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弱者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時無望的掙扎,是男權社會的錯。

但平心而論,當時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像曹七巧一樣,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負能量黑洞”,戕害兒媳、攪黃女兒婚事,凡是她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所以,對這個“變態”的角色我一直同情不起來,直到最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 · 霍尼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後,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弱者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時無望的掙扎,是男權社會的錯。

但平心而論,當時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像曹七巧一樣,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負能量黑洞”,戕害兒媳、攪黃女兒婚事,凡是她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所以,對這個“變態”的角色我一直同情不起來,直到最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 · 霍尼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後,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卡倫 · 霍尼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鬥士,她本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曾得益於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嫡傳弟子的幫助,之後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但在這段時間裡,她由於不能苟同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觀點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之後的時間裡通過分析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成體系成為了“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之一。

她認為人際關係的雜亂無序導致了人格的紊亂和失調,繼而形成了我們內心的衝突,這種衝突就是她心理學體系裡面的“基本焦慮”。

在基本焦慮的影響下,個體發展出了三種矛盾的神經質類型:順從型、攻擊型、疏離型。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三種元素,所不同的是神經症患者會對他接受的某一種類型有種“強迫性”的需求,對其他兩種元素避之不及,而曹七巧便是“攻擊型”佔主導因素的典型!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弱者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時無望的掙扎,是男權社會的錯。

但平心而論,當時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像曹七巧一樣,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負能量黑洞”,戕害兒媳、攪黃女兒婚事,凡是她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所以,對這個“變態”的角色我一直同情不起來,直到最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 · 霍尼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後,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卡倫 · 霍尼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鬥士,她本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曾得益於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嫡傳弟子的幫助,之後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但在這段時間裡,她由於不能苟同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觀點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之後的時間裡通過分析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成體系成為了“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之一。

她認為人際關係的雜亂無序導致了人格的紊亂和失調,繼而形成了我們內心的衝突,這種衝突就是她心理學體系裡面的“基本焦慮”。

在基本焦慮的影響下,個體發展出了三種矛盾的神經質類型:順從型、攻擊型、疏離型。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三種元素,所不同的是神經症患者會對他接受的某一種類型有種“強迫性”的需求,對其他兩種元素避之不及,而曹七巧便是“攻擊型”佔主導因素的典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在“理想化意象”中不能自拔的“攻擊型”選手——曹七巧

“順從型”是用放棄自我的方式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喜愛,而“攻擊型”患者信奉的是“叢林法則”,對他而言生活就是戰場,這種“敵意”來源於他自身的“自卑”和“焦慮”!

曹七巧身為一個底層階級的人被迫嫁入姜公館,雖然名義上是“姜家二奶奶”,但小戶出身的她在府中備受歧視,甚至連丫鬟都瞧不起:

“家裡是開麻油店的。龍生龍,鳳生鳳,你還沒聽見她的談吐呢?她也配!”

但曾做為“麻油店代言人”的七巧怎麼會甘心被人欺負,所以她誰都看不順眼,從她嘴裡出來的都是尖酸刻薄的話。

但想要真正被人高看一眼,那就得自己“刷存在感”,而最能有存在感的無疑就是金錢了!

最後,她愣是在平時不能出門、人緣還極差的情況下,摸清楚了姜家的家底,在分家大戰中為她爭取到了最大利益,這其中的算計不比一個“陰謀家”來的輕省!家產到手的七巧今非昔比,大家彷彿一夜之間都開始“喜歡”她了......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弱者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時無望的掙扎,是男權社會的錯。

但平心而論,當時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像曹七巧一樣,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負能量黑洞”,戕害兒媳、攪黃女兒婚事,凡是她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所以,對這個“變態”的角色我一直同情不起來,直到最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 · 霍尼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後,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卡倫 · 霍尼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鬥士,她本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曾得益於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嫡傳弟子的幫助,之後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但在這段時間裡,她由於不能苟同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觀點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之後的時間裡通過分析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成體系成為了“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之一。

