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輪胎胎壓不一樣,誤差多少算正常?

四個輪胎的胎壓不一樣,誤差在0.1bar之內都是正常的,五個手指頭還不一定長的。

但並不是超過0.1bar就一定要調整,胎壓監測的誤差、車子的載重情況不同,都有可能造成胎壓暫時的不一樣。

為什麼車子前後的胎壓會不同?

  • 和車子的重心位置 、驅動形式有關

那很多車子前後胎壓本身是不同的,它是屬於正常現象的,這和車子的重心位置 、驅動形式都是有關係的。

這就好比古時候的那個轎子,每臺轎子的結構不一樣,有的轎子4個人抬,有的人8人抬,皇帝要30個人抬。

前後人數不一樣,就是前後“胎壓”不一樣。

  • 前驅車前輪胎壓更高

你比如說邁騰的前輪是2.1bar,後輪是2.0bar;飛度的前輪胎是2.2bar,後輪是2.1bar,都是前輪胎壓稍微高一點。

這些車子一般都是前輪驅動,發動機也在前面,前輪需要更強的抓地力,而且車頭也比較重。

  • 後驅的車後輪胎壓更高

那還有一部分車子,後輪的胎壓要比前輪高,這些車子一般是後驅的,而且後輪很有可能比前輪還要寬。

比如說寶馬530,前輪寬度245毫米,後輪寬度是275毫米,後輪比前輪要寬30毫米,也就是3公分了。

那更寬的輪胎更容易變形,為了減小後輪變形的幅度,胎壓就需要更高了。這就好比是籃球,氣打得越足就越硬,越硬越不容易變形。

為什麼溫度不同,胎壓會不同?

那麼接著往下講,四個輪子它溫度不一樣,胎壓也是不同的。

  • 溫度越高,胎壓越高

《輪胎工業》上面有個研究數據,輪胎的壓力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溫度每升高30℃,胎壓就會增大16.5%,溫度升高40℃的時候,胎壓會增加19.5%。

這和家裡燒飯用的高壓鍋差不多,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呲呲呲」聲音就越大,跳得也越頻繁對吧。那麼如果某一個輪胎的溫度不正常,胎壓也是會受到影響的。

  • 晒太陽、沾水都會影響胎壓

比如停車的時候只有一個輪胎晒的到太陽,輪胎又是黑顏色的會吸熱,這個輪胎溫度就會比較高。

又或者說這個輪胎沾到了水,那水的就有可能散點熱,那輪胎的溫度又相對會比較低。

再者車子在山路上面急轉彎,左轉彎和右轉彎的次數不一樣,也會造成左右兩邊的胎壓不相同,所以說不用那麼糾結。

  • 輪胎的充氣成分會造成胎壓不同

車子在開的時候胎壓會變高,米其林說一般是要高0.3bar的樣子。但是如果有一個輪胎是重新打過氣的,那這個輪胎胎壓變化的幅度有可能就和其他輪胎不一樣。

普利司通也搞了一個研究,空氣裡的水蒸氣會影響空氣的密度,影響胎壓的這個變化,F1賽車輪胎裡面打的就是乾燥處理後的空氣。

這就好比同樣的兩個大小的蛇皮袋,一個裡面裝的是乾燥的黃豆,一個是新鮮帶水分的黃豆,重量不一樣,密度也不同。

那麼在雨天給輪胎打氣,空氣的溼度比較高,水蒸氣也比較多,對胎壓的影響就會比較大。輪胎在行駛過程中,出現胎壓不一致的情況和概率也相對是會比較高一點的。

為什麼胎壓監測也會有偏差?

那麼除開剛才說的那些物理相關的東西,胎壓監測本身有問題也是會產生偏差的。

  • 外置的胎壓監測傳感器裝在氣門嘴上

後期加裝的胎壓監測一般來說是一個氣壓傳感器。裝在輪胎裡面的叫內置式,裝在氣門嘴上的叫做外置式。

內置式傳感器的壓力溫度數據在輪胎內部讀的,相對比較準確一點;外置式的胎壓監測誤差基本上是在0.1bar左右。

裝在外部易受環境影響,產生偏差

因為外置傳感器直接安裝在氣門嘴上,受外部環境影響比較大。

就好比在醫院裡面量體溫,你腋下夾著,相對來說影響因素就比較多,你手得夾住,人又不能亂動。如果是一根含在嘴巴里的,那含著不張嘴相對就會好一些。

  • 輪胎轉動和溫度變化影響傳感器精度

那麼在輪胎高速轉動的時候,氣流會影響外置式傳感器的精度,造成1%到2%的誤差。

除了氣流,溫度對傳感器本身也是有影響的。內置傳感器的工作溫度是-40℃到125℃,外置傳感器的工作溫度一般是-20℃到60℃,適用的範圍會更窄一點。

如果東北地區零下三十幾度的天,外置傳感器的誤差就會非常厲害了。

  • 廠家自帶的胎壓監測準確度低

廠家自帶的胎壓監測準不準呢?大部分原車自帶的胎壓監測都是間接式的電子胎壓監測,這種胎壓監測的精度還反而不如後期加裝的。

間接式的胎壓監測,它是依靠車子的ESC系統來實現的,就是汽車電子穩定系統 ,有些車叫ESP,它會監控四個車子輪子的轉速。

如果有個輪胎漏氣,那這個輪胎的周長就會變小,轉起來的速度就會變快,電腦會發現異常。

  • 胎壓變化超過10%電腦才會報警

但是這個輪胎胎壓偏高的時候,輪胎周長變大的幅度有限,沒有胎壓變小導致的這個變化幅度大,所以說電腦也不會報警。

就好比是吹氣球,開始吹的時候氣球變大的速度很快,「呼」一下是吧,吹到後面「呼呼呼」,這個氣球裡面的壓強高了,變大的幅度其實沒有那麼的明顯。

那一般來說,間接式的胎壓監測在輪胎壓力變化超過10%的時候才會報警。如果是2.5bar的推薦胎壓來算的話,誤差就達到0.25bar了。

自己怎麼來判斷、調整胎壓?

