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溝人的追夢之旅 ——山西平順縣西溝村70年變遷記'

"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山西報道(溫馨 記者 遆鳳洲)西溝,位於山西省平順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然而她也是一個具有光榮傳統、聞名全國的老典型。西溝是我國第一個農業互助組合作的誕生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傑出典範,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也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李順達和申紀蘭的家鄉。

農業合作互助組 邊區農民的方向

“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灘,十年九不收,誰幹都發愁”,這是當時西溝村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1943年,由於連年的春旱夏洪,食不果腹,貧農李順達積極響應邊區政府“組織起來 生產自救”的號召,帶領當年老西溝最窮的幾個村民:宋金山、李德才、路文全、王周則、桑三則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互助組。在當時短短一個月內,互助組由原來的5戶發展為16戶。到1944年底,老西溝20戶人家幾乎全部加入到互助組中。他們在山溝裡打壩圩堤,在荒山上開荒造地、植樹造林,既防止了水土流失,也增加了土地面積,從生產資料到生產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增長。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農村生產互助自救的創新模式打破了中國農民數千年來封閉、零散、個體的農業生產體制,開創了農村、農民、農業改革的先河,孕育了社會主義生產體制的胚胎,這種共生共贏的生產自救模式得到了當時邊區政府肯定,被譽為“邊區農民的方向”。為紀念這位中國農村合作化運動的典範、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先行者,西溝村人民在村口矗立一座李順達互助組群雕。憑藉著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西溝人民實現了在災荒中也能填飽肚子的夢想。

多業態合作化 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上世紀50年代初,申紀蘭和李順達攜手創辦的西溝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奠定了西溝村農業發展的基礎。作為農業合作的發源地與老典型,西溝村有發揮農業合作化的優勢和傳統。因此將多業態合作化發展貫穿到農村產業發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村產業的組織化程度,成為了西溝人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

1987年,西溝村先後辦起了鋁合金廠、飲料廠等十多個企業,走上了工業化、商品生產道路。隨著紀蘭核桃露、紡織繡品、化工建材源源不斷地運出山外,西溝農村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

2014年,平順縣第一個四季飄香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該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產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實行統一規劃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種苗供應、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組織購銷、統一加工儲存、統一註冊商標、統一核算的“八統一”管理措施自主經營,現種植香菇大棚42座,菌棒80萬個,種植連翹8000畝。並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工程,由村黨支部直接參與管理,形成了“支部管合作社——合作社抓產業——產業聯結貧困戶”的機制。作為第一批社員,張惠林也伴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從一個新手做成了全把式。從栽菌棒到打樁架,張惠林一年幹六個月就可以拿到兩三萬元的收入。合作社在這裡孕育,也在這裡壯大。在脫貧致富的新時代,合作社承擔起了農業的生產、流通、分配等功能,覆蓋了種植、養殖、加工、運輸、銷售、技術服務等傳統產業和旅遊、資產收益、扶貧等新興特色產業。吸引大批新農人回鄉創業。

脫貧奔小康,還得靠產業。近年來,西溝村創辦企業和引進項目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更多方便和選擇。目前的西溝村主要有飲料公司、肉驢養殖場、香菇種植園、潞麻油廠、大理石廠、光伏電站、山西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等,村集體收入年增加400多萬元,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300多名,每個勞動力年平均收入3萬元以上。山西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韓英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公司目前解決了西溝及周邊村莊70多人的就業問題。”村民增收有了更多選擇。在發展產業化的過程中,西溝村還將產業與“老本行”合作社相結合,把光伏發電作為脫貧致富的重點優勢項目,創新性地採取“棚上光伏發電、棚下種植香菇”的立體化農光互補模式,在大棚頂端安裝光伏電板500kW,併網發電,項目正式運營後年收入可達70萬元,20畝土地也得以實現立體化增值。

“紅色旅遊 綠色生態” 助推鄉村振興

自1951年以來,李順達除了帶領互助組種地打糧之外,就開始了開墾荒地、治理山水、植樹造林改變村貌的傳統。西溝人民堅持了70年的綠化造林,使得平順縣的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的0.13%躍升到現在的41.6%。生態環境極大的改善。不僅優化了村民的生活環境,也吸引了更多遊客來到這個勞模之鄉,親身感受“西溝精神”。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西溝生態環境好了,鄉村旅遊也發展起來了。”見證了時代發展、家鄉鉅變的申紀蘭言語間盡是藏不住的欣慰與自豪。

西溝人造林的“老本行”又變成了鄉村振興的好產業。目前,村裡有扶貧造林合作社四個,2018年用工389人,其中貧困戶308人,帶動人均增收一萬元。村主任趙愛亮介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農村建設項目增多,西溝造林合作社進軍建築領域,去年拿下大小項目工程款達500多萬元。”

同時,綠水青山為造林合作社帶來了不錯的經濟前景,一批造林合作社湧現並帶動貧困戶脫貧。65歲的牛進福年輕時上山造林,如今兼職成為建築公司泥瓦匠。去年他在村裡的一個紅色景點建設項目上鋪臺階、做圍欄,賺了3萬多元。

革命巖、勞模泉、血淚凹、互助組群雕以及紀蘭黨性教育基地……近年來,西溝大力發展紅色旅遊,不到2000人的小山村年接待遊客量達20萬人次,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黨的政策好,老百姓都有獲得感。”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說。

對於西溝的發展,申紀蘭感慨萬千:“沒有在舊社會生活過的人,很難想象我們這個國家是怎樣走過來的。從舊社會到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到共同富裕,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領路人。我要永遠按黨的要求做事,永遠跟黨走!”

不忘初心,艱苦奮鬥,西溝人民一直奮鬥在追夢的路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