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追夢人”更是“圓夢人”——呂梁檢察幹警脫貧攻堅一線展風采'

"

在奔小康的路上有這麼一群“追夢人”,他們不僅自己追求美好的生活,還努力幫助身邊的人一起實現人生夢想,他們是呂梁檢察系統的幫扶幹警。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一個個都踏踏實實沉下身子、駐進村子,吃農家飯、說農家話、幹農家活,真正走進農民心裡,把幫扶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記者在基層採訪時,記錄了他們攻堅一線的諸多鏡頭:一串串收入數據的變化,一個個發家致富項目的落地,一項項惠民工程的落實,一次次貼心的為民服務,一聲聲群眾的點頭稱讚……點點滴滴總關情,一切都記錄著檢察幹警的愛民情懷,他們在幫扶路上“寫初心”,他們不僅是“追夢人”,更是幫扶村的“圓夢人”。

幫扶工作首先要做到精準識別,不能盲目地、糊里糊塗地應付差事、和稀泥。方山縣檢察院嚴格按照要求‘精耕細作’,所幫扶的東灣村由原來的118戶315人通過精準識別直接敲定為55戶123人,真正做到——

精準識別,真扶貧扶真貧

2016年12月25日,方山縣人民檢察院全面進駐結對幫扶點峪口鎮東灣村,28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據時任第一書記薛永霞介紹,東灣村緊靠209國道,因為種種原因,村幹部與村民之間矛盾重重,在當時,甚至召開一次支部、村委會議都是件極不容易的事情。該院分管扶貧工作的副檢察長王義平身先士卒,吃住在村裡,工作隊自己設起了灶堂。他一再強調,“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彆著急定‘調子’,先挨門逐戶走訪把脈,聽聽民聲,理理民意,通過‘望、聞、問、切’再開‘處方’。”在王義平檢察長的帶領下,全體幫扶工作隊員整天忙於走訪——調研——再走訪,初步瞭解到村民意見最大的焦點是貧困戶識別不精準。

“知道癥結就好辦,我們一一對症下藥。誰是貧困戶,全體村民說了算。”聽取各組反饋的意見,王義平副檢察長顯得胸有成竹。接下來的工作中,整整半個月的時間,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兵分數路,抱著投票箱,針對貧困戶問題全村人戶戶參與投票發表意見,隨後統一開箱登記‘唱票’。

事實上,許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精準識別”又談何容易。東灣村的貧困戶由原來的118戶315人通過精準識別最後定為55戶123人,這其中的過程,可謂是“千辛萬苦”,大會議事小會討論。據幹警們講:多一半的貧困戶被識別出列,因為涉及到切身利益,自然會有許多人不理解、不滿意,當時他們是頂著諸多壓力,一戶一戶地講政策、明事理。王義平檢察長時刻在鼓勵大家,只要一碗水端平,公道自在人心。

該出列的出列,是貧困戶的均得到幫扶,全村所有人心服口服。更讓村民感同身受的是,方山檢察院幹警基層幫扶從來不開公車、不吃村委一頓飯。他們的清廉、執著、敬業的精神,村民們看在眼裡,牢記心裡,“人家從縣城跑到農村,那麼辛苦還不就是為了幫襯咱們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村民們為幹警的一片公心、熱心、耐心所感動。民心順了,村風自然正了,村幹部的工作也好做了。方山檢察院的幫扶幹警積極認真開展工作,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結對幫扶的峪口鎮東灣村,村風正、民風順、管理民主、村容整潔,群眾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整體提高,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

讓群眾的心熱起來,才是扶貧的初衷。“幫扶工作千頭萬緒,但我們自己心裡要有一根針,要發揮貧困戶自身的內在動力。”呂梁市檢察院檢察長郭鴻是呂梁檢察系統脫貧攻堅工作的設計師、總指揮,他反覆強調,幫扶工作首先要做到——

思想“充電”,扶“智”又扶“志”

呂梁市檢察院幫扶的兩個村各具鮮明的特點。方山縣後東旺坪村緊靠橫泉水庫,幾年前因為整村搬遷,村民集體上訪歷來已久,加之因為水庫水位上漲,導致現住房屋出現了不少裂縫,民心渙散。黃草林村,遠離縣城不說,還高居山頭,從縣城到村裡開車往返需要2小時左右,交通不便、通訊不暢,晴天一車土,雨天一車泥,遇上冬季冰天雪地,路陡彎急出行就是天大的難事,村民祖祖輩輩面向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