她認為人際關係的雜亂無序導致了人格的紊亂和失調,繼而形成了我們內心的衝突,這種衝突就是她心理學體系裡面的“基本焦慮”。

在基本焦慮的影響下,個體發展出了三種矛盾的神經質類型:順從型、攻擊型、疏離型。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三種元素,所不同的是神經症患者會對他接受的某一種類型有種“強迫性”的需求,對其他兩種元素避之不及,而曹七巧便是“攻擊型”佔主導因素的典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在“理想化意象”中不能自拔的“攻擊型”選手——曹七巧

“順從型”是用放棄自我的方式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喜愛,而“攻擊型”患者信奉的是“叢林法則”,對他而言生活就是戰場,這種“敵意”來源於他自身的“自卑”和“焦慮”!

曹七巧身為一個底層階級的人被迫嫁入姜公館,雖然名義上是“姜家二奶奶”,但小戶出身的她在府中備受歧視,甚至連丫鬟都瞧不起:

“家裡是開麻油店的。龍生龍,鳳生鳳,你還沒聽見她的談吐呢?她也配!”

但曾做為“麻油店代言人”的七巧怎麼會甘心被人欺負,所以她誰都看不順眼,從她嘴裡出來的都是尖酸刻薄的話。

但想要真正被人高看一眼,那就得自己“刷存在感”,而最能有存在感的無疑就是金錢了!

最後,她愣是在平時不能出門、人緣還極差的情況下,摸清楚了姜家的家底,在分家大戰中為她爭取到了最大利益,這其中的算計不比一個“陰謀家”來的輕省!家產到手的七巧今非昔比,大家彷彿一夜之間都開始“喜歡”她了......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但一個“攻擊型”選手摺騰半天只是為了贏得別人的“喜歡”?這是她絕對無法接受的真相!迎合別人的“喜愛”,這是“順從型”才會乾的事兒啊?!

其實,這恰恰證明了卡倫·霍尼理論中的描述:相反趨勢的壓抑,加強了主導地位的傾向。

也就是說:雖然“攻擊型”患者以“順從型”的表現為恥,但在她表面上刻薄冷漠的背後,卻也有著對“讚揚”和“喜愛”同樣的需求。

但她的“攻擊意識”裡認為這種需求會讓他變得脆弱,為了繼續保護自己,她需要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更加強了她的“攻擊性”!

但無論她接受與否,她人格中的“順從性”還是客觀存在的,為了不使自己“分裂”,機體會防禦性的構造出一個“理想化意象”將分裂的人格粘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完美的!

就像在七巧心裡,她會覺得自己勇於爭取、對孃家仁至義盡,對兒女忍辱負重一樣......而對這種自己幻想出來的人格越堅信,那麼離“真實的自我”便越遠!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弱者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時無望的掙扎,是男權社會的錯。

但平心而論,當時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像曹七巧一樣,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負能量黑洞”,戕害兒媳、攪黃女兒婚事,凡是她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所以,對這個“變態”的角色我一直同情不起來,直到最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 · 霍尼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後,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卡倫 · 霍尼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鬥士,她本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曾得益於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嫡傳弟子的幫助,之後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但在這段時間裡,她由於不能苟同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觀點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之後的時間裡通過分析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成體系成為了“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之一。

她認為人際關係的雜亂無序導致了人格的紊亂和失調,繼而形成了我們內心的衝突,這種衝突就是她心理學體系裡面的“基本焦慮”。

在基本焦慮的影響下,個體發展出了三種矛盾的神經質類型:順從型、攻擊型、疏離型。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三種元素,所不同的是神經症患者會對他接受的某一種類型有種“強迫性”的需求,對其他兩種元素避之不及,而曹七巧便是“攻擊型”佔主導因素的典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在“理想化意象”中不能自拔的“攻擊型”選手——曹七巧

“順從型”是用放棄自我的方式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喜愛,而“攻擊型”患者信奉的是“叢林法則”,對他而言生活就是戰場,這種“敵意”來源於他自身的“自卑”和“焦慮”!

