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

【注】文章由頭條號作者<莫離>原創,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遇見“蒲公英”先生

十數天前,黃昏去國家公園散步時,遇見一位年紀在60多歲來自祖國的大叔。

為什麼我一眼能斷定是來自中國的呢?因為,這位大叔,左手拎著一白色塑料袋,右手握一小剪刀,正蹲在地上採挖什麼。

我在老家的媽媽就是這個樣子,出門散步也好,會見老朋友也好,包裡肯定有塑料袋子和小剪刀。根據時令,回到家裡就有滿塑料袋的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等野生植物。

我第一次在無甚人影的國家公園散步時遇到了中國人,跟大叔打招呼,詢問在挖什麼東西,是不是開了房車過來玩,宿營於身後的房車營地……大叔說挖的是蒲公英,洗乾淨晒乾泡水喝;不是遊客是住在附近的。

我看得出大叔並不想做太多的交流,說聲再見便離開。我稱這位挖蒲公英的大叔為“蒲公英”先生。

我在澳大利亞的長假期裡,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到處亂逛,見到野生動物比見到人還多。就拿我經常散步的國家公園來說,上星期的一天,欣喜地近距離看見一隻袋鼠。

讓我很驚訝的是,之後每次去都會見到那隻袋鼠。每回我都靜靜看著它低頭啃草,袋鼠也會抬頭看看我,最後一弓一跳一回頭地消失在灌木叢裡。

自從第一回遇見“蒲公英”先生後,也時常會在國家公園碰上,每回碰見大家都只是淡淡地打個招呼。今天,我們又遇上了。“蒲公英”先生手裡提著一根枯枝,應該是地上撿的,長度和粗細剛好拿來做柺杖。一反常態,“蒲公英”先生有話想說。

原來,就在剛才,我蹲著用手機拍著袋鼠,有位騎自行車運動的老外停在我身邊看我拍照。然後和我從袋鼠聊到中國的一些城市和事情,一聊就聊了大概半小時。“蒲公英”先生驚訝於我與騎單車運動經過的陌生人可以聊那麼長的時間,好奇之下也與我打開了話匣子。

"

【注】文章由頭條號作者<莫離>原創,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遇見“蒲公英”先生

十數天前,黃昏去國家公園散步時,遇見一位年紀在60多歲來自祖國的大叔。

為什麼我一眼能斷定是來自中國的呢?因為,這位大叔,左手拎著一白色塑料袋,右手握一小剪刀,正蹲在地上採挖什麼。

我在老家的媽媽就是這個樣子,出門散步也好,會見老朋友也好,包裡肯定有塑料袋子和小剪刀。根據時令,回到家裡就有滿塑料袋的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等野生植物。

我第一次在無甚人影的國家公園散步時遇到了中國人,跟大叔打招呼,詢問在挖什麼東西,是不是開了房車過來玩,宿營於身後的房車營地……大叔說挖的是蒲公英,洗乾淨晒乾泡水喝;不是遊客是住在附近的。

我看得出大叔並不想做太多的交流,說聲再見便離開。我稱這位挖蒲公英的大叔為“蒲公英”先生。

我在澳大利亞的長假期裡,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到處亂逛,見到野生動物比見到人還多。就拿我經常散步的國家公園來說,上星期的一天,欣喜地近距離看見一隻袋鼠。

讓我很驚訝的是,之後每次去都會見到那隻袋鼠。每回我都靜靜看著它低頭啃草,袋鼠也會抬頭看看我,最後一弓一跳一回頭地消失在灌木叢裡。

自從第一回遇見“蒲公英”先生後,也時常會在國家公園碰上,每回碰見大家都只是淡淡地打個招呼。今天,我們又遇上了。“蒲公英”先生手裡提著一根枯枝,應該是地上撿的,長度和粗細剛好拿來做柺杖。一反常態,“蒲公英”先生有話想說。

原來,就在剛才,我蹲著用手機拍著袋鼠,有位騎自行車運動的老外停在我身邊看我拍照。然後和我從袋鼠聊到中國的一些城市和事情,一聊就聊了大概半小時。“蒲公英”先生驚訝於我與騎單車運動經過的陌生人可以聊那麼長的時間,好奇之下也與我打開了話匣子。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夕陽 | by S Tsoi

不做"留守"父母,不讓獨子牽掛——“蒲公英”先生的退休養老安排

網上有句廣為流傳也很引起共鳴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把子女送出國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去了他們。

蒲公英夫婦與兒子之間有個約定,就是:不讓父母"留守",不讓兒子牽掛。所以,兒子決定留在澳大利亞之日起,“蒲公英”夫妻就做好退休移民的打算。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計劃提上了日程,進入了申請程序。

2年前,“蒲公英”先生的老伴因病去世,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情況下,似乎與兒子團聚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與許許多多類似的家庭比起來,“蒲公英”的家庭在我看來,兩代人之間理智又不失互敬互愛,堪稱楷模。父母理解尊重兒子;兒子從留學到參加工作,沒有讓父母操心之餘,難得的是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贍養父母的心且付之於行動。但是,世上沒有絕對的稱心如意。

