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39歲的連文幸,已經是臺灣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那一年,她接到了來大陸做推廣的工作。輾轉了多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青島。可是工作剛剛做完,就遭遇了“非典”,暫時無法返回臺灣。此時,許多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讓連文幸決定在山東,給自己放一個小假。

“山東一直是我夢寐的地方,有孔子之鄉曲阜,也有泰山,這裡的校長是我姐妹,她就安排一位,說是文化人,但是是醫生,就一舉兩得,一個可以給我解釋沿途的風景,一個如果沿路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可以有個照應,他是專業的。”

那名醫生叫王平,比連文幸大一歲,是青島市立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是島城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兩人結伴同遊了泰山、曲阜,之後連文幸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那時,非典還沒有結束。

“回到在上海的宿舍,就起不來了,我覺得那個不叫非典,那個叫累壞了,上海人都不敢接近我了,就變成我一個人,發燒在家裡躺著,我連水都沒有,所以要出去買瓶裝水,然後隔天,就是帶我去山東曲阜這位先生,來了,來上海了。”在王平的悉心照顧下,連文幸恢復了健康。一個是大陸醫生,一個是臺灣老師,經過這段特殊時期的接觸,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由朋友上升到戀人。

連文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比較有默契的就是,他就帶我在海邊漫步,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可以走到很晚很晚。都是用走的,我們倆都很喜歡走路,沿路他都會唱歌,而且唱的是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就會互相應和,唱那個小茉莉,外婆的澎湖灣,在海邊特別適合。”

兩人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王平說:“比如說我們談到古典文學的時候,談到古詩詞的時候,我們朗朗上口,我們倆都會,這就有得談了,我們就談一些,中華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相處以後我們就感覺兩岸的文化,同文同根同種的這種,真的是。”

No.2

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2004年兩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06年定居青島,十幾年來,連文幸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

連文幸30歲之前就揹包去過了歐美很多國家,但是“中華文化的家族教養”使得她有著濃厚的“根”的意識。1997年6月28日,連文幸提前跑到香港,只為一睹7月1日零點的慶祝焰火,見證香港迴歸的歷史時刻。1999年12月20日,連文幸在澳門,作為流淌著中華血脈的一份子,她要見證“迴歸”的溫暖與榮耀。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39歲的連文幸,已經是臺灣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那一年,她接到了來大陸做推廣的工作。輾轉了多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青島。可是工作剛剛做完,就遭遇了“非典”,暫時無法返回臺灣。此時,許多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讓連文幸決定在山東,給自己放一個小假。

“山東一直是我夢寐的地方,有孔子之鄉曲阜,也有泰山,這裡的校長是我姐妹,她就安排一位,說是文化人,但是是醫生,就一舉兩得,一個可以給我解釋沿途的風景,一個如果沿路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可以有個照應,他是專業的。”

那名醫生叫王平,比連文幸大一歲,是青島市立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是島城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兩人結伴同遊了泰山、曲阜,之後連文幸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那時,非典還沒有結束。

“回到在上海的宿舍,就起不來了,我覺得那個不叫非典,那個叫累壞了,上海人都不敢接近我了,就變成我一個人,發燒在家裡躺著,我連水都沒有,所以要出去買瓶裝水,然後隔天,就是帶我去山東曲阜這位先生,來了,來上海了。”在王平的悉心照顧下,連文幸恢復了健康。一個是大陸醫生,一個是臺灣老師,經過這段特殊時期的接觸,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由朋友上升到戀人。

連文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比較有默契的就是,他就帶我在海邊漫步,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可以走到很晚很晚。都是用走的,我們倆都很喜歡走路,沿路他都會唱歌,而且唱的是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就會互相應和,唱那個小茉莉,外婆的澎湖灣,在海邊特別適合。”

兩人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王平說:“比如說我們談到古典文學的時候,談到古詩詞的時候,我們朗朗上口,我們倆都會,這就有得談了,我們就談一些,中華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相處以後我們就感覺兩岸的文化,同文同根同種的這種,真的是。”

No.2

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2004年兩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06年定居青島,十幾年來,連文幸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

