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高管“逃離”成都回鄉“搗騰”農家院落'

"

一縷陽光,一聲鳥鳴,打破了盛夏清晨的寧靜。江友紅早早地起了床,鎖好自家的小院,沿著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步行10分鐘,來到什邡市皁角街道城東村一農家樂。吃完早餐,打掃衛生、處理食材……開啟了一整天的工作。

儘管工作不清閒,江友紅仍然面露笑容:“在家門口務工能掙2000多元,一天還包三餐,這樣的好事到哪裡找哦。要不是邱總把產業帶到家鄉來發展,哪有這麼好的工作哦。”

江友紅口中的邱總,叫邱大鬆,大學畢業踏入大城市,從酒店高管到返鄉創業,十年磨礪,堅持做好一件事:返鄉幹事創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創業試水

生意遭遇“滑鐵盧”

“我喜歡沉下心來做事,只要認定了,就一定要做好。”邱大鬆用簡單樸實的詞彙描述自己。提到12年的創業路,他用“水滴石穿”來定義,雖然曾在酸甜苦辣中摸爬滾打,也在失敗挫折中彷徨不安,但始終懷揣著創業初心,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得以成功。

踏出大學校門,邱大鬆進入成都一家四星級酒店工作。從基層做到高管,僅僅用了兩年時間,時間雖短,但是付出不少,當時幾乎所有時間都紮在工作上,很少有時間回家裡看看。

邱大鬆回憶,有了幾年工作積累下來的管理經驗,自己盤算著出來“單幹”。“做餐飲不僅僅需要專業的管理,更需要在菜品上有特色,才能受到食客的青睞。”邱大鬆和有著多年主廚經驗的朋友進行探討交流,兩人不謀而合。

創業初期,邱大鬆沒有想到的是家人成了最大的“攔路虎”。“以前做酒店管理一個月工資上萬元,父母覺得該知足了,創業風險太大。”邱大鬆很是無奈。與父母周旋的同時,他與合作伙伴悄悄地在蓉城大街小巷選址。

由於資金不足,餐飲店的規模不大,但憑著特色美食還是收穫了很多“粉絲”。邱大鬆更是脫下西裝革履,換上T恤圍裙,在服務員、收銀員、管理者各種身份間自由切換。

“我們根據季節和市場不停調整自己的產品,導致店裡沒有特別‘響噹噹’的明星菜品。”邱大鬆坦言,一年下來,餐飲店沒掙幾個錢,經過商量決定結業。

再起爐灶

辦農家院闖出一片天

第一次創業可以用“不成功”來總結,但好在收穫了很多“實戰經驗”。

“大城市各種業態‘百花齊放’,還不如返鄉尋找商機。”一次聚會上,朋友一句話點醒了“沉睡”的邱大鬆。

家鄉的土壤到底適不適合創業?有了失敗的前例,第二次創業邱大鬆變得謹慎小心。“光是前期調查就做了整整一週,走遍了什邡所有的餐廳。”邱大鬆告訴記者,第一個項目就是位於城東村的一農家樂,發現這裡時,早已雜草叢生、破敗不堪,但是基礎條件很好,憑藉著多年的管理經驗,對這裡進行了細緻的修繕和整理。

“農家樂定位很重要,是對於未來發展起決定性因素的一個環節。”邱大鬆說,農家樂定位就是經濟實惠,走大眾消費路線。一年來,邱大鬆在經營管理、菜品研究等方面親力親為,下足了功夫,農家樂的生意日漸向好,邱大鬆也因此掘到了第一桶金。

第二年,邱大鬆又成功將位於城東村的另一家農家樂收入囊中。“這家農家樂走的精品線路,無論環境還是菜品,更加講究。”邱大鬆告訴記者,幾年下來,兩家農家樂都進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他很慶幸能遇到身後的“智囊團”,沒有合夥搭檔的不離不棄、風雨相伴,也不會有如今的自己。

返鄉創業,不僅讓邱大鬆收穫了財富,更讓他成為了村裡有口皆碑的有為青年。兩家企業吸納了村裡40餘人就業,江友紅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以前我都是打打零工,總是四處奔波,現在家門口就業既能賺錢又能照顧家裡。”江友紅笑得合不攏嘴。(何小米 德陽日報記者 秦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