"

【注】文章由頭條號作者<莫離>原創,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遇見“蒲公英”先生

十數天前,黃昏去國家公園散步時,遇見一位年紀在60多歲來自祖國的大叔。

為什麼我一眼能斷定是來自中國的呢?因為,這位大叔,左手拎著一白色塑料袋,右手握一小剪刀,正蹲在地上採挖什麼。

我在老家的媽媽就是這個樣子,出門散步也好,會見老朋友也好,包裡肯定有塑料袋子和小剪刀。根據時令,回到家裡就有滿塑料袋的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等野生植物。

我第一次在無甚人影的國家公園散步時遇到了中國人,跟大叔打招呼,詢問在挖什麼東西,是不是開了房車過來玩,宿營於身後的房車營地……大叔說挖的是蒲公英,洗乾淨晒乾泡水喝;不是遊客是住在附近的。

我看得出大叔並不想做太多的交流,說聲再見便離開。我稱這位挖蒲公英的大叔為“蒲公英”先生。

我在澳大利亞的長假期裡,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到處亂逛,見到野生動物比見到人還多。就拿我經常散步的國家公園來說,上星期的一天,欣喜地近距離看見一隻袋鼠。

讓我很驚訝的是,之後每次去都會見到那隻袋鼠。每回我都靜靜看著它低頭啃草,袋鼠也會抬頭看看我,最後一弓一跳一回頭地消失在灌木叢裡。

自從第一回遇見“蒲公英”先生後,也時常會在國家公園碰上,每回碰見大家都只是淡淡地打個招呼。今天,我們又遇上了。“蒲公英”先生手裡提著一根枯枝,應該是地上撿的,長度和粗細剛好拿來做柺杖。一反常態,“蒲公英”先生有話想說。

原來,就在剛才,我蹲著用手機拍著袋鼠,有位騎自行車運動的老外停在我身邊看我拍照。然後和我從袋鼠聊到中國的一些城市和事情,一聊就聊了大概半小時。“蒲公英”先生驚訝於我與騎單車運動經過的陌生人可以聊那麼長的時間,好奇之下也與我打開了話匣子。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夕陽 | by S Tsoi

不做"留守"父母,不讓獨子牽掛——“蒲公英”先生的退休養老安排

網上有句廣為流傳也很引起共鳴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把子女送出國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去了他們。

蒲公英夫婦與兒子之間有個約定,就是:不讓父母"留守",不讓兒子牽掛。所以,兒子決定留在澳大利亞之日起,“蒲公英”夫妻就做好退休移民的打算。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計劃提上了日程,進入了申請程序。

2年前,“蒲公英”先生的老伴因病去世,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情況下,似乎與兒子團聚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與許許多多類似的家庭比起來,“蒲公英”的家庭在我看來,兩代人之間理智又不失互敬互愛,堪稱楷模。父母理解尊重兒子;兒子從留學到參加工作,沒有讓父母操心之餘,難得的是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贍養父母的心且付之於行動。但是,世上沒有絕對的稱心如意。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家裡該講情還是講理?——讓“蒲公英”先生很膩歪的講道理

代溝什麼時候都存在,但對於無比自信的父母來說,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的各方面的2代人之間的差異是措手不及的。

在“蒲公英”先生這樣的家庭裡,2代人之間還存在著中西方不同社會環境的差異和東西方文化習俗的碰撞。雖不至於激烈到父子反目,但也讓“蒲公英”先生心裡常常不是滋味。

十多年後再重新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蒲公英”先生猛然發現,兒子已不是自己熟悉的,對兒子的一切瞭然於胸的那個兒子了。父子之間經常會就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舉動,展開一場場激烈討論,雖然兒子口口聲聲說是理性討論,絕對沒有絲毫的不敬以及指責的意思,但是在“蒲公英”先生看來就是你對我錯的爭辯,最後往往以“蒲公英”先生感覺疲憊而不耐煩、鳴鑼休戰而告終。

就拿挖採蒲公英一事來說,在中國大陸老家,退休老人出去挖個野菜啥的是稀鬆尋常的一件事,毫無不妥,大家都那麼做。

上次“蒲公英”先生看野地裡的蒲公英就忍不住採摘了。回去後,兒子又跟老爹展開一場理性對話。意思是,這個舉動不太好,雖然是野生不屬於任何人的,但是你挖了回家就變成你據為私有了,這是不應該的,是會讓人側目的等等。

一如以往所有的"理性"討論,蒲公英先生以"你說的也有道理,我以後不挖了"終止了兒子的說教,但是心裡卻鬱結著"你小子白皮黃心了,老子做什麼都不對"的被針對的怒氣和被嫌棄的怒難受。

“蒲公英”先生與兒子之間的這些瑣碎,其實是所有家庭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都存在的問題。

成年兒子想與父母理性討論,父親覺得作為家長的權威受到挑戰和質疑而不悅;父母心理無法從教導者轉換成被教導者。真正的開明是接受講道理,而不是家長權威地位掌握話語權。

"