連文幸30歲之前就揹包去過了歐美很多國家,但是“中華文化的家族教養”使得她有著濃厚的“根”的意識。1997年6月28日,連文幸提前跑到香港,只為一睹7月1日零點的慶祝焰火,見證香港迴歸的歷史時刻。1999年12月20日,連文幸在澳門,作為流淌著中華血脈的一份子,她要見證“迴歸”的溫暖與榮耀。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39歲的連文幸,已經是臺灣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那一年,她接到了來大陸做推廣的工作。輾轉了多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青島。可是工作剛剛做完,就遭遇了“非典”,暫時無法返回臺灣。此時,許多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讓連文幸決定在山東,給自己放一個小假。

“山東一直是我夢寐的地方,有孔子之鄉曲阜,也有泰山,這裡的校長是我姐妹,她就安排一位,說是文化人,但是是醫生,就一舉兩得,一個可以給我解釋沿途的風景,一個如果沿路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可以有個照應,他是專業的。”

那名醫生叫王平,比連文幸大一歲,是青島市立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是島城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兩人結伴同遊了泰山、曲阜,之後連文幸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那時,非典還沒有結束。

“回到在上海的宿舍,就起不來了,我覺得那個不叫非典,那個叫累壞了,上海人都不敢接近我了,就變成我一個人,發燒在家裡躺著,我連水都沒有,所以要出去買瓶裝水,然後隔天,就是帶我去山東曲阜這位先生,來了,來上海了。”在王平的悉心照顧下,連文幸恢復了健康。一個是大陸醫生,一個是臺灣老師,經過這段特殊時期的接觸,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由朋友上升到戀人。

連文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比較有默契的就是,他就帶我在海邊漫步,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可以走到很晚很晚。都是用走的,我們倆都很喜歡走路,沿路他都會唱歌,而且唱的是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就會互相應和,唱那個小茉莉,外婆的澎湖灣,在海邊特別適合。”

兩人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王平說:“比如說我們談到古典文學的時候,談到古詩詞的時候,我們朗朗上口,我們倆都會,這就有得談了,我們就談一些,中華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相處以後我們就感覺兩岸的文化,同文同根同種的這種,真的是。”

No.2

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2004年兩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06年定居青島,十幾年來,連文幸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

連文幸30歲之前就揹包去過了歐美很多國家,但是“中華文化的家族教養”使得她有著濃厚的“根”的意識。1997年6月28日,連文幸提前跑到香港,只為一睹7月1日零點的慶祝焰火,見證香港迴歸的歷史時刻。1999年12月20日,連文幸在澳門,作為流淌著中華血脈的一份子,她要見證“迴歸”的溫暖與榮耀。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這種主人翁的態度,讓她對一些已經覺察到的問題,不能袖手旁邊。於是在青島的這些年,連文幸經常會去一些這樣的酒店或者工廠,對員工進行義務培訓,而她最常用的教材,就是一本《弟子規》。雖然這是一本啟蒙書,但連文幸覺得,這本書融合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為人處事的精髓。為了更好地教課,2008年,連文幸去新疆採購了大帳篷,在嶗山深處辦起了這樣的培訓班,進行三天兩夜的封閉授課。

連文幸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是我們做人的原則,也是兩岸同氣連枝的根本。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連文幸特別有興趣。她提出了“正念的力量”,跟整個國家提倡的“正能量”不謀而合,她認為要實現這種力量,要做到文化的整合、法律的整合、創新的整合。“要繼續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比如公共場合的安靜,垃圾分類以及街道的整齊;要規範《破產法》,對因為破產而遭受損失的商人進行全球性的關懷;提倡創新,不能眼高手低,要從基層開始,年輕人需要從自身實踐中的不足中尋求突破。”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39歲的連文幸,已經是臺灣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那一年,她接到了來大陸做推廣的工作。輾轉了多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青島。可是工作剛剛做完,就遭遇了“非典”,暫時無法返回臺灣。此時,許多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讓連文幸決定在山東,給自己放一個小假。

“山東一直是我夢寐的地方,有孔子之鄉曲阜,也有泰山,這裡的校長是我姐妹,她就安排一位,說是文化人,但是是醫生,就一舉兩得,一個可以給我解釋沿途的風景,一個如果沿路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可以有個照應,他是專業的。”

那名醫生叫王平,比連文幸大一歲,是青島市立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是島城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兩人結伴同遊了泰山、曲阜,之後連文幸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那時,非典還沒有結束。