曹七巧身為一個底層階級的人被迫嫁入姜公館,雖然名義上是“姜家二奶奶”,但小戶出身的她在府中備受歧視,甚至連丫鬟都瞧不起:

“家裡是開麻油店的。龍生龍,鳳生鳳,你還沒聽見她的談吐呢?她也配!”

但曾做為“麻油店代言人”的七巧怎麼會甘心被人欺負,所以她誰都看不順眼,從她嘴裡出來的都是尖酸刻薄的話。

但想要真正被人高看一眼,那就得自己“刷存在感”,而最能有存在感的無疑就是金錢了!

最後,她愣是在平時不能出門、人緣還極差的情況下,摸清楚了姜家的家底,在分家大戰中為她爭取到了最大利益,這其中的算計不比一個“陰謀家”來的輕省!家產到手的七巧今非昔比,大家彷彿一夜之間都開始“喜歡”她了......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但一個“攻擊型”選手摺騰半天只是為了贏得別人的“喜歡”?這是她絕對無法接受的真相!迎合別人的“喜愛”,這是“順從型”才會乾的事兒啊?!

其實,這恰恰證明了卡倫·霍尼理論中的描述:相反趨勢的壓抑,加強了主導地位的傾向。

也就是說:雖然“攻擊型”患者以“順從型”的表現為恥,但在她表面上刻薄冷漠的背後,卻也有著對“讚揚”和“喜愛”同樣的需求。

但她的“攻擊意識”裡認為這種需求會讓他變得脆弱,為了繼續保護自己,她需要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更加強了她的“攻擊性”!

但無論她接受與否,她人格中的“順從性”還是客觀存在的,為了不使自己“分裂”,機體會防禦性的構造出一個“理想化意象”將分裂的人格粘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完美的!

就像在七巧心裡,她會覺得自己勇於爭取、對孃家仁至義盡,對兒女忍辱負重一樣......而對這種自己幻想出來的人格越堅信,那麼離“真實的自我”便越遠!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被“神經症衝突”帶入“絕望之地”的曹七巧

“從根本上說,無法成為我們自己是一切絕望產生的根源。”——索倫·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

在這些矛盾的內心衝突下,患者為維護表面的平靜已經耗費了所有的精力,此時一點點小的失敗都會成為他眼裡的“滅頂之災”,哪怕這個失敗完全是他不能控制的,也證明了他的無能。

這種挫敗感進一步提醒了他“理想化意象”中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之間的差距,進而陷入深深的絕望!

對於七巧來說,她在姜家最大的慰藉就是可以偷偷喜歡自己的小叔姜季澤,即使她深知季澤不是什麼好人,但他也是她在這個深宅大院裡唯一的“光”!

當季澤戴著“愛情”的面具接近她想謀取家產時,“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

但她的美夢並沒能持續多久,隨著季澤野心的敗露,她再一次被推進生活的黑暗面,殘酷的現實毀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亮光”!

“失戀”對普通人來說並不難接受的一件事,對“神經症患者”所帶來的破壞性,卻遠遠超過了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響。

她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情,她也永遠無法靠近那些讓他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絕望被卡倫 · 霍尼稱為“精神的死亡”。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弱者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時無望的掙扎,是男權社會的錯。

但平心而論,當時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像曹七巧一樣,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負能量黑洞”,戕害兒媳、攪黃女兒婚事,凡是她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所以,對這個“變態”的角色我一直同情不起來,直到最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 · 霍尼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後,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卡倫 · 霍尼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鬥士,她本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曾得益於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嫡傳弟子的幫助,之後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但在這段時間裡,她由於不能苟同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觀點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之後的時間裡通過分析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成體系成為了“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之一。

她認為人際關係的雜亂無序導致了人格的紊亂和失調,繼而形成了我們內心的衝突,這種衝突就是她心理學體系裡面的“基本焦慮”。

在基本焦慮的影響下,個體發展出了三種矛盾的神經質類型:順從型、攻擊型、疏離型。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三種元素,所不同的是神經症患者會對他接受的某一種類型有種“強迫性”的需求,對其他兩種元素避之不及,而曹七巧便是“攻擊型”佔主導因素的典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在“理想化意象”中不能自拔的“攻擊型”選手——曹七巧

“順從型”是用放棄自我的方式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喜愛,而“攻擊型”患者信奉的是“叢林法則”,對他而言生活就是戰場,這種“敵意”來源於他自身的“自卑”和“焦慮”!

