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此文出自微信公眾號:趙蘇的詩書館


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倘若不是爆紅的《切爾諾貝利》,我恐怕不會去了解關於核事故的相關事情。最近,由HBO與Sky合拍的5集迷你劇《切爾諾貝利》,聚焦人類史上最大的核事故,試圖還原當時核事故的爆發與處理的過程,再現人們面對災難時所折射的人性。

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目前,該劇今天已更新到第三集。隨著《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的爛尾,倒是《切爾諾貝利》這部電視劇話題越來越多。人們試圖從政治、歷史、文化的各種角度來探討這部劇。探討,足以說明這件事的分量。然而,人又總善於用陰謀去構想政治的黑暗,以狹隘的知識面去評斷文化價值的輸出。似乎,人總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求認可。


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但是,今天我並不想從政治、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談論切爾諾貝利。我只想聊聊《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這本書。


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這本書的作者是斯維拉娜·阿列塞維奇。作者通過訪問上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影響的人民,從他們口中的故事透露出他們至今仍生活在恐懼、憤怒和不安情況,再現了一個三十多年前持續至今的傷痛。

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5月19日,我花費一個下午的時間將此書看完,閱讀完後體驗到的就是真實二字。而這種真實既是朦朧混亂,又是震動憾人。身為人類,我們對遠去的歷史知之甚少,只能以考古去探索和還原;對近代的歷史又難以分辨。這個的觀點看似都擲地有聲,而令人陷入無可信任的狀態中。正是基於如此,才會有人們關於俄羅斯切爾諾貝利那場災難的各種議論。有人抨擊蘇聯腐朽的政治體制,有人說政府惡意的隱瞞事情真相,有人調侃美國現在翻拍這部劇的動機。而在災難面前,人的價值被摧毀,生命的意義變得虛無,被輻射的人不能生育,這些都是書中的真實。

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點二十三分五十八秒,一連串爆炸震碎了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存放燃料棒的四號反應爐,切爾諾貝利核災成為二十世紀最嚴重的科技浩劫。對於一千萬人口的小國白俄羅斯來說,那是國家級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軍隊摧毀了白俄羅斯境內六百一十九座村莊,切爾諾貝利災變則讓該國失去四百八十五座村莊和居住地,其中的七十座永遠埋在了地下。戰爭時,每四個白俄羅斯人中有一個人死亡;今天,每五個白俄羅斯人中就有一個住在受輻射汙染的地區,總數為二百一十萬人,其中七十萬是兒童。輻射是白俄羅斯人口減少的最主要原因。受害最深的戈梅利和莫基列夫地區,死亡率比出生率高了百分之二十。 這起災變一共釋放了五千萬居里的放射核素到大氣中,其中百分之七十降落在白俄羅斯,該國有百分之二十三的領土遭到銫-137汙染,輻射量超過每平方公里一居里。烏克蘭則有百分之四點八的領土受汙染,俄羅斯是百分之零點五。一千八百多萬公頃耕地的輻射量超過每平方公里一居里,總共有兩千四百公頃的土地無法耕作。白俄羅斯森林遍佈,但是百分之二十六的林地以及普里皮亞季河、第聶伯河和索日河周圍很大一部分溼地都遭受輻射汙染,永久存在的低劑量輻射導致罹患癌症、智力不足、神經系統疾病和遺傳突變的人口逐年增加。 ——白俄羅斯百科全書
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這是書中的背景介紹,這使我想起在《流浪地球》中,保存人類文化、生命基因的主控室爆炸時,那種來自心靈的悲涼感。誠如題目看完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明明是一個異常浪漫的書名,卻有著最深刻的絕望。所以,國內對這本書還有個煽情的譯名《切爾諾貝利的悲鳴》。

從當事人中的述說中,可以感受到文字的表達有限。記錄本身在此失效。唯有數字,那些冰冷而震撼的數字,告訴你,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只能成為旁觀者的事實。在訊息如此通達的世界,人類為災難賦予過多的意義,卻對事件本身的反思卻過少。

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有感


書中的片段不斷與電視劇中的場景重合。有不怕輻射而在醫院選擇陪伴輻射者的消防員伴侶,有明知輻射對生命會造成永久傷害而選擇前往現場調查的科學家,有不願離開故土的老人。這些片段,像一段成年的經歷,與我的記憶進行重疊。我被三十年多前那場苦難中,所呈現的人性光輝而感動。在歷史的進程中,人類微小而又巨大。只有當我們用文字反思生命,以紀錄探求真實,我們才不會離真相很遠。因為在眾多祕密中,有人會選擇尊重真實,選擇揭露。就像發現核洩露而選擇堅持的科學家們,自願去扭動閥門註定犧牲的三名工人。生命的真實,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而顯得不再遙遠。

在距離真實的距離之間,我想去尊重作者與科學家的勇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