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的《千與千尋》,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4》,分別代表東西方動畫電影品質之巔的兩大工作室,在內地院線撞到了一起。

一部是宮崎駿十八年前創作的經典作品,一部是皮克斯旗下玩具總動員系列的最新續作。二者承載了眾多八零九零後一段美好的青春回憶。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玩具總動員4》一經上映就迅速拿下週末北美與全球票房冠軍的寶座,但影片在內地影院的表現卻是有幾分低迷。在同期上映的《千與千尋》力壓之下,區居第二,而二者的票房成績更是相差一倍有餘。

那究竟是什麼讓玩具總動員在內地遇冷,又是什麼讓一部“早就看過了”的舊作,在票房上碾壓了口碑同樣不凡的全新續作呢?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一、宣傳與話題性

即便如今的影迷已經越來越看重影片本身的質量,但電影的宣發仍舊是院線電影上映前極為重要的一環。而二者在宣發上的表現,相差甚遠。

《千與千尋》的宣傳方為了此次內地之行,不但製作了全新的特供海報,請流量明星站臺併為國語版配音,還晒出了宮崎駿手書給內地觀眾的親筆信,顯然在宣發上用了很大的心思。

雖然在國語配音和真人海報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許多影迷也因此不滿。但從結果上來說卻是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即便是平日裡對電影關注度不高的人,也能在不經意間看到千與千尋即將登陸內地的消息。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相較之下,《玩具總動員4》似乎就來的悄無聲息了。一些自發式的報道和粉絲間的小範圍傳播,成了影片信息的主要來源,而好萊塢電影登陸內地最常用的聯動活動,同樣是少之又少。玩具總動員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隨之而來的是話題性上的巨大差異。當人們因為小鮮肉的配音和真人海報是否毀童年,千與千尋究竟值不值得去影院看,而吵的不可開交之時。玩具總動員這邊卻只能讓人發出,“第三部玩具們不是都已經送人了麼”的疑問。

而內地觀眾是出了名的看中“談資”,很願意為“有話題,有賣點”的電影買單。

舉一個例子,《速度與激情7》在內地上映時打破多項影史記錄,近乎將內地院線的數據全部刷新。而在更具賽車文化的北美本土,成績卻並不理想。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正是由於影片主演之一保羅·沃克的意外死亡,為影片蒙上了悲劇的色彩,隨之而來的則是巨大的話題性。猛然間,似乎每個人都開始懷念保羅,但要知道,速七的內地票房是其前作的六倍之多,憑空多出的粉絲又是從何而來呢?

有多少人在此之前並不知道保羅·沃克,又有多少人在這之前並沒有看過速度與激情繫列。那麼速七內地的票房神話有多少是因其成片質量,又有多少是因其“話題性”呢?結果不言而喻。

回過頭來,在宣傳造就的話題性上,千與千尋遠超玩具總動員。但即便是去除宣傳因素,人們仍然更願意討論前者而非後者,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二、知名度與影響力

這裡不想憑空去討論,宮崎駿與皮克斯在內地究竟誰更具知名度和影響力。

但單就作品來說,在豆瓣影評上,千與千尋參與評價的人數超過百萬,而玩具總動員系列則平均在二十萬出頭的人數。而二者在視頻網站的播放量上也同樣有著不小的差距。

宮崎駿最優秀的作品對標皮克斯最知名的系列之時,在內地顯然是千與千尋更具影響力。而胡迪、巴斯光年等形象的知名度,同樣不如千尋或是白龍。

而作為西方動畫界大亨的皮克斯,其作品風靡歐美,卻在內地水土不服,頻頻受挫。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斬獲奧斯卡的《頭腦特工隊》沒能在內地拿下一億票房,打破續作魔咒的《玩具總動員3》在內地成績也是剛剛過億。

唯一的爆款是兩年前上映的《尋夢環遊記》,取得了超過十二億的好成績,而這也超過了在其之前上映的所有皮克斯電影內地票房的總和。也就是說叫好不叫座是皮克斯在內地的常態。

而皮克斯似乎對於內地市場也並不看好,在電影宣傳方面也多是應付了事。相較於其背後金主迪士尼對待內地市場的態度來說,可謂天差地別。

那是什麼讓皮克斯對內地市場缺乏信心,又是什麼讓其在內地受到了如此的冷遇呢?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三、文化差異與受眾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對宮崎駿同一樣如此。其早年之所以能對動畫產生興趣,就是源於名為《白蛇傳》的日本彩色動畫電影,至於故事,自然是出自中國的傳說故事。在之後的創作中宮崎駿更是從中國水墨風畫作中汲取了許多靈感。