面對如此實情,市檢察院幫扶工作隊決定主攻思想“充電”,決心從扶“智”立“志”上下功夫。

幫扶幹警白天進田間地頭,晚上坐農家炕頭,拉近與村民之間的距離,在溝通中增進感情,在交流中收穫了“信任”。漸漸地,他們和村民之間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掏心窩子的知己。

“人家跑在發家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你們卻奔波在上訪告狀的路上,三年、五年下來,人家買車買房有存款,而你們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開支都撒在了上訪路上,回頭一合計,兩手空空。還是來點最實際的,解決問題需要時間,可當下最要緊的是如何發展生產、更好地生活。”這是市檢察院工作隊進駐後東旺坪村後,說的最多的話題。都說 “話是開心的藥”。通過幹警們不厭其煩的開導、點撥,村民們終於“開竅了”,思想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幹部都能以大局為重,在幫扶工作隊的帶領下,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通過扶貧工作隊的努力,爭取到扶貧款項,後東旺坪村養殖80頭牛,以集體養殖眾人受益的形式,既實現村集體“破零”,村民也得到了實惠。而黃草林村,由於地理位置的侷限性,因地制宜,分戶養殖,一戶一頭牛,年長者務農養殖,年幼者外出打工創業。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呂梁市檢察院扶貧工作隊進駐以後,這兩個村的村民感觸最深的是思想上的變化。後東旺坪村一位資深村幹部說,“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經濟指數的增長,更多的是一種形態意識和生活理念的改觀,市檢察院幹警為我們送來了開啟智慧的‘金鑰匙’,他們不辭辛苦,為我們‘充電補鈣’,讓我們懂得了該如何生活。”黃草林村今年70歲的劉老漢摸著三年前扶貧工作隊親自牽到他們家的那頭“種牛”,高興地說,這頭牛可是我們家的“聚寶盆”,讓我們全家打了一個翻身仗,一年一個小牛犢,兩年多的時間已為我們這個小家庭產生了不到2萬的利潤。不僅如此,以前老思想老腦筋,一心想著農家人就得靠地吃飯,祖祖輩輩以農為生。可現如今經過扶貧隊員的開導,思想解放了,我們老一輩下地幹活外加養殖,讓年輕人出去打工掙錢還開闊眼界,正如扶貧工作隊員所說,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任何時候生活都能有保障,不怕它天旱雨澇。

扶貧工作不是“輸血”,而是“造血”,不僅要抓好思想扶貧,更要做到產業扶貧,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呂梁檢察幹警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集思廣益更注重——

產業扶貧,“三大抓手”拓寬增收門路

何為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行動是最好的“見證人”。呂梁檢察系統扶貧工作隊一縣一品牌,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狠抓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產業、引進“外商”投資……

“石樓縣地處山區,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更適合當地自然條件?”這是石樓縣檢察院扶貧工作隊隊員進駐幫扶村後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一則媒體報道的消息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沙棘種植。扶貧工作隊隊長是個急性子,幹事創業立說立行。通過上會研究決定,他便開始忙前忙後跑項目。2019年4月28日“VC王”投資商在石樓投資落地。由村民和村集體投資荒山荒坡入股,共有12000多畝,期間村民投入勞力可掙到工錢,預計三年以後收益,一畝每年收入2000多元,村民每畝可享受到600元左右的分成。

村民王大叔感覺這個項目挺不錯,他說,反正荒山荒坡閒著也在那裡閒著,現在有人投資讓廢地變寶地,這是個好的開端,再說村民在門前就近打工掙點零花錢,還不誤幹家裡的農家活,兩全其美,非常好。

產業扶貧是所有幫扶工作隊的主抓主業,臨縣檢察院也不例外,幫扶幹警紮根農村,“摘窮帽”“拔窮根”的信心十足,他們不斷強化措施,精準發力,落實責任,真抓真扶,通過強化組織保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項目建設、精準幫扶等舉措,確保了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紮實有序推進,目前,該院所幫扶的石白頭鄉張家山村和車趕鄉神峪溝村、沙家焉村、大焉村已全部如期實現脫貧。

