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眼前的怒江水與前幾日裡所看到的金沙江、瀾滄江相比,同樣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長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備了高山大川所本該具有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渾濁,流動著的姿態像是緩慢向前移動的山石。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在山的外表之下,此時唯一能夠彰顯性格的便是這水了。

正對著峽谷通道,溫度似乎又上升了幾度。似乎能感受到裊裊上升的氣流從身邊經過,讓人重新感受關於夏日的氛圍。陽光炙烤著山石,四周寂寥無聲。偶爾經過的車“唰”地由遠及近駛來,再“唰”地由近及遠駛離。之後,便又是寂靜,全然沒了生機的氣息。另一側有不高的山坡,緩步走上去。近處有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有的平地壘起,有的依著山石。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座座以石塊或石板壘成的被稱為“瑪尼堆”的祭壇。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眺望,更遠處的山色又與近處的截然不同。靠近山頂的是連綿青色,中間的山體是一抹紅色,再往下竟然還有斑斕綠色,看著像是匍匐在表面的墨綠草甸。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數百米外的坡地上有一叢叢茂密的樹。雖不高,但綠油油的色彩在周遭冷峻的色調映襯下看著格外醒目。

突然有種感動在心中莫名升起,為大自然中這份難得的“生機勃勃”。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眼前的怒江水與前幾日裡所看到的金沙江、瀾滄江相比,同樣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長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備了高山大川所本該具有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渾濁,流動著的姿態像是緩慢向前移動的山石。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在山的外表之下,此時唯一能夠彰顯性格的便是這水了。

正對著峽谷通道,溫度似乎又上升了幾度。似乎能感受到裊裊上升的氣流從身邊經過,讓人重新感受關於夏日的氛圍。陽光炙烤著山石,四周寂寥無聲。偶爾經過的車“唰”地由遠及近駛來,再“唰”地由近及遠駛離。之後,便又是寂靜,全然沒了生機的氣息。另一側有不高的山坡,緩步走上去。近處有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有的平地壘起,有的依著山石。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座座以石塊或石板壘成的被稱為“瑪尼堆”的祭壇。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眺望,更遠處的山色又與近處的截然不同。靠近山頂的是連綿青色,中間的山體是一抹紅色,再往下竟然還有斑斕綠色,看著像是匍匐在表面的墨綠草甸。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數百米外的坡地上有一叢叢茂密的樹。雖不高,但綠油油的色彩在周遭冷峻的色調映襯下看著格外醒目。

突然有種感動在心中莫名升起,為大自然中這份難得的“生機勃勃”。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2

危險的峽谷山路

常聽人們說起的“怒江大峽谷”,其實和眼前看到的“怒江峽谷”並不是一回事兒。

“怒江大峽谷”應該是個專屬名詞,位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內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怒江州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中,也屬怒江大峽谷最為壯觀。整個峽谷在雲南段長達 300 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 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深度達 3500 米,被國外旅行者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祕、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如果從“滇藏線”進藏,經過丙中洛時就會看到著名的“怒江第一灣”。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眼前的怒江水與前幾日裡所看到的金沙江、瀾滄江相比,同樣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長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備了高山大川所本該具有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渾濁,流動著的姿態像是緩慢向前移動的山石。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在山的外表之下,此時唯一能夠彰顯性格的便是這水了。

正對著峽谷通道,溫度似乎又上升了幾度。似乎能感受到裊裊上升的氣流從身邊經過,讓人重新感受關於夏日的氛圍。陽光炙烤著山石,四周寂寥無聲。偶爾經過的車“唰”地由遠及近駛來,再“唰”地由近及遠駛離。之後,便又是寂靜,全然沒了生機的氣息。另一側有不高的山坡,緩步走上去。近處有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有的平地壘起,有的依著山石。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座座以石塊或石板壘成的被稱為“瑪尼堆”的祭壇。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眺望,更遠處的山色又與近處的截然不同。靠近山頂的是連綿青色,中間的山體是一抹紅色,再往下竟然還有斑斕綠色,看著像是匍匐在表面的墨綠草甸。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數百米外的坡地上有一叢叢茂密的樹。雖不高,但綠油油的色彩在周遭冷峻的色調映襯下看著格外醒目。

突然有種感動在心中莫名升起,為大自然中這份難得的“生機勃勃”。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2