【注】文章由頭條號作者<莫離>原創,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遇見“蒲公英”先生

十數天前,黃昏去國家公園散步時,遇見一位年紀在60多歲來自祖國的大叔。

為什麼我一眼能斷定是來自中國的呢?因為,這位大叔,左手拎著一白色塑料袋,右手握一小剪刀,正蹲在地上採挖什麼。

我在老家的媽媽就是這個樣子,出門散步也好,會見老朋友也好,包裡肯定有塑料袋子和小剪刀。根據時令,回到家裡就有滿塑料袋的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等野生植物。

我第一次在無甚人影的國家公園散步時遇到了中國人,跟大叔打招呼,詢問在挖什麼東西,是不是開了房車過來玩,宿營於身後的房車營地……大叔說挖的是蒲公英,洗乾淨晒乾泡水喝;不是遊客是住在附近的。

我看得出大叔並不想做太多的交流,說聲再見便離開。我稱這位挖蒲公英的大叔為“蒲公英”先生。

我在澳大利亞的長假期裡,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到處亂逛,見到野生動物比見到人還多。就拿我經常散步的國家公園來說,上星期的一天,欣喜地近距離看見一隻袋鼠。

讓我很驚訝的是,之後每次去都會見到那隻袋鼠。每回我都靜靜看著它低頭啃草,袋鼠也會抬頭看看我,最後一弓一跳一回頭地消失在灌木叢裡。

自從第一回遇見“蒲公英”先生後,也時常會在國家公園碰上,每回碰見大家都只是淡淡地打個招呼。今天,我們又遇上了。“蒲公英”先生手裡提著一根枯枝,應該是地上撿的,長度和粗細剛好拿來做柺杖。一反常態,“蒲公英”先生有話想說。

原來,就在剛才,我蹲著用手機拍著袋鼠,有位騎自行車運動的老外停在我身邊看我拍照。然後和我從袋鼠聊到中國的一些城市和事情,一聊就聊了大概半小時。“蒲公英”先生驚訝於我與騎單車運動經過的陌生人可以聊那麼長的時間,好奇之下也與我打開了話匣子。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夕陽 | by S Tsoi

不做"留守"父母,不讓獨子牽掛——“蒲公英”先生的退休養老安排

網上有句廣為流傳也很引起共鳴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把子女送出國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去了他們。

蒲公英夫婦與兒子之間有個約定,就是:不讓父母"留守",不讓兒子牽掛。所以,兒子決定留在澳大利亞之日起,“蒲公英”夫妻就做好退休移民的打算。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計劃提上了日程,進入了申請程序。

2年前,“蒲公英”先生的老伴因病去世,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情況下,似乎與兒子團聚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與許許多多類似的家庭比起來,“蒲公英”的家庭在我看來,兩代人之間理智又不失互敬互愛,堪稱楷模。父母理解尊重兒子;兒子從留學到參加工作,沒有讓父母操心之餘,難得的是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贍養父母的心且付之於行動。但是,世上沒有絕對的稱心如意。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家裡該講情還是講理?——讓“蒲公英”先生很膩歪的講道理

代溝什麼時候都存在,但對於無比自信的父母來說,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的各方面的2代人之間的差異是措手不及的。

在“蒲公英”先生這樣的家庭裡,2代人之間還存在著中西方不同社會環境的差異和東西方文化習俗的碰撞。雖不至於激烈到父子反目,但也讓“蒲公英”先生心裡常常不是滋味。

十多年後再重新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蒲公英”先生猛然發現,兒子已不是自己熟悉的,對兒子的一切瞭然於胸的那個兒子了。父子之間經常會就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舉動,展開一場場激烈討論,雖然兒子口口聲聲說是理性討論,絕對沒有絲毫的不敬以及指責的意思,但是在“蒲公英”先生看來就是你對我錯的爭辯,最後往往以“蒲公英”先生感覺疲憊而不耐煩、鳴鑼休戰而告終。

就拿挖採蒲公英一事來說,在中國大陸老家,退休老人出去挖個野菜啥的是稀鬆尋常的一件事,毫無不妥,大家都那麼做。

上次“蒲公英”先生看野地裡的蒲公英就忍不住採摘了。回去後,兒子又跟老爹展開一場理性對話。意思是,這個舉動不太好,雖然是野生不屬於任何人的,但是你挖了回家就變成你據為私有了,這是不應該的,是會讓人側目的等等。

一如以往所有的"理性"討論,蒲公英先生以"你說的也有道理,我以後不挖了"終止了兒子的說教,但是心裡卻鬱結著"你小子白皮黃心了,老子做什麼都不對"的被針對的怒氣和被嫌棄的怒難受。

“蒲公英”先生與兒子之間的這些瑣碎,其實是所有家庭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都存在的問題。

成年兒子想與父母理性討論,父親覺得作為家長的權威受到挑戰和質疑而不悅;父母心理無法從教導者轉換成被教導者。真正的開明是接受講道理,而不是家長權威地位掌握話語權。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錢,這個傷感情的東西