那麼我們自己怎麼來判斷、來調整?如果排除了這些溫度、胎壓檢測這種特殊情況之外,胎壓還是不正確,那可以選擇自己來調。

但很大一部分朋友是不知道怎麼樣正確的調胎壓的,或者說正確的胎壓是多少。

根據米其林的調查,在英國, 有30%的車主他是靠汽車維修站檢查他們胎壓的,有85%的轎車司機不知道汽車輪胎的正確氣壓是多少。

  • 廠家推薦胎壓表在車上很多地方都有

繼續說家裡的電飯煲,很多功能都是說明書上寫好了,連步驟都是有的。大家買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盒子扔掉泡沫,第二件事情就是扔掉說明書。

通上電按按按,電飯煲誰不會用,大家都一樣,車子也這樣。實際上廠家推薦的這個胎壓表車上是很容易找到的。

廠家推薦胎壓一般四個地方,你看一看,第一個用戶手冊上面,第二個駕駛室車門B柱附近,第三個中控臺的側面,第四個油箱蓋的背面,油箱蓋背面最方便。

  • 不同車型、品牌,廠家推薦胎壓不同

那不同的車型、品牌,廠家推薦的胎壓肯定是不同的。你直接去個路邊攤,“唉,師傅我這車打多少?”“2.5公斤。”,你換輛車問他多少,他還說2.5公斤。

這就好比每個人鞋子碼數都不一樣的,不能給所有人都統一穿43碼的鞋子,肯定是不合腳的。

  • 冷車狀況下誤差0.1bar是正常範圍

那麼接著回答一下我這個號經常留言的問題,很多朋友都在問“你說的這個胎壓是冷車還是熱車?”,廠家推薦的胎壓指的是冷車胎壓。

米其林是這麼解釋的:冷車胎壓是指停車後至少3個小時或者輪胎行駛不超2公里時候測出來的胎壓。

這個和量血壓差不多,量血壓是要在人相對比較平靜的時候,不能剛剛跑完馬拉松就直接「啪」上去測,不然每個人測出來都高血壓。

  • 冷車胎壓誤差在0.1bar左右都可以接受

那麼冷車狀況下是可以避免溫度、溼度或者胎壓監測本身帶來的影響,這個時候胎壓誤差在0.1bar左右,基本上是都可以接受的。

韓泰官網也去看了一下,輪胎每個月會損失1磅每平方英寸左右的壓力,就是0.1bar。

每個輪胎損失的幅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四個輪胎有0.1bar左右的誤差,也是可以接受的。你不用覺得一定要去調整或者怎麼樣,你調好沒多久還是有點偏差的。

  • 特殊情況根據載重和速度來調整胎壓

那麼你看這個油箱蓋後面,你會發現它不是隻有一個數字,有好幾排。不同的載重情況下,廠家推薦的胎壓是不同的,因為輪胎載荷能力和胎壓是成正比的。

《汽車運用》上面寫了一個研究,輪胎氣壓越高,載荷能力越大;氣壓越小,載荷能力越小。

這就好比搬東西的時候,你要先深吸一口氣憋住,胸腔裡面氣要足,才好發力,不然的話,連一桶水都搬不起來。

  • 調整胎壓一般是簡單依照人數判斷

那廠家不會說超過多少公斤的載重就要調整胎壓,一般是依照人數來簡單粗暴的判斷的。

這個就為了方便理解。就跟點外賣差不多。他不會說你要點份飯,200克、500克、1000克、375克,都是說1人份、2人份、半份,肯定都是這樣的。

寶馬3系舉個例子,平時坐在車裡的人不超過3個,那推薦胎壓前輪2.3bar,後輪2.4bar。

如果坐滿5個人,後備箱還要帶點行李,那推薦就是前輪2.5bar,後輪2.9bar。

  • 高速行駛可適當提高胎壓

那麼除了載重,不同速度對胎壓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

普利司通官網上翻了一下,它說車子如果要持續高速行駛,建議把胎壓提高0.2到0.3bar,這樣是可以減少胎側過度變形產生的熱量,提高安全性。

但是也不能太高,國家有強制標準,國標GB/T2978-2014的規定,任何情況下為安全起見,轎車輪胎的實際胎壓不能大於3.5bar。如果跑起來的時候胎壓高於3.5bar,需要把它放下來。

就算是高壓鍋「呲呲呲」響久了也要把火關掉的,你如果是出了問題搞了不好又要爆炸了。

今天講的是胎壓會有誤差可以自己檢查,判斷要不要調整,稍微有點偏差也不用太糾結。

輪胎最多能補幾次?

那除了胎壓之外,輪胎我們碰到更糟心的事情就是輪胎的側面「呲」被劃了一下,被釘子「啪嚓」紮了一個洞,經常看到對吧。

不管是2000塊錢一條進口輪胎,還是200塊錢的一條國產輪胎,你被釘子紮了,照樣都是要補的對不對?

一條輪胎最多可以補幾次?哪些位置補了就根本沒用?哪些位置補一下和新的差不多?

  • 關鍵詞:輪胎

不同的廠家它規定的補胎次數不一樣,我給你找了個清單出來,你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關注我的「備胎說車」,回覆關鍵詞「輪胎」就可以了。

補好的輪胎放前面還是放後面?補過的輪胎能不能上高速?開到120公里是不是就爆掉了?

我也給你搜了資料,關注「備胎說車」,回覆關鍵詞「輪胎」就可以看到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