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大沽河引水工程(張秉山攝影)

1968年,青島市遭遇40年未有的大旱,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告急,三條主河斷流,嶗山水庫存水只有458萬立方米。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報請省委,經研究決定,進行大沽河開渠引水工程,緊急成立引水工程前線指揮部。引水工程的方案是:從即墨岔河,設攔水閘,開挖明渠將大沽河上游尹府水庫、產芝水庫的沽河水引到第二送水廠淨化。工程從1968年12月開工,經全市工礦企業十萬職工承包到廠、分段包乾,經四十餘天義務勞動,共開挖岔河—洪江河—南泉—二水廠20.73公里輸水明渠,挖掘土石方30多萬方,大沽河第一期引水工程於1969年3月份完工,暫時解決了水荒的燃眉之急。

第二送水廠原是一座處理地下井群水的送水廠,為適應大沽河地表水的淨化,水廠內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新建改造。總體上是按照一個流量設計,新建直徑7.5米集合井一眼,投劑室一座,反應池、平流沉澱池、虹吸濾池、1710立方米的清水池各一組座,新擴建一、二級泵房、化驗室、3600KVA變電所各一座。

一期工程1969年3月10日完工運行送水,11日送水8.5萬噸,12日送水9.1萬噸,解救了因嶗山水庫無水可送之急。在施工中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於天氣和質量問題,運行沒幾天造成平流沉澱池一組滲漏,不得不採取臨時補救措施維持運行。並於1973年拆除平流沉澱池一側,在其上部改建半個流量的斜管沉澱池。1968年大沽河一期引水工程的上馬,使第二送水廠由一個生產處理地下水的水源地,轉型為以處理地表水為主,井群水為輔的綜合類淨水廠,在自來水公司內部一躍成為最大的淨水廠。

1977年青島地區又出現嚴重乾旱,青島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在即墨市移風鎮轟轟烈烈地進行大規模的大沽河二期引水工程。為配合工程,第二送水廠又改擴建一、二級泵房,新建加藥間一棟,圓型加速澄清池四座,新建濾池一座,125.5平方米鍋爐房一座,新建辦公區和宿舍各一座,在送水工藝上,增設水廠至樓山水池,輸水管道6.8公里,整個工程於1980年完工。

1968年,1977年的大沽河一、二期工程由於工程不配套,所以未達到設計要求,影響了設備能力的發揮,後經市計劃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批准,1987年5月開始實施2.5個流量的配套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新建0.5立方米/秒,容量為2438.4立方米的網格反應沉澱池一座,規模為0.21立方米/秒,容量為6998.7立方米虹吸濾池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座,建築面積357立方米、規格1.5立方米/秒的二級泵房一座,1310.4平方米配電間一座,容量9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設廠內工藝管道698.3米。1988年6月竣工,淨水供水量由原來的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1.6萬立方米的設計能力。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大沽河引水工程(張秉山攝影)

1968年,青島市遭遇40年未有的大旱,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告急,三條主河斷流,嶗山水庫存水只有458萬立方米。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報請省委,經研究決定,進行大沽河開渠引水工程,緊急成立引水工程前線指揮部。引水工程的方案是:從即墨岔河,設攔水閘,開挖明渠將大沽河上游尹府水庫、產芝水庫的沽河水引到第二送水廠淨化。工程從1968年12月開工,經全市工礦企業十萬職工承包到廠、分段包乾,經四十餘天義務勞動,共開挖岔河—洪江河—南泉—二水廠20.73公里輸水明渠,挖掘土石方30多萬方,大沽河第一期引水工程於1969年3月份完工,暫時解決了水荒的燃眉之急。

第二送水廠原是一座處理地下井群水的送水廠,為適應大沽河地表水的淨化,水廠內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新建改造。總體上是按照一個流量設計,新建直徑7.5米集合井一眼,投劑室一座,反應池、平流沉澱池、虹吸濾池、1710立方米的清水池各一組座,新擴建一、二級泵房、化驗室、3600KVA變電所各一座。

一期工程1969年3月10日完工運行送水,11日送水8.5萬噸,12日送水9.1萬噸,解救了因嶗山水庫無水可送之急。在施工中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於天氣和質量問題,運行沒幾天造成平流沉澱池一組滲漏,不得不採取臨時補救措施維持運行。並於1973年拆除平流沉澱池一側,在其上部改建半個流量的斜管沉澱池。1968年大沽河一期引水工程的上馬,使第二送水廠由一個生產處理地下水的水源地,轉型為以處理地表水為主,井群水為輔的綜合類淨水廠,在自來水公司內部一躍成為最大的淨水廠。

1977年青島地區又出現嚴重乾旱,青島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在即墨市移風鎮轟轟烈烈地進行大規模的大沽河二期引水工程。為配合工程,第二送水廠又改擴建一、二級泵房,新建加藥間一棟,圓型加速澄清池四座,新建濾池一座,125.5平方米鍋爐房一座,新建辦公區和宿舍各一座,在送水工藝上,增設水廠至樓山水池,輸水管道6.8公里,整個工程於1980年完工。

