得到安裝自來水管的許可。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李村河水源地泵房建築圖紙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李村河水源地配套的貯水山東水池建築


李村河水源地的多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想借戰爭之機侵佔青島,從而向德宣戰,由此爆發了日德之爭,青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唯一的戰場。戰爭後期,德人寡不敵眾,見大勢已去,為了不將水廠留給日人,在戰敗之前將李村河水源地自行炸燬,只留下海泊河水源地供官衙、歐人和軍用。居民因缺水而痛苦不可言狀,只能開放舊井,或到溝河取水。日本佔領青島後,急謀恢復水道,招集水道事務之德人技術者,當年採取臨時補救措施,越三年,李村河水源地才得以恢復。在《歷史的跨越》百年供水史資料中,也沒有1914年-1916年供水量的總記錄。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一戰後日本人修復的李村河水源地蒸汽泵房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1938年1月10日日本人第二次入侵青島,次日進入李村河水源地宿舍進行搜捕(日本侵華畫報第17期)

李村河水源地的發展


1922年,淪陷德、日殖民統治長達25年之久的青島,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初期統治時期,為擴大水源,滿足青島的擴建,加大工程進度,到1932年,李村河水源地共建成湧水井52眼,日供水能力達7300立方米。

1936年,在李村河的北岸現滄口機場內建西廠,“七七事變”後,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在擴建滄口機場時將西水廠拆除。

1937年在水源地上游建上流升水機室,稱“上流機室”。

1938年1月11日,也就是日本登陸青島的第二天,就搶佔和控制了李村河水源地,所附日本出刊雜誌的照片見證了當時日本兵對職工宿舍進行搜捕情景,該房屋現依舊存在。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1946年青島鬧水荒,西鎮斷水,原自來水廠廠長孫臏興建了下流機室,1947年竣工,日送水量3000噸。

到建國初期,李村河水源地同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併成為青島自來水生產三大水源地。1950年李村河水源地年供水量319.8467萬立方米,佔當年全市供水量的60%,為青島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李村河水源地的停運


但是,隨著青島的擴大和發展,水資源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1979年10月,因下流河床汙染,下流機室被迫停止運行。2005年因李村河整治,下流機室被拆除,路過的海潤自來水集團加壓處員工搶下了已被挖掘機鏟破的奠基石。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1988年10月,具有80年供水歷史的李村河水源地,因河床沙層被挖,水質汙染,被迫停止供水。

1991年張村河上流機室,同樣遭滅頂之災停止運行。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截止1991,曾經為青島的主要送水廠,供水人常掛在嘴邊的第一送水廠,也就是李村河水源地,在輸送了近百年的地下水後,被迫停止運行。

李村河水源地的現狀

隨著青島供水量的增加,原先的三大水源地已被現在的嶗山水源地、大沽河水源地、黃河水源地取代。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李村河水源地雖然停止了運行,但它的功能仍在傳承,歷史又賦予了它新的內涵——供水輸送的中途加壓。翻開百年的供水生產史,青島最早的一個加壓站就是閆家山機室,當初機室具有雙重功能:其一,可以將李村河水源地的水送往市區。其二,可以轉接白沙河水源地的來水,通過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池。現機室北側的高土堆下,1920年建設的轉接來自白沙河自來水的蓄水池扔完好無損,便是歷史的佐證。


1986年,作為“引黃濟青”配套工程,在李村河水源地原送水機室西側,興建了35KV的閆家山加壓站,日加壓送水能力23萬立方米,使李村河水源地蛻變成青島城市供水的重要樞紐站。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李村河水源地1991年停止運行後的機室泵房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1914年日德之戰中徳人自行炸燬的蒸汽泵房


1991年,隨著管網、管線的延長,自來水公司成立了加壓管理處,現閆家山加壓站為加壓站管理處第三管理所所在地。那座1906年始建的百年德式老建築仍為員工們精心呵護著,西側的4棵與老機室同齡的懸鈴木依舊在為他遮陰。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青島城市檔案:歷經百年風雨的閆家山水源地


2012年,李村河水源地蒸汽機送水機室被列入青島市不可移動文物資產,以1120序號編碼載入工業遺產名目錄。它依舊靜靜地坐落在李村河沿岸,用它那百年的艱辛與滄桑,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原文源自青島水務博物館,文中部分圖片源自論壇網友“西鎮老居民”】(來源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整理:何良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