“回到在上海的宿舍,就起不來了,我覺得那個不叫非典,那個叫累壞了,上海人都不敢接近我了,就變成我一個人,發燒在家裡躺著,我連水都沒有,所以要出去買瓶裝水,然後隔天,就是帶我去山東曲阜這位先生,來了,來上海了。”在王平的悉心照顧下,連文幸恢復了健康。一個是大陸醫生,一個是臺灣老師,經過這段特殊時期的接觸,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由朋友上升到戀人。

連文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比較有默契的就是,他就帶我在海邊漫步,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可以走到很晚很晚。都是用走的,我們倆都很喜歡走路,沿路他都會唱歌,而且唱的是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就會互相應和,唱那個小茉莉,外婆的澎湖灣,在海邊特別適合。”

兩人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王平說:“比如說我們談到古典文學的時候,談到古詩詞的時候,我們朗朗上口,我們倆都會,這就有得談了,我們就談一些,中華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相處以後我們就感覺兩岸的文化,同文同根同種的這種,真的是。”

No.2

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2004年兩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06年定居青島,十幾年來,連文幸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

連文幸30歲之前就揹包去過了歐美很多國家,但是“中華文化的家族教養”使得她有著濃厚的“根”的意識。1997年6月28日,連文幸提前跑到香港,只為一睹7月1日零點的慶祝焰火,見證香港迴歸的歷史時刻。1999年12月20日,連文幸在澳門,作為流淌著中華血脈的一份子,她要見證“迴歸”的溫暖與榮耀。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這種主人翁的態度,讓她對一些已經覺察到的問題,不能袖手旁邊。於是在青島的這些年,連文幸經常會去一些這樣的酒店或者工廠,對員工進行義務培訓,而她最常用的教材,就是一本《弟子規》。雖然這是一本啟蒙書,但連文幸覺得,這本書融合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為人處事的精髓。為了更好地教課,2008年,連文幸去新疆採購了大帳篷,在嶗山深處辦起了這樣的培訓班,進行三天兩夜的封閉授課。

連文幸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是我們做人的原則,也是兩岸同氣連枝的根本。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連文幸特別有興趣。她提出了“正念的力量”,跟整個國家提倡的“正能量”不謀而合,她認為要實現這種力量,要做到文化的整合、法律的整合、創新的整合。“要繼續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比如公共場合的安靜,垃圾分類以及街道的整齊;要規範《破產法》,對因為破產而遭受損失的商人進行全球性的關懷;提倡創新,不能眼高手低,要從基層開始,年輕人需要從自身實踐中的不足中尋求突破。”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在青島的這幾年,連文幸也開始研究起青島的文化,還寫了一些有關的文章。從2013年開始,每個週二下午三點半,連文幸都會跟臺灣一家廣播電臺連線,介紹青島和她在青島的生活。

臨近過年,連文幸會在電臺裡,給臺灣的鄉親們,介紹青島這邊的一些民俗,比如臘八粥、送灶神、年夜飯等,而在之前,她會介紹比如青島的啤酒節,青島的旅遊、青島的美景、青島的生活等。連文幸說,如今臺灣和青島,都已經是她的家,因為這兩個地方有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親情。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39歲的連文幸,已經是臺灣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那一年,她接到了來大陸做推廣的工作。輾轉了多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青島。可是工作剛剛做完,就遭遇了“非典”,暫時無法返回臺灣。此時,許多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讓連文幸決定在山東,給自己放一個小假。

“山東一直是我夢寐的地方,有孔子之鄉曲阜,也有泰山,這裡的校長是我姐妹,她就安排一位,說是文化人,但是是醫生,就一舉兩得,一個可以給我解釋沿途的風景,一個如果沿路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可以有個照應,他是專業的。”

那名醫生叫王平,比連文幸大一歲,是青島市立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是島城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兩人結伴同遊了泰山、曲阜,之後連文幸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那時,非典還沒有結束。

“回到在上海的宿舍,就起不來了,我覺得那個不叫非典,那個叫累壞了,上海人都不敢接近我了,就變成我一個人,發燒在家裡躺著,我連水都沒有,所以要出去買瓶裝水,然後隔天,就是帶我去山東曲阜這位先生,來了,來上海了。”在王平的悉心照顧下,連文幸恢復了健康。一個是大陸醫生,一個是臺灣老師,經過這段特殊時期的接觸,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由朋友上升到戀人。