危險的峽谷山路

常聽人們說起的“怒江大峽谷”,其實和眼前看到的“怒江峽谷”並不是一回事兒。

“怒江大峽谷”應該是個專屬名詞,位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內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怒江州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中,也屬怒江大峽谷最為壯觀。整個峽谷在雲南段長達 300 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 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深度達 3500 米,被國外旅行者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祕、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如果從“滇藏線”進藏,經過丙中洛時就會看到著名的“怒江第一灣”。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滇藏線遲早會去,眼前的景,算是熱身。驅車向前,左側的道路貼著山體,很窄。車旁絕壁危聳,不時有石塊從山上墜落。紅褐色的山體經歷億萬年的風蝕水割,令峽谷更顯滄桑雄闊。儘管近幾年318國道不斷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修繕,但在怒江峽谷這一段也還只能委曲求全而化身羊腸小道。部分拐彎路段的會車,只能倒退數十米方能讓對面的大車通過。蛇行鬥轉,彎道時看不到對面的車純屬正常。唯一保全的策略就是低速,彎道鳴笛更是必不可少。右側,峽谷中江水翻滾。

對岸的崖壁上,經常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節理和孔洞,這是川藏線上怒江流域典型的焚風水蝕地貌。焚風是由於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溼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焚風經常出現在山脈的背風坡,是由山地地形引發的一種局部範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具體說,就是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據說焚風狀態下當空氣從高空下沉到地面時,每下降1000米,溫度平均升高6.5℃。以怒江峽谷為例,當空氣從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埡口下降至地面時,溫度會升高20℃以上。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眼前的怒江水與前幾日裡所看到的金沙江、瀾滄江相比,同樣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長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備了高山大川所本該具有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渾濁,流動著的姿態像是緩慢向前移動的山石。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在山的外表之下,此時唯一能夠彰顯性格的便是這水了。

正對著峽谷通道,溫度似乎又上升了幾度。似乎能感受到裊裊上升的氣流從身邊經過,讓人重新感受關於夏日的氛圍。陽光炙烤著山石,四周寂寥無聲。偶爾經過的車“唰”地由遠及近駛來,再“唰”地由近及遠駛離。之後,便又是寂靜,全然沒了生機的氣息。另一側有不高的山坡,緩步走上去。近處有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有的平地壘起,有的依著山石。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座座以石塊或石板壘成的被稱為“瑪尼堆”的祭壇。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眺望,更遠處的山色又與近處的截然不同。靠近山頂的是連綿青色,中間的山體是一抹紅色,再往下竟然還有斑斕綠色,看著像是匍匐在表面的墨綠草甸。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數百米外的坡地上有一叢叢茂密的樹。雖不高,但綠油油的色彩在周遭冷峻的色調映襯下看著格外醒目。

突然有種感動在心中莫名升起,為大自然中這份難得的“生機勃勃”。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2

危險的峽谷山路

常聽人們說起的“怒江大峽谷”,其實和眼前看到的“怒江峽谷”並不是一回事兒。

“怒江大峽谷”應該是個專屬名詞,位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內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怒江州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中,也屬怒江大峽谷最為壯觀。整個峽谷在雲南段長達 300 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 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深度達 3500 米,被國外旅行者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祕、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如果從“滇藏線”進藏,經過丙中洛時就會看到著名的“怒江第一灣”。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滇藏線遲早會去,眼前的景,算是熱身。驅車向前,左側的道路貼著山體,很窄。車旁絕壁危聳,不時有石塊從山上墜落。紅褐色的山體經歷億萬年的風蝕水割,令峽谷更顯滄桑雄闊。儘管近幾年318國道不斷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修繕,但在怒江峽谷這一段也還只能委曲求全而化身羊腸小道。部分拐彎路段的會車,只能倒退數十米方能讓對面的大車通過。蛇行鬥轉,彎道時看不到對面的車純屬正常。唯一保全的策略就是低速,彎道鳴笛更是必不可少。右側,峽谷中江水翻滾。

對岸的崖壁上,經常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節理和孔洞,這是川藏線上怒江流域典型的焚風水蝕地貌。焚風是由於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溼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焚風經常出現在山脈的背風坡,是由山地地形引發的一種局部範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具體說,就是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據說焚風狀態下當空氣從高空下沉到地面時,每下降1000米,溫度平均升高6.5℃。以怒江峽谷為例,當空氣從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埡口下降至地面時,溫度會升高20℃以上。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由此,佇立峽谷有“如沐夏風”的感覺也就不足為奇了。