1968年,1977年的大沽河一、二期工程由於工程不配套,所以未達到設計要求,影響了設備能力的發揮,後經市計劃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批准,1987年5月開始實施2.5個流量的配套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新建0.5立方米/秒,容量為2438.4立方米的網格反應沉澱池一座,規模為0.21立方米/秒,容量為6998.7立方米虹吸濾池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座,建築面積357立方米、規格1.5立方米/秒的二級泵房一座,1310.4平方米配電間一座,容量9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設廠內工藝管道698.3米。1988年6月竣工,淨水供水量由原來的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1.6萬立方米的設計能力。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86年,軍民共建單位北航十五團為廠空拍的二水廠廠區鳥瞰圖

經過配套工程的完善,第二送水廠的日供水量擔負起全市80%的用水量的重擔,其淨水方式和工藝門藝在全國獨樹一幟。處理的水源有井群水、嶗山水庫水、大沽河水,後期包括黃河水;淨水設施有:平流沉澱池、斜管沉澱池、機械加速澄清池;提水的方式有:一級提水,二級提水,三泵送水,四泵輸送大沽河餘水向嶗山水庫倒灌蓄存。其淨水工藝齊全,在全國實屬罕見。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大沽河引水工程(張秉山攝影)

1968年,青島市遭遇40年未有的大旱,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告急,三條主河斷流,嶗山水庫存水只有458萬立方米。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報請省委,經研究決定,進行大沽河開渠引水工程,緊急成立引水工程前線指揮部。引水工程的方案是:從即墨岔河,設攔水閘,開挖明渠將大沽河上游尹府水庫、產芝水庫的沽河水引到第二送水廠淨化。工程從1968年12月開工,經全市工礦企業十萬職工承包到廠、分段包乾,經四十餘天義務勞動,共開挖岔河—洪江河—南泉—二水廠20.73公里輸水明渠,挖掘土石方30多萬方,大沽河第一期引水工程於1969年3月份完工,暫時解決了水荒的燃眉之急。

第二送水廠原是一座處理地下井群水的送水廠,為適應大沽河地表水的淨化,水廠內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新建改造。總體上是按照一個流量設計,新建直徑7.5米集合井一眼,投劑室一座,反應池、平流沉澱池、虹吸濾池、1710立方米的清水池各一組座,新擴建一、二級泵房、化驗室、3600KVA變電所各一座。

一期工程1969年3月10日完工運行送水,11日送水8.5萬噸,12日送水9.1萬噸,解救了因嶗山水庫無水可送之急。在施工中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於天氣和質量問題,運行沒幾天造成平流沉澱池一組滲漏,不得不採取臨時補救措施維持運行。並於1973年拆除平流沉澱池一側,在其上部改建半個流量的斜管沉澱池。1968年大沽河一期引水工程的上馬,使第二送水廠由一個生產處理地下水的水源地,轉型為以處理地表水為主,井群水為輔的綜合類淨水廠,在自來水公司內部一躍成為最大的淨水廠。

1977年青島地區又出現嚴重乾旱,青島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在即墨市移風鎮轟轟烈烈地進行大規模的大沽河二期引水工程。為配合工程,第二送水廠又改擴建一、二級泵房,新建加藥間一棟,圓型加速澄清池四座,新建濾池一座,125.5平方米鍋爐房一座,新建辦公區和宿舍各一座,在送水工藝上,增設水廠至樓山水池,輸水管道6.8公里,整個工程於1980年完工。

1968年,1977年的大沽河一、二期工程由於工程不配套,所以未達到設計要求,影響了設備能力的發揮,後經市計劃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批准,1987年5月開始實施2.5個流量的配套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新建0.5立方米/秒,容量為2438.4立方米的網格反應沉澱池一座,規模為0.21立方米/秒,容量為6998.7立方米虹吸濾池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座,建築面積357立方米、規格1.5立方米/秒的二級泵房一座,1310.4平方米配電間一座,容量9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設廠內工藝管道698.3米。1988年6月竣工,淨水供水量由原來的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1.6萬立方米的設計能力。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86年,軍民共建單位北航十五團為廠空拍的二水廠廠區鳥瞰圖

經過配套工程的完善,第二送水廠的日供水量擔負起全市80%的用水量的重擔,其淨水方式和工藝門藝在全國獨樹一幟。處理的水源有井群水、嶗山水庫水、大沽河水,後期包括黃河水;淨水設施有:平流沉澱池、斜管沉澱池、機械加速澄清池;提水的方式有:一級提水,二級提水,三泵送水,四泵輸送大沽河餘水向嶗山水庫倒灌蓄存。其淨水工藝齊全,在全國實屬罕見。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第二送水廠是青島市首批文明單位,是本系統第一個全市文明單位標兵,是自來水公司唯一的一個省級文明單位。在黨建、軍民共建、綠化、抗洪搶險等多方面榮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進稱號。

仙家寨水廠的合併與發展期

1989年12月12日列入國家重點項目的引黃濟青供水工程及新水廠勝利完工,並正式供水。這座日供水設計能力36萬噸的引黃濟青新廠的建成,標誌著多少年來,困擾青島發展的城市用水問題基本解決。

引黃濟青新水廠相鄰於二水廠南側,一級提水的增壓泵房還是在拆除原白沙河水源地西廠泵房的遺址上興建的。由於供水和管理的需求,上級主管部門作出決定:兩座水廠合併,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白沙河水廠”。新廠稱為南廠,老二廠稱為北廠,1990年3月5日正式成立,合併後的總廠職工五百多名,分廠各設廠部,黨支部。白沙河水廠成為全市供水的主命脈,在兩個文明建設中,1992年被山東省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大沽河引水工程(張秉山攝影)