連文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比較有默契的就是,他就帶我在海邊漫步,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可以走到很晚很晚。都是用走的,我們倆都很喜歡走路,沿路他都會唱歌,而且唱的是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就會互相應和,唱那個小茉莉,外婆的澎湖灣,在海邊特別適合。”

兩人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王平說:“比如說我們談到古典文學的時候,談到古詩詞的時候,我們朗朗上口,我們倆都會,這就有得談了,我們就談一些,中華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相處以後我們就感覺兩岸的文化,同文同根同種的這種,真的是。”

No.2

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2004年兩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06年定居青島,十幾年來,連文幸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

連文幸30歲之前就揹包去過了歐美很多國家,但是“中華文化的家族教養”使得她有著濃厚的“根”的意識。1997年6月28日,連文幸提前跑到香港,只為一睹7月1日零點的慶祝焰火,見證香港迴歸的歷史時刻。1999年12月20日,連文幸在澳門,作為流淌著中華血脈的一份子,她要見證“迴歸”的溫暖與榮耀。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這種主人翁的態度,讓她對一些已經覺察到的問題,不能袖手旁邊。於是在青島的這些年,連文幸經常會去一些這樣的酒店或者工廠,對員工進行義務培訓,而她最常用的教材,就是一本《弟子規》。雖然這是一本啟蒙書,但連文幸覺得,這本書融合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為人處事的精髓。為了更好地教課,2008年,連文幸去新疆採購了大帳篷,在嶗山深處辦起了這樣的培訓班,進行三天兩夜的封閉授課。

連文幸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是我們做人的原則,也是兩岸同氣連枝的根本。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連文幸特別有興趣。她提出了“正念的力量”,跟整個國家提倡的“正能量”不謀而合,她認為要實現這種力量,要做到文化的整合、法律的整合、創新的整合。“要繼續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比如公共場合的安靜,垃圾分類以及街道的整齊;要規範《破產法》,對因為破產而遭受損失的商人進行全球性的關懷;提倡創新,不能眼高手低,要從基層開始,年輕人需要從自身實踐中的不足中尋求突破。”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在青島的這幾年,連文幸也開始研究起青島的文化,還寫了一些有關的文章。從2013年開始,每個週二下午三點半,連文幸都會跟臺灣一家廣播電臺連線,介紹青島和她在青島的生活。

臨近過年,連文幸會在電臺裡,給臺灣的鄉親們,介紹青島這邊的一些民俗,比如臘八粥、送灶神、年夜飯等,而在之前,她會介紹比如青島的啤酒節,青島的旅遊、青島的美景、青島的生活等。連文幸說,如今臺灣和青島,都已經是她的家,因為這兩個地方有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親情。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39歲的連文幸,已經是臺灣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那一年,她接到了來大陸做推廣的工作。輾轉了多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青島。可是工作剛剛做完,就遭遇了“非典”,暫時無法返回臺灣。此時,許多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讓連文幸決定在山東,給自己放一個小假。

“山東一直是我夢寐的地方,有孔子之鄉曲阜,也有泰山,這裡的校長是我姐妹,她就安排一位,說是文化人,但是是醫生,就一舉兩得,一個可以給我解釋沿途的風景,一個如果沿路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可以有個照應,他是專業的。”

那名醫生叫王平,比連文幸大一歲,是青島市立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是島城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兩人結伴同遊了泰山、曲阜,之後連文幸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那時,非典還沒有結束。

“回到在上海的宿舍,就起不來了,我覺得那個不叫非典,那個叫累壞了,上海人都不敢接近我了,就變成我一個人,發燒在家裡躺著,我連水都沒有,所以要出去買瓶裝水,然後隔天,就是帶我去山東曲阜這位先生,來了,來上海了。”在王平的悉心照顧下,連文幸恢復了健康。一個是大陸醫生,一個是臺灣老師,經過這段特殊時期的接觸,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由朋友上升到戀人。

