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水稻白葉枯病症狀、產生原因,教農民朋友科學防治!

農民 水稻 三農 農業 雲眾地 雲眾地 2017-09-13

今年高溫大風多雨較多,葉片很容易受傷,感染病菌,病害就會加重。大風暴雨過後容易造成水稻白葉枯病的流行,在一些區域呈現發生面積擴大和病情指數上升的趨勢,對水稻質量、產量影響較大,減產可達20%-30%,重的可達50%- 60%,造成水稻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解析水稻白葉枯病症狀、產生原因,教農民朋友科學防治!

水稻葉尖枯矮發白(9月8日)

一、白葉枯病症狀

水稻白葉枯病又稱白葉瘟、茅草瘟、地火燒,是細菌引起的系統性病害,病害主要危害水稻葉片,也可侵染葉鞘,病株易倒伏,稻穗不實率增加。成株期症狀可分為5種類型:

①葉緣型:又稱葉枯型,是最常見的典型病斑。主要為害葉片。最初形成暗綠色短線狀斑,後形成長條斑狀,初為暗綠色水漬狀,後變黃,最後轉為黃褐色或灰白色,且病健組織交界處有明顯的不規則波紋狀,與健部界限分明。

解析水稻白葉枯病症狀、產生原因,教農民朋友科學防治!

②急性型:多發生在多肥、深灌、高溫悶熱、連陰雨多和易感病的品種上。病葉青灰色或暗綠色,並迅速失水,向內捲曲,呈青枯狀。一般僅限於上部葉片,不蔓延全株,凡有此種症狀的出現,表示病害區在急劇發展。

③凋萎型:一般在秧田後期和大田分櫱返青期發病,最明顯的症狀是病株心葉或心葉以下1-2片葉尖失水。其他葉片仍保持青綠,很像螟蟲為害造成的枯心苗,區別在於莖部無蟲傷孔。剝開青卷的枯心葉,常發現葉面,特別是葉緣的水孔有密黃色球狀菌膿。

④中脈型: 在水稻分櫱或孕穗期,葉片中脈起初呈現淡黃條斑狀,逐漸沿中脈擴展成上至葉尖下至葉鞘、枯黃色長條斑,並向全株擴展成為中心病株,這種病株常常沒有出穗就死去。

⑤黃化型:是不常見的一種症狀,發病初期心葉並不枯死,僅可見不規則褪綠斑,進而擴展為大塊枯黃的病斑。病葉基部有時出現暗綠色小條斑。

解析水稻白葉枯病症狀、產生原因,教農民朋友科學防治!

二、什麼條件下最易發病?

一般在水稻拔節期開始發病,水稻孕期至抽穗灌漿期病害加重,主要由種子帶菌,風、雨水傳播,一旦侵染危害、發生流行,則很難防控。該病與溫度關係最為密切,氮肥施用過量有利於病害發生、流行。

氣候條件的影響: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和流行與氣候條件關係密切,一般氣溫在25-30℃相對溼度在85%以上,多雨、日照少,風速大, 病害則易暴發流行。

大風暴雨易使稻葉摩擦受傷,造成大量傷口,有利於病菌侵入;而且大風暴雨又能使病菌液四濺,更增加了病菌的傳播機會,加速了病害擴展。

解析水稻白葉枯病症狀、產生原因,教農民朋友科學防治!

三、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白葉枯病,必須採用以選用抗病良種為基礎,杜絕菌源為前提,秧田防治為關鍵,肥水管理為重點,並在發病初期噴藥保護的綜合措施。

①農業措施。與白葉枯病關係最大的是水,水稻晒田後進入乳熟期,以保持田間溼潤狀態,防止深水或長時間積水,雨澇後要及時搶排積水減少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和危害。

② 浸種:採用浸果靈或強氯精浸種,強氯精洗淨後常規催芽播種。

③本田出現發病中心,立即用藥封鎖。噴藥範圍要大於發病中心,以防擴散蔓延。在大風雨來臨之前,高產田塊應搶在雨前突擊用藥,預防發病。發病初期,可選用噻菌銅、葉枯唑、氯溴異氰尿酸、葉枯寧、氟硅唑咪鮮胺等防治。

注意:白葉枯病防治宜在上午露水乾後或下午露水出現前進行,發病田要先打未發病的區域,最後打發病中心,避免人為和田間串灌傳播。

由“雲眾地”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