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女媧伏羲文化

女媧祠


秦安古稱成紀,為傳說中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素有“羲裡媧鄉”之美稱。考古學家陸思賢先生在他著的《神話考古》中認為:“在中國古史的傳說中,女媧氏是創造人類的偉大母親,與伏羲神話作比較,女媧神話似乎更古老一些。”歷史地理學家、蘭州大學教授馮繩武撰寫的《甘肅旅遊資源分區》中,稱秦安為“兩皇故里”,兩皇即伏羲、女媧。秦安境內自古至今,女媧文化積澱深厚,遍及全縣。

史料記載中的女媧與秦安

《補史記·三皇本紀》、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東晉王嘉《拾遺記》等在記載伏羲中都認為伏羲為風姓,其母為華胥氏,在雷澤履大人跡感應,懷十二年而生伏羲於成紀。伏羲蛇身人首,有聖德。在其他一些史料中,認為女媧為伏羲之妹,亦生於成紀,如《初學記》雲:“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女媧……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水經注·渭水》雲:“(石宕水)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羲之後有帝女媧焉,與神農為三皇矣。”清《甘肅新通志》載:“開天明道帝庖羲氏實作之首帝,誕於成紀。成紀今秦安也。”在《聖賢》一節中又寫道:“伏羲生於成紀,故城在今甘肅秦州秦安縣,女媧為伏羲女弟,當亦生於成紀,秦安南郭門有‘羲皇故里’額,磚刻,字跡模糊,相傳始於金時。《城池》一節中記述,同治元年,巡道林之望令邑人增築南、北郭,南郭城五門,正南曰:“羲皇故里”。秦安縣為傳統的“女媧故里”,女媧生於成紀也被世人認可。

秦安女媧伏羲文化

女媧足跡


胡纘宗在明《秦安志》中說:“(秦安)隴山岩巖,渭水湜湜,開闢既遠,教化亦浹,駸駸乎西周矣。況羲媧之流風猶有存者,而代不乏英豪,高山大川豈亞於隴東邪!”又在《秦邑賦》中寫道:“負九龍而翔集,仰卦畫於羲天。系龍馬之西崦,引東陽而右旋。”“地既統於成紀,才莫辨於隴川。”“律呂太古,卦爻先天,羲皇既作,軒帝復宣。”始終將秦安山水人文與伏羲女媧這兩位人文始祖融合在一起。《秦安縣重修文廟碑》記載:“建廟設置,崇祀孔子,矧秦安古成紀地,元聖誕育之區,廟建固宜首先諸邑也。”這裡的“元聖”即指伏羲女媧。明代狀元康海在稱讚秦安:“秦安居隴西萬山之中,而賢人君子之生,代不絕人。”明代著名學者馬理稱讚:“予適秦,經大隴上邽,諦觀山川結秀之異,嘆神聖所出,良有自矣。”這兒所說的聖賢神聖皆指伏羲女媧二位人文始祖。牛運震在《觀風條約》中寫道:“誰煉五色之石,再補媧天,可玩八卦之文,重演義畫。”從先賢名宦對當地的描述和讚歎可以看出,古人一直認定秦安這一地域為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出生之地,而且這一歷史記憶是代代相傳,流傳有序的。直到民國時,秦安老城南廓城門還懸有邑人王建庵所書“羲裡媧鄉”四字。民國22年在縣長葉超主持印行《羲裡媧鄉唱和集》,其中很多詩文提及伏羲、女媧。他在《登鳳山蓬萊閣感賦》中對秦安的歷史文化做了全方面的闡釋和讚頌:

因念繼天觀象,首推合德伏羲……及至媧氏,更定女儀,佐太昊正婚姻,滅共工郅平治……

秦安女媧伏羲文化

風塋

秦安歷代的女媧崇祀

明《秦安志》曰:“(隴城北山)其山當隴城之北,有女媧廟。廟建於漢以前。媧皇,成紀人也,故隴得而祀焉。今廟存而祀廢矣。有北山寺。”可見秦安境內的女媧崇祀在漢代之前已經存在,此後兩千多年綿延不斷。清道光《秦安縣誌》記載,隴城鎮有“媧皇故里”牌坊。《甘肅新通志》載:“相傳女媧氏風姓,生於風臺,長於風谷,葬於風塋。”又載:“女媧廟,在州北四十里秦安縣,在縣東北龍泉山,建於漢代以前,國朝乾隆初,龍泉山崩,廟移隴城鎮東北門內。水逼城,廟又移東山坪。同治廟毀,重建於隴城鎮南門內。”龍泉山,當地又稱風臺樑,為女媧廟最初的廟址,經多次遷移,最後落址於隴城南門內。

元代至正九年的《重修文廟碑》曰:“王公從仕諱思聰,字明夫,清水人氏,由儒業吏,廉介有為,政治之嘉,非獨於此,其三皇廟洎公廨葺以輪奐。”這段文字說明在元代時,秦安縣城已把伏羲、女媧、神龍三皇供於一廟,在城內建有三皇廟,知縣王思聰對其進行過修葺。