連文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比較有默契的就是,他就帶我在海邊漫步,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可以走到很晚很晚。都是用走的,我們倆都很喜歡走路,沿路他都會唱歌,而且唱的是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就會互相應和,唱那個小茉莉,外婆的澎湖灣,在海邊特別適合。”

兩人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王平說:“比如說我們談到古典文學的時候,談到古詩詞的時候,我們朗朗上口,我們倆都會,這就有得談了,我們就談一些,中華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相處以後我們就感覺兩岸的文化,同文同根同種的這種,真的是。”

No.2

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2004年兩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06年定居青島,十幾年來,連文幸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

連文幸30歲之前就揹包去過了歐美很多國家,但是“中華文化的家族教養”使得她有著濃厚的“根”的意識。1997年6月28日,連文幸提前跑到香港,只為一睹7月1日零點的慶祝焰火,見證香港迴歸的歷史時刻。1999年12月20日,連文幸在澳門,作為流淌著中華血脈的一份子,她要見證“迴歸”的溫暖與榮耀。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這種主人翁的態度,讓她對一些已經覺察到的問題,不能袖手旁邊。於是在青島的這些年,連文幸經常會去一些這樣的酒店或者工廠,對員工進行義務培訓,而她最常用的教材,就是一本《弟子規》。雖然這是一本啟蒙書,但連文幸覺得,這本書融合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為人處事的精髓。為了更好地教課,2008年,連文幸去新疆採購了大帳篷,在嶗山深處辦起了這樣的培訓班,進行三天兩夜的封閉授課。

連文幸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是我們做人的原則,也是兩岸同氣連枝的根本。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連文幸特別有興趣。她提出了“正念的力量”,跟整個國家提倡的“正能量”不謀而合,她認為要實現這種力量,要做到文化的整合、法律的整合、創新的整合。“要繼續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比如公共場合的安靜,垃圾分類以及街道的整齊;要規範《破產法》,對因為破產而遭受損失的商人進行全球性的關懷;提倡創新,不能眼高手低,要從基層開始,年輕人需要從自身實踐中的不足中尋求突破。”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在青島的這幾年,連文幸也開始研究起青島的文化,還寫了一些有關的文章。從2013年開始,每個週二下午三點半,連文幸都會跟臺灣一家廣播電臺連線,介紹青島和她在青島的生活。

臨近過年,連文幸會在電臺裡,給臺灣的鄉親們,介紹青島這邊的一些民俗,比如臘八粥、送灶神、年夜飯等,而在之前,她會介紹比如青島的啤酒節,青島的旅遊、青島的美景、青島的生活等。連文幸說,如今臺灣和青島,都已經是她的家,因為這兩個地方有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親情。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如今的連文幸,是一個孝敬公婆的好媳婦,也是一位傳播文化的有心人,更是兩岸交流的使者。愛情讓她來到這裡,而如今的親情,更是讓她融入了這裡。這千絲萬縷的情緣,就是我們兩岸之間,永遠無法割捨的血脈情懷。

文/情繫臺港澳

編輯/ 龐亞茹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39歲的連文幸,已經是臺灣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那一年,她接到了來大陸做推廣的工作。輾轉了多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青島。可是工作剛剛做完,就遭遇了“非典”,暫時無法返回臺灣。此時,許多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讓連文幸決定在山東,給自己放一個小假。

“山東一直是我夢寐的地方,有孔子之鄉曲阜,也有泰山,這裡的校長是我姐妹,她就安排一位,說是文化人,但是是醫生,就一舉兩得,一個可以給我解釋沿途的風景,一個如果沿路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可以有個照應,他是專業的。”

那名醫生叫王平,比連文幸大一歲,是青島市立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是島城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兩人結伴同遊了泰山、曲阜,之後連文幸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那時,非典還沒有結束。

“回到在上海的宿舍,就起不來了,我覺得那個不叫非典,那個叫累壞了,上海人都不敢接近我了,就變成我一個人,發燒在家裡躺著,我連水都沒有,所以要出去買瓶裝水,然後隔天,就是帶我去山東曲阜這位先生,來了,來上海了。”在王平的悉心照顧下,連文幸恢復了健康。一個是大陸醫生,一個是臺灣老師,經過這段特殊時期的接觸,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由朋友上升到戀人。