曹七巧身為一個底層階級的人被迫嫁入姜公館,雖然名義上是“姜家二奶奶”,但小戶出身的她在府中備受歧視,甚至連丫鬟都瞧不起:

“家裡是開麻油店的。龍生龍,鳳生鳳,你還沒聽見她的談吐呢?她也配!”

但曾做為“麻油店代言人”的七巧怎麼會甘心被人欺負,所以她誰都看不順眼,從她嘴裡出來的都是尖酸刻薄的話。

但想要真正被人高看一眼,那就得自己“刷存在感”,而最能有存在感的無疑就是金錢了!

最後,她愣是在平時不能出門、人緣還極差的情況下,摸清楚了姜家的家底,在分家大戰中為她爭取到了最大利益,這其中的算計不比一個“陰謀家”來的輕省!家產到手的七巧今非昔比,大家彷彿一夜之間都開始“喜歡”她了......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但一個“攻擊型”選手摺騰半天只是為了贏得別人的“喜歡”?這是她絕對無法接受的真相!迎合別人的“喜愛”,這是“順從型”才會乾的事兒啊?!

其實,這恰恰證明了卡倫·霍尼理論中的描述:相反趨勢的壓抑,加強了主導地位的傾向。

也就是說:雖然“攻擊型”患者以“順從型”的表現為恥,但在她表面上刻薄冷漠的背後,卻也有著對“讚揚”和“喜愛”同樣的需求。

但她的“攻擊意識”裡認為這種需求會讓他變得脆弱,為了繼續保護自己,她需要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更加強了她的“攻擊性”!

但無論她接受與否,她人格中的“順從性”還是客觀存在的,為了不使自己“分裂”,機體會防禦性的構造出一個“理想化意象”將分裂的人格粘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完美的!

就像在七巧心裡,她會覺得自己勇於爭取、對孃家仁至義盡,對兒女忍辱負重一樣......而對這種自己幻想出來的人格越堅信,那麼離“真實的自我”便越遠!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被“神經症衝突”帶入“絕望之地”的曹七巧

“從根本上說,無法成為我們自己是一切絕望產生的根源。”——索倫·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

在這些矛盾的內心衝突下,患者為維護表面的平靜已經耗費了所有的精力,此時一點點小的失敗都會成為他眼裡的“滅頂之災”,哪怕這個失敗完全是他不能控制的,也證明了他的無能。

這種挫敗感進一步提醒了他“理想化意象”中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之間的差距,進而陷入深深的絕望!

對於七巧來說,她在姜家最大的慰藉就是可以偷偷喜歡自己的小叔姜季澤,即使她深知季澤不是什麼好人,但他也是她在這個深宅大院裡唯一的“光”!

當季澤戴著“愛情”的面具接近她想謀取家產時,“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

但她的美夢並沒能持續多久,隨著季澤野心的敗露,她再一次被推進生活的黑暗面,殘酷的現實毀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亮光”!

“失戀”對普通人來說並不難接受的一件事,對“神經症患者”所帶來的破壞性,卻遠遠超過了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響。

她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情,她也永遠無法靠近那些讓他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絕望被卡倫 · 霍尼稱為“精神的死亡”。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期望從“代償性”生活中得到補償的“施虐者”——曹七巧

被絕望掌控的神經症患者會想方設法用各種方式使自己支撐下去,通過“代償性”生活得到補償便是其中一種。

所謂“代償性”是指有施虐傾向的患者會找一個可塑造的“受害者”,通過控制受害者的生活使自己得到“滿足感”的生活方式。

對受害者控制的興趣遠遠超過他們對生活的本身,為了使受害者不能脫離自己,他們甚至可以犧牲自己其他方面的好處,比如說金錢、權力等。

也就是說有施虐傾向的人並不是完全的虐待受害者,相反,他們甚至是對受害者特別好的一類人,但他的這種“好”是以控制對方為目的的:在精神上挫敗對方,讓他們灰心失望,受害者的任何快樂或滿足都會使他憤怒!

