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農業 銀行 諾貝爾經濟學獎 創業 楊思傑攝 2019-05-23

承諾(promise),是一個人信譽額度,不能無節制地“消費”

​​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

圖文/楊思傑


從小出生在貧困家庭,見證了家裡人困難時,不得不借錢生活的場景,那時覺得借錢是挺沒面子的事,好的一點是,家裡人無論多少困難,都能惦記,竭盡全力地還錢,並記住親戚們的恩情,還時不時跟人提起。長大後養成了無論遇到多大困境,都得硬著頭皮自己解決的性格,而且不向任何人借一分錢,尤其跟好朋友相處,堅持心靈交流,不能有金錢上聯繫的原則,甚至“自卑”得不想欠人情,凡事都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獨立自尊地生活。我不能說自己這種想法就是好,但至少表裡如一,說到做到。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最近聚會,時常聽說農業界的好朋友們,各種他們身邊朋友向他們借錢,幾年都收不回來的故事,他們目前心裡雖覺得還能承受,但作為旁觀者,確實要好好為這種日趨普遍的情況,整理出一篇圖文來,希望能給借錢不還者和被借錢者提個醒。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提出的“稟賦效應”是: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比如網上購物,看到“不滿意七天可退貨”的商品,感覺良好,把那商品買了 ,“稟賦效應”就來了:人們一般不會把已經擁有的東西退回去。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回到借錢方面,你把錢借給他人後,時間越久他就會把那些借來的錢當成是自己的,一還,反而有損失感,看過這麼一個理論:丟了100塊錢的痛苦要遠大於你撿到100塊錢的快樂。意思是一旦你對一件東西產生擁有感,你就不能理性地對待它了,比如你10萬元,被你的朋友借去了,他擁有的時間一長,就理所當然地覺得這是他資產的一部分,一旦讓他拿出來,就像是你搶他的錢似的,有的人甚至有了錢也不還的想法。 充分摸透人性弱點的銀行們,才會想方設法要求人按月付息或分期付款,不斷提醒人們還錢。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而我們這些農業朋友們借錢給朋友時,一開始主要有這樣幾種心理:1.他們並不會考慮到朋友還錢的問題,不覺得他朋友會是一個欠錢不還的人; 2.他們覺得友情是比錢來得重要; 3.覺得人總是會有難處的,面對欠錢不還的情況,會為朋友找理由,不會覺得是故意不還的,能體諒朋友難處,默默地等朋友主動還錢。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遺憾的是,當他們自己面臨困境,不得不下定決心跟他們朋友要回錢,撲面而來的卻是這些情況:1.還沒開口,對方就開始跟你各種訴苦。好像都這麼困難,還向他催賬,不通情達理;2.下個星期還、下個月一定記住了、最後一晃又是幾年;3.欠錢者電話不接,微信沒回復的同時,還在朋友圈晒自己剛買的豪車;4.甚至還有的“恩將仇報“,直接拉黑催還錢的朋友,借錢者比要錢者脾氣還大,應證了那日常段子:“借錢容易還錢難,借出去的是情分,還回來可能就會變成仇恨”心理落差巨大,接著,我的那些農業朋友們瞬間心理不平衡,開始反思自己的判斷力。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於是,錢也成為了一種看清一個人的工具,朋友們開始意識到借錢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對方不能夠守信用按時還錢,一個講信用的人不會超過很長時間還不還錢,就算是手頭困難,也會跟人說清楚,約定還錢時間。一犯再犯,就這樣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即便今後還有聯繫,關係也不復當初。而有的借錢者,在未還債之前碰到借款人都會有一些不好意思,為自我安慰,還會把催債的朋友想象成不靠譜的人,這樣他們的心理就會好受一些。心想:“壞人的錢,還需要還麼?”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當然,不想還和還不上本質上是兩回事。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的人是因為家裡人突發重大疾病或創業路上遇到瓶頸等迫不得已去借錢,最後晚還或還不上的,都可以理解,在朋友的幫助下能早日度過難關,重整旗鼓,關鍵也得保持聯繫,有所交代,而不是胡亂許下承諾,承諾(promise),是一個人信譽額度,不能無節制地“消費”。而有些有人屬於健忘型,借了錢,可能就忘記了,就得試試合理的去提醒他了。記性再不好,也不能忘記在您最困難時伸出援手的人,而在他自己困難時我們也能同樣做到的嗎?沒事多想想您還欠誰的?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人無信而不立“,這是古人的經驗,尤其對於我們走遍東南西北、體驗著春夏秋冬、種植著“酸甜苦辣”的農業人更容易理解,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樣形象。有錢不還者,也不要有僥倖心理,朋友的朋友也有朋友,他們時不時會相互抒發,於是有錢不還、不守信用者的口碑會在全國各地流傳,形成了惡性循環,後患無窮。所以請將心比心,珍惜來之不易的情誼,也要愛惜自己的信譽。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做事就要爭取最好的結果,也得做最壞的打算。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事前就應該儘可能地想得周到、全面一些,萬一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應理性面對。關鍵在於總結已犯的錯誤,不企圖掩蓋它,有疑惑時應多多分享,對自己,對身邊的朋友都有好處。用八個字總結就是:“知人之智,自知之明。”犯錯了,首先得從自身找原因,師父說過:“自己站在硬地上才能施救被溺斃者。” 用一個字總結是“度”;“度”詮釋了做人的準則:過猶不及。量力而行為他人付出的同時,也在犯錯中培養自己看人的眼光,所以最後收穫最大還是好人。請珍愛身邊的好人,做一個善良的人。

還欠多少?還了嗎?記住了?報答了嗎?

歡迎點擊評論,分享您的類似經歷,抒發一下……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有人借錢不還?請轉發這篇圖文給他看(組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