”蒲公英“ 先生的兒子已三十而立,雖未正式成家,但有個同居土著華裔女友,現在一起住在”蒲公英“ 前幾年出資買的大房子裡。

原本,”蒲公英“ 覺著房子是自己出錢買的,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屋子夠寬敞,”蒲公英“ 也是知書達理知道邊際界限的人,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倒確實沒有什麼摩擦,但還是有讓”蒲公英“ 心中有不舒服的感覺。

兒子和女友在”蒲公英“ 先生沒來之前同居有個共同的賬戶,家裡各項開支就從2人的共同賬戶裡出。平時高興了,或者有什麼特殊的日子,互相各自腰包掏錢買禮物請對方吃飯等。

自從蒲公英先生到埠開始共同生活,兒子把他和女朋友的共同賬戶再加了一人,家用開支分成3份。兒子給蒲公英先生如此這般解釋了一大堆,還表示會承擔蒲公英這份不用老爹真的掏錢出來,兒子養老爸天經地義,女朋友無這個責任和義務。看起來很是公平公正很合理,”蒲公英“ 先生又是無以辯駁,但總覺得心裡很是彆扭,堅持自己出自己的那份。

以前,蒲公英未正式移民來探親時,雖沒有實實在在的掏現金出來,但也是各種掏腰包購買日常用品,離開時總是特意為兒子他們把冰箱填滿,各自日用品添置妥,自覺大度又體面。

如今,家用開支分3份,”蒲公英“ 先生反倒在這方面花的錢少了許多,但是,心裡說不出來的的憋氣卻是無以疏解。

中國人有句話"談錢傷感情",”蒲公英“ 心裡既委屈又彆扭。這是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也廣為現代中國年輕人所接受,國內的孩子們社交中早就開始了AA制,親兄弟明算賬也是一種讓人際關係變得簡單的方式。

"

【注】文章由頭條號作者<莫離>原創,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遇見“蒲公英”先生

十數天前,黃昏去國家公園散步時,遇見一位年紀在60多歲來自祖國的大叔。

為什麼我一眼能斷定是來自中國的呢?因為,這位大叔,左手拎著一白色塑料袋,右手握一小剪刀,正蹲在地上採挖什麼。

我在老家的媽媽就是這個樣子,出門散步也好,會見老朋友也好,包裡肯定有塑料袋子和小剪刀。根據時令,回到家裡就有滿塑料袋的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等野生植物。

我第一次在無甚人影的國家公園散步時遇到了中國人,跟大叔打招呼,詢問在挖什麼東西,是不是開了房車過來玩,宿營於身後的房車營地……大叔說挖的是蒲公英,洗乾淨晒乾泡水喝;不是遊客是住在附近的。

我看得出大叔並不想做太多的交流,說聲再見便離開。我稱這位挖蒲公英的大叔為“蒲公英”先生。

我在澳大利亞的長假期裡,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到處亂逛,見到野生動物比見到人還多。就拿我經常散步的國家公園來說,上星期的一天,欣喜地近距離看見一隻袋鼠。

讓我很驚訝的是,之後每次去都會見到那隻袋鼠。每回我都靜靜看著它低頭啃草,袋鼠也會抬頭看看我,最後一弓一跳一回頭地消失在灌木叢裡。

自從第一回遇見“蒲公英”先生後,也時常會在國家公園碰上,每回碰見大家都只是淡淡地打個招呼。今天,我們又遇上了。“蒲公英”先生手裡提著一根枯枝,應該是地上撿的,長度和粗細剛好拿來做柺杖。一反常態,“蒲公英”先生有話想說。

原來,就在剛才,我蹲著用手機拍著袋鼠,有位騎自行車運動的老外停在我身邊看我拍照。然後和我從袋鼠聊到中國的一些城市和事情,一聊就聊了大概半小時。“蒲公英”先生驚訝於我與騎單車運動經過的陌生人可以聊那麼長的時間,好奇之下也與我打開了話匣子。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夕陽 | by S Tsoi

不做"留守"父母,不讓獨子牽掛——“蒲公英”先生的退休養老安排

網上有句廣為流傳也很引起共鳴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把子女送出國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去了他們。

蒲公英夫婦與兒子之間有個約定,就是:不讓父母"留守",不讓兒子牽掛。所以,兒子決定留在澳大利亞之日起,“蒲公英”夫妻就做好退休移民的打算。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計劃提上了日程,進入了申請程序。

2年前,“蒲公英”先生的老伴因病去世,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情況下,似乎與兒子團聚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與許許多多類似的家庭比起來,“蒲公英”的家庭在我看來,兩代人之間理智又不失互敬互愛,堪稱楷模。父母理解尊重兒子;兒子從留學到參加工作,沒有讓父母操心之餘,難得的是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贍養父母的心且付之於行動。但是,世上沒有絕對的稱心如意。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家裡該講情還是講理?——讓“蒲公英”先生很膩歪的講道理

代溝什麼時候都存在,但對於無比自信的父母來說,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的各方面的2代人之間的差異是措手不及的。