而且他還會把這種控制包裝成“愛”的模樣展現出來......

如果說季澤的“背叛”讓七巧對他人絕望的話,那她兒子姜長白的娶妻生子就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使曹七巧走向了“施虐者”的變態深淵!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弱者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時無望的掙扎,是男權社會的錯。

但平心而論,當時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像曹七巧一樣,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負能量黑洞”,戕害兒媳、攪黃女兒婚事,凡是她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所以,對這個“變態”的角色我一直同情不起來,直到最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 · 霍尼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後,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卡倫 · 霍尼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鬥士,她本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曾得益於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嫡傳弟子的幫助,之後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但在這段時間裡,她由於不能苟同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觀點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之後的時間裡通過分析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成體系成為了“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之一。

她認為人際關係的雜亂無序導致了人格的紊亂和失調,繼而形成了我們內心的衝突,這種衝突就是她心理學體系裡面的“基本焦慮”。

在基本焦慮的影響下,個體發展出了三種矛盾的神經質類型:順從型、攻擊型、疏離型。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三種元素,所不同的是神經症患者會對他接受的某一種類型有種“強迫性”的需求,對其他兩種元素避之不及,而曹七巧便是“攻擊型”佔主導因素的典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在“理想化意象”中不能自拔的“攻擊型”選手——曹七巧

“順從型”是用放棄自我的方式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喜愛,而“攻擊型”患者信奉的是“叢林法則”,對他而言生活就是戰場,這種“敵意”來源於他自身的“自卑”和“焦慮”!

曹七巧身為一個底層階級的人被迫嫁入姜公館,雖然名義上是“姜家二奶奶”,但小戶出身的她在府中備受歧視,甚至連丫鬟都瞧不起:

“家裡是開麻油店的。龍生龍,鳳生鳳,你還沒聽見她的談吐呢?她也配!”

但曾做為“麻油店代言人”的七巧怎麼會甘心被人欺負,所以她誰都看不順眼,從她嘴裡出來的都是尖酸刻薄的話。

但想要真正被人高看一眼,那就得自己“刷存在感”,而最能有存在感的無疑就是金錢了!

最後,她愣是在平時不能出門、人緣還極差的情況下,摸清楚了姜家的家底,在分家大戰中為她爭取到了最大利益,這其中的算計不比一個“陰謀家”來的輕省!家產到手的七巧今非昔比,大家彷彿一夜之間都開始“喜歡”她了......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但一個“攻擊型”選手摺騰半天只是為了贏得別人的“喜歡”?這是她絕對無法接受的真相!迎合別人的“喜愛”,這是“順從型”才會乾的事兒啊?!

其實,這恰恰證明了卡倫·霍尼理論中的描述:相反趨勢的壓抑,加強了主導地位的傾向。

也就是說:雖然“攻擊型”患者以“順從型”的表現為恥,但在她表面上刻薄冷漠的背後,卻也有著對“讚揚”和“喜愛”同樣的需求。

但她的“攻擊意識”裡認為這種需求會讓他變得脆弱,為了繼續保護自己,她需要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更加強了她的“攻擊性”!

但無論她接受與否,她人格中的“順從性”還是客觀存在的,為了不使自己“分裂”,機體會防禦性的構造出一個“理想化意象”將分裂的人格粘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完美的!

就像在七巧心裡,她會覺得自己勇於爭取、對孃家仁至義盡,對兒女忍辱負重一樣......而對這種自己幻想出來的人格越堅信,那麼離“真實的自我”便越遠!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被“神經症衝突”帶入“絕望之地”的曹七巧

“從根本上說,無法成為我們自己是一切絕望產生的根源。”——索倫·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

在這些矛盾的內心衝突下,患者為維護表面的平靜已經耗費了所有的精力,此時一點點小的失敗都會成為他眼裡的“滅頂之災”,哪怕這個失敗完全是他不能控制的,也證明了他的無能。

這種挫敗感進一步提醒了他“理想化意象”中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之間的差距,進而陷入深深的絕望!

