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龍門陣丨巴南界石之名的由來

綦江 龍門陣 移民 樑宏達 重慶時報 2017-05-13

重慶巴南區,也就是以前的巴縣有個南溫泉,再往上走幾公里有一個鎮,叫界石。這地名顧名思義,肯定與界牌界碑等有關。一翻書看,果不其然,這界石與一塊指路石碑聯繫上了。

《重慶市地名詞典》:“清康熙年間,此地岔路口上立有‘上走綦江,下走南川’分界指路石碑,旁有行商小棧,人稱界石店得名。”

這指路石碑是何人所立,為什麼立?書上沒說。但民間卻有很多說法。有這麼一個說法,是湖廣填四川時發生的故事。

明末農民運動,引發的戰亂延續了數十年。四川一帶十室九空,數十里不見人煙。清朝皇帝為了鞏固自已的統治,發佈鼓勵移民四川的政策,以插佔為業,吸引湖廣一帶民眾移居四川。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移民遷徙,這就是湖廣填四川。

這天,一群移民來到一個地方,這裡有兩條路可以走,路通往哪裡,他們不知道。這群人有老有少,男男女女四五十個,他們揹著、挑著簡單的行李,扛著必備的簡單工具、生活用具。天色已經晚了,他們決定停下來過夜。於是女人們開始生火做飯。男人們也取出刀槍弓箭,開始打獵。

晚上,大家圍著篝火商量今後該怎麼辦。這一群人是從湖廣孝感出來的。最先只有四個人,一對姓樑的年老夫妻和他們中年的兒子媳婦。路上,一些人加入進來,逐漸形成一個由數十個家庭,兩三百號人的大隊伍。進入四川后,一些人覺得有好的地方,就留了下來。現在這群人的首領就是這姓樑的中年漢子,他們的父母已埋骨青山。

樑首領說道,我們已經走了快一年了,眼下已經是臘月了,我們得趕緊找個地方安頓下來,才有時間開荒,待開春了,才有地種。我想,不如我們就在這一帶找地方安頓。天黑前我看了一下,這有兩條路,明天咱就分成兩撥,各去五個人探查,以十天為限,回來這裡再據情況商議。我們吃的不多了,其餘的人在這裡休息,也要準備一些吃的東西。

大家沒有意見。十天後,兩撥人都先後回來。往東去的人回來說,他們走了兩天,到了一個地方,地勢平坦,水源也好,有很多田地,是耕種過的熟土,只要把荒草收拾了,就可以耕種。那邊還有一座縣城,叫南川,我們已經向縣大老爺領取了插佔為業憑證,我們這幾家就到那裡去。

另一撥人也說到,他們在路上走了兩天,走到一條河邊,有大塊的平壩,也有山林,河也很寬,可以打魚。那邊也有一座城,叫綦江,縣大老爺也給了我們官文,同意我們佔有那塊地方。

樑首領聽了很高興,就說,你們要去的都去,我就留在這點,給後來的人指路。

老樑兩口子住了下來,搭起了茅棚,燒了荒,開墾一片土地,種上玉米。秋天到了,玉米有了收成,去兩個地方人也回來了,說是收成不錯,他們要回孝感去,接自已家族的人來這地方定居。

樑首領也要回去帶人,又怕這兒沒人指路,人家來了找不到方向,就在岔路口的石巖上刻了指路標。指往坡上梯坎是綦江,指向坡下的是南川。

過了一年,樑首領帶來了數百人,大部分都到南川、綦江去了,只有樑首領家族的人,留在了這岔路口一帶。樑首領就在岔路口修了幾間茅草屋,又立了一塊大石碑在路旁,上書“上行綦江,下行南川”,給人指路。

以後,路上有了行人,一批又一批的移民經過這裡。漸漸的,行人也多了起來。這時,中年的樑首領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老樑了。老樑的幾間茅屋,也成了過往行人歇腳的地方,人們把這地方叫做樑家店。樑家無後,老人過世後,人們就把這裡叫成界碑店.因界碑的"碑"字筆畫多,寫起來麻煩,就有人改寫成界石店,後來習慣了,就叫界石店.最後,連"店"也省了,乾脆叫成界石。

重慶老龍門陣丨巴南界石之名的由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