在“蒲公英”先生這樣的家庭裡,2代人之間還存在著中西方不同社會環境的差異和東西方文化習俗的碰撞。雖不至於激烈到父子反目,但也讓“蒲公英”先生心裡常常不是滋味。

十多年後再重新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蒲公英”先生猛然發現,兒子已不是自己熟悉的,對兒子的一切瞭然於胸的那個兒子了。父子之間經常會就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舉動,展開一場場激烈討論,雖然兒子口口聲聲說是理性討論,絕對沒有絲毫的不敬以及指責的意思,但是在“蒲公英”先生看來就是你對我錯的爭辯,最後往往以“蒲公英”先生感覺疲憊而不耐煩、鳴鑼休戰而告終。

就拿挖採蒲公英一事來說,在中國大陸老家,退休老人出去挖個野菜啥的是稀鬆尋常的一件事,毫無不妥,大家都那麼做。

上次“蒲公英”先生看野地裡的蒲公英就忍不住採摘了。回去後,兒子又跟老爹展開一場理性對話。意思是,這個舉動不太好,雖然是野生不屬於任何人的,但是你挖了回家就變成你據為私有了,這是不應該的,是會讓人側目的等等。

一如以往所有的"理性"討論,蒲公英先生以"你說的也有道理,我以後不挖了"終止了兒子的說教,但是心裡卻鬱結著"你小子白皮黃心了,老子做什麼都不對"的被針對的怒氣和被嫌棄的怒難受。

“蒲公英”先生與兒子之間的這些瑣碎,其實是所有家庭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都存在的問題。

成年兒子想與父母理性討論,父親覺得作為家長的權威受到挑戰和質疑而不悅;父母心理無法從教導者轉換成被教導者。真正的開明是接受講道理,而不是家長權威地位掌握話語權。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錢,這個傷感情的東西

”蒲公英“ 先生的兒子已三十而立,雖未正式成家,但有個同居土著華裔女友,現在一起住在”蒲公英“ 前幾年出資買的大房子裡。

原本,”蒲公英“ 覺著房子是自己出錢買的,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屋子夠寬敞,”蒲公英“ 也是知書達理知道邊際界限的人,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倒確實沒有什麼摩擦,但還是有讓”蒲公英“ 心中有不舒服的感覺。

兒子和女友在”蒲公英“ 先生沒來之前同居有個共同的賬戶,家裡各項開支就從2人的共同賬戶裡出。平時高興了,或者有什麼特殊的日子,互相各自腰包掏錢買禮物請對方吃飯等。

自從蒲公英先生到埠開始共同生活,兒子把他和女朋友的共同賬戶再加了一人,家用開支分成3份。兒子給蒲公英先生如此這般解釋了一大堆,還表示會承擔蒲公英這份不用老爹真的掏錢出來,兒子養老爸天經地義,女朋友無這個責任和義務。看起來很是公平公正很合理,”蒲公英“ 先生又是無以辯駁,但總覺得心裡很是彆扭,堅持自己出自己的那份。

以前,蒲公英未正式移民來探親時,雖沒有實實在在的掏現金出來,但也是各種掏腰包購買日常用品,離開時總是特意為兒子他們把冰箱填滿,各自日用品添置妥,自覺大度又體面。

如今,家用開支分3份,”蒲公英“ 先生反倒在這方面花的錢少了許多,但是,心裡說不出來的的憋氣卻是無以疏解。

中國人有句話"談錢傷感情",”蒲公英“ 心裡既委屈又彆扭。這是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也廣為現代中國年輕人所接受,國內的孩子們社交中早就開始了AA制,親兄弟明算賬也是一種讓人際關係變得簡單的方式。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移民監不止是一座牢,是人生的重新回爐

我問“蒲公英”先生會不會像許多父母那樣,坐完移民監還是回國內養老?“蒲公英”說,他的初衷還是不會改變的,不做"留守"父母,不讓兒子牽掛。但是,始終在思考,怎樣自處怎樣與兒子以及將來兒子的家庭相處。

”蒲公英“ 是明智的,真正開明的父母勇於接受挑戰,敢於面對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善,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不僅僅是做個好父親。

改變生活習慣和方式,對一些人來說不是難題,退休父母依然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學習的能力來適應一種連根拔起的生活,但是深根蒂固的思想觀念的改變卻是痛苦的。退休移民簡直就是人生的回爐再造。

"

【注】文章由頭條號作者<莫離>原創,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遇見“蒲公英”先生

十數天前,黃昏去國家公園散步時,遇見一位年紀在60多歲來自祖國的大叔。

為什麼我一眼能斷定是來自中國的呢?因為,這位大叔,左手拎著一白色塑料袋,右手握一小剪刀,正蹲在地上採挖什麼。

我在老家的媽媽就是這個樣子,出門散步也好,會見老朋友也好,包裡肯定有塑料袋子和小剪刀。根據時令,回到家裡就有滿塑料袋的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等野生植物。