高溫空氣加上水流沖刷,靠近峽谷水流的岩石也就在日積月累的歷練下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景觀。十餘公里的山路,有驚無險。逆著怒江的流向而行,穿過明洞不遠就是怒江大橋了。川藏線上有很多修建在路面上空的明洞,主要作用是防止塌方或落石。但因為明洞裡一般常年見不到陽光,所以有很多暗冰不易融化。對於經常自駕的人來說,明洞或許才是最大的危險。

3

橫斷“斷其東西往來”

幾個拐彎過後,車輛開始排隊通過赫赫有名的怒江大橋。

遠望,怒江大橋飛架在峽谷的最窄處,兩岸山勢森然陡峭,橋下激流低吼洶湧。河道的一側堆滿了巨大的碎石,另一側的山體歷經千百年水流沖刷,原先陡峭的山崖已經顯得有點傾斜。江水緩慢而低調,但每一波湧過時似乎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江邊的一處山坡上,散落著高低不同的瑪尼堆,像靜默的天使為怒江守護著善意與溫存。怒江大橋扼守天險,仿若群山間的一塊巨石橫架在江水之上。一端,從狼牙狀巨石中穿過;另一端,伸向巨石中鑿出的隧洞。車緩緩通過號稱川藏咽喉的怒江大橋後,便開始行走於江的另一側。景色慢慢淡了,心也開始漸漸迴歸平靜。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眼前的怒江水與前幾日裡所看到的金沙江、瀾滄江相比,同樣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長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備了高山大川所本該具有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渾濁,流動著的姿態像是緩慢向前移動的山石。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在山的外表之下,此時唯一能夠彰顯性格的便是這水了。

正對著峽谷通道,溫度似乎又上升了幾度。似乎能感受到裊裊上升的氣流從身邊經過,讓人重新感受關於夏日的氛圍。陽光炙烤著山石,四周寂寥無聲。偶爾經過的車“唰”地由遠及近駛來,再“唰”地由近及遠駛離。之後,便又是寂靜,全然沒了生機的氣息。另一側有不高的山坡,緩步走上去。近處有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有的平地壘起,有的依著山石。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座座以石塊或石板壘成的被稱為“瑪尼堆”的祭壇。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眺望,更遠處的山色又與近處的截然不同。靠近山頂的是連綿青色,中間的山體是一抹紅色,再往下竟然還有斑斕綠色,看著像是匍匐在表面的墨綠草甸。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數百米外的坡地上有一叢叢茂密的樹。雖不高,但綠油油的色彩在周遭冷峻的色調映襯下看著格外醒目。

突然有種感動在心中莫名升起,為大自然中這份難得的“生機勃勃”。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2

危險的峽谷山路

常聽人們說起的“怒江大峽谷”,其實和眼前看到的“怒江峽谷”並不是一回事兒。

“怒江大峽谷”應該是個專屬名詞,位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內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怒江州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中,也屬怒江大峽谷最為壯觀。整個峽谷在雲南段長達 300 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 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深度達 3500 米,被國外旅行者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祕、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如果從“滇藏線”進藏,經過丙中洛時就會看到著名的“怒江第一灣”。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滇藏線遲早會去,眼前的景,算是熱身。驅車向前,左側的道路貼著山體,很窄。車旁絕壁危聳,不時有石塊從山上墜落。紅褐色的山體經歷億萬年的風蝕水割,令峽谷更顯滄桑雄闊。儘管近幾年318國道不斷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修繕,但在怒江峽谷這一段也還只能委曲求全而化身羊腸小道。部分拐彎路段的會車,只能倒退數十米方能讓對面的大車通過。蛇行鬥轉,彎道時看不到對面的車純屬正常。唯一保全的策略就是低速,彎道鳴笛更是必不可少。右側,峽谷中江水翻滾。

對岸的崖壁上,經常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節理和孔洞,這是川藏線上怒江流域典型的焚風水蝕地貌。焚風是由於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溼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焚風經常出現在山脈的背風坡,是由山地地形引發的一種局部範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具體說,就是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據說焚風狀態下當空氣從高空下沉到地面時,每下降1000米,溫度平均升高6.5℃。以怒江峽谷為例,當空氣從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埡口下降至地面時,溫度會升高20℃以上。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由此,佇立峽谷有“如沐夏風”的感覺也就不足為奇了。

