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數字經濟增長範式能夠啟發其他國家”,這是哪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感而發?

數字技術會擴大數字鴻溝,還是會讓世界更平?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認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普惠增長模式令人驚歎!

6月25日上午,受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之邀,200多位全球頂尖學者、企業家等齊聚杭州阿里巴巴總部研究機構“羅漢堂”,圍繞數字經濟發展最受關注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中,中國經濟的發展實力和潛力備受關注。邁克爾·斯賓塞說:“讓我感到興奮的是中國的數字經濟增長範式能夠啟發其他國家,開發巨大的國內市場就能帶來巨大的增長機會。在此基礎上,我們不難想象,只需要一點點國際合作,這種發展模式就能推廣到世界。各國小微企業參與到國際市場中,或將成為下一個增長引擎,這才是最最激動人心的事。”

同時,專家們也討論了數字經濟發展中備受關注的一些問題。雖然它們引起了爭議,但他們都人為,數字經濟的大潮流沒人能擋住,數字時代全球化同樣如此。全球各國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引導數字經濟發展。

熱議一:誰是平臺經濟的受益者?是所有參與者,還是少數平臺公司?

技術革命一直在深刻改變人類協同方式。到了數字時代,消費者和生產者被合成一張網,它就是平臺。在全新的協同關係中,各方的收益、責任、工作方式、福利保障等都發生了深遠變化。那麼,誰是平臺經濟的收益者?是所有參與者,還是少數平臺公司?平臺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馬雲說,這個問題在阿里巴巴內部也在進行討論。第一次技術革命產生了工廠,第二技術革命產生了公司,這一波數字技術革命產生了平臺。平臺是一家企業,但創造了很多就業,參與了很多社會事務,平臺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理查德·霍爾登(Richard Holden)認為,數字技術改變了企業的協同方式和邊界,讓原本很多公司內部才能完成複雜的協同變得高效和透明,更多的事務可以在公司外部由市場協同來完成。這給小微企業帶來更大的生存空間,更高效的利用資源做專業化分工。

他同時認為,“贏者無眠已經成為常態”,大型平臺的競爭優勢來源於網絡效應,這種競爭優勢很難從無到有的建立,但是已有平臺的地位也很脆弱,平臺必須時刻創新和更好地服務用戶,才能保持競爭優勢。

熱議二:數字技術會讓更多的人失業,還是會讓工作時間更短?

數字技術已經這麼高效,人類的工作時間會縮短嗎?人類會大量失業嗎?這個已經討論多次的事情也在閉門會議上再次成為熱議。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說,一項調研顯示,現在美國人對人工智能會取代人的擔憂達到了歷史高點,但實際上,美國的失業率也達到了半世紀以來的最低點,並沒有證據證明技術會帶來失業率的提高。但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確實會促進就業的結構性轉變。從1980年以來的就業數據顯示,就業逐漸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變。他認為,“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如何讓自己和我們下一代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金融學和經濟學教授也表示,技術的不斷進步,讓人們有了更多閒暇的時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生產力越高的國家每週工作時長越低。

熱議三:人工智能該不該有道德觀?

無人駕駛汽車必須選擇撞向一邊,左邊是老人,右邊是小孩,它該做何選擇?這該由算法來決定嗎?

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Sargent)說,說到底機器並不是自己在學習,它們學的都是人類輸入的數據,是人類在告訴機器要學習什麼。因此,“我們人類在給機器提供數據的時候,要努力去除掉一些偏見”。

2016年經濟學諾獎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羅姆則表示,人工智能將來作為公司的“一員”,是需要對他們進行激勵的,人工智能也應該具有工作動機,“我們人類應該給他們提供正確的動機。人工智能眼下還處在非常初期的階段,它還在吸收很多數據,在辨識模型”。什麼時候它能把某一個邏輯舉一反三用到不同的場景,那才可以說人工智能有了非常大的飛躍。

延伸信息:“羅漢堂”是什麼?

2018年6月26日,15名全球科技界“功力深厚”、“法力無邊”的專家學者齊聚杭州與馬雲閉門探討,成立了“羅漢堂”併發布《羅漢堂使命宣言》,立誓以研究解決科技發展伴生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為己任,秉承“天下為公”的出世理想與古代豪俠們兼濟天下的使命,“不為阿里巴巴而建,而為全世界服務”。

欄目主編:任翀 文字編輯:任翀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