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泰縣開辦龍津大講堂 讓群眾暢享文化盛宴

農民 農村 三農 社會科學 東南網 2017-05-26

長泰縣開辦鄉土味十足,覆蓋機關、村居、學校、企業的龍津大講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成果向基層延伸覆蓋——

暢享“為您訂製”的文化盛宴

東南網5月23日訊 (福建日報 林少波 吳靜芳)長泰是“千年古縣、狀元故里”,在千年的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交融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近年來,借力打造“全國文化先進縣暨古琴藝術之鄉”契機,該縣開辦覆蓋機關、村居、學校、企業的龍津大講堂,通過創新服務形式,打通文化下鄉“最後一公里”,讓群眾樂享公共文化服務成果。

搭平臺

家門口享文化大餐

2015年底,在設立龍津大講堂之初,如何彌補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短板,打通文化下鄉“最後一公里”,長泰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社科聯主席戴振文有了清晰的思路:根據機關幹部、農村群眾、社區居民、教師學生、企業員工等人群特點,設立龍津機關講堂、龍津鄉村講堂、龍津社區講堂、龍津學校講堂、龍津員工講堂等,實現機關、村居、學校、企業全覆蓋。目前,全縣已開設各類講堂活動點160多個,授牌50個。

走進巖溪鎮珪後村,一排排閩南古民居,氣勢非凡。古厝裡,村民們齊聚一堂,聆聽家風祖訓、學習珪塘文化,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珪後村有唐代廟宇、宋代宗祠、清代民國時期的民居近30座,至今保留‘元宵點燈’‘三公下水操’等傳統習俗。”長泰二中教師葉奇志已義務為村民授課多年。他說:“不少村民聽課認真記筆記,小孩子聽課還會主動提問。藉助龍津大講堂,對家規祖訓、鄉風習俗進行講解,可以讓更多年輕人瞭解家鄉歷史,喚起記憶中的鄉愁。”

“村裡還邀請專家分門別類為村民開設水產養殖、大棚蔬菜種植等課程,引導村民致富增收,為美麗鄉村建設建言獻策,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與讚賞。”該村黨支部書記葉高發說,“現在村裡的‘堂粉’會定時關注講座預告內容,挑選感興趣的講座,呼朋喚友共赴講堂。”

如今,業餘時間,走進大講堂已成為不少長泰群眾的生活方式。

訂課題

“你點菜,我買單”

“和以往不同,講堂課題內容由對象定。”戴振文介紹說,為提高講堂文化供給服務質量和效益,該縣專門製作並分發課題內容徵集表200多份,徵集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不同需求的講堂內容,組建離退休老幹部以及社會上有較深造詣的本土文化使者隊伍130人,採取部門按需定題與聽講受眾自主選題相結合,實現“群眾點菜”與“講堂端菜”兩種服務模式相結合。

在長泰安安公司的龍津員工講堂,臺前的白板上寫著滿滿的授課筆記,這裡剛結束第二期基層幹部培訓班。“我們不定期舉辦社科文化類講座,為員工提供技能培訓,對生產一線的員工,直接把大講堂開設到車間。”該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狄俊兵說,公司有不少90後員工,通過問卷、訪談了解到,大多存在知識碎片化、計算機操作學習不足等問題,通過舉辦龍津大講堂,滿足了新員工系統學習的需求。

戴振文說,目前共徵集到課題250多個,並設置了五類講堂。其中,龍津幹部講堂開展領導之道、政治經濟、城投運營、環境保護等課題演講、講座;龍津鄉村講堂為農民群眾服務開設孝道文化、民間信仰、鄉風民俗等課題;龍津社區講堂開設家風家教、養生保健、法制道德等課題;龍津學校講堂開設道德規範、尊師重教、國學國術、琴棋書畫等課題;龍津員工講堂為企業家、員工開設企業管理、創業創新、技術技能等課題。

據瞭解,講堂在全縣掀起了文化下鄉宣講熱潮,形成了機關每週一“夜讀”、學校每週一講座、村企每月一活動的良好局面。

多形式

視聽隨時隨地

“前年古倉是別樣,民房無序盡亂建,豬舍旱廁星點點,整個村莊不像樣。古倉今天大變樣,美麗村莊罩眼前,樓房整齊一廂廂,泥塑彩繪色更豔……”近日,陳巷鎮古農村古倉自然村流動文化點一段自編的閩南語快板讓村民讚不絕口,主講者是龍津大講堂文化志願宣講隊的戴坤益。

從鄉鎮文化站退休的他擅長把黨的方針政策、科學技術、新人新事編成快板、三句半、薌曲清唱、自拍自攝視頻等,在群眾中大受追捧,併成為漳州基層“最美人物”中的“最美文化員”。

據介紹,講堂採取“三定五不拘”形式,“三定”即定點、定題、定期,“五不拘”即不拘形式、不拘內容、不拘時間、不拘地點、不拘人數,通過定點與流動相結合方式進行多層次、多元化宣講活動。一年來已在機關、學校、農村、企業、社區舉辦講座300餘場,聽眾達3萬多人次。

如果你錯過了講堂現場,還將有不定期的流動講堂送到家門口;如果你再次錯過,還會有手機上的“龍津微講堂”為您呈現……大講堂開通了“龍津微講堂”微信平臺,開闢“聚焦長泰、龍津講堂、財經視界、文化藝術、養生之道”等專欄,及時向網友群眾傳達時事熱點、最新理論、社科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