高溫空氣加上水流沖刷,靠近峽谷水流的岩石也就在日積月累的歷練下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景觀。十餘公里的山路,有驚無險。逆著怒江的流向而行,穿過明洞不遠就是怒江大橋了。川藏線上有很多修建在路面上空的明洞,主要作用是防止塌方或落石。但因為明洞裡一般常年見不到陽光,所以有很多暗冰不易融化。對於經常自駕的人來說,明洞或許才是最大的危險。

3

橫斷“斷其東西往來”

幾個拐彎過後,車輛開始排隊通過赫赫有名的怒江大橋。

遠望,怒江大橋飛架在峽谷的最窄處,兩岸山勢森然陡峭,橋下激流低吼洶湧。河道的一側堆滿了巨大的碎石,另一側的山體歷經千百年水流沖刷,原先陡峭的山崖已經顯得有點傾斜。江水緩慢而低調,但每一波湧過時似乎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江邊的一處山坡上,散落著高低不同的瑪尼堆,像靜默的天使為怒江守護著善意與溫存。怒江大橋扼守天險,仿若群山間的一塊巨石橫架在江水之上。一端,從狼牙狀巨石中穿過;另一端,伸向巨石中鑿出的隧洞。車緩緩通過號稱川藏咽喉的怒江大橋後,便開始行走於江的另一側。景色慢慢淡了,心也開始漸漸迴歸平靜。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行走怒江峽谷,有三個地理知識最讓我關注:山脈、橫斷山脈、三江並流。所謂山脈,即是指山地延伸成脈狀。山脈構成中國地理、中國地形和中國地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天然分界。中國山脈的分佈按其走向可分為五種情況。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北列為天山—陰山;中列為崑崙山—秦嶺;南列為南嶺。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佈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橫斷山脈是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是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區,同時也是中國地理上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與青藏高寒氣候的區界線,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西藏自治區與雲南、四川的界線。橫斷山脈,其範圍界限有“廣義”和“狹義”之說。

按“廣義”說,即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界位於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山川南北縱貫,東西駢列,自東而西分別有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裡山、金沙江、芒康山、瀾滄江、怒山、怒江和伯舒拉嶺。川藏線進入西藏境內後之所以通行困難,眾所周知其的原因之一就是翻山。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眼前的怒江水與前幾日裡所看到的金沙江、瀾滄江相比,同樣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長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備了高山大川所本該具有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渾濁,流動著的姿態像是緩慢向前移動的山石。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在山的外表之下,此時唯一能夠彰顯性格的便是這水了。

正對著峽谷通道,溫度似乎又上升了幾度。似乎能感受到裊裊上升的氣流從身邊經過,讓人重新感受關於夏日的氛圍。陽光炙烤著山石,四周寂寥無聲。偶爾經過的車“唰”地由遠及近駛來,再“唰”地由近及遠駛離。之後,便又是寂靜,全然沒了生機的氣息。另一側有不高的山坡,緩步走上去。近處有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有的平地壘起,有的依著山石。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座座以石塊或石板壘成的被稱為“瑪尼堆”的祭壇。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眺望,更遠處的山色又與近處的截然不同。靠近山頂的是連綿青色,中間的山體是一抹紅色,再往下竟然還有斑斕綠色,看著像是匍匐在表面的墨綠草甸。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數百米外的坡地上有一叢叢茂密的樹。雖不高,但綠油油的色彩在周遭冷峻的色調映襯下看著格外醒目。

突然有種感動在心中莫名升起,為大自然中這份難得的“生機勃勃”。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2

危險的峽谷山路

常聽人們說起的“怒江大峽谷”,其實和眼前看到的“怒江峽谷”並不是一回事兒。

“怒江大峽谷”應該是個專屬名詞,位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內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怒江州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中,也屬怒江大峽谷最為壯觀。整個峽谷在雲南段長達 300 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 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深度達 3500 米,被國外旅行者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祕、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如果從“滇藏線”進藏,經過丙中洛時就會看到著名的“怒江第一灣”。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滇藏線遲早會去,眼前的景,算是熱身。驅車向前,左側的道路貼著山體,很窄。車旁絕壁危聳,不時有石塊從山上墜落。紅褐色的山體經歷億萬年的風蝕水割,令峽谷更顯滄桑雄闊。儘管近幾年318國道不斷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修繕,但在怒江峽谷這一段也還只能委曲求全而化身羊腸小道。部分拐彎路段的會車,只能倒退數十米方能讓對面的大車通過。蛇行鬥轉,彎道時看不到對面的車純屬正常。唯一保全的策略就是低速,彎道鳴笛更是必不可少。右側,峽谷中江水翻滾。