1968年,青島市遭遇40年未有的大旱,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告急,三條主河斷流,嶗山水庫存水只有458萬立方米。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報請省委,經研究決定,進行大沽河開渠引水工程,緊急成立引水工程前線指揮部。引水工程的方案是:從即墨岔河,設攔水閘,開挖明渠將大沽河上游尹府水庫、產芝水庫的沽河水引到第二送水廠淨化。工程從1968年12月開工,經全市工礦企業十萬職工承包到廠、分段包乾,經四十餘天義務勞動,共開挖岔河—洪江河—南泉—二水廠20.73公里輸水明渠,挖掘土石方30多萬方,大沽河第一期引水工程於1969年3月份完工,暫時解決了水荒的燃眉之急。

第二送水廠原是一座處理地下井群水的送水廠,為適應大沽河地表水的淨化,水廠內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新建改造。總體上是按照一個流量設計,新建直徑7.5米集合井一眼,投劑室一座,反應池、平流沉澱池、虹吸濾池、1710立方米的清水池各一組座,新擴建一、二級泵房、化驗室、3600KVA變電所各一座。

一期工程1969年3月10日完工運行送水,11日送水8.5萬噸,12日送水9.1萬噸,解救了因嶗山水庫無水可送之急。在施工中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於天氣和質量問題,運行沒幾天造成平流沉澱池一組滲漏,不得不採取臨時補救措施維持運行。並於1973年拆除平流沉澱池一側,在其上部改建半個流量的斜管沉澱池。1968年大沽河一期引水工程的上馬,使第二送水廠由一個生產處理地下水的水源地,轉型為以處理地表水為主,井群水為輔的綜合類淨水廠,在自來水公司內部一躍成為最大的淨水廠。

1977年青島地區又出現嚴重乾旱,青島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在即墨市移風鎮轟轟烈烈地進行大規模的大沽河二期引水工程。為配合工程,第二送水廠又改擴建一、二級泵房,新建加藥間一棟,圓型加速澄清池四座,新建濾池一座,125.5平方米鍋爐房一座,新建辦公區和宿舍各一座,在送水工藝上,增設水廠至樓山水池,輸水管道6.8公里,整個工程於1980年完工。

1968年,1977年的大沽河一、二期工程由於工程不配套,所以未達到設計要求,影響了設備能力的發揮,後經市計劃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批准,1987年5月開始實施2.5個流量的配套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新建0.5立方米/秒,容量為2438.4立方米的網格反應沉澱池一座,規模為0.21立方米/秒,容量為6998.7立方米虹吸濾池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座,建築面積357立方米、規格1.5立方米/秒的二級泵房一座,1310.4平方米配電間一座,容量9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設廠內工藝管道698.3米。1988年6月竣工,淨水供水量由原來的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1.6萬立方米的設計能力。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86年,軍民共建單位北航十五團為廠空拍的二水廠廠區鳥瞰圖

經過配套工程的完善,第二送水廠的日供水量擔負起全市80%的用水量的重擔,其淨水方式和工藝門藝在全國獨樹一幟。處理的水源有井群水、嶗山水庫水、大沽河水,後期包括黃河水;淨水設施有:平流沉澱池、斜管沉澱池、機械加速澄清池;提水的方式有:一級提水,二級提水,三泵送水,四泵輸送大沽河餘水向嶗山水庫倒灌蓄存。其淨水工藝齊全,在全國實屬罕見。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第二送水廠是青島市首批文明單位,是本系統第一個全市文明單位標兵,是自來水公司唯一的一個省級文明單位。在黨建、軍民共建、綠化、抗洪搶險等多方面榮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進稱號。

仙家寨水廠的合併與發展期

1989年12月12日列入國家重點項目的引黃濟青供水工程及新水廠勝利完工,並正式供水。這座日供水設計能力36萬噸的引黃濟青新廠的建成,標誌著多少年來,困擾青島發展的城市用水問題基本解決。

引黃濟青新水廠相鄰於二水廠南側,一級提水的增壓泵房還是在拆除原白沙河水源地西廠泵房的遺址上興建的。由於供水和管理的需求,上級主管部門作出決定:兩座水廠合併,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白沙河水廠”。新廠稱為南廠,老二廠稱為北廠,1990年3月5日正式成立,合併後的總廠職工五百多名,分廠各設廠部,黨支部。白沙河水廠成為全市供水的主命脈,在兩個文明建設中,1992年被山東省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大沽河引水工程(張秉山攝影)

1968年,青島市遭遇40年未有的大旱,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告急,三條主河斷流,嶗山水庫存水只有458萬立方米。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報請省委,經研究決定,進行大沽河開渠引水工程,緊急成立引水工程前線指揮部。引水工程的方案是:從即墨岔河,設攔水閘,開挖明渠將大沽河上游尹府水庫、產芝水庫的沽河水引到第二送水廠淨化。工程從1968年12月開工,經全市工礦企業十萬職工承包到廠、分段包乾,經四十餘天義務勞動,共開挖岔河—洪江河—南泉—二水廠20.73公里輸水明渠,挖掘土石方30多萬方,大沽河第一期引水工程於1969年3月份完工,暫時解決了水荒的燃眉之急。

第二送水廠原是一座處理地下井群水的送水廠,為適應大沽河地表水的淨化,水廠內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新建改造。總體上是按照一個流量設計,新建直徑7.5米集合井一眼,投劑室一座,反應池、平流沉澱池、虹吸濾池、1710立方米的清水池各一組座,新擴建一、二級泵房、化驗室、3600KVA變電所各一座。