前不久,臨縣檢察院工作隊再次走進幫扶點大焉村進行脫貧攻堅“回頭看”,記者一同前往,親眼見證了該村的變化,聆聽了群眾的脫貧致富故事。“我們村是典型的純農業村,歷來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幫扶工作隊進駐村裡後,大會不斷小會就是家常便飯,共商發展大計,借力現代科技,給予技術支持,組織技術培訓提供發展動力,邀請農技人員進行核桃林管護技術培訓;邀請縣畜牧局的技術人員進行養殖技術培訓;動員村民參加護理護工培訓;幫助村內發展了85萬伏光伏發電產業;投資修建集體產業養雞場……”幫扶工作隊的工作業績,村民們扳著指頭如數家珍。據瞭解,以上許多項目都已受益見效。

“祖祖輩輩的農民,如今借國家幫扶政策的東風,在幫扶工作隊這個‘指揮棒’的指引下,我們實現了多種經營、多項發展、多渠道創收,分文不值的棗樹葉子,也開始研製成茶葉了。在扶貧工作隊隊員的眼裡,樣樣都是寶,到處都有商機。在他們的帶動下,農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如今的農民家庭成員,不在是地地道道的“土農民”,他們搭乘脫貧攻堅的列車,緊追發家致富的快車,向著希望進軍。十幾年前曾經走出大山去省城發展而如今又返鄉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一位村幹部感觸最深:幫扶隊員是農民的技術引路人、產品銷路人、勞務輸出的指路人,是大家發家致富的“指南針”,他們真了不起。

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呂梁檢察系統幹警在依法履行監督職能的同時,不忘脫貧攻堅重任,兩手抓兩手硬,思想扶貧、經濟扶貧、法律扶貧,面面俱到。市檢察院檢察長郭鴻時刻不忘提醒同志們,一定要牢記職責使命,發揮特長——

法律“扶貧+監督”,強基固本

“全民普法是硬道理,人人學法、知法、懂法是必修課。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時時處處都會涉及到法。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都離不開法律。比如要外出打工,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引進外商投資,如何與合作方簽訂合同協議;村幹部如何行使權力才合法、合情、合理……”呂梁檢察系統的幫扶幹警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比其他部門的同志更多了一份責任——“我執法我普法”。他們義務普法、“亮劍”監督,法言法語教育人,嚴格執法懲治腐敗,多管齊下,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到“精細化”。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村幹部。”幹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整個村子的村情民意。檢察幹警在抓好乾部隊伍這股核心力量的同時,不忘嚴懲扶貧領域的腐敗分子,對扶貧戰線的“蛀蟲”堅決做到快捕快訴,徹查到底。

興縣任某某擔任村支部書記期間,在實施異地扶貧搬遷項目工作過程中,利用職務之便利,以虛假房屋買賣合同,騙取國家異地扶貧搬遷補助款人民幣2萬餘元,非法佔為己有。興縣檢察院嚴格執法,依法提起公訴,提請審判機關依法追究任某某相關刑事責任。

無論是法律監督、致富指路還是說法說理,呂梁檢察系統的幹警們總能漂漂亮亮地露出幾把“刷子”來。石樓縣某村有同名同姓的兩個人,當時由於工作人員的失誤,把1萬多元的危房改造款打錯,不該收款的“收款人”死活不願將此筆款退還給真正的收款人,鄉政府工作人員與派出所民警多次出面協調均沒有結果,石樓縣檢察院的幫扶幹警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到當事人家裡說法釋理,此筆款很快“物歸原主”,迴歸真正的主人。“遇事找法,辦事依法,平日學法,做事才知道守法,自從檢察院的幫扶工作隊進駐我們村,為我們傳經送寶,使我們這些土農民受益匪淺。”一位村幹部感言。

群眾的事無小事。扶貧路上無論大事、小事都是他們所要關心的事。呂梁檢察幹警一肩挑“雙責”,他們不僅是“追夢人”,更是“圓夢人”,在人民群眾心裡,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本報記者 李婧 王文博

