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明知結果靠不住,卻還停不下來......廣大群眾為什麼對“男人的眼睛在一條直線上嗎?”如此痴迷?

▪本文共 1594 字,閱讀需要 3-4分鐘。

“這個男人的眼睛在一條直線上嗎?”最近引發了左右腦大戰。上一次刷爆朋友圈的測試還是N年前的柏拉圖。很多網友做了幾次試驗後發現:同樣的答案,竟然得到了不同的分數。請問:測試的科學性到哪裡去了?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就在前天,“不給人飯吃”的程序猿更是扒出了測試的代碼。果然,結果就是“隨機數”!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這類小測試一直都存在,根本算不得新奇,可為什麼廣大群眾就這麼買賬呢?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原因一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戀情結

無論是之前火爆朋友圈的各類小測試,還是這次“男人的眼睛”,仔細想想它們的測試結果從來沒有揭露什麼事實,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們內心的自戀情結。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就像之前用來反駁星座之說的“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們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人們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比如:

天蠍座:外冷內熱,表面決絕,其實拿不起也放不下,一生敗給一個情字……

所以,與其說這類測試描述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不如說它強化了你心中對自己的認知。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原因二

大眾普遍認為測試=客觀

很多時候,我們就算再怎麼認同自己的優點,好像也沒辦法親自說出口。就像“我這個人熱情活潑,永遠都有活力,像一個正能量的傳播源,很有魅力……”很奇怪有沒有?光是看這30個字就讓人後背發涼。

但是,當這種測試結果變成被第三方印證的內容,公信力就會自然提升。好像自己被權威、科學認定擁有某種優秀品質。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原因三

永遠對未知事情充滿好奇

對自己未知的事情充滿好奇和期待,也是驅動我們參與這類測試的原因之一。比如:看看我們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子的。看看今年的運勢如何,討個“新年籤”的好彩頭。再看看自己未來的另一半到底是什麼樣子,畢竟活了30年還沒見過!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原因四

簡單好玩,成本低,社交屬性強

“簡單好玩,花費成本低”也是這類測試廣泛傳播的原因之一。掃個二維碼,點擊幾下就能看到答案,方便直觀。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另外,我們身上的群體性特質非常明顯,一旦某件事情在身邊的人中集中出現,大家就會十分關並積極參與。這種擴散效應的影響會讓大家毫不猶疑的把測試結果分享出去,併成自己身上的社交標籤。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原因五

測試結果全都是正向的

“你的左腦如中青年人一樣,有著十分成熟的思考能力,你處理起問題來十分沉著,能夠理性判斷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這麼有能力又有性格的你,一定有著很棒的人員吧!

“真令人驚訝!你的左腦和右腦一樣都如此年輕呢!因此,你的思維十分活躍,更傾向於充滿靈性的思考方式……完全是一個像朝陽一樣活力滿滿的人呢!

發現沒有,測試出來的結果基本都會讓人閃閃發光,也就是“只說好話,不說壞話”。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隨機不隨機,根本不重要)

如果測試“自己今後開什麼車”,保證你開的都是蘭博基尼、法拉利、勞斯萊斯。如果測試“什麼樣的性格”,保證你是溫柔可愛、美麗大方、善良賢惠。相信我,當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詞彙出現在我們身上,沒人會拒絕把它發到朋友圈讓別人羨慕的。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原因六

左右腦測試早就存在

關於左右腦的測試早就在民間廣為流傳了,比如,“兩手十指交握法”是通過兩手十指交握的動作,顯示出一個人大腦接收信息的運動情形。右手大拇指在下的人,接受訊息時會優先使用右腦。還有“雙手交錯抱胸法”,右手臂在下的人,傳達訊息時優先使用右腦,左手臂在下的人,傳達信息時優先使用左腦。

獨家靈魂拷問:“左右腦測試”為何炸紅朋友圈

只不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腦測試開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流行,測試形式變得更加活潑生動。這使得原本就受歡迎的左右腦測試更受喜愛,傳播能力直線上升。

其實,左右腦測試雖說是一種“偽科學”,但是,它還是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無論是測試還是活動,只要能做到刷屏級都是成功抓住了大眾的心理。而我們這些新媒體運營人的工作核心,就是去尋找、挖掘用戶的真正需求,然後給出他們想要的東西。

平時多注意朋友圈的分析,這是一個很好的需求挖掘渠道。比如: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發與工作相關的乾貨?是想體現出自己的專業性、提升自己的逼格還是告訴老闆自己工作很認真。多揣摩他們的心理活動,慢慢就會發現很多行為相似的人群。這樣的思考對運營工作是有很大幫助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