對於七巧來說,她在姜家最大的慰藉就是可以偷偷喜歡自己的小叔姜季澤,即使她深知季澤不是什麼好人,但他也是她在這個深宅大院裡唯一的“光”!

當季澤戴著“愛情”的面具接近她想謀取家產時,“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

但她的美夢並沒能持續多久,隨著季澤野心的敗露,她再一次被推進生活的黑暗面,殘酷的現實毀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亮光”!

“失戀”對普通人來說並不難接受的一件事,對“神經症患者”所帶來的破壞性,卻遠遠超過了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響。

她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情,她也永遠無法靠近那些讓他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絕望被卡倫 · 霍尼稱為“精神的死亡”。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期望從“代償性”生活中得到補償的“施虐者”——曹七巧

被絕望掌控的神經症患者會想方設法用各種方式使自己支撐下去,通過“代償性”生活得到補償便是其中一種。

所謂“代償性”是指有施虐傾向的患者會找一個可塑造的“受害者”,通過控制受害者的生活使自己得到“滿足感”的生活方式。

對受害者控制的興趣遠遠超過他們對生活的本身,為了使受害者不能脫離自己,他們甚至可以犧牲自己其他方面的好處,比如說金錢、權力等。

也就是說有施虐傾向的人並不是完全的虐待受害者,相反,他們甚至是對受害者特別好的一類人,但他的這種“好”是以控制對方為目的的:在精神上挫敗對方,讓他們灰心失望,受害者的任何快樂或滿足都會使他憤怒!

而且他還會把這種控制包裝成“愛”的模樣展現出來......

如果說季澤的“背叛”讓七巧對他人絕望的話,那她兒子姜長白的娶妻生子就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使曹七巧走向了“施虐者”的變態深淵!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非要讓曹七巧選一個人來相信的話,相信她一定會選兒子姜長白,因為她默認自己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是長白的,並且把兒子看成了屬於彼此的共生體。

姜長白是曹七巧填補自己內心空虛的全部希望,她就像吸血鬼一樣從兒子身上汲取活力來滋養自己。

但就是這個她在世上唯一可以信任的男人,都要被他的新婚妻子搶走,這種刺激足以讓她失去理智!

因此她千方百計離間兒子兒媳的感情,甚至不惜引誘兒子吸食鴉片來把兒子徹夜挽留在身邊......

這樣的婆婆沒人是她的對手,最終兩房兒媳都敗在她手下,香消玉殞!

操控兒子生活帶來的興奮感,為她提供了一種“代償性”的情感生活,從而使她的空虛感得到了緩解,通過打敗兒媳得到的勝利喜悅,掩蓋了自己無藥可救的失敗!

這種虐待他人的過程讓她體會到了一種“力量感”,但她並不知道這樣的“力量感”只是替代品,因為她無法觸及“真實的自我”,所以也得不到真實的力量和自尊!

但這樣強烈的刺激讓她感覺自己還活著,即使這樣的結果只剩下守著一個也已畸形的兒子......

"

人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反過來:“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還成立嗎?

張愛玲小說中的主角都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女子,但要說她塑造最成功的的一定非《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莫屬了!

一本小說寫出了曹七巧從單純可愛﹑潑辣美麗的麻油店少女,慢慢轉變為一個陰險甚至變態的姜家二奶奶的故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弱者在追求金錢、權利、愛情時無望的掙扎,是男權社會的錯。

但平心而論,當時生活在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像曹七巧一樣,把自己活成了一個“負能量黑洞”,戕害兒媳、攪黃女兒婚事,凡是她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能逃脫悲劇的命運......