一期工程1969年3月10日完工運行送水,11日送水8.5萬噸,12日送水9.1萬噸,解救了因嶗山水庫無水可送之急。在施工中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於天氣和質量問題,運行沒幾天造成平流沉澱池一組滲漏,不得不採取臨時補救措施維持運行。並於1973年拆除平流沉澱池一側,在其上部改建半個流量的斜管沉澱池。1968年大沽河一期引水工程的上馬,使第二送水廠由一個生產處理地下水的水源地,轉型為以處理地表水為主,井群水為輔的綜合類淨水廠,在自來水公司內部一躍成為最大的淨水廠。

1977年青島地區又出現嚴重乾旱,青島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在即墨市移風鎮轟轟烈烈地進行大規模的大沽河二期引水工程。為配合工程,第二送水廠又改擴建一、二級泵房,新建加藥間一棟,圓型加速澄清池四座,新建濾池一座,125.5平方米鍋爐房一座,新建辦公區和宿舍各一座,在送水工藝上,增設水廠至樓山水池,輸水管道6.8公里,整個工程於1980年完工。

1968年,1977年的大沽河一、二期工程由於工程不配套,所以未達到設計要求,影響了設備能力的發揮,後經市計劃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批准,1987年5月開始實施2.5個流量的配套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新建0.5立方米/秒,容量為2438.4立方米的網格反應沉澱池一座,規模為0.21立方米/秒,容量為6998.7立方米虹吸濾池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座,建築面積357立方米、規格1.5立方米/秒的二級泵房一座,1310.4平方米配電間一座,容量9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設廠內工藝管道698.3米。1988年6月竣工,淨水供水量由原來的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1.6萬立方米的設計能力。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86年,軍民共建單位北航十五團為廠空拍的二水廠廠區鳥瞰圖

經過配套工程的完善,第二送水廠的日供水量擔負起全市80%的用水量的重擔,其淨水方式和工藝門藝在全國獨樹一幟。處理的水源有井群水、嶗山水庫水、大沽河水,後期包括黃河水;淨水設施有:平流沉澱池、斜管沉澱池、機械加速澄清池;提水的方式有:一級提水,二級提水,三泵送水,四泵輸送大沽河餘水向嶗山水庫倒灌蓄存。其淨水工藝齊全,在全國實屬罕見。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第二送水廠是青島市首批文明單位,是本系統第一個全市文明單位標兵,是自來水公司唯一的一個省級文明單位。在黨建、軍民共建、綠化、抗洪搶險等多方面榮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進稱號。

仙家寨水廠的合併與發展期

1989年12月12日列入國家重點項目的引黃濟青供水工程及新水廠勝利完工,並正式供水。這座日供水設計能力36萬噸的引黃濟青新廠的建成,標誌著多少年來,困擾青島發展的城市用水問題基本解決。

引黃濟青新水廠相鄰於二水廠南側,一級提水的增壓泵房還是在拆除原白沙河水源地西廠泵房的遺址上興建的。由於供水和管理的需求,上級主管部門作出決定:兩座水廠合併,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白沙河水廠”。新廠稱為南廠,老二廠稱為北廠,1990年3月5日正式成立,合併後的總廠職工五百多名,分廠各設廠部,黨支部。白沙河水廠成為全市供水的主命脈,在兩個文明建設中,1992年被山東省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大沽河引水工程(張秉山攝影)

1968年,青島市遭遇40年未有的大旱,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告急,三條主河斷流,嶗山水庫存水只有458萬立方米。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報請省委,經研究決定,進行大沽河開渠引水工程,緊急成立引水工程前線指揮部。引水工程的方案是:從即墨岔河,設攔水閘,開挖明渠將大沽河上游尹府水庫、產芝水庫的沽河水引到第二送水廠淨化。工程從1968年12月開工,經全市工礦企業十萬職工承包到廠、分段包乾,經四十餘天義務勞動,共開挖岔河—洪江河—南泉—二水廠20.73公里輸水明渠,挖掘土石方30多萬方,大沽河第一期引水工程於1969年3月份完工,暫時解決了水荒的燃眉之急。

第二送水廠原是一座處理地下井群水的送水廠,為適應大沽河地表水的淨化,水廠內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新建改造。總體上是按照一個流量設計,新建直徑7.5米集合井一眼,投劑室一座,反應池、平流沉澱池、虹吸濾池、1710立方米的清水池各一組座,新擴建一、二級泵房、化驗室、3600KVA變電所各一座。

一期工程1969年3月10日完工運行送水,11日送水8.5萬噸,12日送水9.1萬噸,解救了因嶗山水庫無水可送之急。在施工中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於天氣和質量問題,運行沒幾天造成平流沉澱池一組滲漏,不得不採取臨時補救措施維持運行。並於1973年拆除平流沉澱池一側,在其上部改建半個流量的斜管沉澱池。1968年大沽河一期引水工程的上馬,使第二送水廠由一個生產處理地下水的水源地,轉型為以處理地表水為主,井群水為輔的綜合類淨水廠,在自來水公司內部一躍成為最大的淨水廠。