連文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比較有默契的就是,他就帶我在海邊漫步,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可以走到很晚很晚。都是用走的,我們倆都很喜歡走路,沿路他都會唱歌,而且唱的是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就會互相應和,唱那個小茉莉,外婆的澎湖灣,在海邊特別適合。”

兩人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王平說:“比如說我們談到古典文學的時候,談到古詩詞的時候,我們朗朗上口,我們倆都會,這就有得談了,我們就談一些,中華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相處以後我們就感覺兩岸的文化,同文同根同種的這種,真的是。”

No.2

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2004年兩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06年定居青島,十幾年來,連文幸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

連文幸30歲之前就揹包去過了歐美很多國家,但是“中華文化的家族教養”使得她有著濃厚的“根”的意識。1997年6月28日,連文幸提前跑到香港,只為一睹7月1日零點的慶祝焰火,見證香港迴歸的歷史時刻。1999年12月20日,連文幸在澳門,作為流淌著中華血脈的一份子,她要見證“迴歸”的溫暖與榮耀。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這種主人翁的態度,讓她對一些已經覺察到的問題,不能袖手旁邊。於是在青島的這些年,連文幸經常會去一些這樣的酒店或者工廠,對員工進行義務培訓,而她最常用的教材,就是一本《弟子規》。雖然這是一本啟蒙書,但連文幸覺得,這本書融合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為人處事的精髓。為了更好地教課,2008年,連文幸去新疆採購了大帳篷,在嶗山深處辦起了這樣的培訓班,進行三天兩夜的封閉授課。

連文幸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是我們做人的原則,也是兩岸同氣連枝的根本。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連文幸特別有興趣。她提出了“正念的力量”,跟整個國家提倡的“正能量”不謀而合,她認為要實現這種力量,要做到文化的整合、法律的整合、創新的整合。“要繼續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比如公共場合的安靜,垃圾分類以及街道的整齊;要規範《破產法》,對因為破產而遭受損失的商人進行全球性的關懷;提倡創新,不能眼高手低,要從基層開始,年輕人需要從自身實踐中的不足中尋求突破。”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在青島的這幾年,連文幸也開始研究起青島的文化,還寫了一些有關的文章。從2013年開始,每個週二下午三點半,連文幸都會跟臺灣一家廣播電臺連線,介紹青島和她在青島的生活。

臨近過年,連文幸會在電臺裡,給臺灣的鄉親們,介紹青島這邊的一些民俗,比如臘八粥、送灶神、年夜飯等,而在之前,她會介紹比如青島的啤酒節,青島的旅遊、青島的美景、青島的生活等。連文幸說,如今臺灣和青島,都已經是她的家,因為這兩個地方有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親情。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如今的連文幸,是一個孝敬公婆的好媳婦,也是一位傳播文化的有心人,更是兩岸交流的使者。愛情讓她來到這裡,而如今的親情,更是讓她融入了這裡。這千絲萬縷的情緣,就是我們兩岸之間,永遠無法割捨的血脈情懷。

文/情繫臺港澳

編輯/ 龐亞茹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臺·胞·在·山·東

這是我們採訪的第20位在魯臺胞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的那場非典,讓來自臺灣的姑娘連文幸收穫了愛情,也讓她留在了青島這座城市。十多年來,她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在青島,連文幸一直在做文化培訓方面的工作,她說共同的中華文化是架起兩岸溝通最好的橋樑。

No.1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

連文幸從小生活在臺灣新竹市,那裡和青島一樣,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城市,“山東”這兩個字早已經烙印在她兒時的記憶裡。

“小時候,我的起床號,就是那個山東老兵的那個‘包子、饅頭、大餅’,他大概六點半經過我的窗口”,連文幸講到,那個是名副其實的大餅,又厚又大,切成一小格一小格的, “我當時小,一格都是滿手抓的,厚厚的那麼一塊,我就咬著跟著他上學,因為他的腳踏車,最後一站,就會停在我們學校的門口。”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2003年,39歲的連文幸,已經是臺灣一家少兒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那一年,她接到了來大陸做推廣的工作。輾轉了多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青島。可是工作剛剛做完,就遭遇了“非典”,暫時無法返回臺灣。此時,許多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讓連文幸決定在山東,給自己放一個小假。