對岸的崖壁上,經常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節理和孔洞,這是川藏線上怒江流域典型的焚風水蝕地貌。焚風是由於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溼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焚風經常出現在山脈的背風坡,是由山地地形引發的一種局部範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具體說,就是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據說焚風狀態下當空氣從高空下沉到地面時,每下降1000米,溫度平均升高6.5℃。以怒江峽谷為例,當空氣從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埡口下降至地面時,溫度會升高20℃以上。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由此,佇立峽谷有“如沐夏風”的感覺也就不足為奇了。

高溫空氣加上水流沖刷,靠近峽谷水流的岩石也就在日積月累的歷練下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景觀。十餘公里的山路,有驚無險。逆著怒江的流向而行,穿過明洞不遠就是怒江大橋了。川藏線上有很多修建在路面上空的明洞,主要作用是防止塌方或落石。但因為明洞裡一般常年見不到陽光,所以有很多暗冰不易融化。對於經常自駕的人來說,明洞或許才是最大的危險。

3

橫斷“斷其東西往來”

幾個拐彎過後,車輛開始排隊通過赫赫有名的怒江大橋。

遠望,怒江大橋飛架在峽谷的最窄處,兩岸山勢森然陡峭,橋下激流低吼洶湧。河道的一側堆滿了巨大的碎石,另一側的山體歷經千百年水流沖刷,原先陡峭的山崖已經顯得有點傾斜。江水緩慢而低調,但每一波湧過時似乎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江邊的一處山坡上,散落著高低不同的瑪尼堆,像靜默的天使為怒江守護著善意與溫存。怒江大橋扼守天險,仿若群山間的一塊巨石橫架在江水之上。一端,從狼牙狀巨石中穿過;另一端,伸向巨石中鑿出的隧洞。車緩緩通過號稱川藏咽喉的怒江大橋後,便開始行走於江的另一側。景色慢慢淡了,心也開始漸漸迴歸平靜。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行走怒江峽谷,有三個地理知識最讓我關注:山脈、橫斷山脈、三江並流。所謂山脈,即是指山地延伸成脈狀。山脈構成中國地理、中國地形和中國地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天然分界。中國山脈的分佈按其走向可分為五種情況。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北列為天山—陰山;中列為崑崙山—秦嶺;南列為南嶺。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佈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橫斷山脈是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是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區,同時也是中國地理上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與青藏高寒氣候的區界線,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西藏自治區與雲南、四川的界線。橫斷山脈,其範圍界限有“廣義”和“狹義”之說。

按“廣義”說,即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界位於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山川南北縱貫,東西駢列,自東而西分別有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裡山、金沙江、芒康山、瀾滄江、怒山、怒江和伯舒拉嶺。川藏線進入西藏境內後之所以通行困難,眾所周知其的原因之一就是翻山。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之所以不斷翻山,就是因為橫斷山的存在,如同巨大的搓衣板般凹凸起伏。所謂“橫斷”,就是“斷其東西往來”。

4

江水並流而不交匯

高山,往往同時也是分水嶺。

從這裡引出另一個地理概念:三江並流。在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之間,分佈著不同列的山,而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湄公河上游的瀾滄江,以及怒江這三條大江就是在橫斷山區中平行南流。三江並流,在群山峻嶺間奔騰不息,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眼前的怒江水與前幾日裡所看到的金沙江、瀾滄江相比,同樣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長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備了高山大川所本該具有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渾濁,流動著的姿態像是緩慢向前移動的山石。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在山的外表之下,此時唯一能夠彰顯性格的便是這水了。