"

在奔小康的路上有這麼一群“追夢人”,他們不僅自己追求美好的生活,還努力幫助身邊的人一起實現人生夢想,他們是呂梁檢察系統的幫扶幹警。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一個個都踏踏實實沉下身子、駐進村子,吃農家飯、說農家話、幹農家活,真正走進農民心裡,把幫扶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記者在基層採訪時,記錄了他們攻堅一線的諸多鏡頭:一串串收入數據的變化,一個個發家致富項目的落地,一項項惠民工程的落實,一次次貼心的為民服務,一聲聲群眾的點頭稱讚……點點滴滴總關情,一切都記錄著檢察幹警的愛民情懷,他們在幫扶路上“寫初心”,他們不僅是“追夢人”,更是幫扶村的“圓夢人”。

幫扶工作首先要做到精準識別,不能盲目地、糊里糊塗地應付差事、和稀泥。方山縣檢察院嚴格按照要求‘精耕細作’,所幫扶的東灣村由原來的118戶315人通過精準識別直接敲定為55戶123人,真正做到——

精準識別,真扶貧扶真貧

2016年12月25日,方山縣人民檢察院全面進駐結對幫扶點峪口鎮東灣村,28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據時任第一書記薛永霞介紹,東灣村緊靠209國道,因為種種原因,村幹部與村民之間矛盾重重,在當時,甚至召開一次支部、村委會議都是件極不容易的事情。該院分管扶貧工作的副檢察長王義平身先士卒,吃住在村裡,工作隊自己設起了灶堂。他一再強調,“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彆著急定‘調子’,先挨門逐戶走訪把脈,聽聽民聲,理理民意,通過‘望、聞、問、切’再開‘處方’。”在王義平檢察長的帶領下,全體幫扶工作隊員整天忙於走訪——調研——再走訪,初步瞭解到村民意見最大的焦點是貧困戶識別不精準。

“知道癥結就好辦,我們一一對症下藥。誰是貧困戶,全體村民說了算。”聽取各組反饋的意見,王義平副檢察長顯得胸有成竹。接下來的工作中,整整半個月的時間,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兵分數路,抱著投票箱,針對貧困戶問題全村人戶戶參與投票發表意見,隨後統一開箱登記‘唱票’。

事實上,許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精準識別”又談何容易。東灣村的貧困戶由原來的118戶315人通過精準識別最後定為55戶123人,這其中的過程,可謂是“千辛萬苦”,大會議事小會討論。據幹警們講:多一半的貧困戶被識別出列,因為涉及到切身利益,自然會有許多人不理解、不滿意,當時他們是頂著諸多壓力,一戶一戶地講政策、明事理。王義平檢察長時刻在鼓勵大家,只要一碗水端平,公道自在人心。

該出列的出列,是貧困戶的均得到幫扶,全村所有人心服口服。更讓村民感同身受的是,方山檢察院幹警基層幫扶從來不開公車、不吃村委一頓飯。他們的清廉、執著、敬業的精神,村民們看在眼裡,牢記心裡,“人家從縣城跑到農村,那麼辛苦還不就是為了幫襯咱們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村民們為幹警的一片公心、熱心、耐心所感動。民心順了,村風自然正了,村幹部的工作也好做了。方山檢察院的幫扶幹警積極認真開展工作,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結對幫扶的峪口鎮東灣村,村風正、民風順、管理民主、村容整潔,群眾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整體提高,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

讓群眾的心熱起來,才是扶貧的初衷。“幫扶工作千頭萬緒,但我們自己心裡要有一根針,要發揮貧困戶自身的內在動力。”呂梁市檢察院檢察長郭鴻是呂梁檢察系統脫貧攻堅工作的設計師、總指揮,他反覆強調,幫扶工作首先要做到——

思想“充電”,扶“智”又扶“志”

呂梁市檢察院幫扶的兩個村各具鮮明的特點。方山縣後東旺坪村緊靠橫泉水庫,幾年前因為整村搬遷,村民集體上訪歷來已久,加之因為水庫水位上漲,導致現住房屋出現了不少裂縫,民心渙散。黃草林村,遠離縣城不說,還高居山頭,從縣城到村裡開車往返需要2小時左右,交通不便、通訊不暢,晴天一車土,雨天一車泥,遇上冬季冰天雪地,路陡彎急出行就是天大的難事,村民祖祖輩輩面向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

