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構築致貧返貧的“攔水壩”蒲城縣探索實施精準防貧救助新路子'

"

(記者徐蕊)8月19日,記者從蒲城縣扶貧辦獲悉:該縣作為全市首批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之一,不僅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頗有成效,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了“蒲城模式”“蒲城經驗”,而且在治貧、防貧上大膽探索,瞄準處於貧困邊緣的農村非建檔立卡低收入戶(以下簡稱非貧低收入戶)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穩處於貧困線邊緣的脫貧戶(以下簡稱邊緣脫貧戶)兩類臨貧易貧重點人群,抓住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制定了《蒲城縣精準防貧救助工作方案(試行)》,積極探索精準防貧“1234”新路子,保障全縣貧困人口脫貧不返貧、非貧困人口穩定發展不致貧。

“1”,即創設“精準防貧救助保險”,擴大保障效益。縣政府與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縣財政拿出400萬元左右作為防貧保險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費標準為全縣10%左右的農村人口購買保險。防貧對象不事前確定,不事先識別,原則上也不重新建檔立卡,只以防貧救助預警線實時監測進行框定。非貧低收入戶、邊緣脫貧戶因病、因災、因學等情況可能致貧返貧時,均可申請防貧救助資金。

“2”,即劃定兩條“界線”,核准防貧對象。一條是防貧監測線,就是看負擔水平。蒲城在反覆討論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嘗試,變“先行收入核算框定”為“後臺數據預警監測”,即依據扶貧、教育、人社、民政等有關部門的“大數據”分析,劃段測算、抽樣調研,對因病、因學、因災產生的花費分類評定監測線,家庭實際花費超過這條線的非貧低收入戶和邊緣脫貧戶,則納入防貧監測對象,啟動防貧預警,實施定向跟蹤。另一條是“防貧保障線”,就是看收入水平。蒲城結合縣情實際,以現行農村扶貧標準的1.5倍,即4800元設置“防貧保障線”,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這條線的,納入防貧範圍,經調查確認符合救助條件的發放保險金。

“3”,即把準三大“重點”,分類實施救助。針對全縣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返貧因素,每一類防貧對象在救助補償上劃分不同區間,經過系統的審查、評議等程序進行認定後,給予救助補償。

“4”,即為四方“聯動”促落實。為讓防貧對象第一時間獲得救助補償,蒲城堅持縣、鎮、村和保險公司聯動、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職能部門按照既定標準篩選防貧保險檢測資助對象,由扶貧辦彙總數據反映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深入村戶開展調查核實,最後由保險公司按照標準發放防貧保險金。同時,建立了環環相扣、銜接順暢、高效快捷的信息收集、調查核實、評議公示、審批備案、資金到戶“五步工作法”,真正做到了“簡便”而不“簡單”。

編輯:王姣

審籤:徐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