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棟:不忘初心助脫貧

農民 三農 畜牧業 種植業 郴州新聞網 2017-06-08
李世棟:不忘初心助脫貧

李世棟(右)與貧困戶陳前和在無花果基地查看長勢。

□ 郴州新聞網記者 陳晨 文/圖

他又高又瘦,臉又黑。村裡的人都喜歡他,連聾啞人唐細春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他今年57歲了,患過腦梗。三年前,當他得知單位的扶貧任務後,主動請纓,來到安仁縣華王鄉東橋村蹲點扶貧,並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從此再沒有離開過這裡。

他從基層幹起,從鄉長當到縣長。在扶貧工作隊隊長的崗位上,他幹得如魚得水。他每天吹著口哨與村民打招呼,用當地方言與農民兄弟交流。

他叫李世棟,市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局調研員。

水之殤: 年年爭水靠“武師”出面

東橋村位於羅霄山脈西麓,與耒陽市毗鄰,省道320線沿著峽谷和宜陽河,縱貫全村東西。東橋村12個村民小組,就分佈在宜陽河兩側的低矮山丘上。全村546戶2420人,擁有林地5600畝,水田1000畝,旱土2200畝。距離安仁縣城30分鐘車程。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6戶477人。經過三年努力,目前還有13戶44人未脫貧。

很多第一次來東橋村的客人都感嘆,這個村青山綠水,生態環境不錯,為什麼是省級貧困村呢?

村黨支部老支書羅賤森無奈中道出了實情。

宜陽河雖然流經村裡6個組,但河床地勢較低,與兩邊的高岸田有2至3米的垂直距離。到了農業灌溉需水時節,河裡的流量也不大。用電排抽水灌溉,成本太高,划不來。建國後,村支兩委帶領全村人民,苦幹實幹先後修建了一口水面30畝、庫容10萬方左右的上石前骨幹山塘和另外6口小山塘,用於全村灌溉。但這些山塘都是採用土壩修建,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山塘普遍滲漏嚴重,蓄水功能弱化,渠道淤塞。除了個別雨水充足的年份能勉強蓄點水外,絕大多數年份都成了“幹塘”。

沒有水怎麼發展農業生產呢?1964年,東橋人修建了一條土渠,從相鄰的耒陽市觀音閣村一處巨大的自然湧水點取水。當時東橋村劃了20多畝耕地給觀音閣村,用作取水建渠補償。但到了21世紀,觀音閣村人在當地建起了飲用水廠,噴湧而出的地下水變成了真金白銀。每年東橋村來引水,當地村民就百般阻撓,為此還發生了械鬥。東橋人沒辦法,每年到了最需水的時候,就把本村村民曹輝忠請出山。曹輝忠會武術,又懂些民間醫藥,在當地有一定的威望。他去了,觀音閣村村民就“給他面子”,放幾天水給東橋村。他不去,一切又照舊。

長此以往,水成了東橋村人深深的痛。因為缺水,全村有一半多的耕地拋荒,大家全靠外出務工。

摸準 “死穴”後,2015年10月8日才到任的李世棟,帶著鍾向東、李靜波兩名工作隊員,全力以赴撲在了新修水利的基礎工作上。通過努力,工作隊先後爭資300餘萬元,於2016年春汛之前修好了上石前骨幹山塘與另外6口山塘,並新修三面光渠道5條,總長7000多米。

白嘩嘩的清泉流進了土地,也流進了東橋人的心裡。2016年,全村有400多名青壯年勞力返鄉創業,拋荒的水田全部復墾,當年種植烤煙200畝,雙季稻300畝。

41歲的種田大戶曹南華說,過去他租種稻田50餘畝,無力疏通主渠支渠,只能勉強疏通毛渠,每年花費在1萬元以上。現在水系貫通了,從水頭到水尾,只要8分鐘,他從去年開始,租種稻田70畝,不用在維修渠道上花一分錢。

2016年,工作隊又一鼓作氣,把村裡4條泥巴通組公路,全部拓寬建成水泥路,並改建了宜陽大橋,在橋上增設了一孔洩洪孔。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

業之痛: 缺資金缺技術缺經驗缺帶頭人

儘管過去基礎設施差,但東橋村的貧困戶們還是想了很多辦法,嘗試著改變命運。

建檔立卡戶呂海偉,從河南駐馬店市來到東橋村陳樹紅家做了上門女婿。他勤快,既懂水電安裝,還會點種養殖技術。但由於是“外來戶”,總是感到信心不足,最主要的還是苦於沒有資金。