面對如此實情,市檢察院幫扶工作隊決定主攻思想“充電”,決心從扶“智”立“志”上下功夫。

幫扶幹警白天進田間地頭,晚上坐農家炕頭,拉近與村民之間的距離,在溝通中增進感情,在交流中收穫了“信任”。漸漸地,他們和村民之間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掏心窩子的知己。

“人家跑在發家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你們卻奔波在上訪告狀的路上,三年、五年下來,人家買車買房有存款,而你們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開支都撒在了上訪路上,回頭一合計,兩手空空。還是來點最實際的,解決問題需要時間,可當下最要緊的是如何發展生產、更好地生活。”這是市檢察院工作隊進駐後東旺坪村後,說的最多的話題。都說 “話是開心的藥”。通過幹警們不厭其煩的開導、點撥,村民們終於“開竅了”,思想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幹部都能以大局為重,在幫扶工作隊的帶領下,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通過扶貧工作隊的努力,爭取到扶貧款項,後東旺坪村養殖80頭牛,以集體養殖眾人受益的形式,既實現村集體“破零”,村民也得到了實惠。而黃草林村,由於地理位置的侷限性,因地制宜,分戶養殖,一戶一頭牛,年長者務農養殖,年幼者外出打工創業。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呂梁市檢察院扶貧工作隊進駐以後,這兩個村的村民感觸最深的是思想上的變化。後東旺坪村一位資深村幹部說,“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經濟指數的增長,更多的是一種形態意識和生活理念的改觀,市檢察院幹警為我們送來了開啟智慧的‘金鑰匙’,他們不辭辛苦,為我們‘充電補鈣’,讓我們懂得了該如何生活。”黃草林村今年70歲的劉老漢摸著三年前扶貧工作隊親自牽到他們家的那頭“種牛”,高興地說,這頭牛可是我們家的“聚寶盆”,讓我們全家打了一個翻身仗,一年一個小牛犢,兩年多的時間已為我們這個小家庭產生了不到2萬的利潤。不僅如此,以前老思想老腦筋,一心想著農家人就得靠地吃飯,祖祖輩輩以農為生。可現如今經過扶貧隊員的開導,思想解放了,我們老一輩下地幹活外加養殖,讓年輕人出去打工掙錢還開闊眼界,正如扶貧工作隊員所說,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任何時候生活都能有保障,不怕它天旱雨澇。

扶貧工作不是“輸血”,而是“造血”,不僅要抓好思想扶貧,更要做到產業扶貧,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呂梁檢察幹警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集思廣益更注重——

產業扶貧,“三大抓手”拓寬增收門路

何為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行動是最好的“見證人”。呂梁檢察系統扶貧工作隊一縣一品牌,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狠抓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產業、引進“外商”投資……

“石樓縣地處山區,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更適合當地自然條件?”這是石樓縣檢察院扶貧工作隊隊員進駐幫扶村後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一則媒體報道的消息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沙棘種植。扶貧工作隊隊長是個急性子,幹事創業立說立行。通過上會研究決定,他便開始忙前忙後跑項目。2019年4月28日“VC王”投資商在石樓投資落地。由村民和村集體投資荒山荒坡入股,共有12000多畝,期間村民投入勞力可掙到工錢,預計三年以後收益,一畝每年收入2000多元,村民每畝可享受到600元左右的分成。

村民王大叔感覺這個項目挺不錯,他說,反正荒山荒坡閒著也在那裡閒著,現在有人投資讓廢地變寶地,這是個好的開端,再說村民在門前就近打工掙點零花錢,還不誤幹家裡的農家活,兩全其美,非常好。

產業扶貧是所有幫扶工作隊的主抓主業,臨縣檢察院也不例外,幫扶幹警紮根農村,“摘窮帽”“拔窮根”的信心十足,他們不斷強化措施,精準發力,落實責任,真抓真扶,通過強化組織保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項目建設、精準幫扶等舉措,確保了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紮實有序推進,目前,該院所幫扶的石白頭鄉張家山村和車趕鄉神峪溝村、沙家焉村、大焉村已全部如期實現脫貧。