我第一次在無甚人影的國家公園散步時遇到了中國人,跟大叔打招呼,詢問在挖什麼東西,是不是開了房車過來玩,宿營於身後的房車營地……大叔說挖的是蒲公英,洗乾淨晒乾泡水喝;不是遊客是住在附近的。

我看得出大叔並不想做太多的交流,說聲再見便離開。我稱這位挖蒲公英的大叔為“蒲公英”先生。

我在澳大利亞的長假期裡,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到處亂逛,見到野生動物比見到人還多。就拿我經常散步的國家公園來說,上星期的一天,欣喜地近距離看見一隻袋鼠。

讓我很驚訝的是,之後每次去都會見到那隻袋鼠。每回我都靜靜看著它低頭啃草,袋鼠也會抬頭看看我,最後一弓一跳一回頭地消失在灌木叢裡。

自從第一回遇見“蒲公英”先生後,也時常會在國家公園碰上,每回碰見大家都只是淡淡地打個招呼。今天,我們又遇上了。“蒲公英”先生手裡提著一根枯枝,應該是地上撿的,長度和粗細剛好拿來做柺杖。一反常態,“蒲公英”先生有話想說。

原來,就在剛才,我蹲著用手機拍著袋鼠,有位騎自行車運動的老外停在我身邊看我拍照。然後和我從袋鼠聊到中國的一些城市和事情,一聊就聊了大概半小時。“蒲公英”先生驚訝於我與騎單車運動經過的陌生人可以聊那麼長的時間,好奇之下也與我打開了話匣子。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夕陽 | by S Tsoi

不做"留守"父母,不讓獨子牽掛——“蒲公英”先生的退休養老安排

網上有句廣為流傳也很引起共鳴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把子女送出國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去了他們。

蒲公英夫婦與兒子之間有個約定,就是:不讓父母"留守",不讓兒子牽掛。所以,兒子決定留在澳大利亞之日起,“蒲公英”夫妻就做好退休移民的打算。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計劃提上了日程,進入了申請程序。

2年前,“蒲公英”先生的老伴因病去世,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情況下,似乎與兒子團聚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與許許多多類似的家庭比起來,“蒲公英”的家庭在我看來,兩代人之間理智又不失互敬互愛,堪稱楷模。父母理解尊重兒子;兒子從留學到參加工作,沒有讓父母操心之餘,難得的是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贍養父母的心且付之於行動。但是,世上沒有絕對的稱心如意。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家裡該講情還是講理?——讓“蒲公英”先生很膩歪的講道理

代溝什麼時候都存在,但對於無比自信的父母來說,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的各方面的2代人之間的差異是措手不及的。

在“蒲公英”先生這樣的家庭裡,2代人之間還存在著中西方不同社會環境的差異和東西方文化習俗的碰撞。雖不至於激烈到父子反目,但也讓“蒲公英”先生心裡常常不是滋味。

十多年後再重新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蒲公英”先生猛然發現,兒子已不是自己熟悉的,對兒子的一切瞭然於胸的那個兒子了。父子之間經常會就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舉動,展開一場場激烈討論,雖然兒子口口聲聲說是理性討論,絕對沒有絲毫的不敬以及指責的意思,但是在“蒲公英”先生看來就是你對我錯的爭辯,最後往往以“蒲公英”先生感覺疲憊而不耐煩、鳴鑼休戰而告終。

就拿挖採蒲公英一事來說,在中國大陸老家,退休老人出去挖個野菜啥的是稀鬆尋常的一件事,毫無不妥,大家都那麼做。

上次“蒲公英”先生看野地裡的蒲公英就忍不住採摘了。回去後,兒子又跟老爹展開一場理性對話。意思是,這個舉動不太好,雖然是野生不屬於任何人的,但是你挖了回家就變成你據為私有了,這是不應該的,是會讓人側目的等等。

一如以往所有的"理性"討論,蒲公英先生以"你說的也有道理,我以後不挖了"終止了兒子的說教,但是心裡卻鬱結著"你小子白皮黃心了,老子做什麼都不對"的被針對的怒氣和被嫌棄的怒難受。

“蒲公英”先生與兒子之間的這些瑣碎,其實是所有家庭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都存在的問題。

成年兒子想與父母理性討論,父親覺得作為家長的權威受到挑戰和質疑而不悅;父母心理無法從教導者轉換成被教導者。真正的開明是接受講道理,而不是家長權威地位掌握話語權。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錢,這個傷感情的東西

”蒲公英“ 先生的兒子已三十而立,雖未正式成家,但有個同居土著華裔女友,現在一起住在”蒲公英“ 前幾年出資買的大房子裡。

原本,”蒲公英“ 覺著房子是自己出錢買的,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屋子夠寬敞,”蒲公英“ 也是知書達理知道邊際界限的人,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倒確實沒有什麼摩擦,但還是有讓”蒲公英“ 心中有不舒服的感覺。

兒子和女友在”蒲公英“ 先生沒來之前同居有個共同的賬戶,家裡各項開支就從2人的共同賬戶裡出。平時高興了,或者有什麼特殊的日子,互相各自腰包掏錢買禮物請對方吃飯等。