所以,對這個“變態”的角色我一直同情不起來,直到最近看到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 · 霍尼的代表作——《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後,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卡倫 · 霍尼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鬥士,她本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曾得益於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嫡傳弟子的幫助,之後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但在這段時間裡,她由於不能苟同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觀點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之後的時間裡通過分析文化和社會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成體系成為了“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之一。

她認為人際關係的雜亂無序導致了人格的紊亂和失調,繼而形成了我們內心的衝突,這種衝突就是她心理學體系裡面的“基本焦慮”。

在基本焦慮的影響下,個體發展出了三種矛盾的神經質類型:順從型、攻擊型、疏離型。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三種元素,所不同的是神經症患者會對他接受的某一種類型有種“強迫性”的需求,對其他兩種元素避之不及,而曹七巧便是“攻擊型”佔主導因素的典型!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舞臺劇中的曹七巧

在“理想化意象”中不能自拔的“攻擊型”選手——曹七巧

“順從型”是用放棄自我的方式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喜愛,而“攻擊型”患者信奉的是“叢林法則”,對他而言生活就是戰場,這種“敵意”來源於他自身的“自卑”和“焦慮”!

曹七巧身為一個底層階級的人被迫嫁入姜公館,雖然名義上是“姜家二奶奶”,但小戶出身的她在府中備受歧視,甚至連丫鬟都瞧不起:

“家裡是開麻油店的。龍生龍,鳳生鳳,你還沒聽見她的談吐呢?她也配!”

但曾做為“麻油店代言人”的七巧怎麼會甘心被人欺負,所以她誰都看不順眼,從她嘴裡出來的都是尖酸刻薄的話。

但想要真正被人高看一眼,那就得自己“刷存在感”,而最能有存在感的無疑就是金錢了!

最後,她愣是在平時不能出門、人緣還極差的情況下,摸清楚了姜家的家底,在分家大戰中為她爭取到了最大利益,這其中的算計不比一個“陰謀家”來的輕省!家產到手的七巧今非昔比,大家彷彿一夜之間都開始“喜歡”她了......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但一個“攻擊型”選手摺騰半天只是為了贏得別人的“喜歡”?這是她絕對無法接受的真相!迎合別人的“喜愛”,這是“順從型”才會乾的事兒啊?!

其實,這恰恰證明了卡倫·霍尼理論中的描述:相反趨勢的壓抑,加強了主導地位的傾向。

也就是說:雖然“攻擊型”患者以“順從型”的表現為恥,但在她表面上刻薄冷漠的背後,卻也有著對“讚揚”和“喜愛”同樣的需求。

但她的“攻擊意識”裡認為這種需求會讓他變得脆弱,為了繼續保護自己,她需要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更加強了她的“攻擊性”!

但無論她接受與否,她人格中的“順從性”還是客觀存在的,為了不使自己“分裂”,機體會防禦性的構造出一個“理想化意象”將分裂的人格粘在一起,在她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完美的!

就像在七巧心裡,她會覺得自己勇於爭取、對孃家仁至義盡,對兒女忍辱負重一樣......而對這種自己幻想出來的人格越堅信,那麼離“真實的自我”便越遠!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被“神經症衝突”帶入“絕望之地”的曹七巧

“從根本上說,無法成為我們自己是一切絕望產生的根源。”——索倫·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

在這些矛盾的內心衝突下,患者為維護表面的平靜已經耗費了所有的精力,此時一點點小的失敗都會成為他眼裡的“滅頂之災”,哪怕這個失敗完全是他不能控制的,也證明了他的無能。

這種挫敗感進一步提醒了他“理想化意象”中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之間的差距,進而陷入深深的絕望!

對於七巧來說,她在姜家最大的慰藉就是可以偷偷喜歡自己的小叔姜季澤,即使她深知季澤不是什麼好人,但他也是她在這個深宅大院裡唯一的“光”!

當季澤戴著“愛情”的面具接近她想謀取家產時,“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

但她的美夢並沒能持續多久,隨著季澤野心的敗露,她再一次被推進生活的黑暗面,殘酷的現實毀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亮光”!