正對著峽谷通道,溫度似乎又上升了幾度。似乎能感受到裊裊上升的氣流從身邊經過,讓人重新感受關於夏日的氛圍。陽光炙烤著山石,四周寂寥無聲。偶爾經過的車“唰”地由遠及近駛來,再“唰”地由近及遠駛離。之後,便又是寂靜,全然沒了生機的氣息。另一側有不高的山坡,緩步走上去。近處有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有的平地壘起,有的依著山石。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座座以石塊或石板壘成的被稱為“瑪尼堆”的祭壇。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眺望,更遠處的山色又與近處的截然不同。靠近山頂的是連綿青色,中間的山體是一抹紅色,再往下竟然還有斑斕綠色,看著像是匍匐在表面的墨綠草甸。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數百米外的坡地上有一叢叢茂密的樹。雖不高,但綠油油的色彩在周遭冷峻的色調映襯下看著格外醒目。

突然有種感動在心中莫名升起,為大自然中這份難得的“生機勃勃”。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2

危險的峽谷山路

常聽人們說起的“怒江大峽谷”,其實和眼前看到的“怒江峽谷”並不是一回事兒。

“怒江大峽谷”應該是個專屬名詞,位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內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怒江州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中,也屬怒江大峽谷最為壯觀。整個峽谷在雲南段長達 300 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 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深度達 3500 米,被國外旅行者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祕、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如果從“滇藏線”進藏,經過丙中洛時就會看到著名的“怒江第一灣”。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滇藏線遲早會去,眼前的景,算是熱身。驅車向前,左側的道路貼著山體,很窄。車旁絕壁危聳,不時有石塊從山上墜落。紅褐色的山體經歷億萬年的風蝕水割,令峽谷更顯滄桑雄闊。儘管近幾年318國道不斷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修繕,但在怒江峽谷這一段也還只能委曲求全而化身羊腸小道。部分拐彎路段的會車,只能倒退數十米方能讓對面的大車通過。蛇行鬥轉,彎道時看不到對面的車純屬正常。唯一保全的策略就是低速,彎道鳴笛更是必不可少。右側,峽谷中江水翻滾。

對岸的崖壁上,經常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節理和孔洞,這是川藏線上怒江流域典型的焚風水蝕地貌。焚風是由於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溼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焚風經常出現在山脈的背風坡,是由山地地形引發的一種局部範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具體說,就是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據說焚風狀態下當空氣從高空下沉到地面時,每下降1000米,溫度平均升高6.5℃。以怒江峽谷為例,當空氣從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埡口下降至地面時,溫度會升高20℃以上。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由此,佇立峽谷有“如沐夏風”的感覺也就不足為奇了。

高溫空氣加上水流沖刷,靠近峽谷水流的岩石也就在日積月累的歷練下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景觀。十餘公里的山路,有驚無險。逆著怒江的流向而行,穿過明洞不遠就是怒江大橋了。川藏線上有很多修建在路面上空的明洞,主要作用是防止塌方或落石。但因為明洞裡一般常年見不到陽光,所以有很多暗冰不易融化。對於經常自駕的人來說,明洞或許才是最大的危險。

3

橫斷“斷其東西往來”

幾個拐彎過後,車輛開始排隊通過赫赫有名的怒江大橋。

遠望,怒江大橋飛架在峽谷的最窄處,兩岸山勢森然陡峭,橋下激流低吼洶湧。河道的一側堆滿了巨大的碎石,另一側的山體歷經千百年水流沖刷,原先陡峭的山崖已經顯得有點傾斜。江水緩慢而低調,但每一波湧過時似乎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江邊的一處山坡上,散落著高低不同的瑪尼堆,像靜默的天使為怒江守護著善意與溫存。怒江大橋扼守天險,仿若群山間的一塊巨石橫架在江水之上。一端,從狼牙狀巨石中穿過;另一端,伸向巨石中鑿出的隧洞。車緩緩通過號稱川藏咽喉的怒江大橋後,便開始行走於江的另一側。景色慢慢淡了,心也開始漸漸迴歸平靜。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行走怒江峽谷,有三個地理知識最讓我關注:山脈、橫斷山脈、三江並流。所謂山脈,即是指山地延伸成脈狀。山脈構成中國地理、中國地形和中國地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天然分界。中國山脈的分佈按其走向可分為五種情況。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北列為天山—陰山;中列為崑崙山—秦嶺;南列為南嶺。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佈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橫斷山脈是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是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區,同時也是中國地理上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與青藏高寒氣候的區界線,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西藏自治區與雲南、四川的界線。橫斷山脈,其範圍界限有“廣義”和“狹義”之說。