貧困戶段四生也是如此。他種過藥材,但藥材豐收了,市場價格卻猛跌。他種植葡萄,由於缺乏技術和經驗,引錯了種,他引來北方的葡萄種苗,在當地種植只見長枝葉,不見果實。

調查清楚這些陳年往事後,“老謀深算”的李世棟邁開了三步曲。第一步,向貧困戶發放調查問卷表,問貧困戶自己認為通過什麼方式來脫貧。第二步,以貧困戶中的黨員、經營管理能力相對突出一點的貧困戶為帶頭人,按產業的不同,組建各種種養合作社,一戶帶動三戶以上聯合發展。第三步,與扶貧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聯繫,安排專家一對一實行技術指導。

嚴密的組織,合理的分工,強大的技術支撐,兩年內,扶貧工作隊在東橋村結出了豐收之果。截至今年5月底,全村發展枳殼成林基地1700畝,計劃發展到4000畝;發展生豬養殖大戶4戶,新增出欄規模4000頭;發展特色種植基地50畝,小水果100畝;發展泥鰍養殖基地40畝;發展養雞大戶3戶,新增出欄規模10000羽;發展養鴨大戶5戶,新增出欄規模5000羽;發展竹鼠養殖3家,養牛場1家,黑山羊養殖3家,山豬養殖1家。推動123戶433人精準脫貧。

6月4日,記者在整修一新的上石前山塘看到,微風吹來,漣漪陣陣。水上,是一群群臨武鴨在翻著跟斗戲水;水下,一尾尾草魚、鯉魚穿梭往來,追逐覓食;大壩前方,貧困戶們在山坡上搭建的豬欄牛舍羊圈裡,豬肥牛壯羊兒歡;大壩下,一畝畝烤煙,一畦畦菜地,翠綠的葉面間,晃動著一張張辛苦而又甜蜜的笑臉。

人之本:

主要的問題是教育和引導農民

李世棟在全市4個縣(市、區)任過職,有些地方離開至今已有30多年,但每年過年,都有很多群眾打電話向他拜年問候。李世棟認為,“無論是精準扶貧,還是推進新農村建設,都是做人的工作,都離不開教育農民引導農民這個根本。”

2016年,黨員、貧困戶曹仁春帶著3戶貧困戶發展山地放養雞的時候,李世棟勸他不要選擇黑雞,這種雞的養殖技術目前還不成熟。但曹仁春卻執意引進了黑雞,後來果然遇上雞群突發疾病,一次就死了1300只。李世棟急得直跺腳,連夜從郴州請來名獸醫,找準病情治好了疾病。2016年雞場銷售一空,盈利10多萬元。

黨員、貧困戶唐厚德,帶著聾啞人唐細春等4戶貧困戶發展泥鰍養殖。當泥鰍長到可以銷售時,唐厚德堅持要長到32條1公斤才賣,這樣可以賣到廣東市場作美容用品原料,價格高些。但另外幾位貧困戶反對。“官司”打到李世棟這裡,李世棟幫他們仔細分析了市場行情,建議還是能賣則早賣。大家一致接受了他的意見,又高高興興地“抱團”養泥鰍去了。

過去做生意總折本的段四生,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與溫氏集團成功對接,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2016年出欄生豬700頭,實現純利潤10萬元,早已脫貧致富。

外來女婿呂海偉,帶著14戶貧困戶種葡萄、草莓、大蒜。2016年20畝葡萄園當年栽種當年掛果,一年之內收回投資。100畝大蒜,每戶分紅3萬元。在大蒜銷售中,開始合作社規定,每戶輪流賣大蒜,誰賣的歸誰,合作社不另行核算分紅。但一個銷售期下來,大家發現呂海偉的銷售能力最強,每次他賣的大蒜最多,銷售款最高。於是他主動把銷售款交出來,修改章程大家統一核算,平均分配,贏得了大家的衷心稱讚。現在,他已成了東橋村最受歡迎的“外來人員”。

近三年來,東橋村沒有發生過一起上訪事件和治安、刑事案件,這讓李世棟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他介紹,今年,工作隊計劃在村裡成立一支舞蹈隊、一支腰鼓隊,建設一棟村級文化大樓,用文化的力量,為東橋村脫貧致富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