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兒子卻因一本有些奇異的書得普利策文學獎

老子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兒子卻因一本有些奇異的書得普利策文學獎

雖然,理論上在科學界是不講究拼爹的。可是《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以下簡稱《集異璧》)一書的作者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的老子,還是要提一下的,那就是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伯特。

道格拉斯子承父業,成為數學學士、物理學博士、計算機教授,這沒啥稀罕的,可是這位標準的理工人物,卻因《集異璧》一書拿到了1980年普利策文學獎。

很多有趣、甚至是玄幻的故事從《集異璧》這本書生髮出來的,大家甚至認為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的有關理念深受該書的啟發而成。其中近年來,最具娛樂效應的一個話題是,虛擬現實電影《盜夢空間》裡的很多橋段來源此書,甚至影片中很多令人震撼的場景創意,就來源於該書所介紹的荷蘭版畫家埃舍爾的荒誕怪異的畫面。

《集異璧》一書介紹了三位不搭界,整體上來說是跨界的三位人物:

埃舍爾( 1898—1972),荷蘭版畫家,其作品光怪陸離,可以概括為局部合理表象下的整體荒謬,作品被人視為“令人迷惑的圖畫,譬如:明明是向二樓上去的樓梯不知何故卻返回到了底樓,鳥兒在連續的變化中不知不覺地變成了魚兒。他的系列畫作散發著虛擬現實空間裡的超自然魔力。後來,楊振寧的《基本粒子發現簡史》一書就以埃舍爾的《騎士》作為封面。

哥德爾(1906 —1978 ),奧地利數理邏輯學家,其代表成就是“哥德爾定理”,闡述了意味著相容性(不自相矛盾)和完備性(涵蓋一切可能的數學真理)就像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曾有數學家Hermann Weyl對此評論:“上帝是存在的,因為數學無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為我們不能證明這種相容性。”

巴赫(1685 -1750 ),德國作曲家,其作品《音樂的奉獻》讓寫作《集異璧》的書作者道格拉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評價該樂曲有著“概念和形式彼此交織、遊戲式的雙重意義和微妙的影射”,不同聲部鬼使神差地配合起來,給人一種音調無窮上升的錯覺。

《集異璧》通過對哥德爾的數理邏輯、艾舍爾的版畫和巴赫的音樂三者的綜合解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數理邏輯學、可計算理論、人工智能學、語言學、遺傳學、音樂、繪畫的理論等方面,他的解讀獨特,充滿了哲學之韻味。

他的解讀展現了跨界的魅力。

“蘋果認為,只靠技術遠遠不夠。後PC設備尤其需要把技術與藝術和人文結合起來。”信奉跨界思維的喬布斯這樣說,“蘋果能創造出iPad這樣的產品,就是因為我們一直試圖站在人文藝術和科學技術的交匯處,博採眾長。”

《集異璧》這部作品多年以前,曾在中國風行一時,而在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再次熱起來的今天,該書穿越時空的獨特魅力再次吸引了人們。

道格拉斯曾在《集異璧》中預言,將來可能會出現一些人工智能的機器,會跨越臨界點的,他認為這只是一個複雜程度的問題,超過某種複雜水平,人工智能就會出現質的變化。

本文作者姜洪軍,著有《極客:改變世界的創新基因》、《喬布斯和他的對手們》、《雷軍: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微軟王朝危機》、《中國互聯網商業英雄列傳》、《對話新銳CEO》等圖書,開有線下講座《創新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