“失戀”對普通人來說並不難接受的一件事,對“神經症患者”所帶來的破壞性,卻遠遠超過了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響。

她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情,她也永遠無法靠近那些讓他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絕望被卡倫 · 霍尼稱為“精神的死亡”。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期望從“代償性”生活中得到補償的“施虐者”——曹七巧

被絕望掌控的神經症患者會想方設法用各種方式使自己支撐下去,通過“代償性”生活得到補償便是其中一種。

所謂“代償性”是指有施虐傾向的患者會找一個可塑造的“受害者”,通過控制受害者的生活使自己得到“滿足感”的生活方式。

對受害者控制的興趣遠遠超過他們對生活的本身,為了使受害者不能脫離自己,他們甚至可以犧牲自己其他方面的好處,比如說金錢、權力等。

也就是說有施虐傾向的人並不是完全的虐待受害者,相反,他們甚至是對受害者特別好的一類人,但他的這種“好”是以控制對方為目的的:在精神上挫敗對方,讓他們灰心失望,受害者的任何快樂或滿足都會使他憤怒!

而且他還會把這種控制包裝成“愛”的模樣展現出來......

如果說季澤的“背叛”讓七巧對他人絕望的話,那她兒子姜長白的娶妻生子就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使曹七巧走向了“施虐者”的變態深淵!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非要讓曹七巧選一個人來相信的話,相信她一定會選兒子姜長白,因為她默認自己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是長白的,並且把兒子看成了屬於彼此的共生體。

姜長白是曹七巧填補自己內心空虛的全部希望,她就像吸血鬼一樣從兒子身上汲取活力來滋養自己。

但就是這個她在世上唯一可以信任的男人,都要被他的新婚妻子搶走,這種刺激足以讓她失去理智!

因此她千方百計離間兒子兒媳的感情,甚至不惜引誘兒子吸食鴉片來把兒子徹夜挽留在身邊......

這樣的婆婆沒人是她的對手,最終兩房兒媳都敗在她手下,香消玉殞!

操控兒子生活帶來的興奮感,為她提供了一種“代償性”的情感生活,從而使她的空虛感得到了緩解,通過打敗兒媳得到的勝利喜悅,掩蓋了自己無藥可救的失敗!

這種虐待他人的過程讓她體會到了一種“力量感”,但她並不知道這樣的“力量感”只是替代品,因為她無法觸及“真實的自我”,所以也得不到真實的力量和自尊!

但這樣強烈的刺激讓她感覺自己還活著,即使這樣的結果只剩下守著一個也已畸形的兒子......

當《金鎖記》遇到“卡倫·霍尼”,終於理解了“曹七巧”的可憐

像這樣“我不好過,誰都別想好過”的形象並不少見,比方說巴金在《寒夜》中塑造的“汪母”的形象,同樣是通過操縱兒子的幸福,來滿足自己的“存在感”,最終兒媳遠走他鄉,兒子暴病而亡......

在法國作家佛朗索瓦·莫利亞克的文學作品《熱尼特里克斯》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角色,“母親”菲利西黛不僅對丈夫的死感到“自由和暢快”,甚至為了控制兒子不惜讓他沒有工作、沒有娛樂、沒有前途、沒有愛情!

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定是具有兩面性的,既有崇高、善良,也有卑鄙、醜陋,好在我們不用親自經歷,通過不同文學著作我們瞭解了各種殘酷的人生,也看到了人性的本身。張愛玲寫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曹七巧,而我們借用卡倫·霍尼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的理論瞭解了她苦苦掙扎的內心。

她飽受著內心衝突的折磨,並且陷在其中不能自已,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虛假的方法來對抗命運,結果卻往往錯上加錯,與真實的自己越走越遠,漸漸變成了一個只懂施虐的“行屍走肉”......

但正像卡倫·霍尼所說:“在表面非人性的行為後邊,有一個受著痛苦的人。一個在絕望中掙扎的人。”

如果真的有人能聽到別人內心的聲音,那相信他一定會在曹七巧的心裡聽到一聲哀鳴!

參考資料:

《我們內心的衝突》卡倫·霍尼

《金鎖記》張愛玲

《寒夜》巴金

《熱尼特里克斯》佛朗索瓦·莫利亞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