1977年青島地區又出現嚴重乾旱,青島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在即墨市移風鎮轟轟烈烈地進行大規模的大沽河二期引水工程。為配合工程,第二送水廠又改擴建一、二級泵房,新建加藥間一棟,圓型加速澄清池四座,新建濾池一座,125.5平方米鍋爐房一座,新建辦公區和宿舍各一座,在送水工藝上,增設水廠至樓山水池,輸水管道6.8公里,整個工程於1980年完工。

1968年,1977年的大沽河一、二期工程由於工程不配套,所以未達到設計要求,影響了設備能力的發揮,後經市計劃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批准,1987年5月開始實施2.5個流量的配套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新建0.5立方米/秒,容量為2438.4立方米的網格反應沉澱池一座,規模為0.21立方米/秒,容量為6998.7立方米虹吸濾池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座,建築面積357立方米、規格1.5立方米/秒的二級泵房一座,1310.4平方米配電間一座,容量9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設廠內工藝管道698.3米。1988年6月竣工,淨水供水量由原來的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1.6萬立方米的設計能力。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86年,軍民共建單位北航十五團為廠空拍的二水廠廠區鳥瞰圖

經過配套工程的完善,第二送水廠的日供水量擔負起全市80%的用水量的重擔,其淨水方式和工藝門藝在全國獨樹一幟。處理的水源有井群水、嶗山水庫水、大沽河水,後期包括黃河水;淨水設施有:平流沉澱池、斜管沉澱池、機械加速澄清池;提水的方式有:一級提水,二級提水,三泵送水,四泵輸送大沽河餘水向嶗山水庫倒灌蓄存。其淨水工藝齊全,在全國實屬罕見。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第二送水廠是青島市首批文明單位,是本系統第一個全市文明單位標兵,是自來水公司唯一的一個省級文明單位。在黨建、軍民共建、綠化、抗洪搶險等多方面榮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進稱號。

仙家寨水廠的合併與發展期

1989年12月12日列入國家重點項目的引黃濟青供水工程及新水廠勝利完工,並正式供水。這座日供水設計能力36萬噸的引黃濟青新廠的建成,標誌著多少年來,困擾青島發展的城市用水問題基本解決。

引黃濟青新水廠相鄰於二水廠南側,一級提水的增壓泵房還是在拆除原白沙河水源地西廠泵房的遺址上興建的。由於供水和管理的需求,上級主管部門作出決定:兩座水廠合併,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白沙河水廠”。新廠稱為南廠,老二廠稱為北廠,1990年3月5日正式成立,合併後的總廠職工五百多名,分廠各設廠部,黨支部。白沙河水廠成為全市供水的主命脈,在兩個文明建設中,1992年被山東省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93年9月8日,仙家寨水廠成立時掛牌照、廠區門頭與紀念冊

歷史就是那樣分而必合,合而必分。為了便於生產管理,1993年9月份,上級決定實行南北分廠而治。南廠使用白沙河水廠廠名,北廠重新命名為“自來水公司仙家寨水廠”。9月8日建廠成立大會的紀念冊和掛牌慶典的影像資料已成為歷史,被水務博物館留檔。

根據青島市城市供水“九五”規劃要求,至2000年應達到64.6萬立方米的日供水目標。1999年經測算,全市綜合供水僅為54.51萬立方米,缺口達10萬立方米。經專家論證後,報請國家計委批准立項,仙家寨水廠要分二期進行工程改造。一期工程總投資2.87億元,1999年12月25日破土動工,一期工程設計日供水能力18.3萬立方米,採用絮凝—沉澱—過濾處理的淨水工藝。絮凝採用折板,沉澱採用平流,濾池採用V型均質濾料,沖洗採用汽水混合反衝洗工藝。除淨水工藝按18.3萬立方米施工外,其它工藝按36.6萬立方米的日常生產能力及規模進行建設。一期工程2001年6月28日仙家寨新水廠竣工通水。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大沽河引水工程(張秉山攝影)

1968年,青島市遭遇40年未有的大旱,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告急,三條主河斷流,嶗山水庫存水只有458萬立方米。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報請省委,經研究決定,進行大沽河開渠引水工程,緊急成立引水工程前線指揮部。引水工程的方案是:從即墨岔河,設攔水閘,開挖明渠將大沽河上游尹府水庫、產芝水庫的沽河水引到第二送水廠淨化。工程從1968年12月開工,經全市工礦企業十萬職工承包到廠、分段包乾,經四十餘天義務勞動,共開挖岔河—洪江河—南泉—二水廠20.73公里輸水明渠,挖掘土石方30多萬方,大沽河第一期引水工程於1969年3月份完工,暫時解決了水荒的燃眉之急。

第二送水廠原是一座處理地下井群水的送水廠,為適應大沽河地表水的淨化,水廠內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新建改造。總體上是按照一個流量設計,新建直徑7.5米集合井一眼,投劑室一座,反應池、平流沉澱池、虹吸濾池、1710立方米的清水池各一組座,新擴建一、二級泵房、化驗室、3600KVA變電所各一座。

一期工程1969年3月10日完工運行送水,11日送水8.5萬噸,12日送水9.1萬噸,解救了因嶗山水庫無水可送之急。在施工中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於天氣和質量問題,運行沒幾天造成平流沉澱池一組滲漏,不得不採取臨時補救措施維持運行。並於1973年拆除平流沉澱池一側,在其上部改建半個流量的斜管沉澱池。1968年大沽河一期引水工程的上馬,使第二送水廠由一個生產處理地下水的水源地,轉型為以處理地表水為主,井群水為輔的綜合類淨水廠,在自來水公司內部一躍成為最大的淨水廠。