自從蒲公英先生到埠開始共同生活,兒子把他和女朋友的共同賬戶再加了一人,家用開支分成3份。兒子給蒲公英先生如此這般解釋了一大堆,還表示會承擔蒲公英這份不用老爹真的掏錢出來,兒子養老爸天經地義,女朋友無這個責任和義務。看起來很是公平公正很合理,”蒲公英“ 先生又是無以辯駁,但總覺得心裡很是彆扭,堅持自己出自己的那份。

以前,蒲公英未正式移民來探親時,雖沒有實實在在的掏現金出來,但也是各種掏腰包購買日常用品,離開時總是特意為兒子他們把冰箱填滿,各自日用品添置妥,自覺大度又體面。

如今,家用開支分3份,”蒲公英“ 先生反倒在這方面花的錢少了許多,但是,心裡說不出來的的憋氣卻是無以疏解。

中國人有句話"談錢傷感情",”蒲公英“ 心裡既委屈又彆扭。這是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也廣為現代中國年輕人所接受,國內的孩子們社交中早就開始了AA制,親兄弟明算賬也是一種讓人際關係變得簡單的方式。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移民監不止是一座牢,是人生的重新回爐

我問“蒲公英”先生會不會像許多父母那樣,坐完移民監還是回國內養老?“蒲公英”說,他的初衷還是不會改變的,不做"留守"父母,不讓兒子牽掛。但是,始終在思考,怎樣自處怎樣與兒子以及將來兒子的家庭相處。

”蒲公英“ 是明智的,真正開明的父母勇於接受挑戰,敢於面對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善,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不僅僅是做個好父親。

改變生活習慣和方式,對一些人來說不是難題,退休父母依然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學習的能力來適應一種連根拔起的生活,但是深根蒂固的思想觀念的改變卻是痛苦的。退休移民簡直就是人生的回爐再造。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養老是個重要問題,在家養老還是養老院養老,無論你追隨子女去國外還是回到我們熟悉的老家,都將會是我們要面臨的選擇。

"

【注】文章由頭條號作者<莫離>原創,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遇見“蒲公英”先生

十數天前,黃昏去國家公園散步時,遇見一位年紀在60多歲來自祖國的大叔。

為什麼我一眼能斷定是來自中國的呢?因為,這位大叔,左手拎著一白色塑料袋,右手握一小剪刀,正蹲在地上採挖什麼。

我在老家的媽媽就是這個樣子,出門散步也好,會見老朋友也好,包裡肯定有塑料袋子和小剪刀。根據時令,回到家裡就有滿塑料袋的馬蘭頭、薺菜、蒲公英等等野生植物。

我第一次在無甚人影的國家公園散步時遇到了中國人,跟大叔打招呼,詢問在挖什麼東西,是不是開了房車過來玩,宿營於身後的房車營地……大叔說挖的是蒲公英,洗乾淨晒乾泡水喝;不是遊客是住在附近的。

我看得出大叔並不想做太多的交流,說聲再見便離開。我稱這位挖蒲公英的大叔為“蒲公英”先生。

我在澳大利亞的長假期裡,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到處亂逛,見到野生動物比見到人還多。就拿我經常散步的國家公園來說,上星期的一天,欣喜地近距離看見一隻袋鼠。

讓我很驚訝的是,之後每次去都會見到那隻袋鼠。每回我都靜靜看著它低頭啃草,袋鼠也會抬頭看看我,最後一弓一跳一回頭地消失在灌木叢裡。

自從第一回遇見“蒲公英”先生後,也時常會在國家公園碰上,每回碰見大家都只是淡淡地打個招呼。今天,我們又遇上了。“蒲公英”先生手裡提著一根枯枝,應該是地上撿的,長度和粗細剛好拿來做柺杖。一反常態,“蒲公英”先生有話想說。

原來,就在剛才,我蹲著用手機拍著袋鼠,有位騎自行車運動的老外停在我身邊看我拍照。然後和我從袋鼠聊到中國的一些城市和事情,一聊就聊了大概半小時。“蒲公英”先生驚訝於我與騎單車運動經過的陌生人可以聊那麼長的時間,好奇之下也與我打開了話匣子。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夕陽 | by S Tsoi

不做"留守"父母,不讓獨子牽掛——“蒲公英”先生的退休養老安排

網上有句廣為流傳也很引起共鳴的一句話就是:父母把子女送出國的那一刻,就已經失去了他們。

蒲公英夫婦與兒子之間有個約定,就是:不讓父母"留守",不讓兒子牽掛。所以,兒子決定留在澳大利亞之日起,“蒲公英”夫妻就做好退休移民的打算。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計劃提上了日程,進入了申請程序。

2年前,“蒲公英”先生的老伴因病去世,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情況下,似乎與兒子團聚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與許許多多類似的家庭比起來,“蒲公英”的家庭在我看來,兩代人之間理智又不失互敬互愛,堪稱楷模。父母理解尊重兒子;兒子從留學到參加工作,沒有讓父母操心之餘,難得的是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有贍養父母的心且付之於行動。但是,世上沒有絕對的稱心如意。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家裡該講情還是講理?——讓“蒲公英”先生很膩歪的講道理

