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議員提交法案,擬收緊中國赴美學生和研究人員簽證

據外媒報道,美國一些共和黨參議員近日向國會提交了一項法案,擬限制部分中國公民赴美學習或進行學術交流。

時機敏感

這份法案稱,對於所有申請赴美學習或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國公民,若其研究學科在美國“商業管制清單”中,簽證官應徵詢“安全諮詢意見”,即將申請人材料寄回華盛頓,以對申請人進行額外審查。

路透社報道稱,這項法案還要求美國政府列出一份隸屬於中國軍方的科研和工程研究機構人員名單,並禁止被這些機構僱傭或受其贊助的人員獲得赴美學生或研究簽證。並稱美國國會認為“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英國也應該採取相似措施”。與此同時,眾議院共和黨人也向國會提交了一項兄弟法案。

參與法案的參議員湯姆·科頓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藉助美國大學和技術公司武裝自己。不允許中國軍方的學者來我們研究實驗室,這是基本的自衛行為。”

對於共和黨人為何在此時提出這項法案,一種看法是,法案的提交正處於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之際,時機較為敏感。有媒體評論稱,中國赴美留學生可能成為中美貿易爭端的“炮灰”。

也有人認為,中國留學生、尤其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的學生一直是美國部分政客的“心病”。一些美國官員妄稱,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通過美國高校和機構竊取知識產權甚至充當“間諜”,並試圖以留學生為抓手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

不過,也有一些美國官員和學者認為此舉是“反應過度”,美國政府應當在建立安全意識的同時,認識到中國學生及學者在美國科研和學術界扮演著重要角色。

留學政策再收緊?

實際上,在該法案提出以前,美國已經開始收緊甚至直接取消一些中國學者的簽證。

據媒體此前報道,一些本來經常到美國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國學者,突然被取消了10年多次往返簽證;還有學者在美國機場遭聯邦調查局(FBI)盤問,並被告誡如果不合作,就會被視為對美國不友好,訪美簽證隨後被吊銷。而美國《紐約時報》早前也曾報道“FBI因擔心間諜活動禁止部分中國學者入境”。

特朗普政府2017年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文件稱,考慮限制來自指定國家的STEM專業學生,以確保知識產權不會轉移給美國的競爭對手,其中專門提到了來自中國的威脅。

據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NAFSA)統計,2017-2018學年,就讀於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中國學生人數約為35萬人,在所有留美生源國中連續第8年位居榜首,佔留美學生總數的32.5%。從專業選擇看,有超過四成的中國學生選擇STEM專業,選擇商科的為23%,藝術類的為6%,而人文學科只有1%。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還難以判斷這項法案將產生何種影響,但鷹派思維已影響到美國政府決策,美國留學政策的門檻估計只升不降。

反對聲音

而在美國國內,對逐步收緊的留學政策卻有諸多反對聲。

一些政府官員和學界人士指出,最直接的是對經濟的影響。許多美國大學的財政已經深受留學生人數下降的衝擊,因為留學生的學費是大學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統計,2017-2018學年,國際學生對美國經濟貢獻了390億美元(約合2680億元)。

留學生還帶動了美國就業崗位的增長,推動產業創新。據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統計,2017-2018學年,留學生為美國帶來超過45萬個工作崗位;平均每7個留學生到美國註冊上學,就會帶動3個工作崗位。另據美國政策基金會的統計顯示,美國10億美元以上的新興公司中,有超過25%的創始人初到美國時的身份是國際學生。

而在經濟貢獻之外,留學生不僅豐富了美國大學多元化的教學環境,也為提升國家競爭力打下基礎。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等美國商界精英一直呼籲美國政府增加工作簽證名額,希望從根本上提升美國對留學生的吸引力,以在全球人才爭奪戰中佔得先機。

在美國不斷收緊留學政策的同時,其他西方國家卻敞開大門。比如,英國在2015-2016學年創下了50萬國際學生的紀錄;澳大利亞於2016年制定的國際教育戰略也初有成效;德國政府2013年宣佈計劃到2020年將國際學生人數增加到35萬人;加拿大希望在2022年之前吸引45萬名國際學生,並提供“綠卡”優惠政策。

美國學術界擔心,如果那些專業領域的“潛力股”選擇其他政策更友好的目的地,那麼10年或15年後將對美國的競爭力造成嚴重影響。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