前不久,臨縣檢察院工作隊再次走進幫扶點大焉村進行脫貧攻堅“回頭看”,記者一同前往,親眼見證了該村的變化,聆聽了群眾的脫貧致富故事。“我們村是典型的純農業村,歷來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幫扶工作隊進駐村裡後,大會不斷小會就是家常便飯,共商發展大計,借力現代科技,給予技術支持,組織技術培訓提供發展動力,邀請農技人員進行核桃林管護技術培訓;邀請縣畜牧局的技術人員進行養殖技術培訓;動員村民參加護理護工培訓;幫助村內發展了85萬伏光伏發電產業;投資修建集體產業養雞場……”幫扶工作隊的工作業績,村民們扳著指頭如數家珍。據瞭解,以上許多項目都已受益見效。

“祖祖輩輩的農民,如今借國家幫扶政策的東風,在幫扶工作隊這個‘指揮棒’的指引下,我們實現了多種經營、多項發展、多渠道創收,分文不值的棗樹葉子,也開始研製成茶葉了。在扶貧工作隊隊員的眼裡,樣樣都是寶,到處都有商機。在他們的帶動下,農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如今的農民家庭成員,不在是地地道道的“土農民”,他們搭乘脫貧攻堅的列車,緊追發家致富的快車,向著希望進軍。十幾年前曾經走出大山去省城發展而如今又返鄉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一位村幹部感觸最深:幫扶隊員是農民的技術引路人、產品銷路人、勞務輸出的指路人,是大家發家致富的“指南針”,他們真了不起。

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呂梁檢察系統幹警在依法履行監督職能的同時,不忘脫貧攻堅重任,兩手抓兩手硬,思想扶貧、經濟扶貧、法律扶貧,面面俱到。市檢察院檢察長郭鴻時刻不忘提醒同志們,一定要牢記職責使命,發揮特長——

法律“扶貧+監督”,強基固本

“全民普法是硬道理,人人學法、知法、懂法是必修課。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時時處處都會涉及到法。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都離不開法律。比如要外出打工,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引進外商投資,如何與合作方簽訂合同協議;村幹部如何行使權力才合法、合情、合理……”呂梁檢察系統的幫扶幹警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比其他部門的同志更多了一份責任——“我執法我普法”。他們義務普法、“亮劍”監督,法言法語教育人,嚴格執法懲治腐敗,多管齊下,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到“精細化”。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村幹部。”幹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整個村子的村情民意。檢察幹警在抓好乾部隊伍這股核心力量的同時,不忘嚴懲扶貧領域的腐敗分子,對扶貧戰線的“蛀蟲”堅決做到快捕快訴,徹查到底。

興縣任某某擔任村支部書記期間,在實施異地扶貧搬遷項目工作過程中,利用職務之便利,以虛假房屋買賣合同,騙取國家異地扶貧搬遷補助款人民幣2萬餘元,非法佔為己有。興縣檢察院嚴格執法,依法提起公訴,提請審判機關依法追究任某某相關刑事責任。

無論是法律監督、致富指路還是說法說理,呂梁檢察系統的幹警們總能漂漂亮亮地露出幾把“刷子”來。石樓縣某村有同名同姓的兩個人,當時由於工作人員的失誤,把1萬多元的危房改造款打錯,不該收款的“收款人”死活不願將此筆款退還給真正的收款人,鄉政府工作人員與派出所民警多次出面協調均沒有結果,石樓縣檢察院的幫扶幹警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到當事人家裡說法釋理,此筆款很快“物歸原主”,迴歸真正的主人。“遇事找法,辦事依法,平日學法,做事才知道守法,自從檢察院的幫扶工作隊進駐我們村,為我們傳經送寶,使我們這些土農民受益匪淺。”一位村幹部感言。

群眾的事無小事。扶貧路上無論大事、小事都是他們所要關心的事。呂梁檢察幹警一肩挑“雙責”,他們不僅是“追夢人”,更是“圓夢人”,在人民群眾心裡,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本報記者 李婧 王文博

他們是“追夢人”更是“圓夢人”——呂梁檢察幹警脫貧攻堅一線展風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