按“廣義”說,即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界位於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山川南北縱貫,東西駢列,自東而西分別有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裡山、金沙江、芒康山、瀾滄江、怒山、怒江和伯舒拉嶺。川藏線進入西藏境內後之所以通行困難,眾所周知其的原因之一就是翻山。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之所以不斷翻山,就是因為橫斷山的存在,如同巨大的搓衣板般凹凸起伏。所謂“橫斷”,就是“斷其東西往來”。

4

江水並流而不交匯

高山,往往同時也是分水嶺。

從這裡引出另一個地理概念:三江並流。在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之間,分佈著不同列的山,而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湄公河上游的瀾滄江,以及怒江這三條大江就是在橫斷山區中平行南流。三江並流,在群山峻嶺間奔騰不息,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的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為19 公里。三江並流地處東亞、南亞與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三個地理概念研究透徹,再結合這幾天走過的路,腦子清晰多了,欣欣然。由此在318國道進藏途中,由東向西的山、水分佈為:沙魯裡山—金沙江—芒康山—瀾滄江—他念他翁山(怒山)—怒江—伯舒拉嶺。

旅行不只是看世界、賞風景,如果在遊覽的同時能對當地的文化、環境及風情有所瞭解,那麼走過的每一步將會更有意義。

"

1

高山大川中的怒江

經歷了 72 拐的漫長煎熬,眼前的路堪稱是“坦途”。窗外,山坡上略微平緩的地方時不時可見一小塊綠地,形狀不一。不知是青稞,是小麥,或者其它,我不能確定。探頭向山下望去,峽谷中一條曲折的江水滔滔流過,顏色與附近山石融為一體。

沒錯,那便是怒江了。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眼前的怒江水與前幾日裡所看到的金沙江、瀾滄江相比,同樣失去了清澈的本真面目。在高原的山谷中長久流淌,水流似乎也具備了高山大川所本該具有的性格。只是怒江看上去更加渾濁,流動著的姿態像是緩慢向前移動的山石。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在山的外表之下,此時唯一能夠彰顯性格的便是這水了。

正對著峽谷通道,溫度似乎又上升了幾度。似乎能感受到裊裊上升的氣流從身邊經過,讓人重新感受關於夏日的氛圍。陽光炙烤著山石,四周寂寥無聲。偶爾經過的車“唰”地由遠及近駛來,再“唰”地由近及遠駛離。之後,便又是寂靜,全然沒了生機的氣息。另一側有不高的山坡,緩步走上去。近處有大大小小的瑪尼石堆,有的平地壘起,有的依著山石。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座座以石塊或石板壘成的被稱為“瑪尼堆”的祭壇。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眺望,更遠處的山色又與近處的截然不同。靠近山頂的是連綿青色,中間的山體是一抹紅色,再往下竟然還有斑斕綠色,看著像是匍匐在表面的墨綠草甸。讓人頗感驚訝的是,數百米外的坡地上有一叢叢茂密的樹。雖不高,但綠油油的色彩在周遭冷峻的色調映襯下看著格外醒目。

突然有種感動在心中莫名升起,為大自然中這份難得的“生機勃勃”。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2

危險的峽谷山路

常聽人們說起的“怒江大峽谷”,其實和眼前看到的“怒江峽谷”並不是一回事兒。

“怒江大峽谷”應該是個專屬名詞,位於雲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內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怒江州的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大峽谷中,也屬怒江大峽谷最為壯觀。整個峽谷在雲南段長達 300 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 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深度達 3500 米,被國外旅行者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祕、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如果從“滇藏線”進藏,經過丙中洛時就會看到著名的“怒江第一灣”。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滇藏線遲早會去,眼前的景,算是熱身。驅車向前,左側的道路貼著山體,很窄。車旁絕壁危聳,不時有石塊從山上墜落。紅褐色的山體經歷億萬年的風蝕水割,令峽谷更顯滄桑雄闊。儘管近幾年318國道不斷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修繕,但在怒江峽谷這一段也還只能委曲求全而化身羊腸小道。部分拐彎路段的會車,只能倒退數十米方能讓對面的大車通過。蛇行鬥轉,彎道時看不到對面的車純屬正常。唯一保全的策略就是低速,彎道鳴笛更是必不可少。右側,峽谷中江水翻滾。

