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離田式還田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 三農 種植業 農資 大河網 大河網 2017-09-05

□王亞軍

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在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汙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作用。它能增強土壤保肥、保水性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善物理性質。加強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具有保墒和抑制雜草生長作用。秸稈分解時產生的有機酸可以中和土壤鹼性,具有改良土壤的功效,能降解土壤中殘留的農藥和重金屬,提供作物及微生物所需的營養、微量元素。

目前,秸稈還田有多種形式,主要有秸稈焚燒還田、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翻壓還田、秸稈發酵還田、秸稈過腹還田等,而這些還田形式均有各自的利弊,結合當前秸稈還田實際與趨勢,筆者從秸稈資源利用、還田效果、循環經濟等角度淺析推廣秸稈離田式還田模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秸稈焚燒還田

秸稈焚燒還田,顧名思義是將秸稈直接焚燒,焚燒後的草木灰施入土壤。該方式具有燒滅秸稈中混雜的草籽、蟲卵、病原體等有害物質,焚燒後的鈣、鉀等元素可以被作物快速吸收利用等優點。但同時在燃燒過程中大量養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變成氣體釋放出去,造成了資源浪費,也產生了廢氣、粉塵等有害物質,嚴重汙染空氣、破壞環境、危害人類健康,操作不當極易引起火災,已被國家明令禁止。

二、秸稈粉碎還田

秸稈粉碎還田是通過機械將秸稈粉碎後翻耕混雜到土壤裡的一種利用方式,它利用大型機械操作,可以一次性進行採摘糧食、切割與粉碎秸稈、秸稈還田翻耕,減少人力,提高效率,同時能將秸稈中的養分完全保留下來,補充土壤有機質,目前在部分地區應用。但是該方式易因秸稈過大或過多造成土壤間隙過大(秸稈過度還田),不利於種子生根,且容易造成作物紮根不牢;秸稈分解速度慢,影響作物生根發芽,混雜的草籽、蟲卵、病原體等容易誘發病蟲害。

三、秸稈覆蓋還田

秸稈覆蓋還田是將秸稈粉碎後覆蓋在土壤表面。該方式操作簡單、方便,能將秸稈分解後產生的大量養分直接混入土壤,可以減少土壤水分散失,保證土壤墒情。但也帶來秸稈覆蓋在地表不利於播種和灌溉,給耕種、田間管理帶來麻煩等問題,同時因秸稈分解速度慢,影響作物生根發芽。

四、秸稈發酵還田

秸稈發酵還田是將秸稈堆漚發酵後再作為肥料施入土壤的一種秸稈肥料化利用的方式。其運用生物發酵原理,通過腐熟作用,可以將秸稈中的蟲卵、病原體、草籽大部分殺滅,減少疾病發生;充分腐熟秸稈中的有機物質,利於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在腐熟時加入部分禽畜糞便和酵素,增加肥料養分,抑制病原菌,促進作物健康快速生長。但受技術制約,該方式發酵不均勻,很難達到徹底發酵,且發酵佔用非常大的場地與時間,同時勞動強度大,需耗費大量的勞力。

五、秸稈過腹還田

秸稈過腹還田是將秸稈飼餵禽畜,然後產出的糞便用作有機肥施回土壤。它能形成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為禽畜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促進動物生長,還可以提供優質的有機肥,培肥地力,促進增產增收。但因該技術需經徹底發酵腐熟,且需要種植、養殖結合起來,不利於小型農戶操作。

六、秸稈離田式還田(秸稈快速制有機肥)

秸稈離田式還田是採用快速離田式打捆機將秸稈收儲起來,使用“快速制肥機”以秸稈為主要原料就近製成有機肥,然後施用於農作物上,達到科學的秸稈還田的方式。利用無害化預處理技術,從源頭消滅交叉汙染,相比傳統堆漚和有機肥廠的翻堆模式,該技術能最大程度殺滅病蟲草害及各種細菌,達到治理農業面源汙染的目的。它對場地要求低,不需要建設大型堆場,不受天氣影響,能在汙染源頭處理廢棄物,最大程度節約物流成本。該技術設備先進,產量高,一套設備可以處理2000~5000畝大田產生的農業廢棄物。整個生產過程安全、環保,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採用一體化設計和一鍵式操作,設備經簡單培訓後一人即可上崗操作,處理速度快,6~8小時將廢棄物製成精品有機肥。能改傳統堆肥為生物配肥,可生產各種功能性肥料,如“生物控草有機肥”、“酸性土壤調理劑”、“水田控鹼專用有機肥”、“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專用有機肥”等產品,不僅科學配比肥效高,有機質可達60%以上,總養分可達8%,還可改粗肥還田為精肥還田。同時,施用該類有機肥後,大量的益生菌,隨著秸稈有機肥的施放進入土壤,可大大改善土壤環境,培肥地力,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從而使作物增產增收。

綜合上面的各類秸稈還田方式,秸稈離田式還田技術具有秸稈利用率高、能效強、性價比突出等顯著優勢,該技術採用循環經濟理念,將秸稈“吃幹榨淨”,符合國家秸稈綜合利用和減肥增效產業政策,不僅能顯著改善和治理土壤結構,還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著積極的作用,可在全國推廣普及。(作者系淮濱縣祥盛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