“山東一直是我夢寐的地方,有孔子之鄉曲阜,也有泰山,這裡的校長是我姐妹,她就安排一位,說是文化人,但是是醫生,就一舉兩得,一個可以給我解釋沿途的風景,一個如果沿路發生什麼事,我們還可以有個照應,他是專業的。”

那名醫生叫王平,比連文幸大一歲,是青島市立醫院的主治醫師,也是島城著名的神經科醫生。兩人結伴同遊了泰山、曲阜,之後連文幸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那時,非典還沒有結束。

“回到在上海的宿舍,就起不來了,我覺得那個不叫非典,那個叫累壞了,上海人都不敢接近我了,就變成我一個人,發燒在家裡躺著,我連水都沒有,所以要出去買瓶裝水,然後隔天,就是帶我去山東曲阜這位先生,來了,來上海了。”在王平的悉心照顧下,連文幸恢復了健康。一個是大陸醫生,一個是臺灣老師,經過這段特殊時期的接觸,兩人之間的感情也由朋友上升到戀人。

連文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比較有默契的就是,他就帶我在海邊漫步,我們有聊不完的話,可以走到很晚很晚。都是用走的,我們倆都很喜歡走路,沿路他都會唱歌,而且唱的是臺灣校園歌曲,我們就會互相應和,唱那個小茉莉,外婆的澎湖灣,在海邊特別適合。”

兩人都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彼此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王平說:“比如說我們談到古典文學的時候,談到古詩詞的時候,我們朗朗上口,我們倆都會,這就有得談了,我們就談一些,中華文化底蘊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區別,相處以後我們就感覺兩岸的文化,同文同根同種的這種,真的是。”

No.2

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樑

2004年兩人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2006年定居青島,十幾年來,連文幸融入到了丈夫王平在青島的大家庭,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同時融入了這座城市,愛著這座城市。

連文幸30歲之前就揹包去過了歐美很多國家,但是“中華文化的家族教養”使得她有著濃厚的“根”的意識。1997年6月28日,連文幸提前跑到香港,只為一睹7月1日零點的慶祝焰火,見證香港迴歸的歷史時刻。1999年12月20日,連文幸在澳門,作為流淌著中華血脈的一份子,她要見證“迴歸”的溫暖與榮耀。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這種主人翁的態度,讓她對一些已經覺察到的問題,不能袖手旁邊。於是在青島的這些年,連文幸經常會去一些這樣的酒店或者工廠,對員工進行義務培訓,而她最常用的教材,就是一本《弟子規》。雖然這是一本啟蒙書,但連文幸覺得,這本書融合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為人處事的精髓。為了更好地教課,2008年,連文幸去新疆採購了大帳篷,在嶗山深處辦起了這樣的培訓班,進行三天兩夜的封閉授課。

連文幸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是我們做人的原則,也是兩岸同氣連枝的根本。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連文幸特別有興趣。她提出了“正念的力量”,跟整個國家提倡的“正能量”不謀而合,她認為要實現這種力量,要做到文化的整合、法律的整合、創新的整合。“要繼續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比如公共場合的安靜,垃圾分類以及街道的整齊;要規範《破產法》,對因為破產而遭受損失的商人進行全球性的關懷;提倡創新,不能眼高手低,要從基層開始,年輕人需要從自身實踐中的不足中尋求突破。”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在青島的這幾年,連文幸也開始研究起青島的文化,還寫了一些有關的文章。從2013年開始,每個週二下午三點半,連文幸都會跟臺灣一家廣播電臺連線,介紹青島和她在青島的生活。

臨近過年,連文幸會在電臺裡,給臺灣的鄉親們,介紹青島這邊的一些民俗,比如臘八粥、送灶神、年夜飯等,而在之前,她會介紹比如青島的啤酒節,青島的旅遊、青島的美景、青島的生活等。連文幸說,如今臺灣和青島,都已經是她的家,因為這兩個地方有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親情。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如今的連文幸,是一個孝敬公婆的好媳婦,也是一位傳播文化的有心人,更是兩岸交流的使者。愛情讓她來到這裡,而如今的親情,更是讓她融入了這裡。這千絲萬縷的情緣,就是我們兩岸之間,永遠無法割捨的血脈情懷。

文/情繫臺港澳

編輯/ 龐亞茹

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讓臺胞連文幸成為了一名地道的青島媳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