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近代的中國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許多人將這一切歸咎於西方的船堅炮利,中國的閉關鎖國,落後當然要捱打,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當時中國的白銀的吞吐量是世界第一,號稱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這麼強大的一個國家,為什麼會被西方列強三兩下就給收拾了,帝國衰落的背後,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1793年,英國政府派出馬戛爾尼來到中國福建,一方面是來給乾隆祝壽,另一方面希望中國能開放雙邊貿易的通商口岸,跟乾隆說開放通商口岸,互通有無,對大家都有好處,但是乾隆可不吃他那一套,只是簡單說了幾句:我大天朝要啥有啥,還用跟你們這幫蠻夷番邦做生意,你來我大天朝跪都不肯跪,馬上收拾東西給我滾犢子。“馬戛爾尼只好灰溜溜的回到了英國。

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如果當時中國能開放貿易,將會加快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中國融入全球化的經濟體系會更快,趕上工業革命的步伐,以中國當時的經濟基礎,一定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這個結果就是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內亂,革命。

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朝貢的實質是雙邊貿易

但是在1800年之前,中國並未閉關鎖國,有許多韓國,日本,東南亞商人在邊境進行貿易,這一切還要歸功於華僑的先祖,他們很早之前就跟外國人做生意了,在邊境地區還設立了一些自由貿易區,你如果覺得這些貿易是小打小鬧的話,你一定聽說過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詞彙”朝貢“,從字面意思大家都認為朝貢就是你是我的藩屬,你就要給我錢,就像我是洪興扛把子,你就要給我交保護費,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朝貢也是一種互通有無的貿易方式,每次國外使臣進貢的時候,我大天朝地大物博,怎麼能讓使者空著手回去,當然也要送一些東西作為回禮,這樣一來一往,不就是一種雙邊貿易嗎?

既然明清並未閉關鎖國,與外國也進行貿易肯定需要錢,中國當時主要流通貨幣是白銀,為什麼選擇白銀,而不是黃金,銅錢或者紙幣等其他貨幣呢,選擇白銀的原因是白銀質量輕,方便攜帶,在重金屬中有比較保值,還易於分割。。

這在當時還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習俗,就是明朝每個人出門都要帶一把剪刀,這把剪刀可不是剪布用的,而是用來剪銀子的,這樣在交易的時候才能剪出足夠的銀兩,剪銀子產生碎屑會用蠟塊包裹起來,以後融化了蠟塊,銀子凝結在了一起又可以使用了,既然白銀有如此多的好處,明朝當然選擇用白銀來作為主要貨幣。

明朝中期,人口越來越多,對白銀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國自己產的白銀少,現在僅發現在浙江的根坑村有開採白銀,既然國內供給不足,就要從國外進口了。

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明朝中後期,西方與中國處於嚴重的貿易逆差

到進口白銀,就要提到歷史上一個著名事件,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這既是一次地理大發現,也給當地人民帶去野蠻和掠奪,哥倫布雖然沒有到達黃金遍地的中國,但是也找到了傳說中的one piece——白銀。

明朝中後期,西方與中國處於嚴重的貿易逆差,中國生產的絲綢,瓷器,棉紡織品價格昂貴,但是在歐洲乃至世界都十分暢銷,因為老祖宗發明的東西當時歐洲人連仿照都造不出來,當時的歐洲貴族還以使用中國瓷器為一種時尚,因此當時老外叫中國為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

為了賺中國人的錢,當時歐洲人運了許多鋼琴來中國,以為中國人也會對高貴的鋼琴情有獨鍾,誰曾想當時中國二胡拉的震天響,我一把二胡可以拉出交響樂的感覺,誰要你那個彈棉花的東西,歐洲人只好把鋼琴又運回去,因此中國長期處於貿易順差的地位。

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向中國大量傾銷白銀,扭轉西方與中國產生的嚴重貿易逆差

老外看了眼紅,總要想些法子來扭轉這個局面,怎麼辦呢?事出偶然,在明朝使用銀本位制度的時候,葡萄牙,西班牙等航海大國也在使用白銀,他們本國的供給不夠,就從美洲掠奪大量的白銀。