對岸的崖壁上,經常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節理和孔洞,這是川藏線上怒江流域典型的焚風水蝕地貌。焚風是由於空氣作絕熱下沉運動時,因溫度升高、溼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種乾熱風。焚風經常出現在山脈的背風坡,是由山地地形引發的一種局部範圍內的空氣運動形式。具體說,就是過山氣流在背風坡下沉而變得乾熱。據說焚風狀態下當空氣從高空下沉到地面時,每下降1000米,溫度平均升高6.5℃。以怒江峽谷為例,當空氣從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埡口下降至地面時,溫度會升高20℃以上。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由此,佇立峽谷有“如沐夏風”的感覺也就不足為奇了。

高溫空氣加上水流沖刷,靠近峽谷水流的岩石也就在日積月累的歷練下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景觀。十餘公里的山路,有驚無險。逆著怒江的流向而行,穿過明洞不遠就是怒江大橋了。川藏線上有很多修建在路面上空的明洞,主要作用是防止塌方或落石。但因為明洞裡一般常年見不到陽光,所以有很多暗冰不易融化。對於經常自駕的人來說,明洞或許才是最大的危險。

3

橫斷“斷其東西往來”

幾個拐彎過後,車輛開始排隊通過赫赫有名的怒江大橋。

遠望,怒江大橋飛架在峽谷的最窄處,兩岸山勢森然陡峭,橋下激流低吼洶湧。河道的一側堆滿了巨大的碎石,另一側的山體歷經千百年水流沖刷,原先陡峭的山崖已經顯得有點傾斜。江水緩慢而低調,但每一波湧過時似乎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江邊的一處山坡上,散落著高低不同的瑪尼堆,像靜默的天使為怒江守護著善意與溫存。怒江大橋扼守天險,仿若群山間的一塊巨石橫架在江水之上。一端,從狼牙狀巨石中穿過;另一端,伸向巨石中鑿出的隧洞。車緩緩通過號稱川藏咽喉的怒江大橋後,便開始行走於江的另一側。景色慢慢淡了,心也開始漸漸迴歸平靜。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行走怒江峽谷,有三個地理知識最讓我關注:山脈、橫斷山脈、三江並流。所謂山脈,即是指山地延伸成脈狀。山脈構成中國地理、中國地形和中國地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天然分界。中國山脈的分佈按其走向可分為五種情況。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北列為天山—陰山;中列為崑崙山—秦嶺;南列為南嶺。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佈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橫斷山脈是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是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區,同時也是中國地理上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與青藏高寒氣候的區界線,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西藏自治區與雲南、四川的界線。橫斷山脈,其範圍界限有“廣義”和“狹義”之說。

按“廣義”說,即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界位於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山川南北縱貫,東西駢列,自東而西分別有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裡山、金沙江、芒康山、瀾滄江、怒山、怒江和伯舒拉嶺。川藏線進入西藏境內後之所以通行困難,眾所周知其的原因之一就是翻山。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之所以不斷翻山,就是因為橫斷山的存在,如同巨大的搓衣板般凹凸起伏。所謂“橫斷”,就是“斷其東西往來”。

4

江水並流而不交匯

高山,往往同時也是分水嶺。

從這裡引出另一個地理概念:三江並流。在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之間,分佈著不同列的山,而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湄公河上游的瀾滄江,以及怒江這三條大江就是在橫斷山區中平行南流。三江並流,在群山峻嶺間奔騰不息,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的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為19 公里。三江並流地處東亞、南亞與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三個地理概念研究透徹,再結合這幾天走過的路,腦子清晰多了,欣欣然。由此在318國道進藏途中,由東向西的山、水分佈為:沙魯裡山—金沙江—芒康山—瀾滄江—他念他翁山(怒山)—怒江—伯舒拉嶺。

旅行不只是看世界、賞風景,如果在遊覽的同時能對當地的文化、環境及風情有所瞭解,那麼走過的每一步將會更有意義。

怒江大峽谷,比美國的科多羅拉深500多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

TIPS

怒江大峽谷位於滇西橫斷山縱谷區三江並流地帶,峽谷在雲南段長達300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達3500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峽谷幽靜深邃,怒江奔騰咆哮,令人震撼的場景和高山大川的性格一樣,渾厚而粗狂。

文/劉嘉新 圖/劉嘉新 胡王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