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黨代表羅朝運:服務群眾 句句算數件件落實

農民 農村 三農 農村改革 眉山網 2017-05-21

— — 主動作為創一流 喜迎省黨代會系列稿件四

眉山網記者 林茂春 文/圖

“向群眾說話,說一句是一句,句句算數;為群眾辦事,辦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實。”這句話是丹稜縣丹稜鎮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的座右銘。從2004年至今,羅朝運擔任龍鵠村黨支部書記已經13年了,這句座右銘一直是他行為處事的“指南針”。

13年來,龍鵠村從一個“髒亂差”的村落成為了省級“四好村”,從以糧食作物為主的小村莊變成了產業發達、農旅結合的新農村……一幅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美好畫卷已徐徐展開。

省黨代表羅朝運:服務群眾 句句算數件件落實

羅朝運(左)正張羅著改造提升“龍鵠模式”。

村民+市場 美化鄉村的“一元書記”

昨(19)日,來到龍鵠村,看到錯落有致的房舍清爽乾淨,平坦寬敞的村道明淨整潔。幾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光景。“村裡到處都是白色垃圾,龍鵠湖裡陣陣惡臭,老百姓生產生活苦不堪言。”羅朝運說。

為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從2009年開始,羅朝運先後探索了多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僱傭保潔員、發動村組幹部清理垃圾……多次嘗試卻只是“治標不治本”,這讓羅朝運憂心不已。

2011年3月,在羅朝運的不懈努力下,龍鵠村終於探索出了“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核心在於村民自治和市場運作。”羅朝運說,通過公開競標,由村民選出保潔承包人,負責村上的垃圾收集和轉運,“不怕不盡心”;承包費由村民每人每月繳納一元錢建立村保潔資金庫,不夠的部分則由村集體經濟補貼,“不怕村民事不關己高高掛”。這一模式走出了政府“大包大攬”的困境,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的問題,龍鵠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優秀經驗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推廣。羅朝運也因此被稱為“一元書記”。

如今,龍鵠村每家每戶都有3個分類垃圾桶,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村裡還專門編寫了垃圾分類順口溜,幾乎每個村民都記得滾瓜爛熟。

這幾天,羅朝運正張羅著改造提升“龍鵠模式”——給垃圾池加門加蓋,防止雨天雨水沖刷汙水流出造成二次汙染。

黨建+產業 心繫發展的基層黨員

以前,龍鵠村主要種植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投入高、收入低,老百姓生活並不富裕。2005年,丹稜縣大力鼓勵發展“不知火”產業,對成片高換或栽植“不知火”的農戶予以補助,村民們卻顧慮多不敢輕易行動。為解決老百姓的顧慮,羅朝運帶頭高換,將自家的500餘株桔橙高換成了“不知火”等優質桔橙,為“不放心”的老百姓“試水”,並積極引導黨員種植大戶品改。全村老百姓“壯了膽”,紛紛主動品改。如今,龍鵠村形成了以“不知火”、葡萄為主的主導產業。

2016年,龍鵠村桔橙種植面積達1900畝,共有370戶從業戶,產值1330萬;葡萄種植面積600畝,共有160戶從業戶,產值300萬。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6萬元,是2012年的2倍。龍鵠村從過去的“土磚房、爛包田、荒山坡”變成了如今的“小洋樓、微田園、花果山”,羅朝運功不可沒。羅朝運常說,“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他始終注重黨建引領,黨員帶頭,這也是他身為共產黨人的理念和信仰。

為了幹群關係更加緊密,羅朝運在全村創新實行了黨員奉獻積分制,組織黨員在思想、感情、生產、生活方面開展“四聯繫”。全村59名黨員,除老弱病殘黨員外,全部聯繫了5-10戶農戶,達到了聯繫全覆蓋,築牢了黨在基層的基石。龍鵠村先後被評為全省、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目前,龍鵠村正在積極打造軍旅特色小鎮,推進一三融合發展。村裡的黨員在推動項目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久後,羅朝運就要去成都參加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了,除了履行一名黨代表應盡的職責,羅朝運還給自己定下了“參會小目標”。“我想把龍鵠村的經驗和做法傳遞給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村落,這也是我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黨代表的責任和擔當。”他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