當馬尼拉大帆船乘風破浪來到中國的時候,他們發現中國在大量使用白銀,於是葡萄牙就租借澳門,將此地作為中西方的貿易商埠,向中國大量傾銷白銀,正好解決了明朝白銀不足的問題,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的一個世紀裡面,美洲生產了30000噸白銀,日本生產了8000噸白銀,總計38000噸,其中流入中國的白銀在7000噸到10000噸之間。

歐洲就此逐步扭轉了貿易逆差的地位,哪裡有掠奪,哪裡就有佔有,在與中國的白銀貿易發了大筆橫財之後,歐洲加速了資本主義的擴張,積累了雄厚的資本,為後來歐洲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中國就此對白銀過分的依賴,這也對明朝末年的時局產生了嚴重影響。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用雞蛋和石頭的比喻慨括了一個觀點,外部的溫度只能讓一個雞蛋而不是一個石頭的“內部矛盾”產生出小雞,而當時聯通世界的雞蛋就是白銀。

這也可以證明當時在15世紀和17世紀就已經出現了經濟全球化,世界已經形成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應,由於當時中國的白銀吞吐量處於世界第一,所以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是在中國,而不是在歐洲,這已經在全球學者中達成了廣泛的共識。

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紙幣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貨幣。

既然中國當時沒有閉關鎖國,還是世界的經濟中心,後來為什麼衰落了呢?

白銀大量傾銷給明朝,雖然給明朝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卻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15世紀中葉,世界的白銀供應量減少。1640年以後,這種情況忽然加劇,由美洲進口的白銀減少了一半以上,由日本進口的白銀減少了三分之二,明朝還不知道,一場巨大的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歐洲,就在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的時候,歐洲人驚訝的發現,留在自己口袋裡的白銀少之又少,而來自中國的瓷器越來越多,大量減少的白銀貨幣導致了歐洲嚴重的財政危機。

英國為了度過財政危機,在牛頓的倡議下,不再以重金屬的重量作為價值衡量,而是大量鑄造銀幣,以發行者的信用交易流通,後來經過改革,又採取了黃金作為準備金,紙幣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貨幣。

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明朝的衰落和滅亡的根本性原因就是白銀缺少

這種方法逐步在歐洲推廣,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歐洲就此度過了財政危機,既然白銀逐漸被取代,馬尼拉大帆船運送的白銀也就大量減少,這對當時的明朝造成了嚴重影響,江南地區開工不足,大量的手工業者失業,全國物價飛漲,糧食奇缺,為了解決白銀減少引發的財政危機,1643年,明朝重新發行了紙幣,但是後來由於明朝遺老的反對,又取消了這項政策。

當時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經濟形式的中國,什麼東西都比較便宜,也沒有多少人能剩什麼餘錢,自己過日子還行,但是沒有餘錢就沒有消費,雖然也不會發生通貨膨脹,但是內需長期不振的話,肯定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疲軟

而當時大部分資金其實掌握在地主和官僚的手裡,當崇禎皇帝想向他們籌措賑災費用的時候,他們更是百般推脫。國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必定會帶來嚴重的社會矛盾,可以說明朝的衰落和滅亡的根本性原因就是白銀缺少。

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清朝衰落的根本是沒有建立完善的貨幣金融體系

後來清朝建立,這一情況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雖然後來短暫的發行了紙幣,但是後來又退回到白銀資本的老路上,如果當時能跟上歐洲的步伐,建立完善的貨幣金融體系,或許清帝國還會綻放出昔日的榮光。

明清的衰落,一部分原因是天災人禍,另一部分原因是外族的入侵,假如明清是兩艘大船的話,這兩艘大船的桅杆就是白銀,沒有了桅杆,大船就不能揚帆遠航,也將因此失去航向。

劉慈欣在《三體》中提到過黑暗森林法則: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

明清並未閉關鎖國,還促成了歐洲崛起,真正的衰落另有原因

這一理論放在明清的衰落也同樣適用,世界歷史本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沒有一個國家會永遠強大,當你暴露自己衰落的座標的時候,就有許多國家像餓狼般會露出凶意的獠牙,正印證了那句老話:“世界歷史,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參考資料:全漢升《中國經濟研究》弗蘭克《白銀資本》蘇爾茨《馬尼拉大帆船》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劉慈欣《三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