南小河流域的趙家廟即龍鳳觀,廟後舊有三皇宮,此為另一處三皇祀奉之處。龍鳳觀舊匾記載:“秦邑城東舊有龍鳳觀……中列三皇宮……”其來源不可考知,到晚清時已成典故。可見,在秦安歷史上,對包括伏羲、女媧的祀奉是非常廣泛的。近年來,縣城郊邢泉聖母宮廟宇群中又恢復了三皇宮,塑有伏羲、女媧和黃帝。

秦安女媧伏羲文化

風溝

秦安各地女媧遺蹤

傳說女媧為風姓,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塋,今天隴城鎮除了女媧祠外,還有大量女媧遺蹤,如媧皇、鳳尾、龍泉、略陽等古村名和風臺、風溝、風塋等地名。在隴城鎮的風塋有一山名叫“石窩山”,傳說此山中窖藏著女媧補天的五色石,山上至今還有鐵門坎、煙囪眼、紅石潭、石炕等遺蹟。隴城風溝的半崖上有一深不見底的洞穴,相傳叫“女媧洞”,洞呈葫蘆狀一大一小向內延伸,洞內曾出土過大量紅陶殘片,洞壁早期尚存白灰抹面。一說是女媧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一說是先民祭祀女媧以表達母性生殖崇拜的聖地。

距隴城鎮不遠有臥馬關,也與歷代祭祀女媧相關。民間傳說唐朝皇帝每隔三年要越隴山,過隴關,到隴城北山女媧祠給女媧娘娘降香,以求國泰民安。傳說有一年,護駕馬隊經過迎駕頭門的韓家川村,快進迎駕中門的今隴城鎮王家坡村時,突然馬失前蹄而臥倒,驚動了聖駕,以為有刺客行刺,四處搜查,結果什麼也沒找到,詢問當地老百姓,才知是馬蹄陷落“瞎瞎”(鼢鼠的俗稱)窩所致,從此稱此地名“臥馬關”。皇上下令讓瞎瞎遠離此地,因此,隴城北山直到現在沒有瞎瞎。

秦安女媧伏羲文化

顯親峽

秦安境內安伏川也是伏羲、女媧傳說非常濃厚的地方。安伏川在秦安縣北三十里,一說為漢代成紀縣治地,此川呈圓形,葫蘆河由北向南穿川而過繞成太極形狀。位於安伏川之北的錦帶峽,史稱顯親峽,傳說在伏羲女媧滾石磨合婚的地方。

傳說在洪水氾濫之際,人民盡死,唯有伏羲女媧躲藏在一個巨大的葫蘆裡才保住了生命。他們乘著這個葫蘆從清水河一直漂流出顯親峽,到達安伏川。有一天,兄妹來到葫蘆河河畔,望著洪水淹沒人類的慘景,頓生成婚繁衍人類的念頭,但是他們是兄妹,理當不能婚配,於是相互商議,各搬一扇石磨盤到顯親峽兩岸山頂,如果石磨滾下來能合到一起,就結為夫妻。結果石磨合到一起,他們認為這就是上天的意願,於是就結成夫妻,開始重新繁衍人類。因為伏羲、女媧的婚配是“天賜良緣”,人們為了紀念他倆的合婚,就稱此峽名顯親峽。後來東漢的顯親侯國、顯親縣等地名皆由此來。《漢書·人表考》卷二引《秦秋世譜》“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即顯親峽合婚的伏羲女媧。在傳說中,葫蘆因避洪救人而演化出了葫蘆河再生人類的傳說,這一傳說正是伏羲、女媧的象徵,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伏羲考》中說:“伏羲、女媧莫不就是葫蘆的化身”。在大地灣、安伏川出土的陶器中,葫蘆形為最常見和最典型的器物。源於先民們對葫蘆的感恩,同時,多子的葫蘆也寄寓了先民渴望子嗣綿綿的美好願望。

秦安女媧伏羲文化

安伏川石宕水及女媧祠所在地遠眺

《水經注》所載的女媧祠,位於今安伏鄉的伏家川以上,“石宕水”在安伏鄉伏家窪北山。“女媧祠”的位置在今伏家窪堡子樑的廟灣裡,據當地老人們講舊有廟稱“女媧宮”,在上世紀中期修梯田、打水池時,發現過瓦當、磚瓦、彩陶片、土洞口等遺物遺蹟,很可能就是的女媧祠的所在地。

安伏玉鍾峽“白蛇碥”舊有巨石,上有雙蛇相交圖案,為天然的伏羲女媧蛇身相交圖騰,後因修路而炸燬,但遺蹟仍然可辨。顯親峽口有東西二山,東山叫蒼龍山,象徵伏羲,西山稱亢龍山,象徵女媧,兩山首尾相接,將安伏川圍住,讓安伏川成為天然的伏羲女媧蛇身相交圖。這些遺蹟和傳說無不表達著後世對伏羲、女媧的崇敬和紀念,折射出伏羲女媧在當地民俗文化中的影響。

秦安女媧伏羲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