1977年青島地區又出現嚴重乾旱,青島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在即墨市移風鎮轟轟烈烈地進行大規模的大沽河二期引水工程。為配合工程,第二送水廠又改擴建一、二級泵房,新建加藥間一棟,圓型加速澄清池四座,新建濾池一座,125.5平方米鍋爐房一座,新建辦公區和宿舍各一座,在送水工藝上,增設水廠至樓山水池,輸水管道6.8公里,整個工程於1980年完工。

1968年,1977年的大沽河一、二期工程由於工程不配套,所以未達到設計要求,影響了設備能力的發揮,後經市計劃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批准,1987年5月開始實施2.5個流量的配套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新建0.5立方米/秒,容量為2438.4立方米的網格反應沉澱池一座,規模為0.21立方米/秒,容量為6998.7立方米虹吸濾池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座,建築面積357立方米、規格1.5立方米/秒的二級泵房一座,1310.4平方米配電間一座,容量9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設廠內工藝管道698.3米。1988年6月竣工,淨水供水量由原來的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1.6萬立方米的設計能力。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86年,軍民共建單位北航十五團為廠空拍的二水廠廠區鳥瞰圖

經過配套工程的完善,第二送水廠的日供水量擔負起全市80%的用水量的重擔,其淨水方式和工藝門藝在全國獨樹一幟。處理的水源有井群水、嶗山水庫水、大沽河水,後期包括黃河水;淨水設施有:平流沉澱池、斜管沉澱池、機械加速澄清池;提水的方式有:一級提水,二級提水,三泵送水,四泵輸送大沽河餘水向嶗山水庫倒灌蓄存。其淨水工藝齊全,在全國實屬罕見。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第二送水廠是青島市首批文明單位,是本系統第一個全市文明單位標兵,是自來水公司唯一的一個省級文明單位。在黨建、軍民共建、綠化、抗洪搶險等多方面榮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進稱號。

仙家寨水廠的合併與發展期

1989年12月12日列入國家重點項目的引黃濟青供水工程及新水廠勝利完工,並正式供水。這座日供水設計能力36萬噸的引黃濟青新廠的建成,標誌著多少年來,困擾青島發展的城市用水問題基本解決。

引黃濟青新水廠相鄰於二水廠南側,一級提水的增壓泵房還是在拆除原白沙河水源地西廠泵房的遺址上興建的。由於供水和管理的需求,上級主管部門作出決定:兩座水廠合併,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白沙河水廠”。新廠稱為南廠,老二廠稱為北廠,1990年3月5日正式成立,合併後的總廠職工五百多名,分廠各設廠部,黨支部。白沙河水廠成為全市供水的主命脈,在兩個文明建設中,1992年被山東省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93年9月8日,仙家寨水廠成立時掛牌照、廠區門頭與紀念冊

歷史就是那樣分而必合,合而必分。為了便於生產管理,1993年9月份,上級決定實行南北分廠而治。南廠使用白沙河水廠廠名,北廠重新命名為“自來水公司仙家寨水廠”。9月8日建廠成立大會的紀念冊和掛牌慶典的影像資料已成為歷史,被水務博物館留檔。

根據青島市城市供水“九五”規劃要求,至2000年應達到64.6萬立方米的日供水目標。1999年經測算,全市綜合供水僅為54.51萬立方米,缺口達10萬立方米。經專家論證後,報請國家計委批准立項,仙家寨水廠要分二期進行工程改造。一期工程總投資2.87億元,1999年12月25日破土動工,一期工程設計日供水能力18.3萬立方米,採用絮凝—沉澱—過濾處理的淨水工藝。絮凝採用折板,沉澱採用平流,濾池採用V型均質濾料,沖洗採用汽水混合反衝洗工藝。除淨水工藝按18.3萬立方米施工外,其它工藝按36.6萬立方米的日常生產能力及規模進行建設。一期工程2001年6月28日仙家寨新水廠竣工通水。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

現坐落在白沙河畔,仙山路旁的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開建,1920年竣工送水,擁有百年曆史的——白沙河水源地。

這座水廠,1920年至1956年廠名為“白沙河水源地”;1956年至1990年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1990年3月5日至1993年9月8日廠名為“白沙河水廠北廠”;1993年9月8日命名為“仙家寨水廠”;2002年7月企業改制,定名為“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

建國前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和擴充

在青島一百多年的城市供水史上,建國前的五十年中,德國人統治時期,興建了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日本人佔領時期,興建了白沙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其中,白沙河水源地的興建是日本人對青島進行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的歷史縮影。

《膠澳志》在建置·水道篇中寫道:“日人據青島後,積極發展,預知用水必日漸增加,非闢一大水源地不可”。經調查探知:白沙河發源於嶗山主峰,由東向西穿過九水、北宅,經夏莊、流亭、趙村,匯入膠州灣。河道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200多平方公里,河床含沙較厚,水量充足,在女姑鐵路和仙家寨村的河道下游建立水廠是 最好的選擇。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9年,日佔時期建的德式白沙河水源地老蒸汽機泵房和圖紙