代溝什麼時候都存在,但對於無比自信的父母來說,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的各方面的2代人之間的差異是措手不及的。

在“蒲公英”先生這樣的家庭裡,2代人之間還存在著中西方不同社會環境的差異和東西方文化習俗的碰撞。雖不至於激烈到父子反目,但也讓“蒲公英”先生心裡常常不是滋味。

十多年後再重新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蒲公英”先生猛然發現,兒子已不是自己熟悉的,對兒子的一切瞭然於胸的那個兒子了。父子之間經常會就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舉動,展開一場場激烈討論,雖然兒子口口聲聲說是理性討論,絕對沒有絲毫的不敬以及指責的意思,但是在“蒲公英”先生看來就是你對我錯的爭辯,最後往往以“蒲公英”先生感覺疲憊而不耐煩、鳴鑼休戰而告終。

就拿挖採蒲公英一事來說,在中國大陸老家,退休老人出去挖個野菜啥的是稀鬆尋常的一件事,毫無不妥,大家都那麼做。

上次“蒲公英”先生看野地裡的蒲公英就忍不住採摘了。回去後,兒子又跟老爹展開一場理性對話。意思是,這個舉動不太好,雖然是野生不屬於任何人的,但是你挖了回家就變成你據為私有了,這是不應該的,是會讓人側目的等等。

一如以往所有的"理性"討論,蒲公英先生以"你說的也有道理,我以後不挖了"終止了兒子的說教,但是心裡卻鬱結著"你小子白皮黃心了,老子做什麼都不對"的被針對的怒氣和被嫌棄的怒難受。

“蒲公英”先生與兒子之間的這些瑣碎,其實是所有家庭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都存在的問題。

成年兒子想與父母理性討論,父親覺得作為家長的權威受到挑戰和質疑而不悅;父母心理無法從教導者轉換成被教導者。真正的開明是接受講道理,而不是家長權威地位掌握話語權。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錢,這個傷感情的東西

”蒲公英“ 先生的兒子已三十而立,雖未正式成家,但有個同居土著華裔女友,現在一起住在”蒲公英“ 前幾年出資買的大房子裡。

原本,”蒲公英“ 覺著房子是自己出錢買的,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屋子夠寬敞,”蒲公英“ 也是知書達理知道邊際界限的人,兩代人生活在一起倒確實沒有什麼摩擦,但還是有讓”蒲公英“ 心中有不舒服的感覺。

兒子和女友在”蒲公英“ 先生沒來之前同居有個共同的賬戶,家裡各項開支就從2人的共同賬戶裡出。平時高興了,或者有什麼特殊的日子,互相各自腰包掏錢買禮物請對方吃飯等。

自從蒲公英先生到埠開始共同生活,兒子把他和女朋友的共同賬戶再加了一人,家用開支分成3份。兒子給蒲公英先生如此這般解釋了一大堆,還表示會承擔蒲公英這份不用老爹真的掏錢出來,兒子養老爸天經地義,女朋友無這個責任和義務。看起來很是公平公正很合理,”蒲公英“ 先生又是無以辯駁,但總覺得心裡很是彆扭,堅持自己出自己的那份。

以前,蒲公英未正式移民來探親時,雖沒有實實在在的掏現金出來,但也是各種掏腰包購買日常用品,離開時總是特意為兒子他們把冰箱填滿,各自日用品添置妥,自覺大度又體面。

如今,家用開支分3份,”蒲公英“ 先生反倒在這方面花的錢少了許多,但是,心裡說不出來的的憋氣卻是無以疏解。

中國人有句話"談錢傷感情",”蒲公英“ 心裡既委屈又彆扭。這是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也廣為現代中國年輕人所接受,國內的孩子們社交中早就開始了AA制,親兄弟明算賬也是一種讓人際關係變得簡單的方式。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移民監不止是一座牢,是人生的重新回爐

我問“蒲公英”先生會不會像許多父母那樣,坐完移民監還是回國內養老?“蒲公英”說,他的初衷還是不會改變的,不做"留守"父母,不讓兒子牽掛。但是,始終在思考,怎樣自處怎樣與兒子以及將來兒子的家庭相處。

”蒲公英“ 是明智的,真正開明的父母勇於接受挑戰,敢於面對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善,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不僅僅是做個好父親。

改變生活習慣和方式,對一些人來說不是難題,退休父母依然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學習的能力來適應一種連根拔起的生活,但是深根蒂固的思想觀念的改變卻是痛苦的。退休移民簡直就是人生的回爐再造。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圖片引自網絡 |侵刪

養老是個重要問題,在家養老還是養老院養老,無論你追隨子女去國外還是回到我們熟悉的老家,都將會是我們要面臨的選擇。

退休父母隨子女海外定居,不僅僅是坐移民監,還是回爐重造

全文完

【注】文章由頭條號作者<莫離>原創,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