中國的影迷們對宮崎駿動畫的接受程度很高,正是源於文化上的共鳴,甚至能在其中輕鬆的找到“中國元素”。要知道,龍貓形象的原型,可不僅僅是毛絲鼠,其中還有著國寶大熊貓的影子。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而相較之下,皮克斯所代表的西方特色動畫,從本質上與多數觀眾所認可的文化有著不少的衝突。角色形象在審美上的差異,人物動機與性格上的不同等等,這會讓不少人產生一種生疏感,降低了觀影快感。

那麼,如此說來,好萊塢大片風靡內地的現象,豈不是正和“文化差異”的說法向悖?其實不然,原因則在於電影的受眾。

近年來總會有調查機構統計有關內地電影市場的數據,就觀影人群來說青年人始終是貢獻票房的主力軍,九零後最多,八零後與零零後其次,隨後兩端梯次遞減。而這一代的觀影主力軍,對於好萊塢大片可以說相當熟悉。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內地電影從文藝片向商業片的轉型遲緩,直到近些年來才有了質的飛躍。而曾經繁盛的香港電影,也在千禧年後逐漸沒落。這一長達十餘年的真空期,正巧被好萊塢電影所填補。

在兒時電視上放著《珍珠港》、《史密斯夫婦》,少年時在影院看著《阿凡達》、《變形金剛》,今日又可以去追逐各具特色超級英雄們。觀眾們早已適應了這種文化差異。

因此影迷們可以接受一張張頂著西方面孔的商業大片,但卻不是一個個的3D玩具小人。

對比迪士尼同樣如此,無論是美女與野獸還是阿拉丁,都是這一代人熟知的童話故事,因此人們更能接受與之“同源”的大白或是狐尼克。這種滲透式的文化輸出,潛移默化的去除掉了文化差異帶來的不適感。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因此,皮克斯的作品大多在內地成了高品質的“異類”,票房表現不佳在所難免,與之境遇相似的還有歷代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就拿近幾年來說,《月光男孩》與《水形物語》在內地口碑票房雙撲街,根本不受待見。即便是合口味的《綠皮書》,表現上也遠不及一些的商業片。

說了這麼多外部的因素,下面來說說影片的自身因素。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四、可看性與情懷

《千與千尋》和《玩具總動員4》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部舊作,絕大多數影迷早已經看過了這部影片。而至於部分到現在都沒看過它的影迷,也幾乎沒有可能選擇去影院觀看此片。

因此這次能夠為其買單的觀眾,基本都是在重刷電影,這就大大降低了影片的可看性,好在千與千尋有著它的特殊性。

首先,它是一部非常適合“多刷”的電影,宮崎駿通過影片將一個表面看上去並不複雜的故事,賦予了深度的內涵。將每一個場景與角色形象都進行了最精心的雕琢,造就了其獨特的生命力。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如此龐大的信息量,很難通過僅僅一次的觀影,就瞭解完全。因此無論是二刷、三刷,都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驚喜與體驗。

在這些表像背後,導演更是通過劇情,為其賦予了斑駁繁雜的現實寓意。因此,在不同的時期去看這部影片,還會有很多不同的感受甚至是領悟。所以,即便由於可看性的降低,讓許多人不會選擇花錢費力的去影院觀看此片,但在龐大的粉絲基礎上,它仍舊具有相當的價值。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而內地觀眾為舊作買單也不是首次了,12年《泰坦尼克號》以3D重製版的形式歸來,在內地拿下近十億的票房。而18年內地上映的龍貓,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只要足夠經典,觀眾還是很願意為情懷買單的。

《玩具總動員4》卻恰恰相反,即便粉絲數量同樣不少,但奈何前作早已經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結局。雖然皮克斯的作品有著口碑與質量的保證,但這部續作在不少人看來,仍舊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即便玩具們依舊是當年的玩具,但那批當年喜歡玩具的孩童早已開始工作,甚至結婚生子。玩具們踏上新的旅程,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如果二者同樣是一張情懷牌,那無疑是千與千尋手中的點數更大一些。當然,對於死粉而言,其中之一是無限大的。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結語

《千與千尋》憑藉其話題性與龐大的粉絲基礎,吸引了足夠的目光,而它橫跨年齡超越次元的內容縱深,使影片在衍生近二十年後,仍具有著很高的觀賞性。而內地的觀眾同樣樂於為情懷買單。

《玩具總動員4》卻由於風格上的差異,與相較之下稍弱的影響力,讓影片在質量同樣夠硬的情況下,仍舊敗下陣來。

十八年前的舊作千與千尋,憑什麼在內地院線碾壓歸來的玩具總動員

市場是一道非一即二的選擇題,但人心不是。其實,不管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兩部作品在粉絲心中的地位。

無論是選擇千與千尋還是玩具總動員。正如每個人眼前的世界並不相同,而人們所追溯的,也不過是一段經歷不同的青春罷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