建廠的詳情,趙琪在《膠澳志》中講:“民國七年(1918年)十一月間,歐戰停止,鐵價漸落乃益於製作鐵管及各種機械,廠區選定白沙河左岸長約二百二十米達,面積約七萬二千米達”。在河底打水井27眼,彙集到集合井取水,建蒸汽機唧筒室一座,鍋爐直徑七英尺,長二十八英尺,汽機三臺橫置復動式,日送水4000立方米,由內徑400毫米,長11.2公里的輸水管道,將消毒後的地下水送至李村河水源地(閆家山水源地水池),中途加壓送至貯水山。“水源地工程民國八年四月開工,九年(1920年)三月完全俊事,共支出經費金銀兩項達百萬兩”。與工程配套的蓄水4000立方米的貯水山西水池,也於1922年告成。

1914至1922年,日本取代德國統治時期,為了力圖掠奪山東的煤炭和棉紗資源,日本人興建了四方發電廠和白沙河水源地,市區的版圖沿膠濟線向四方和滄口延伸,日商紗廠大舉進軍青島。從1916年開始先後建立了內外棉、大康、寶來、鍾淵、隆興和富士六大紗廠,總投資額達數千萬元。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建白沙河新水廠奠基石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時期建的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老泵房

1922年,北洋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島,其上水機構仍稱“水道事務所”,隸屬膠澳商埠辦公署。1924年改水道局,直屬市府管理。1929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將青島列為特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管理。為擴充水源,白沙河水源地又在廠西闢建新廠,新建鋼筋混凝土大口井五眼,磚井五眼,集合井一眼,新建機室一棟,供水管由一條內徑350毫米鑄鐵水管連接東廠輸水乾管,日供水量3500立方米,工程於1930年竣工通水。因新水廠位於老廠以西,又稱白沙河水源地西廠。

現存放在自來水集團公司檔案室中有一塊民國十九年,青島特別市市長葛敬恩為白沙河水源地西廠興建奠基的基石,這就是白沙河水源地從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籌建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斷擴建完善的歷史見證。

《青島市政要覽》民國二十六年六月號中記載道:“該水源地東西兩廠一日最大送水量(送至蒙古路升水機室時)可達一萬零數百噸”。白沙河水源地自建成起,就與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黃埠水源地一道構成建國前青島供水史上的主動脈。

建國後第二送水廠的擴建與轉型

1949年6月2日是青島解放紀念日,提前兩天的5月31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攻佔和接管了市郊流亭一帶。在2012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我們採集到封存多年的歷史資料,首次發現民國38年(1949年)5月31日白沙河水源地生產日誌。在“記事摘要”一欄,當班職工這樣記錄:“午前9時20分,線路中斷全部停機。本廠解放後軍管委員會孫代表(孫學之)及王主任、劉組長來廠接管”,解放了的白沙河水源地第一次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

1956年8月18日企業改制,原青島自來水廠改為青島市自來水公司,唐國瑞被任命為第一任公司經理(企業首長)。白沙河水源地改名:自來水公司第二送水廠,到文革之前二水廠一直是青島市主供水單位之一。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大沽河引水工程(張秉山攝影)

1968年,青島市遭遇40年未有的大旱,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告急,三條主河斷流,嶗山水庫存水只有458萬立方米。青島市革命委員會報請省委,經研究決定,進行大沽河開渠引水工程,緊急成立引水工程前線指揮部。引水工程的方案是:從即墨岔河,設攔水閘,開挖明渠將大沽河上游尹府水庫、產芝水庫的沽河水引到第二送水廠淨化。工程從1968年12月開工,經全市工礦企業十萬職工承包到廠、分段包乾,經四十餘天義務勞動,共開挖岔河—洪江河—南泉—二水廠20.73公里輸水明渠,挖掘土石方30多萬方,大沽河第一期引水工程於1969年3月份完工,暫時解決了水荒的燃眉之急。

第二送水廠原是一座處理地下井群水的送水廠,為適應大沽河地表水的淨化,水廠內部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新建改造。總體上是按照一個流量設計,新建直徑7.5米集合井一眼,投劑室一座,反應池、平流沉澱池、虹吸濾池、1710立方米的清水池各一組座,新擴建一、二級泵房、化驗室、3600KVA變電所各一座。

一期工程1969年3月10日完工運行送水,11日送水8.5萬噸,12日送水9.1萬噸,解救了因嶗山水庫無水可送之急。在施工中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於天氣和質量問題,運行沒幾天造成平流沉澱池一組滲漏,不得不採取臨時補救措施維持運行。並於1973年拆除平流沉澱池一側,在其上部改建半個流量的斜管沉澱池。1968年大沽河一期引水工程的上馬,使第二送水廠由一個生產處理地下水的水源地,轉型為以處理地表水為主,井群水為輔的綜合類淨水廠,在自來水公司內部一躍成為最大的淨水廠。

1977年青島地區又出現嚴重乾旱,青島市政府成立了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揮部,在即墨市移風鎮轟轟烈烈地進行大規模的大沽河二期引水工程。為配合工程,第二送水廠又改擴建一、二級泵房,新建加藥間一棟,圓型加速澄清池四座,新建濾池一座,125.5平方米鍋爐房一座,新建辦公區和宿舍各一座,在送水工藝上,增設水廠至樓山水池,輸水管道6.8公里,整個工程於1980年完工。

