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低,地價高!農民說:19年種地真包不起了!'

"

近兩年,糧價是越來越低了,有一種說法:中國的糧食種植成本過高,價格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所以企業寧願購買國外的糧食進行深加工和流通。而國內農民的糧食大都進了國庫,所以國家的收儲壓力過大。國儲壓力大了,國家就不提振糧價。

這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網絡上也有很多“專家”針對為什麼中國種植成本過高進行了分析。

有的說美國地緣環境導致高產,有的說種的是轉基因產量好,還有的說因為人家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補貼高。這其中其實要說規模化程度不夠,抗風險能力差並不(因為規模化越大,農業風險越大)。

我們拿中國的種植大戶和國外的規模化農民比較,其實我想說大家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土地本身的成本”,在中國想多種地是要繳納地租的,而美國土地是私有化的。我們從起跑線上就比別人成本高!然而糧食降價並沒有讓地租降低,農業補貼也沒有因為地租存在有多給一分。

在和很多的種植大戶聊天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相似的現象。規模化種植大田能賺錢的,基本上都是包地成本比較低的。試想一下,地租200元/畝和600元/畝,如果別的因素都排除,種200畝地,種植收益上的差距可就是8萬元呀。

而當前國內土地承包的費用應該多少合理卻完全無章法可尋,相關部門沒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和宏觀調控也就罷了,我估計農業補貼也沒有把土地成本考慮進去。所以即便是生產條件相同,補貼和美國一樣,我們的成本還是高,糧價還是低,種地還是不掙錢。

以黑龍江為例,種植大戶承包土地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流轉傳統農戶的地,也不建議壓低傳統農民的地價,畢竟我們欠農民一份社保,而應該加大生產者補貼(考慮到土地成本因素的補貼),不能光指著讓承包土地的“職業農民”獨自承擔。

而另一種是承包國有土地的種植戶,例如農墾,林場。國家應該採取土地分類,結合糧價,和老百姓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測算土地承包費用。比如今年,在糧食掉價,老百姓普遍反應豐產不豐收的情況下,就應該及時降低土地承包費用。

畢竟國有土地的作用不是收租掙錢,而是擔負起是國家口糧安全和起到示範帶頭作用。只有在保證種植戶收益的前提下才,才能調動積極性,讓農戶有“活錢”去改進農技和使用新型生產工具。如果地種的再好都不掙錢,誰還能想著去種好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