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農村改革 農村 農民 三農 頭條成都 2017-06-10

今年春天,成都因為一首《成都》而大火。同樣火熱的還有於2008年初拉開大幕、被稱為“破冰之旅”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通過多年先行先試,一個以“還權賦能”為核心的“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目前已在全市建立,實現了土地可持續利用、產業可持續發展、農民可持續增收和農村可持續繁榮。

成都,這座肩負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多重任務,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正以特定的地理基礎條件和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優勢,為農業農村發展不斷培育新動能,加快構築全國都市現代農業新高地。

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打造增收“加速器”

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成都市溫江區國家4A級景區“國色天鄉樂園”遊人如織。緊臨景區的萬春鎮天鄉路社區4185位農民,背靠遊樂園項目、依託股份經濟合作社,又迎來一次按期分紅。

“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溫江國色天香

“集中住進新村後為他們配套了人均8平方米的商業股權用房,所有權歸農戶,經營權交由社區招聘的專業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王世軍告訴記者,每年每個農民除了從合作社領取2537元土地租金、960元鋪面租金和232.81元股金外,還可在引入項目公司中獲得務工收入,目前社區農民就業率達93%以上;同時,通過整理農民集中居住後的大片土地,社區集體獲取固定租金之餘融資開發集體資源,建設了18.37畝天鄉農貿市場,每年可獲得18萬元收入,並按照市場化逐步上調分成比例。

時針撥回2008年。溫江區作為成都市首批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區縣,率先探索以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集體土地股權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兩股一改”試點,對集體所有確權到村、到組但未確權到戶的農用地、建設用地等資源性資產,集體所有房屋、設施、設備等經營性資產及集體所有現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進行全面清理核算,並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資格界定,明確集體經濟組織不設集體股,只設資產股和資源股。

“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天鄉后街,社區3.6萬平方米商鋪就分佈在街道兩旁

“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天鄉后街,社區3.6萬平方米商鋪就分佈在街道兩旁

抓住政策機遇,天鄉路社區對原集體經濟組織進行股份化改造,以村民小組為單元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村(社區)為單元建立股份經濟合作聯社,將1920餘萬元集體經營性淨資產、2298.37畝土地,形成“資產股”“土地股”“商鋪股”,並頒發了統一印製的記名股權證書。

“土地股每0.01畝為1股,資產股以1元1股量化到人,修建農民集中居住區時建設的3.6萬平方米商業用房以1平方米1股量化為商鋪股,合作社和所有農戶分別以所佔規模持股。”王世軍說,量化後的資產股和資源股實行“生不添、死不減”靜態管理,短短几年,村級集體經濟呈幾何數增長:2012年集體經濟收入由最初的30萬元增加到230萬元,集體資產由不足17萬元增加到5500餘萬元。

“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天鄉路社區服務站

數字蘊含鉅變。目前溫江區建立三級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組織1234個,頒發股權證書7.1萬本;農村集體資產總額由股改初期的3.73億元增加到5.41億元,增長1.45倍;培育集體資產上千萬元村(社區)10個、上百萬元村(社區)比例達到58%。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401元,全區農村集體經濟收入2.1億元,10年增長了5倍。

確實權、頒鐵證,還權於民,為產權“長久不變”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全國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溫江“兩股一改”模式為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作出有益實踐,化解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不適應、集體“三資”產權不明晰、進城農民不安心等問題,促進了農村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土地流轉收益。

“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都江堰柳街鎮鶴鳴村

而這一切的基礎,得益於明晰的產權。地處川西壩子的都江堰市鶴鳴村,因其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第一個開始試點、第一個完成確權頒證、第一個形成配套措施章程、第一個通過專家評審,被稱為“成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第一村”。

在鶴鳴村展廳內,一張摁滿村民手印的“魚鱗圖”直觀記錄著全村3100多畝土地的具體位置、地塊面積、四至等信息,每一塊房屋、宅基地、承包地、林權的歸屬都一目瞭然。村民餘躍在“魚鱗圖”幫助下完成確權頒證的第一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鶴鳴村“魚鱗圖”

與餘躍一樣,全村574戶農民每家每戶都有“三證兩卡”:除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還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證》,與城市房屋同證同權的《房屋所有權證》,以及耕地保護卡和養老保險卡,有林地的又多一張林權證。

在產改中,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一定要做到地、賬、證、合同、耕保金“五個一致”,堅持確實權、頒鐵證;2009年,成都又將土地承包截至期限從30年變為“長久不變”。餘躍帶領全村村民自願加入當地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項目,如今的鶴鳴村,成了名副其實“雞犬相聞、瓜熟稻香”的美麗田園。

農業經濟發展活力迸發,農村發展新動能加速。2016年,成都在全國率先基本完成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林權、農村房屋所有權、集體資產股權“六權”確權頒證的基礎上,創新啟動了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農村土地經營權、養殖水面經營權、小型水利設施所有權等“新四權”確權工作,頒證率達到99.9%;同時探索開展林木權證核發工作和非林地上的經濟林木(果)權證核發工作。

培育新型主體,創新基層治理,構建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實現共建共享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還權賦能”,探索建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成都從來都不乏新鮮經驗。

2008年,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掛牌。之後,成都在各個區(市)縣、鄉鎮分別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交易服務站,目前與省內10個市州和90個縣(市、區)正式聯網運行,至5月末交易額累計達584億元,並初步建立了農村產權收儲機制。

“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郫都區戰旗村

2015年9月,四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在郫都區戰旗村敲響,13.447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掛牌成交,讓該村集體資產一舉突破2000萬元,成為全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的標誌性事件。

“作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區)縣之一,郫都區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為重點,現已建立從使用權抵押登記、掛牌出讓、項目建設規劃管理、財務管理,到增值收益調節金徵收、審計監督、違法建設責任追究等制度框架。”成都市農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該區14個鎮全部進入“三資”系統管理,142個村1594個社完成清產核資、股份量化佔比均達九成。

長期橫亙在城鄉生產要素之間的“二元門檻”被拆除,以產權為紐帶、以農戶自願聯合為基礎、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構建起以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的“政經分離、一核多元、合作共治”農村基層治理新機制,農村集體經濟呈現出盤活資產、資源開發、經營服務業等多樣化特點。

“還權賦能”生鉅變——成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紀實

溫江區萬春鎮苗木基地

用花木編織的工藝字、六角亭、中國結……溫江壽安鎮天星村以村黨支部為核心,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領創辦了天星編藝專業合作社,從事創意植物編藝產品的研發、銷售,實現花木產業提檔升級的同時,促進一三產業充分互動,新業態新產品始終走在市場前沿,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民”模式,合作社年實現銷售收入500餘萬元,帶動種植戶人均增收萬元以上。

“‘十三五’期間將實施農村改革突破攻堅行動,統籌協調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償退出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改革試點。”成都市農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到2022年全市100%的村(組)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00%的村(組)有集體經濟收益。(阮蓓)

(文章來源:“成都農業”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