1968年,1977年的大沽河一、二期工程由於工程不配套,所以未達到設計要求,影響了設備能力的發揮,後經市計劃委員會、城市建設委員會批准,1987年5月開始實施2.5個流量的配套工程。主要建設項目是:新建0.5立方米/秒,容量為2438.4立方米的網格反應沉澱池一座,規模為0.21立方米/秒,容量為6998.7立方米虹吸濾池一座,容量2000立方米清水池2座,建築面積357立方米、規格1.5立方米/秒的二級泵房一座,1310.4平方米配電間一座,容量9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設廠內工藝管道698.3米。1988年6月竣工,淨水供水量由原來的16.23萬立方米提高到21.6萬立方米的設計能力。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86年,軍民共建單位北航十五團為廠空拍的二水廠廠區鳥瞰圖

經過配套工程的完善,第二送水廠的日供水量擔負起全市80%的用水量的重擔,其淨水方式和工藝門藝在全國獨樹一幟。處理的水源有井群水、嶗山水庫水、大沽河水,後期包括黃河水;淨水設施有:平流沉澱池、斜管沉澱池、機械加速澄清池;提水的方式有:一級提水,二級提水,三泵送水,四泵輸送大沽河餘水向嶗山水庫倒灌蓄存。其淨水工藝齊全,在全國實屬罕見。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第二送水廠是青島市首批文明單位,是本系統第一個全市文明單位標兵,是自來水公司唯一的一個省級文明單位。在黨建、軍民共建、綠化、抗洪搶險等多方面榮獲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先進稱號。

仙家寨水廠的合併與發展期

1989年12月12日列入國家重點項目的引黃濟青供水工程及新水廠勝利完工,並正式供水。這座日供水設計能力36萬噸的引黃濟青新廠的建成,標誌著多少年來,困擾青島發展的城市用水問題基本解決。

引黃濟青新水廠相鄰於二水廠南側,一級提水的增壓泵房還是在拆除原白沙河水源地西廠泵房的遺址上興建的。由於供水和管理的需求,上級主管部門作出決定:兩座水廠合併,廠名為“自來水公司白沙河水廠”。新廠稱為南廠,老二廠稱為北廠,1990年3月5日正式成立,合併後的總廠職工五百多名,分廠各設廠部,黨支部。白沙河水廠成為全市供水的主命脈,在兩個文明建設中,1992年被山東省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1993年9月8日,仙家寨水廠成立時掛牌照、廠區門頭與紀念冊

歷史就是那樣分而必合,合而必分。為了便於生產管理,1993年9月份,上級決定實行南北分廠而治。南廠使用白沙河水廠廠名,北廠重新命名為“自來水公司仙家寨水廠”。9月8日建廠成立大會的紀念冊和掛牌慶典的影像資料已成為歷史,被水務博物館留檔。

根據青島市城市供水“九五”規劃要求,至2000年應達到64.6萬立方米的日供水目標。1999年經測算,全市綜合供水僅為54.51萬立方米,缺口達10萬立方米。經專家論證後,報請國家計委批准立項,仙家寨水廠要分二期進行工程改造。一期工程總投資2.87億元,1999年12月25日破土動工,一期工程設計日供水能力18.3萬立方米,採用絮凝—沉澱—過濾處理的淨水工藝。絮凝採用折板,沉澱採用平流,濾池採用V型均質濾料,沖洗採用汽水混合反衝洗工藝。除淨水工藝按18.3萬立方米施工外,其它工藝按36.6萬立方米的日常生產能力及規模進行建設。一期工程2001年6月28日仙家寨新水廠竣工通水。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仙家寨水廠——歷經百年風雨的白沙河水源地

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仙家寨新水廠奠基、竣工、門頭

2002年7月,青島市海潤自來水集團公司以白沙河水廠、仙家寨新水廠的資產作為投資,與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資產結構和管理模式從而發生新的變化。

仙家寨新水廠二期工程設計日供水能力仍為18.3萬立方米。2004年12月8日奠基,2005年5月1日正式開工,2006年6月30日工程全部竣工投入運行。為完善工程的配套,2006年又新建成日處理72.6立方米/天的排泥水處理系統,將兩個廠排出的泥水濃縮,經脫水處理後外運填埋,滿足了城市環保的要求。

我從1982年由公司調至二水廠工作,至1995年調出,自認為比較熟悉廠區工藝流程,但有一件事讓我茫然:2012年退休返聘後的我帶著幾位青島歷史、文博專家,參觀了相隔17年未見的老家,當看到一座嶄新的現代化新水廠展現在我的面前,感到一切都變了!我所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全都換了!日本人建的德式老機室,民國十九年建的老西廠泵房,建國后辟建的井群構築物,大沽河一至四期所建工程設施……一切都沒了!只有老二廠派出所後邊那棵青島備案受保護的古樹還亭亭玉立,好似訴說著仙家寨水廠的鉅變。

雖然我為失去九十多年來水廠的歷史遺存而惋惜,但對現在生產無人值守的仙家寨新水廠,並通過PH儀、濁度儀、溫度儀、氨氯儀、遊動電流儀、餘氯分析儀進行控制和全部自動化調度而感嘆!站在這片曾經叫過白沙河水源地、自來水第二送水廠、白沙河水廠北廠、仙家寨水廠的土地上,我為它過去的厚重歷史而眷戀,更為它現在和將來的輝煌而自豪。(圖片提供/韓紹江)

韓紹江,1951年生人,1968年參加工作,2011年自來水公司退休。多年來喜愛連環畫的收集,城市供水的考證,紙質品的收藏。做為收藏愛好者,其藏品多次在本市展出,並在央視播出和國刊上發表。在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試點中被青島市授予:特殊貢獻先進個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